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气隙臭氧发生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35961发布日期:2018-07-27 20:15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臭氧发生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气隙臭氧发生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臭氧发生器大多是通过单一的介质阻挡放电的单元模式,其运行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单个放电单元结构的合理性,其主要表现在:1、放电途径的长短;2、放电体的材质和几何精度;3、放电间隙的大小和均匀性;4、放电形式等。大多企业因受制造和装配工艺水平的约束,很难保证放电体在特定长度的几何精度,致使放电单元的放电效率较低,臭氧发生器的耗电量大,运行成本高;而且放电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热量不能及时的排出,导致臭氧发生装置发热严重,影响其正常工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正是针对以上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双气隙臭氧发生装置。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双气隙臭氧发生装置,包括壳体,壳体的内部上下两端设有蜂窝端板,蜂窝端板上设有蜂窝孔,蜂窝孔中插有筒状的外电极,外电极的内部设有内电极,外电极和内电极之间设有介质管,外电极与介质管之间的间隙为外气隙,内电极与介质管之间的间隙为内气隙,内电极上连有设置在壳体外部的电极,壳体的上端设有进气口,壳体的内部对应进气口处设有散热风扇,壳体的底端设有出气口,出气口上连有轴流风机,外电极的外部套有螺旋管,螺旋管的上端设有冷却水进水管,下端设有冷却水出水管,冷却水进水管和冷却水出水管之间连有冷却盘管,冷却盘管的外侧设有散热翅片,冷却水进水管上设有注水口和水泵。

所述外电极与蜂窝端板的接触处设有氟胶密封圈。

所述内电极和介质管之间还设有金属丝网套,金属丝网套的内、外表面分别与内电极的外表面和介质管的内表面紧贴。

所述冷却盘管设置在壳体外部设有的水箱中。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臭氧发生装置,在放电体积不变的情况下,成倍的增加了放电面积,提高了臭氧浓度和臭氧产率,降低了成本;而且向外电极上套有的螺旋管中通入冷却水,可及时的排出放电时产生的热量,能避免臭氧发生装置因发热严重而影响其正常工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壳体;2、蜂窝端板;3、外电极;4、内电极;5、介质管;6、外气隙;7、内气隙;8、电极;9、进气口;10、散热风扇;11、出气口;12、轴流风机;13、螺旋管;14、冷却水进水管;15、冷却水出水管;16、冷却盘管;17、注水口;18、水泵;19、氟胶密封圈;20、水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双气隙臭氧发生装置,包括壳体1,壳体1的内部上下两端设有蜂窝端板2,蜂窝端板2上设有蜂窝孔,蜂窝孔中插有筒状的外电极3,外电极3的内部设有内电极4,外电极3和内电极4之间设有介质管5,外电极3与介质管5之间的间隙为外气隙6,内电极4与介质管5之间的间隙为内气隙7,内电极4上连有设置在壳体1外部的电极8,壳体1的上端设有进气口9,壳体1的内部对应进气口9处设有散热风扇10,壳体1的底端设有出气口11,出气口11上连有轴流风机12,外电极3的外部套有螺旋管13,螺旋管13的上端设有冷却水进水管14,下端设有冷却水出水管15,冷却水进水管14和冷却水出水管15之间连有冷却盘管16,冷却盘管16的外侧设有散热翅片,冷却水进水管14上设有注水口17和水泵18。

所述外电极3与蜂窝端板2的接触处设有氟胶密封圈19。

所述内电极4和介质管5之间还设有金属丝网套,金属丝网套的内、外表面分别与内电极4的外表面和介质管5的内表面紧贴。

所述冷却盘管16设置在壳体1外部设有的水箱20中。

本实用新型在内电极4和外电极3之间插入了一根介质管5,形成了内气隙7和外气隙6,外气隙6内为介质阻挡放电,内气隙7内为沿面放电,正常工作时,通过电极8给内电极4和外电极3施加电压,从进气口9进入到壳体1内部的含氧气体进入内气隙7和外气隙6中,部分氧气分子在气隙内经电离、重组后转变成臭氧,从出气口11输出;采用双气隙与传统的单气隙相比,大大提高了臭氧浓度和臭氧产率,降低了成本;而且向外电极3上套有的螺旋管13中通入冷却水,可及时的排出放电时产生的热量,进气口9和出气口11处分别设置的散热风扇10和轴流风机12也能加快气体流动,提高散热效率,能有效的避免臭氧发生装置因发热严重而影响其正常工作。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改进,或未经改进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