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微生物发酵有机肥的生产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99055阅读:88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有机肥,具体涉及一种利用微生物发酵有机肥的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肥料,是发展高产优质农业的重要物质保证。尤其在我国地少人多的情况下,肥料更是提高农业单产的决定因素。但当前农业施用的主要是化肥。化肥虽有增产作用,但因含有多种不利人体和环境的化学成分,不属绿色产品。某些发达国家已开始限制使用。我国每年约有7亿吨农业剩余秸秆、近10亿吨畜禽粪以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植物枝叶和工业、居民生活中的有机质废弃物。这是一项巨大的物资财富,更是发展有机肥料的很好原料。但目前由于缺少科学简便易行的应用方法,80%以上秸秆被遗弃、烧掉,大量畜禽粪和植物枝叶等更没有很好科学利用,不仅浪费资源,而且污染大气和环境,危害社会。因而,开发一种具有较高效益且能有效利用秸秆和畜禽粪的有机肥料势在必行。现有技术中虽然公开了一些采用秸秆和畜禽粪进行有机肥料,如cn201210035793.1中公开的一种微生物有机肥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通过混合物a分别通过选用肺炎克雷伯氏菌肺炎亚种、胶冻样芽胞杆菌、巨大芽胞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嗜热侧孢霉五种菌液和有机物基料以重量比1:1:1:1:1:500混合进行发酵,有机物基料由畜禽粪便、秸秆、腐植酸类物质以重量比3:3:2组成;外置一袋细黄链霉菌菌粉为b,b的菌粉按照0.2%比例添加至a而制备获得微生物有机肥料,在棉花、马铃薯种植,以及在极端干旱条件下葡萄种植中的应用,增产效果显著;本发明有效解决了现有微生物复合肥发酵中的技术难题,综合解决固氮、解磷、解钾效果,同时方便农民,简单实用,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但是该有机肥的发酵时间较长,不利于工业化生产,而且发酵过程中在温度高于65度时需要翻堆操作,操作更加繁琐。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中有机肥的发酵时间较长,不利于工业化生产的问题,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微生物发酵有机肥的生产工艺,该发酵方式不仅仅能有效节约发酵时间,提高生产效率,而且还能有效持续为植物提供肥力,增产效果更加显著。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利用微生物发酵有机肥的生产工艺,包括:(1)原料制备获得生物有机质材料:按照质量比为5-8:1-3:1-2的比例将秸秆、油渣和炭渣混合均匀制成生物有机质材料,该生物有机质材料的粒径均小于5mm;获得禽畜粪便:将新鲜的禽畜粪便进行过滤获得滤渣,滤渣经过杀菌后获得的固态粪便即为禽畜粪便;获得混合菌种:将固氮巨大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粪产碱菌、纤维二糖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和沼泽红假单胞菌混合后制成混合菌种;(2)将混合菌种、禽畜粪便和生物有机质材料混合均匀,然后加入水使水份总含量达到10%-15%;(3)在密闭的环境下发酵并检测菌落总数,当菌落总数大于1×109cfu/g时获得成品。本发明通过生物有机质材料的优化组合,以及与禽畜粪便和混合菌种的使用量相互配合,能有效减少发酵时间,一次发酵即可完成,提高产业生产效率。并且,通过本发明组分和配比的优化,能有效避免前期施肥初期肥力过多导致植株不能更好地吸收,后期肥力减少导致植株生产受到影响的情况。本发明的菌株能长期持续的对秸秆进行分解,进而持续为植株提供肥力,增产效果显著。进一步,所述混合菌种中菌种的菌落数组成如下:固氮巨大芽孢杆菌的菌落数大于2×109cfu/g,枯草芽孢杆菌的菌落数大于3×109cfu/g,粪产碱菌的菌落数大于5×108cfu/g,纤维二糖乳杆菌的菌落数大于1×109cfu/g,嗜酸乳杆菌的菌落数大于8×108cfu/g,沼泽红假单胞菌的菌落数大于1×109cfu/g。所述秸秆包括粒径小于0.1mm的小颗粒,以及粒径为2~5mm的大颗粒;该小颗粒和大颗粒的质量比为1:2-3;所述炭渣的粒径为3~5mm,所述油渣的粒径小于1mm。通过上述各组成的优化,不仅仅能更好地减少前期发酵时间,而且该能更加均匀的为植株提供肥力,有效延长有机肥的作用时间,进一步提高有机肥的利用率,增加植株的产量。优选地,所述禽畜粪便为经过过滤杀菌后的固态粪便。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1、本发明通过生物有机质材料的优化组合,以及与禽畜粪便和混合菌种的使用量相互配合,能有效减少发酵时间,一次发酵即可完成,提高产业生产效率;2、本发明通过本发明组分和配比的优化,能有效避免前期施肥初期肥力过多导致植株不能更好地吸收,后期肥力减少导致植株生产受到影响的情况。本发明的菌株能能长期持续的对秸秆进行分解,进而持续为植株提供肥力,增产效果显著;3、本发明成本较少、制备时间短、制备流程简单,肥力效果显著,非常适合推广应用。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实施例1一种利用微生物发酵有机肥的生产工艺,包括:(1)获得生物有机质材料:按照质量比的比例将秸秆、油渣和炭渣混合均匀制成生物有机质材料,该生物有机质材料的粒径均小于5mm;获得禽畜粪便:将新鲜的禽畜粪便进行过滤获得滤渣,滤渣经过杀菌后获得的固态粪便,该固态粪便即为本发明中的禽畜粪便;获得混合菌种:将固氮巨大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粪产碱菌、纤维二糖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和沼泽红假单胞菌混合后制成混合菌种;(2)将混合菌种、禽畜粪便和生物有机质材料混合均匀,然后加入水使水份总含量达到10%-15%;(3)在密闭的环境下发酵并检测菌落总数,当菌落总数大于1×109cfu/g时获得本实施例的发酵有机肥。本实施例中各物质的具体组成配比如下:其中,生物有机质材料中秸秆、油渣和炭渣的质量比为8:1:2;秸秆包括粒径小于0.1mm的小颗粒,以及粒径为2~5mm的大颗粒;该小颗粒和大颗粒的质量比为1:3;所述炭渣的粒径为3~5mm,所述油渣的粒径小于1mm。混合菌种中的菌种包括固氮巨大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粪产碱菌、纤维二糖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和沼泽红假单胞菌;本实施例中,混合菌种中的固氮巨大芽孢杆菌的菌落数为2×109cfu/g,枯草芽孢杆菌的菌落数为3×109cfu/g,粪产碱菌的菌落数为5×108cfu/g,纤维二糖乳杆菌的菌落数为1×109cfu/g,嗜酸乳杆菌的菌落数为8×108cfu/g,沼泽红假单胞菌的菌落数为1×109cfu/g。通过本发明制备方法的优化,能有效在3-5天的时间内,完成发酵,使发酵的时间缩短,进而多段工业生产时间,提高生产效率。实施例2一种利用微生物发酵有机肥的生产工艺,其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仅在于,添加到生物有机质材料中进行发酵的混合菌种不同,本实施例中混合菌种的菌株种类和菌落数的设置如下:混合菌种包括:固氮巨大芽孢杆菌、蜡状芽孢杆菌、苏云金芽孢杆菌、绿色木霉菌;其中,固氮巨大芽孢杆菌1~3×108cfu/g、蜡状芽孢杆菌0.5~2×108cfu/g、苏云金芽孢杆菌0.5~1×108cfu/g、绿色木霉菌0.5~1.5×108cfu/g。通过检测得知,当发酵后菌落总数大于1×109cfu/g时,其发酵时间长达20天。实施例3一种利用微生物发酵有机肥的生产工艺,其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混合菌种中菌株的菌落数不同,具体设置如下:混合菌种包括:固氮巨大芽孢杆菌的菌落数为1×109cfu/g,枯草芽孢杆菌的菌落数为1×109cfu/g,粪产碱菌的菌落数为1×109cfu/g,纤维二糖乳杆菌的菌落数为1×109cfu/g,嗜酸乳杆菌的菌落数为1×109cfu/g,沼泽红假单胞菌的菌落数为1×109cfu/g。通过检测得知,当发酵后菌落总数大于1×109cfu/g时,其发酵时间为8-10天。实施例4一种利用微生物发酵有机肥的生产工艺,其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各组分的组成配比不同,具体设置如下:生物有机质材料包括质量比为6:2:1的秸秆、油渣和炭渣;秸秆、炭渣和油渣均是过5mm筛孔规格的筛获得的颗粒物料。通过检测得知,当发酵后菌落总数大于1×109cfu/g时,其发酵时间为7-9天。实施例5一种利用微生物发酵有机肥的生产工艺,其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各物质之间的配比不同,具体设置如下:生物有机质材料全部采用秸秆构成。其中,生物有机质材料58份、禽畜粪便8份、混合菌种3份共同混合发酵后即可制成本实施例的发酵有机肥。通过检测得知,当发酵后菌落总数大于1×109cfu/g时,其发酵时间为18-20天。实施例6一种利用微生物发酵有机肥的生产工艺,其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各物质之间的配比不同,具体设置如下:质量比为1:1:1的秸秆、油渣和炭渣混合后制成生物有机质材料。其中,生物有机质材料62份、禽畜粪便3份、混合菌种5份共同混合发酵后即可制成本实施例的发酵有机肥。通过检测得知,当发酵后菌落总数大于1×109cfu/g时,其发酵时间为15-18天。检测本发明有机肥的试验如下:采用相同的土壤,分别将土壤混合均匀装入到多个完全相同的栽种盆中,然后将实施例1-6中不同的发酵有机肥分别添加到不同的栽种盆中,栽种盆中添加重量比为:土壤∶发酵有机肥=8∶1,在浇水时间、浇水量,添加肥料时间、用量,生长环境,秧苗初始状态均相同的条件下对辣椒苗进行培育,培育6月后计算不同发酵有机肥下,平均每盆的培育结果,结果如表1所示。表1发酵天数辣椒重量实施例13-5天475g/盆实施例220天357g/盆实施例38-10天402g/盆实施例47-9天453g/盆实施例518-20天372g/盆实施例615-18天412g/盆无发酵有机肥/287g/盆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