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态珠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333242发布日期:2018-12-19 06:20阅读:250来源:国知局
一种生态珠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污水处理生物填料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生态珠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填料是生物膜载体,是生物膜法处理工艺的关键部分,填料的好坏直接影响生物处理的效果,生物营养陶粒是一种新型的生物膜载体滤料,具有质轻、比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等优点。现有陶粒可分为锻烧型和非锻烧型两类,其中锻烧型又可分为烧胀型及烧结型两种。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陶粒胚料能软化产生适当的粘度,在外力作用下可产生塑性形变,在胚料软化的同时,陶粒内部能产生一定的气体,促使其膨胀变形。陶粒的膨胀性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胚料表面粘度过大,液相将束缚气体外逸导致陶粒膨胀性能不够,如果气体的膨胀力过大,会导致气体冲破陶粒表面形成连通性孔从而破坏陶粒结构。

现有生物陶粒通常内部呈蜂窝状,孔隙率高,强度低,并且孔径小,孔隙之间不连通,对水流冲击负荷的适应能力差。另外,现有生物陶粒矿质元素匮乏,造成生物膜量薄易脱落、生物量少、生物种类单一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生物陶粒强度低,以及因孔径小、孔隙之间不连通而导致其作为污水处理生物填料时,对水流冲击负荷的适应能力差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生态珠及其制备方法,该生态珠为骨架结构,且孔径大,孔隙之间延伸贯通,并可为微生物提供矿质元素,与现有生物陶粒相比,无论是结构还是性能上均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申请人将其定义为“生态珠”,可作为一种的新的污水处理生物填料,以取代生物陶粒。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生态珠,由陶土、黏土、页岩、莫来石和添加剂烧结而成。

黏土是含沙粒很少、有黏性的土壤,水分不容易从中通过而具有较好的可塑性,黏土是由多种矿物混合而成的,没有固定的熔点,而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逐渐软化。黏土在加热煅烧的过程中,其低共熔物质开始熔化,液相出现并逐渐增加,填充在固体颗粒之间,由于液相表面张力的作用,使得未熔颗粒进一步靠拢,引起体积急剧的收缩,气孔率下降,密度提高,当温度继续升高时,收缩将不断增大至最大值,气孔率降至最小值,密度达到最大值,黏土完全烧结。

本发明以陶土为主要原料,配以黏土,添加剂选择受热分解产生气体的无机盐类,在后续烧结过程中,黏土急剧收缩,气孔率降低至最小值,将对添加剂受热分解产生的气体产生阻碍,使得孔隙倾向于在陶土内形成,并且,由于黏土对陶土具有较好的结合力,使得黏土收缩时,带动陶土移动,形成大的孔隙,这样烧结形成的生态珠中,黏土作为骨架,孔隙率非常低,且孔径小,显著提高强度,而骨架之间则填充陶土,且陶土内的孔隙率高,孔径大,孔隙之间延伸贯通,在用作污水处理生物填料时,可提高对水流冲击负荷的适应能力,并有利于污水、氧气、生物膜之间充分接触,加快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此外,配方中还添加有页岩和莫来石,页岩是由黏土物质硬化形成的微小颗粒,是黏土岩的一种,主要由粒径小于0.0039mm的细颗粒物质组成并含有大量黏土矿物的沉积岩,这些细颗粒物质均匀分布在陶土和黏土中,进一步提高强度,莫来石是一种优质的耐火材料,提高耐温性,从而可在高温下烧结。

一种生态珠,按质量百分比计,陶土、黏土、页岩、莫来石和添加剂的配比为:30-40%陶土、22-45%黏土、10-20%页岩、8-18%莫来石、0.38-0.85%添加剂;所述添加剂由0.3-0.6%ca(oh)2、0.05-0.1%feso4、0.01-0.05%cuso4、0.01-0.05%znso4、0.01-0.05%mnso4组成。

本发明添加的feso4、cuso4、znso4、mnso4在高温煅烧时均会受热分解,产生气体,例如硫酸亚铁分解后产生氧化铁、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硫酸铜分解后产生氧化铜和三氧化硫,这些气体在烧结时使陶土内形成孔隙,且feso4、cuso4、znso4、mnso4等受热分解后形成的氧化物可为微生物提供矿质元素,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稳定的环境,增加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形成丰富的微生物相,构成微生物生态体系,有利于水体中的污染物被分解和净化。

本发明添加剂受热分解后产生的氧化物还可降低熔点,增加粘度,通过选择上述配比,可保证胚料表面粘度适中,避免粘度过大而束缚气体外逸,或者粘度过小,导致生态珠表面形成连通性孔而破坏生态珠结构。

一种生态珠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陶土、黏土、页岩和莫来石烘干、破碎、筛分,然后与添加剂一起混合均匀;

(2)步骤(1)中的混合物造粒成型并干燥,含水率控制为5-12%;

(3)对步骤(2)中的颗粒进行烧结,冷却即得所述生态珠。

进一步地,步骤(2)中,颗粒粒径为10-30mm。

进一步地,步骤(3)中,烧结过程为:于300-500℃预热10-30min,然后于1100-1300℃焙烧10-15min。

进一步地,步骤(3)中,烧结后以自然冷却的方式获得所述生态珠。

进一步地,步骤(3)中,生态珠的粒径为12-35mm。

现有黏土陶粒主要为烧胀陶粒,烧胀后会发生大的体积膨胀,孔隙率高,且封闭不连通,本发明的黏土在1100-1300℃下进行烧结,不发生大的体积膨胀,内部仅少量气孔,与陶土配合后,主要作为骨架结构,提高生态珠的强度。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以陶土为主要原料,配以黏土,利用黏土高温急剧收缩的特性,使得烧结后形成骨架结构的生态珠,强度高,同时,细颗粒页岩均匀分布在陶土和黏土中,进一步提生态珠的强度;

2.本发明骨架之间填充陶土,由于黏土对气体形成阻碍,且黏土收缩带动陶土移动,因而,陶土内的孔隙率高,孔径大,孔隙之间延伸贯通,在用作污水处理生物填料时,可提高对水流冲击负荷的适应能力,并有利于污水、氧气、生物膜之间充分接触,加快有机污染物的降解;

3.本发明feso4、cuso4、znso4、mnso4等受热分解后形成的氧化物可为微生物提供矿质元素,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稳定的环境,增加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形成丰富的微生物相,构成微生物生态体系,有利于水体中的污染物被分解和净化;

4.本发明添加剂受热分解后的氧化物还可降低熔点,增加粘度,保证胚料表面粘度适中,避免粘度过大而束缚气体外逸,或者粘度过小,导致生态珠表面形成连通性孔而破坏生态珠结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3制备的生态珠sem图;

图2为生物陶粒sem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

实施例1

一种生态珠,按质量百分比计,陶土、黏土、页岩、莫来石和添加剂的配比为:40%陶土、26%黏土、15.3%页岩、18%莫来石、0.7%添加剂;所述添加剂由0.5%ca(oh)2、0.1%feso4、0.03%cuso4、0.05%znso4、0.02%mnso4组成。

一种生态珠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陶土、黏土、页岩和莫来石烘干、破碎、筛分,然后与添加剂一起混合均匀;

(2)步骤(1)中的混合物造粒成型并干燥,颗粒粒径为10-30mm,含水率控制为5-12%;

(3)步骤(2)中的颗粒于450℃预热15min,然后于1150℃焙烧15min,自然冷却即得所述生态珠,粒径为12-35mm。

实施例2

一种生态珠,按质量百分比计,陶土、黏土、页岩、莫来石和添加剂的配比为:32.5%陶土、45%黏土、12%页岩、10%莫来石、0.5%添加剂;添加剂由0.3%ca(oh)2、0.05%feso4、0.05%cuso4、0.05%znso4、0.05%mnso4组成。

一种生态珠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陶土、黏土、页岩和莫来石烘干、破碎、筛分,然后与添加剂一起混合均匀;

(2)步骤(1)中的混合物造粒成型并干燥,颗粒粒径为10-30mm,含水率控制为5-12%;

(3)步骤(2)中的颗粒于350℃预热20min,然后于1200℃焙烧13min,自然冷却即得所述生态珠,粒径为12-35mm。

实施例3

一种生态珠,按质量百分比计,陶土、黏土、页岩、莫来石和添加剂的配比为:35.6%陶土、32%黏土、18%页岩、14%莫来石、0.4%添加剂;添加剂由0.3%ca(oh)2、0.05%feso4、0.02%cuso4、0.02%znso4、0.01%mnso4组成。

一种生态珠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陶土、黏土、页岩和莫来石烘干、破碎、筛分,然后与添加剂一起混合均匀;

(2)步骤(1)中的混合物造粒成型并干燥,颗粒粒径为10-30mm,含水率控制为5-12%;

(3)步骤(2)中的颗粒于300℃预热30min,然后于1250℃焙烧10min,自然冷却即得所述生态珠,粒径为12-35mm。

实验例

取生物陶粒和实施例3制备的生态珠分别进行力学性能测试,生态珠和生物陶粒各取三个试样,编号分别为1#、2#、3#,结果见表1,可以看出,生态珠的平均抗压强度为6.9mpa,生物陶粒的平均抗压强度为3.57mpa,性能提升90%以上。对上述试样进行比表面积测量,结果见表2,可以看出,生态珠的比表面积显著提升。

取1#生物陶粒和1#生态珠进行微观形貌观察,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本发明生态珠整体呈骨架结构,孔隙率高,孔径大,孔隙之间延伸贯通,在用作污水处理生物填料时,可提高对水流冲击负荷的适应能力,并有利于污水、氧气、生物膜之间充分接触,加快有机污染物的降解。

表1力学性能测试结果

表2生态珠和生物陶粒的比表面积

如上所述即为本发明的实施例。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任何人应该得知在本发明的启示下做出的结构变化,凡是与本发明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技术方案,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