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柴烧龙窑制作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72883发布日期:2018-08-14 18:06阅读:263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柴烧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柴烧龙窑制作工艺。



背景技术:

中国的制瓷史已经有数千年,历代的传承与发展也使人们对陶瓷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柴烧是一种古老的烧制方法,木材是烧窑最主要的燃料,烧制陶器时罩住瓷胎,将木灰与火隔离开,避免与之直接接触,使产品的釉色面貌保持一致,在釉面上落了灰或在胎体上走了火的痕迹,这在中国古代社会正统的制瓷标准中在技术允许的情况下都是不被欣赏的,认之为“瑕”。然而在现代制瓷、烧制技术极为成功的条件下,一种与传统柴烧审美截然不同的现代陶艺创作“烧制观”在盛行,现代柴烧技法所追求的是木灰烬与土的自然结合。当代柴烧很大程度上即体现在:柴烧烧制作品时不再使用罩住,意味着对烧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弊病”的认可。

一种质朴、浑厚、古拙的美油然而生,这正是柴烧陶艺家们为它痴迷并投入身心去努力追求的原因所在。传统重的是技术,而当代更加倾向于观念的重视,对人性自由的追求。当代陶瓷雕塑创作者们此时关注的不是集中在明确的造型和装饰的设计上,而更多在于窑炉烧制时候的气氛、陶土的品类以及作为燃料的木柴品种、烧成的时间、温度的控制等对一件作品最终形态的影响,作品的细节因此呈现了较多偶然性的特征,作品的品格也因为这些偶然性的细节而被呈现。

但是现有的柴烧龙窑制作工艺,材料选取不够良好,导致制出的成品不够完美,同时制作工艺不够方便,制作出的成品不够亮丽,因此设计一种柴烧龙窑制作工艺是很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柴烧龙窑制作工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柴烧龙窑制作工艺,包括步骤一,选料;步骤二,入窑;步骤三,烧窑;步骤四,开窑,

在所述步骤一中,柴烧作品里材质以陶土居多,陶土的耐热好,通过柴烧让土能产生一种温润、沉稳、内敛之美;由于含铁与火接触的过程中气氛的微妙变化,会引发器体表面会呈现更加多样的色彩,相对的,用瓷土进行柴烧,颜色通常是均匀的灰褐色或棕色;为了达到更佳的效果,陶艺家有时会将瓷泥和陶泥混合,调配出属于自己的泥料;柴烧选用的木材一般需静置约三至六个月以上,忌太潮湿,以利燃烧,以松木最佳,烧窑时,窑主通常将木头靠在窑壁上,利用窑温帮助其干燥;

在所述步骤二中,将步骤一中选取的材质通过创作、晾坯、素烧后,到最后的修整和上釉,制作成作品;龙窑一般都十几米以上的长度,依照经验,整窑装进的土坯大概要几万只,装窑是个技术活,层层匣钵摆放位置十分关键,如果在烧制过程中钵体倾覆那可能倒下的不止一排,所以装窑费时起码几天时间;从第一摞开始,一般可以排三摞,至于这中间的松密高低大小,要根据窑性,火舌,落灰的方向,和想要作品的效果来设计;最后一摞的排窑位是非常关键的,最外围的一摞也是最具挑战性的,它受的落灰、火舌更多,易出效果;

在所述步骤三中,1、温火:热身排湿;点火后大概要用5个小时进行温火,只在“挤火口”加柴火;2、挤火:只在窑头加柴;窑工往窑头前面的两个挤火口加入松木,干度要够,窑头开始烧时,火眼要统统关闭,避免漏气,只有一个挤火师傅守在挤火口,坚持了12个小时,靠近窑头的地方达到800-1000℃,越往上温度越低,而窑尾只有200-300℃,这样用大火一直烧10个小时,然后用大火猛攻;3、上火:窑头停火和火眼添柴;此时,窑头的火就不需要再烧了,接下来的7个半小时窑工就从火眼投入木柴,窑头前面的两个挤火口就熄火了,窑工师傅开始在火眼上按照次序,由下往上逐层投柴,火眼加完柴需要4至5个小时;4、熄火:降温两昼夜;由于龙窑温度高达1300多度,所以熄火后渐次开火眼通风,但一定是很慢的,主要是防止温度骤降造成釉面炸裂,而后渐开窑门,由上而下把泥砖扒开,降温过程因天气而定;

在所述步骤四中,在熄火后窑门已经部分打开,待窑内温度降到人可以进去的时候即可开窑。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步骤二中留一个观火口,并在古法放于口沿处试片;完成后的窑内,前面约一米多的地方是烧柴火的位置。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步骤三中温火的温度控制在100°c。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步骤三中降温时间在50-65小时之间。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步骤四中出窑的时间是在入窑的两周后。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该柴烧龙窑制作工艺发明,选用陶土的耐热好的材料,通过柴烧让土能产生一种温润、沉稳、内敛之美;柴烧选用的木材一般需静置约三至六个月以上,便于燃烧,窑主通常将木头靠在窑壁上,利用窑温帮助其干燥;并且通过温火:热身排湿;挤火:只在窑头加柴;上火:窑头停火和火眼添柴和熄火:降温两昼夜进行烧窑进行烧窑,便于制成的成品色彩更加亮丽。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柴烧龙窑制作工艺,包括步骤一,选料;步骤二,入窑;步骤三,烧窑;步骤四,开窑,

在步骤一中,柴烧作品里材质以陶土居多,陶土的耐热好,通过柴烧让土能产生一种温润、沉稳、内敛之美;由于含铁与火接触的过程中气氛的微妙变化,会引发器体表面会呈现更加多样的色彩,相对的,用瓷土进行柴烧,颜色通常是均匀的灰褐色或棕色;为了达到更佳的效果,陶艺家有时会将瓷泥和陶泥混合,调配出属于自己的泥料;柴烧选用的木材一般需静置约三至六个月以上,忌太潮湿,以利燃烧,以松木最佳,烧窑时,窑主通常将木头靠在窑壁上,利用窑温帮助其干燥;

在步骤二中,将步骤一中选取的材质通过创作、晾坯、素烧后,到最后的修整和上釉,制作成作品;龙窑一般都十几米以上的长度,依照经验,整窑装进的土坯大概要几万只,装窑是个技术活,层层匣钵摆放位置十分关键,如果在烧制过程中钵体倾覆那可能倒下的不止一排,所以装窑费时起码几天时间;从第一摞开始,一般可以排三摞,至于这中间的松密高低大小,要根据窑性,火舌,落灰的方向,和想要作品的效果来设计;最后一摞的排窑位是非常关键的,最外围的一摞也是最具挑战性的,它受的落灰、火舌更多,易出效果;

在步骤三中,1、温火:热身排湿;点火后大概要用5个小时进行温火,只在“挤火口”加柴火;2、挤火:只在窑头加柴;窑工往窑头前面的两个挤火口加入松木,干度要够,窑头开始烧时,火眼要统统关闭,避免漏气,只有一个挤火师傅守在挤火口,坚持了12个小时,靠近窑头的地方达到800-1000℃,越往上温度越低,而窑尾只有200-300℃,这样用大火一直烧10个小时,然后用大火猛攻;3、上火:窑头停火和火眼添柴;此时,窑头的火就不需要再烧了,接下来的7个半小时窑工就从火眼投入木柴,窑头前面的两个挤火口就熄火了,窑工师傅开始在火眼上按照次序,由下往上逐层投柴,火眼加完柴需要4至5个小时;4、熄火:降温两昼夜;由于龙窑温度高达1300多度,所以熄火后渐次开火眼通风,但一定是很慢的,主要是防止温度骤降造成釉面炸裂,而后渐开窑门,由上而下把泥砖扒开,降温过程因天气而定;

在步骤四中,在熄火后窑门已经部分打开,待窑内温度降到人可以进去的时候即可开窑。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步骤二中留一个观火口,并在古法放于口沿处试片;完成后的窑内,前面约一米多的地方是烧柴火的位置,便于观察烧熟了没。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步骤三中温火的温度控制在100°c,这个阶段主要是对整个龙窑进行排湿。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步骤三中降温时间在50-65小时之间,便于降温。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步骤四中出窑的时间是在入窑的两周后,保证温度降低。

工作原理:选用陶土的耐热好的材料,柴烧选用的木材一般需静置约三至六个月以上,忌太潮湿,以利燃烧,以松木最佳;将选取的材质通过创作、晾坯、素烧后,到最后的修整和上釉,制作成作品,然后从第一摞开始,一般可以排三摞,至于这中间的松密高低大小,要根据窑性,火舌,落灰的方向,和想要作品的效果来设计,然后通过温火:热身排湿;挤火:只在窑头加柴;上火:窑头停火和火眼添柴和熄火:降温两昼夜进行烧窑,最后待窑内温度降到人可以进去的时候即可开窑。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