一种双工位三角管抛光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272003发布日期:2021-08-13 19:26阅读:66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工位三角管抛光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抛光机,特别是涉及一种双工位三角管抛光机。



背景技术:

异型无缝钢管是除了圆管以外的其他截面形状的无缝钢管的总称,异型钢管按形状分为:外六角内圆钢管、外圆内六角钢管、内外六角钢管、椭圆钢管、三角管等等,异型钢管在加工过程中需要进行打磨抛光,三角管具有三角形的稳固性,在建筑等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用到,就对三角管外表面抛光而言,现有砂带抛光机由于技术不够完善,具有以下缺陷待以改进:

(1)由于正三角管具有三个面,导致砂带抛光机需要分三次对三角管的三个面分别进行打磨抛光,这样的抛光效率低,抛光时间长;

(2)现有砂带抛光机的砂带的两末端是接合在一起成环形的,由于砂带抛光容易受损,环形的砂带装在抛光机上是比较紧的,不便对砂带进行更换。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双工位三角管抛光机,以此解决现有的抛光机技术不够完善,需要分三次对三角管的三个面分别进行打磨抛光导致抛光效率低,抛光时间长及砂带不便进行更换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双工位三角管抛光机,其结构包括有电机、限位三棱柱、菱形防尘罩、吸附固定盘、固定架、主动抛光装置、从动抛光装置、机体、v型架、伸缩杆,所述机体顶面设有吸附固定盘,所述吸附固定盘呈镜像设置有两个,所述吸附固定盘的底面与伸缩杆垂直连接,所述伸缩杆设于机体内部,两个所述吸附固定盘之间设有主动抛光装置,所述主动抛光装置的两端均安装有固定架,所述主动抛光装置的两端两侧均配合有从动抛光装置,朝向限位三棱柱一侧的两个所述从动抛光装置通过v型架连接,所述从动抛光装置远离v型架的一端连接于固定架,所述限位三棱柱设有两个,两个所述限位三棱柱可与菱形防尘罩配合,所述菱形防尘罩与机体的顶面相接触,所述主动抛光装置与电机传动连接;

所述主动抛光装置包括有主动锥齿轮、砂带、主动辊、从动辊、传动带,所述传动带与主动辊、从动辊传动配合,所述主动辊的两端均固定有主动锥齿轮,所述传动带上安装有砂带,所述主动辊与电机的输出轴连接。

作为优化,朝向限位三棱柱一侧的两个所述从动抛光装置与主动抛光装置间形成抛光道,该抛光道用于容纳三角管。

作为优化,所述固定架包括有等腰架体、安装孔、u形口、扣合板、防跑偏限位块,所述等腰架体朝向主动抛光装置的一面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呈等距式并列设有八个及以上,所述等腰架体朝向从动抛光装置的两个腰面均开设有u形口,所述u形口与扣合板的凸块配合,所述扣合板与等腰架体相扣合,所述扣合板朝向砂带的一面固定有防跑偏限位块,所述防跑偏限位块与u形口相间设置。

作为优化,所述主动辊、从动辊贯穿于安装孔,所述主动辊贯穿于安装孔与主动锥齿轮过渡配合,所述等腰架体与机体垂直连接,所述从动抛光装置的从动轴贯穿于u形口。

作为优化,所述砂带的两末端均安装有铝套夹,所述铝套夹由套夹本体、尖齿、一号通道、夹槽,所述套夹本体内设有一号通道、夹槽组成,所述夹槽的内顶面及内底面均设有尖齿,所述尖齿与套夹本体为一体化结构设置,所述砂带的末端贯穿于夹槽,所述尖齿扎进砂带来实现铝套夹对砂带的夹紧。

作为优化,所述传动带开设有凸型槽、二号通道,所述二号通道设有两个且分布于凸型槽的两侧。

作为优化,所述铝套夹与传动带通过固定器进行固定,该固定器由u形杆、螺纹槽、螺丝组成,所述u形杆的两个限位支脚的末端均内设有螺纹槽,所述u形杆的一个限位支脚贯穿于一号通道,另一个限位支脚贯穿于二号通道,所述螺纹槽与螺丝螺纹配合。

作为优化,所述螺丝的螺帽为圆形,该圆形的直径大于二号通道的口径,所述二号通道与一号通道的口径相等,所述二号通道的口径略大于限位支脚的口径

根据上述提出的技术方案,本发明一种双工位三角管抛光机,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通过设置主动抛光装置、从动抛光装置,能同时对两个正三角管的每个外表面进行抛光,抛光效率高;

(2)本发明通过设置固定架、v型架,不仅能对主动抛光装置、从动抛光装置起到支撑作用,还能防止砂带跑偏;

(3)本发明通过设置菱形防尘罩、限位三棱柱,限位三棱柱的滚珠利于菱形防尘罩的顺畅安装,菱形防尘罩的设置能将主动抛光装置、从动抛光装置完全罩住,能够挡住抛光产生的抛光屑,避免抛光屑飞溅;

(4)本发明通过设置伸缩杆、吸附固定盘,伸缩杆能带动吸附固定盘升降,吸附固定盘能对三角管进行吸附固定,在放置三角管进入抛光道内可以以三角管为动,以砂带为静,也可以以三角管向下动,以砂带向上传动,进行初次抛光,在三角管取出时,可以以三角管为动,以砂带为静,也可以以三角管向上动,以砂带向下传动,进行三次抛光,使得抛光更加全面;

(5)本发明通过设置铝套夹、固定器,该砂带两末端是断开的且用铝套夹夹住的,当砂带受损需要更换时,通过拧动螺丝,使得螺丝脱离螺纹槽,将u形杆从一号通道、二号通道拉出,将砂带的两末端从凸型槽拉出,将新的砂带通过套夹本体插入凸型槽内,再将u形杆穿过一号通道、二号通道,通过螺丝旋进螺纹槽内,以此来对砂带与传动带进行限位固定,能很好的实现砂带的快速更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双工位三角管抛光机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机体与吸附固定盘、限位三棱柱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主动抛光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固定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砂带与传动带配合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固定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电机-1、限位三棱柱-2、菱形防尘罩-3、吸附固定盘-4、固定架-5、主动抛光装置-6、从动抛光装置-7、机体-8、v型架-9、伸缩杆-10、主动锥齿轮-61、砂带-62、主动辊-63、从动辊-64、传动带-65、等腰架体-51、安装孔-52、u形口-53、扣合板-54、防跑偏限位块-55、铝套夹-x、套夹本体-x1、尖齿-x2、一号通道-x3、夹槽-x4、凸型槽-y1、二号通道-y2、u形杆-z1、螺纹槽-z2、螺丝-z3。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图1~图6示意性的显示了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一种双工位三角管抛光机的结构,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侧面”、“长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侧”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中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实施例1

如图1-2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双工位三角管抛光机,其结构包括有电机1、限位三棱柱2、菱形防尘罩3、吸附固定盘4、固定架5、主动抛光装置6、从动抛光装置7、机体8、v型架9、伸缩杆10,所述机体8顶面设有吸附固定盘4,所述吸附固定盘4呈镜像设置有两个,所述吸附固定盘4的底面与伸缩杆10垂直连接,所述伸缩杆10设于机体8内部,两个所述吸附固定盘4之间设有主动抛光装置6,所述主动抛光装置6的两端均安装有固定架5,所述主动抛光装置6的两端两侧均配合有从动抛光装置7,朝向限位三棱柱2一侧的两个所述从动抛光装置7通过v型架9连接,所述从动抛光装置7远离v型架9的一端连接于固定架5,所述限位三棱柱2设有两个,两个所述限位三棱柱2可与菱形防尘罩3配合,所述菱形防尘罩3与机体8的顶面相接触,所述主动抛光装置6与电机1传动连接,朝向限位三棱柱2一侧的两个所述从动抛光装置7与主动抛光装置6间形成抛光道,该抛光道用于容纳三角管。

上述限位三棱柱2的两侧面均布有滚珠,滚珠与菱形防尘罩3接触,利于菱形防尘罩3的顺畅安装,同时限位三棱柱2能对菱形防尘罩3的两个角起到限位、定位的作用,利于菱形防尘罩3的置放,使得主动抛光装置6、从动抛光装置7能位于菱形防尘罩3内。

如图3所示,所述主动抛光装置6包括有主动锥齿轮61、砂带62、主动辊63、从动辊64、传动带65,所述传动带65与主动辊63、从动辊64传动配合,所述主动辊63的两端均固定有主动锥齿轮61,所述传动带65上安装有砂带62,所述主动辊63与电机1的输出轴连接。

上述从动辊64的布设能进一步提高砂带62的三角管的接触面,更利于砂带62对三角管的抛光。

如图4所示,所述固定架5包括有等腰架体51、安装孔52、u形口53、扣合板54、防跑偏限位块55,所述等腰架体51朝向主动抛光装置6的一面开设有安装孔52,所述安装孔52呈等距式并列设有八个及以上,所述等腰架体51朝向从动抛光装置7的两个腰面均开设有u形口53,所述u形口53与扣合板54的凸块配合,所述扣合板54与等腰架体51相扣合,所述扣合板54朝向砂带62的一面固定有防跑偏限位块55,所述防跑偏限位块55与u形口53相间设置。

上述等腰架体51的设置不仅能对主动抛光装置6、从动抛光装置7起到支撑的作用,还能将主动锥齿轮61、从动锥齿轮隔离,防止主动锥齿轮61、从动锥齿轮沾染抛光屑而影响传动精度,避免传动发生卡顿。

上述防跑偏限位块55的设置在不妨碍砂带62、传动带65传动的基础上能对砂带62、传动带65起到限位的作用,防止砂带62、传动带65跑偏脱离。

所述主动辊63、从动辊64贯穿于安装孔52,所述主动辊63贯穿于安装孔52与主动锥齿轮61过渡配合,所述等腰架体51与机体8垂直连接,所述从动抛光装置7的从动轴贯穿于u形口53。

上述扣合板54与u形口53的配合便于从动抛光装置7安装于拆卸维修,同时也利于从动抛光装置7的传动抛光。

基于上述实施例,具体工作原理如下:

在对三角管进行抛光前,将菱形防尘罩3在两个限位三棱柱2的导向限位下从上自下穿过,从而使主动抛光装置6、从动抛光装置7位于菱形防尘罩3内,能够挡住抛光产生的碎屑,避免碎屑飞溅,通过控制伸缩杆10带动吸附固定盘4上升到最大高度,将三角管放置在吸附固定盘4上,通过吸附固定盘4通过对三角管的底面进行吸附固定,通过控制伸缩杆10带动吸附固定盘4下降,以此带动三角管下降,此过程可以以三角管为动,以砂带62为静,也可以以三角管向下动,以砂带62向上传动,从而实现对三角管的初次打磨抛光,伸缩杆10带动吸附固定盘4上升和下降的最大限度都在抛光道内,上升到最大高度便于三角管与抛光道匹配,使得三角管能够进入抛光道内进行抛光,由于砂带62的顶部及底部都是弧面,弧面不能与三角管的外表面接触,故上升或下降到最大限度都落在抛光道内,使得三角管的整个面都得到抛光,通过驱动电机1运动,使得主动辊63旋转,通过主动锥齿轮61与从动锥齿轮的啮合,从而使得主动抛光装置6的运动能带动从动抛光装置7的运动,以此以三角管为静,以砂带62为动,实现同时对两个三角管的每个外表面进行二次抛光,而三角管在取出前可以根据需求以三角管为动,以砂带62为静,也可以以三角管为动,以砂带62为动进行三次抛光,抛光效率高,抛光效果好。

实施例2

如图1-2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双工位三角管抛光机,其结构包括有电机1、限位三棱柱2、菱形防尘罩3、吸附固定盘4、固定架5、主动抛光装置6、从动抛光装置7、机体8、v型架9、伸缩杆10,所述机体8顶面设有吸附固定盘4,所述吸附固定盘4呈镜像设置有两个,所述吸附固定盘4的底面与伸缩杆10垂直连接,所述伸缩杆10设于机体8内部,两个所述吸附固定盘4之间设有主动抛光装置6,所述主动抛光装置6的两端均安装有固定架5,所述主动抛光装置6的两端两侧均配合有从动抛光装置7,朝向限位三棱柱2一侧的两个所述从动抛光装置7通过v型架9连接,所述从动抛光装置7远离v型架9的一端连接于固定架5,所述限位三棱柱2设有两个,两个所述限位三棱柱2可与菱形防尘罩3配合,所述菱形防尘罩3与机体8的顶面相接触,所述主动抛光装置6与电机1传动连接,朝向限位三棱柱2一侧的两个所述从动抛光装置7与主动抛光装置6间形成抛光道,该抛光道用于容纳三角管。

上述菱形防尘罩3的设置能将主动抛光装置6、从动抛光装置7罩住,能够挡住抛光产生的抛光屑,避免抛光屑飞溅。

上述伸缩杆10带动吸附固定盘4上升和下降的最大限度都在抛光道内,上升到最大高度便于三角管与抛光道匹配,使得三角管能够进入抛光道内得到全面抛光。

如图3所示,所述主动抛光装置6包括有主动锥齿轮61、砂带62、主动辊63、从动辊64、传动带65,所述传动带65与主动辊63、从动辊64传动配合,所述主动辊63的两端均固定有主动锥齿轮61,所述传动带65上安装有砂带62,所述主动辊63与电机1的输出轴连接。

如图5所示,所述砂带62的两末端均安装有铝套夹x,所述铝套夹x由套夹本体x1、尖齿x2、一号通道x3、夹槽x4组成,所述套夹本体x1内设有一号通道x3、夹槽x4,所述夹槽x4的内顶面及内底面均设有尖齿x2,所述尖齿x2与套夹本体x1为一体化结构设置,所述砂带62的末端贯穿于夹槽x4,所述尖齿x2扎进砂带62来实现铝套夹x对砂带62的夹紧。

如图5所示,所述传动带65开设有凸型槽y1、二号通道y2,所述二号通道y2设有两个且分布于凸型槽y1的两侧。

如图6所示,所述铝套夹x与传动带65通过固定器进行固定,该固定器由u形杆z1、螺纹槽z2、螺丝z3组成,所述u形杆z1的两个限位支脚的末端均内设有螺纹槽z2,所述u形杆z1的一个限位支脚贯穿于一号通道x3,另一个限位支脚贯穿于二号通道y2,所述螺纹槽z2与螺丝z3螺纹配合。

上述螺丝z3的螺帽为圆形,该圆形的直径大于二号通道y2的口径,通过防止u形杆z1脱离二号通道y2、一号通道x3。

上述二号通道y2与一号通道x3的口径相等,所述二号通道y2的口径略大于限位支脚的口径,便于限位支脚顺畅穿过二号通道y2、一号通道x3。

基于上述实施例,具体工作原理如下:

在实施例一进行抛光之后,当砂带62受损需要更换时,将菱形防尘罩3取下,通过拧动螺丝z3,使得螺丝z3脱离螺纹槽z2,从而将u形杆z1从一号通道x3、二号通道y2拉出,从而将砂带62的两末端从凸型槽y1拉出,安装时,通过套夹本体x1插入凸型槽y1内,直至受到限制,再将u形杆z1穿过一号通道x3、二号通道y2,通过螺丝z3旋进螺纹槽z2内,从而实现u形杆z1的固定,以此来对砂带62与传动带65进行限位固定,实现砂带62的安装。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仅为本发明的优选例,并不用来限制本发明,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