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防护结构的单列角接触球轴承磨削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685408发布日期:2022-04-14 22:20阅读:73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防护结构的单列角接触球轴承磨削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加工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具有防护结构的单列角接触球轴承磨削机。


背景技术:

2.单列角接触球轴承只能承受一个方向的轴向载荷。此类轴承在承受纯径向载荷时,由于滚动体载荷作用线与径向载荷作用线不在同一径向平面内,产生内部轴向分力,所以必须成对安装使用。磨削是一种去除材料的机械加工方法。指用磨料,磨具切除工件上多余材料的加工方法。磨削加工是应用较为广泛的材料去除方法之一。现有的轴承磨削机,无法对轴承表面进行均匀磨削,使轴承在磨削时轴承的表面不同位置的磨削时间不同,导致不同位置磨削程度不同,会直接影响轴承的精确度以及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3.(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防护结构的单列角接触球轴承磨削机,解决了现有的轴承磨削机,无法对轴承表面进行均匀磨削,使轴承在磨削时轴承的表面不同位置的磨削时间不同,导致不同位置磨削程度不同,影响轴承的精确度以及使用寿命的问题。
5.(二)技术方案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具有防护结构的单列角接触球轴承磨削机,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上表面与磨削装置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的内壁与滑块的表面滑动连接,所述滑块的左侧面通过螺纹套与螺纹杆的表面螺纹连接,所述滑块的上表面与壳体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壳体的上表面与液压盒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液压盒的内壁与液压杆的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液压盒的上表面与电机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液压杆的右端开设有旋转槽,所述旋转槽的内壁与旋转件的表面活动连接,所述旋转件的右端与活动杆的左端固定连接,所述电机输出轴的右端与齿轮的内壁卡接,所述齿轮的表面与齿环表面相啮合,所述齿环的左侧面开设有矩形槽,所述矩形槽的内壁与矩形套的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矩形套的右侧面与转盘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矩形套的内壁套接在矩形块的表面,所述矩形块左侧面开设有连接槽,所述活动杆的右端与移动块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移动块的表面通过销轴与若干个支撑杆的左端活动连接,所述支撑杆的右端通过销轴与支架的表面活动连接,所述支架的上表面与固定座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架的左端与滑轮的右侧面固定连接。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废料盒,所述壳体的正面固定连接有控制盒。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螺纹杆的左端固定连接有旋转把手,所述固定座的表面设置有防滑垫。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底座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若干个支撑腿,所述转盘通过左侧面开设的活动槽套接在活动杆的表面。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转盘的右侧面与滑轨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所述滑轮的表面滑动在对应的滑轨内。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磨削装置内壁设置有旋转座,所述连接槽的内壁与活动杆的表面固定连接。
12.(三)有益效果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4.1、该具有防护结构的单列角接触球轴承磨削机,通过设置液压杆、旋转件、矩形套和矩形块,在使用的过程中,先将需要磨削的轴承放在固定座上,启动液压杆使液压杆推动液压杆右端的活动杆向右运动,再通过活动杆推动移动块向右移动,使轴承可以固定在固定座上,与此同时启动电机,使电机带动输出轴右端的齿轮转动,齿轮的转动带动与其相啮合的齿环转动,齿环的转动带动矩形套转动,再通过矩形套带动内壁的矩形块转动,由于液压杆右端的内壁开设的旋转槽和设置的旋转件,使矩形块转动时可以带着活动杆转动,从而带动转盘上的轴承转动,使支架和固定座在对轴承夹持的同时也可以带动轴承转动,在磨削时使轴承不同位置可以均匀的磨削,从而让磨削后的效果更佳,且减少了繁琐的操作步骤,提升了磨削的工作效率。
15.2、该具有防护结构的单列角接触球轴承磨削机,通过设置转盘、支架、支撑杆和固定座,在使用过程中,先将需要磨削的轴承套在四个固定座上,通过液压杆推动活动杆向右运动,活动杆推动移动块向右移动,使移动块通过支撑杆对四个支架起到向后的推力,从而四个支架通过左侧的滑轮与滑轨均向后运动,使支架和固定座对轴承内壁形成向外的张力,直至无法向外扩张,此时轴承被固定在固定座上,从而达到对轴承的夹持,方便砂轮对轴承表面的磨削。
16.3、该具有防护结构的单列角接触球轴承磨削机,通过设置滑块、滑槽和螺纹杆,在使用过程中,当该装置将轴承夹持稳定后,通过旋转把手转动螺纹杆,使螺纹杆带动滑块向右运动,从而带动该装置向右运动,直至需要磨削的轴承到达适当位置,启动磨削装置对轴承进行磨削,结束后反转旋转把手使其带动螺纹杆反转,使该装置回到加工前的位置,从而再次使用,起到辅助加工作用。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矩形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a处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支架正视的剖面示意图;
21.图中:1底座、2滑槽、3滑块、4磨削装置、5螺纹杆、6壳体、7齿环、8矩形套、9液压杆、10旋转件、11矩形块、12液压盒、13移动块、14电机、15转盘、16支架、17滑轨、18旋转槽、19矩形槽、20固定座、21滑轮、22活动杆、23齿轮、24支撑杆、25连接槽。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23.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具有防护结构的单列角接触球轴承磨削机,包括底座1,底座1的上表面与磨削装置4的下表面固定连接,底座1的上表面开设有滑槽2,滑槽2的内壁与滑块3的表面滑动连接,滑块3的左侧面通过螺纹套与螺纹杆5的表面螺纹连接,滑块3的上表面与壳体6的下表面固定连接,壳体6的上表面与液压盒1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液压盒12的内壁与液压杆9的表面固定连接,液压盒12的上表面与电机14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液压杆9的右端开设有旋转槽18,旋转槽18的内壁与旋转件10的表面活动连接,旋转件10的右端与活动杆22的左端固定连接,电机14输出轴的右端与齿轮23的内壁卡接,齿轮23的表面与齿环7表面相啮合,齿环7的左侧面开设有矩形槽19,矩形槽19的内壁与矩形套8的表面固定连接,矩形套8的右侧面与转盘15的左侧面固定连接,矩形套8的内壁套接在矩形块11的表面,矩形块11左侧面开设有连接槽25,活动杆22的右端与移动块13的左侧面固定连接,移动块13的表面通过销轴与若干个支撑杆24的左端活动连接,支撑杆24的右端通过销轴与支架16的表面活动连接,支架16的上表面与固定座20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支架16的左端与滑轮21的右侧面固定连接。
24.具体的,如图1所示,底座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废料盒,壳体6的正面固定连接有控制盒,螺纹杆5的左端固定连接有旋转把手,底座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若干个支撑腿,转盘15通过左侧面开设的活动槽套接在活动杆22的表面,磨削装置4内壁设置有旋转座,通过设置废料盒,废料盒可以收集轴承磨削时产生的铁屑,通过设置控制盒,控制盒可以控制电机14以及液压杆9的启动,通过设置旋转把手,旋转把手可以带动螺纹杆5转动,使用起来更方便,通过设置支撑腿,支撑腿可以支撑底座1离开地面,达到适合工作的高度,通过设置活动槽,活动槽可以使活动杆22可以转动也可以向右移动,通过设置旋转座,旋转座可以使磨削装置4在使用时可以改变方向和切换砂轮。
25.具体的,如图3所示,连接槽25的内壁与活动杆22的表面固定连接,通过设置连接槽25,连接槽25可以使活动杆22与矩形块11固定,从而相互产生作用,活动杆22可以带动矩形块11左右运动,矩形块11可以带动活动杆22旋转。
26.具体的,如图4所示,固定座20的表面设置有防滑垫,转盘15的右侧面与滑轨17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滑轮21的表面滑动在对应的滑轨17内。通过设置防滑垫,防滑垫可以防止固定座20对轴承造成损坏以及防止磨削时轴承松动,通过设置滑轮21,滑轮21可以滑动在滑轨17内,从而使滑轮21右端的支架16可以在滑轨17上运动,对轴承进行夹持,通过设置滑轨17,滑轨17与转盘15固定连接,转盘15转动时可以通过滑轨17和滑轮21带动支架16转动。
27.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
28.s1、在使用该装置时,先将轴承套在固定座20上,启动液压杆9,使液压杆9推动活动杆22向右运动,从而推动移动块13向右移动,移动块13的向右移动时通过支撑杆24对支架16形成向后的推力,使四个支架16带动固定座20向外扩张,对轴承起到夹持作用;
29.s2、启动电机14使电机14带动齿轮23转动,齿轮23的转动带动齿环7的转动从而带动矩形套8的转动,再通过矩形套8带动矩形块11和活动杆22的转动,活动杆22的转动使旋转件10在旋转槽18内转动,与此同时活动杆22带动移动块13的转动;
30.s3、移动块13再通过支撑杆24和支架16带动轴承的转动,转动旋转把手,通过螺纹
杆5带动该装置向右运动,使需要加工的轴承位于砂轮的磨削范围,在磨削结束后,反转旋转把手使该装置重新回到加工前的位置。
3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2.上面对本专利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