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堆肥产物改良基坑土获得的生物有机土壤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637901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利用堆肥产物改良基坑土获得的生物有机土壤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发酵物料的配制:将猪粪和园林废弃物按照C/N=25:1~30:1混合均匀得到发酵物料,控制发酵物料的含水量在60%-65%,开始堆肥好氧发酵,保持11-14天的高温期发酵;

(2)然后进入降温期,在堆肥的第12-15天进行第一次接菌发酵,接入黄孢原酶平革菌、变色栓菌和绿孢链霉菌;

(3)在堆肥的第20-22天进行第二次接菌发酵,接入杂色云芝、黑曲霉和里氏木霉;发酵至堆肥的第38-41天,获得腐熟的堆肥产物;

(4)生物有机土壤制备:将所述堆肥产物和基坑土按照重量比0.4-0.5:1的比例进行混合均匀,向混合后的土壤表面喷洒胶质芽孢杆菌,混匀后得到所述生物有机土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堆肥产物改良基坑土获得的生物有机土壤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堆肥发酵过程中所述高温期温度为55℃-70℃,降温期温度为40℃-5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堆肥产物改良基坑土获得的生物有机土壤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菌种的密度分别为:绿孢链霉菌为0.8×1010 CFU/1kg湿物料-1.5×1010 CFU/1kg湿物料,黄孢原毛平革菌为0.8×1010 CFU /1kg湿物料-1.5×1010 CFU/1kg湿物料,变色栓菌为0.8×1010 CFU/1kg湿物料-1.5×1010CFU/1kg湿物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堆肥产物改良基坑土获得的生物有机土壤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菌种的密度分别为:杂色云芝为0.8×1010 CFU/1kg湿物料-1.5×1010 CFU/1kg湿物料,黑曲霉为0.8×1010 CFU/1kg湿物料-1.5×1010 CFU/1kg湿物料,里氏木霉为0.8×1010 CFU/1kg湿物料-1.5×1010 CFU/1kg湿物料。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堆肥产物改良基坑土获得的生物有机土壤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中菌种的密度为:胶质芽孢杆菌0.8×1010 CFU/1kg湿样土-1.2×1010 CFU/1kg湿样土。

6.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获得的生物有机土壤。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生物有机土壤,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有机土壤容重在1.14-1.26Mg/m3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生物有机土壤,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有机土壤PH为6.5-7.5。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生物有机土壤,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有机土壤有机质在≥30g/kg。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生物有机土壤,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有机土壤有效磷含量达到10-50mg/kg,速效钾含量达到100-250mg/kg,水解性氮含量达到150-200mg/kg。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