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PC钢棒均匀去毛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392864发布日期:2022-06-14 18:05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一种PC钢棒均匀去毛刺装置的制作方法
一种pc钢棒均匀去毛刺装置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去毛刺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pc钢棒均匀去毛刺装置。


背景技术:

2.预应力混凝土用钢棒(简称pc钢棒)是由日本高周波热炼株式会社于20世纪60年代开发的一种技术含量很高的预应力钢材,1964年获准日本专利,属于预应力强度级别中的中间强度级。由于它具有高强度韧性、低松弛性、与混凝土握裹力强,良好的可焊接性、镦锻性、节省材料等特点,在国外已被广泛应用于高强的预应力混凝土离心管桩、电杆、高架桥墩、铁路轨枕等预应力构件中,在国际、尤其是亚洲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pc钢棒在生产完进行切割操作时,边缘会留下一些毛刺,影响后续使用,因此需要去除毛刺。现有的pc 钢棒去毛刺装置灵活性较差,不能适用于不同规格的pc钢棒,并且使用起来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灵活性高,能适用于不同规格的pc钢棒,省时省力的pc钢棒均匀去毛刺装置。
4.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本实用新型一种pc钢棒均匀去毛刺装置,包括底座、支撑固定组件、毛刺去除组件和下料组件,所述支撑固定组件设于底座上,所述毛刺去除组件设于底座上,所述下料组件设于底座上,所述底座上设有下料台,所述下料台上设有坡面,所述支撑固定组件包括第一电机、第一齿轮、第二齿轮、双向螺纹杆和支撑固定单元,所述底座内设有空腔,所述空腔通过第一滑槽与外界连通,所述第一电机设于空腔内,所述第一齿轮设于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上,所述双向螺纹杆旋转设于空腔内,所述第二齿轮套接设于双向螺纹杆上且与第一齿轮啮合,所述支撑固定单元设于双向螺纹杆上,所述支撑固定单元对称设有两组,所述下料台位于两组支撑固定单元之间,所述支撑固定单元包括滑块、支撑臂、第一气缸和固定块,所述滑块滑动套接设于双向螺纹杆上且滑动设于第一滑槽内,所述滑块与双向螺纹杆通过螺纹啮合,所述支撑臂设于滑块上,所述支撑臂上设有c形开口,所述第一气缸设于支撑臂上,所述第一气缸的输出轴滑动延伸至c形开口,所述固定块设于第一气缸的输出轴上。
5.进一步地,所述毛刺去除组件包括毛刺去除单元、第三齿轮、第一齿条、第二齿条、第二电机和滑轨,所述底座内设有安装腔,所述安装腔通过第二滑槽与外界连通,所述第二电机设于安装腔内,所述第三齿轮设于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上,所述滑轨设于安装腔内,所述滑轨对称设有两组,所述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分别滑动设于两组滑轨内,所述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对称位于第三齿轮两侧且均与第三齿轮啮合,所述毛刺去除单元设有两组,两组所述毛刺去除单元分别设于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上。
6.进一步地,所述毛刺去除单元包括第三电机、打磨头、移动座和u形架,两组所述毛刺去除单元中的两组u形架分别设于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上,所述u形架滑动设于第二滑槽内,所述移动座设于u形架上,所述第三电机设于移动座上,所述打磨头设于第三电机的输
1上,下料组件4设于底座1上,底座1上设有下料台5,下料台5上设有坡面,支撑固定组件2包括第一电机6、第一齿轮7、第二齿轮8、双向螺纹杆9和支撑固定单元10,底座1内设有空腔,空腔通过第一滑槽15与外界连通,第一电机6设于空腔内,第一齿轮7设于第一电机6的输出轴上,双向螺纹杆9旋转设于空腔内,第二齿轮8套接设于双向螺纹杆9上且与第一齿轮7啮合,支撑固定单元10设于双向螺纹杆9上,支撑固定单元10对称设有两组,下料台5位于两组支撑固定单元10之间,支撑固定单元10包括滑块11、支撑臂12、第一气缸13和固定块14,滑块11滑动套接设于双向螺纹杆9上且滑动设于第一滑槽15内,滑块11 与双向螺纹杆9通过螺纹啮合,支撑臂12设于滑块11上,支撑臂12上设有c形开口,第一气缸13设于支撑臂12上,第一气缸13的输出轴滑动延伸至c形开口,固定块14设于第一气缸13的输出轴上;毛刺去除组件3包括毛刺去除单元16、第三齿轮17、第一齿条18、第二齿条19、第二电机20和滑轨21,底座1内设有安装腔,安装腔通过第二滑槽26与外界连通,第二电机20设于安装腔内,第三齿轮17设于第二电机20的输出轴上,滑轨21设于安装腔内,滑轨21对称设有两组,第一齿条18和第二齿条19分别滑动设于两组滑轨21内,第一齿条18和第二齿条19对称位于第三齿轮17两侧且均与第三齿轮17啮合,毛刺去除单元16设有两组,两组毛刺去除单元16分别设于第一齿条18和第二齿条19上;毛刺去除单元16包括第三电机22、打磨头23、移动座24和u形架25,两组毛刺去除单元16中的两组u 形架25分别设于第一齿条18和第二齿条19上,u形架25滑动设于第二滑槽26内,移动座24设于u形架25上,第三电机22设于移动座24上,打磨头23设于第三电机22的输出轴上,下料组件4包括支撑板27、第二气缸28和推板29,支撑板27设于底座1上远离下料台5 坡面一侧,设于第二气缸28设于支撑板27上,推板29设于第二气缸28的输出轴上且位于下料台5上方;c形开口内设有v形定位槽,v形槽位于固定块14下方。
22.具体使用时,将收集装置放置在底座1一侧靠近下料台5的位置,根据所需打磨pc钢棒的长度,对两组支撑固定单元10之间的距离进行调整,启动第一电机6,使第一电机6带动第一齿轮7转动,第一齿轮7带动第二齿轮8转动,第二齿轮8带动双向螺纹杆9转动,双向螺纹杆9带动两组滑块11相互靠近或远离,从而带动两组支撑臂12相互靠近或远离,当两组支撑臂12之间的距离调整好后,关闭第一电机6,将pc钢棒放置在两组支撑臂12上的c型开口中,使pc钢棒位于v形定位槽内,然后启动第一气缸13,使第一气缸13带动固定块14下移,通过固定块14对pc钢棒进行按压固定,将pc钢棒的两端固定好后,启动第二电机20和第三电机22,第三电机22带动打磨头23转动,第二电机20带动第三齿轮17 转动,第三齿轮17带动第一齿条18和第二齿条19相向运动,第一齿条18和第二齿条19分别带动两组u形架25相互靠近,从而带动两组第三电机22和打磨头23相互靠近,当两组打磨头23分别与pc钢棒的两端接触后,第二电机20自动关闭,此时通过打磨头23方可对pc 钢棒的两端进行打磨,去除毛刺,打磨结束后,使两组打磨头23相互远离,并驱动固定块 14上移,取消对pc钢棒的固定,然后启动第二气缸28,使第二气缸28带动推板29向pc钢棒靠近,并推动pc钢棒从v形定位槽和c形开口中移出,并落至下料台5上,使pc钢棒沿坡面滑动至下方的收集装置中。
23.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
所固有的要素。
24.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25.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