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泥陶的制作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50773阅读:283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真空玻璃制造领域,更为具体地,涉及一种原泥陶的制作工艺。



背景技术:

黑陶是在烧制过程中,采用渗炭工艺制成的黑色陶器。黑色陶器出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滇藏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屈家岭文化和良渚文化等遗址中。黑陶的烧成温度达1000度左右,黑陶有细泥、泥质和夹砂三种,其中,以细泥薄壁黑陶制作水平最高,有“黑如漆、薄如纸”的美称。这种黑陶的陶土经过淘洗、轮制,胎壁厚仅0.5-1毫米,再经打磨,烧成漆黑光亮,有“蛋壳陶”之称,表现出惊人的技巧,饮誉中外。这时期的黑陶以素面磨光的最多,带纹饰的较少,有弦纹、划纹、镂孔等几种。黑陶采用轮制,器形浑圆工整,造型优美,装饰精巧,具有"黑、薄、光、纽"的艺术特点。

原泥陶是指烧制完成后呈现泥土本身颜色的陶制品,即原泥色的陶制品。原泥陶的颜色要远远浅于黑陶的颜色,接近于卡其色。产生这种颜色差异的原因在于两者的窑变过程不同。目前,根据现有的黑陶烧制工艺还无法烧制出原泥陶。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原泥陶的制作工艺,以解决根据现有的黑陶烧制工艺无法烧制出原泥陶的问题。

一种原泥陶的制作工艺,包括制坯阶段和烧制阶段;其中,

在制坯阶段,包括:

将胶泥粉碎成泥浆;

对泥浆依次进行过滤、沉淀、水蒸发处理;

对经过水蒸发处理的泥浆进行抽真空与搅拌处理,并压成泥条,再将泥 条拉成坯体;

将坯体依次进行阴干、塑性、干燥处理;

在烧制阶段,包括:

在经过干燥处理的坯体的表面上涂润滑剂;

将表面涂有润滑剂的坯体放入窑内进行烧制;其中,在将窑温降到550℃-600℃时,向窑内放入松树枝,使产生的黑烟中的碳粒渗入坯体。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松树枝产生的黑烟的浓度要远远低于其他熏料产生的黑烟的浓度,在550℃-600℃的温度下燃烧松树枝,能够避免坯体吸收过多的碳粒,加深坯体的颜色。

2、在胶泥中加入竹碳粉和煤灰,能够降低胶泥的密度,同时能增加胶泥的硬度。

3、利用球磨机粉碎胶泥,能够增加坯体的细粒度,使原泥陶的表面更光泽。

为了实现上述以及相关目的,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方面包括后面将详细说明的特征。下面的说明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某些示例性方面。然而,这些方面指示的仅仅是可使用本发明的原理的各种方式中的一些方式。此外,本发明旨在包括所有这些方面以及它们的等同物。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面的描述中,出于说明的目的,为了提供对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全面理解,阐述了许多具体细节。然而,很明显,也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现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一

本发明提供一种原泥陶的制作工艺,包括制坯阶段和烧制阶段;其中,

制坯阶段为坯体的制作阶段,包括如下步骤:

1、选料:选取密度大、无杂质、无杂色、有韧性的优质胶泥作为原泥陶的原材料。

在本发明中,选取两种胶泥作为原泥陶的原材料,分别为黄色胶泥和黑 色胶泥,但也可分别单独选取两者的一种作为原材料。

2、晾晒:在阳光下晾晒胶泥,使胶泥内外干度一致、均匀。

3、粉碎:将干燥好的胶泥粉碎成面状。可以使用球磨机、粉碎机或其他的粉碎方式对胶泥进行粉碎。优选地,使用球磨机粉碎胶泥,其优点在于,球磨机能够进一步的增加粉碎后的胶泥的细粒度。

为了降低胶泥的密度,使胶泥制成的坯体在烧制的过程中更容易着色,在粉碎胶泥的过程中,需要向球磨机内加入一定比例的竹碳粉和煤灰,竹碳粉和煤灰还能起到增加坯体硬度的作用,使烧制成的原泥陶的硬度更硬。具体地,黑色胶泥的重量百分比为45%,黄色胶泥的重量百分比为30%,竹碳粉的重量百分比为15%,煤灰的重量百分比为10%。

另外,在粉碎胶泥的过程中,还需要向球磨机加入一定比例的水进行稀释形成泥浆,加入的水与胶泥的比例5:1。

4、过滤:用120-160目的筛子对泥浆进行过滤。

5、沉淀:将过滤后的泥浆沉淀48-56小时。

6、蒸发:对沉淀后的泥浆进行水蒸发处理,使含水量为占泥浆总体的50%左右。

7、练泥:用真空练泥机对水蒸发后的泥浆进行抽真空、搅拌、挤压,最后形成条状,使泥条结构紧密、无气泡。

拉坯:使用拉坯机将泥条拉成坯体,备用。

8、一次阴干:将制成的坯体,在无阳光、无风、密闭的室内阴干至含水量为40%左右。

9、修型:将坯型根据产品生产标准,去掉多余部分,使坯型薄厚均匀,整体协调完美。

10、一次抛光:先用机器抛光,去掉坯型表面的杂质,有气泡的用黄泥填补,使坯体表面光洁,有一定光泽。然后进行手工抛光,使坯体表面无坑洞、无气泡、无划痕、无凹凸,匀称光亮。

11、泥塑:对坯体进行泥塑,以增加坯体的立体感。

12、绘画:用特制的不锈钢钢针在坯体的表面进行绘画,要求图案清晰明快、布局合理,有艺术感染力。

13、雕刻:采用阴刻、透刻和浮雕等方法,阴刻要求做到不压线、不过 刀、不悔刀;透刻要做到准确平整,不斜刀;浮雕工艺要突出艺术表现力,完整、灵活、神韵俱在。

14、二次抛光:手工对坯体进行二次抛光。

15、二次阴干:主要分为三个步骤:①将坯体放置在无风、无阳光、密封的低温室(15℃-20℃)中进行阴干至水分为30%左右为宜。②将坯体放置在中温室(20℃-25℃),使坯体阴干均匀至水分为20%左右,并要日日翻动。③将坯体放到干燥室(40℃-50℃)中进行干燥至水分在2%-5%为好。

16:三次抛光:同样为手工抛光。

上述三次手工抛光采用的工具为具有一定硬度,且表面光滑的物体。例如雨花石、鹅卵石、玉石、玛瑙等等。

上述对坯体进行修型、绘画、雕刻的过程即为坯体塑性的过程。

上述步骤1-16详细说明了制作坯体的过程,下面将详细说明坯体的烧制过程。

在坯体的烧制阶段,包括如下步骤:

a、涂润滑剂:在坯体入窑前,在坯体的表面涂润滑剂,以增加烧制后的成品表面的亮泽度,润滑剂还能使坯体更快地吸收黑烟中的碳粒,使其发生窑变。具体地,润滑剂为滑石粉或植物油,植物油包括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橄榄油、芝麻油、菜籽油等等。

b、预热:在坯体入窑前,先将窑内加热,在排出湿气后,将表面涂有润滑剂的坯体放入窑内进行烧制。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a和b不分先后顺序。

c、烧制:在坯体入窑时,码放坯体要均匀、整齐,坯体之间有一定的空间,然后进行烧制,烧制时窑温要由低到高,在窑体烧制时,窑温加热到100℃时烧制3个小时,从100℃-300℃烧制2小时,从300℃-500℃烧制2小时,从500℃-860℃或500℃-900℃烧制2小时,即,将窑温由100℃加热到850℃-900℃,时间为9小时。然后开始停止对窑体加温,使窑体自然降温,在窑温降低至550℃-600℃时,向窑内放入少量的松树枝,然后用密封材料封闭窑体,使产生的黑烟中的碳粒在窑内被坯体充分吸收,形成原泥陶。16小时后,打开窑顶排烟孔,进行凉晒,至原泥陶凉透后取出。

需要说明的是,在向窑内放入松树枝时,如果窑内温度大于600℃,会使 松树枝产生大量的黑烟,从而导致坯体吸收过多的碳粒,窑变成黑陶,而非原泥陶;如果窑内温度小于550℃,则导致松树枝产生少量的黑烟,不足以被坯体吸收,无法完成窑变。

实施例二

一种原泥陶的制作工艺,由如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材料烧制:黑色胶泥60%、黄色胶泥15%、竹碳粉15%和煤灰10%。

与实施例一相比,本实施例二选用黑色胶泥60%、黄色胶泥15%、竹碳粉15%和煤灰10%作为原材料,其它工序步骤与实施例一全部相同。

实施例三

一种原泥陶的制作工艺,由如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材料烧制:黑色胶泥50%、黄色胶泥25%、竹碳粉20%和煤灰5%。

与实施例一相比,本实施例三选用黑色胶泥50%、黄色胶泥25%、竹碳粉20%和煤灰5%作为原材料,其它工序步骤与实施例一完全相同。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