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发生器放电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816253发布日期:2021-02-03 13:30阅读:422来源:国知局
臭氧发生器放电管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臭氧制取领域,具体涉及臭氧发生器放电管。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人们对空气卫生的日渐重视,空气净化技术迅速发展,其中,臭氧在净化空气方面的应用备受瞩目,臭氧的强氧化性可以迅速将空气中的细菌、病毒消灭,但是臭氧极不稳定,无法先制取后保存,因而只能现场制取使用。
[0003]
现有的臭氧制取设备,结构复杂,性能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臭氧发生器放电管,其特点是结构简单,性能良好。
[0005]
其技术方案如下:
[0006]
臭氧发生器放电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玻璃管、条形导体、螺旋导体,所述条形导体固定在所述玻璃管的空腔内且与所述玻璃管贴合,所述玻璃管设有第一固定部,所述条形导体设有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在同一端,所述螺旋导体套在所述玻璃管上,所述螺旋导体一端具有第三固定部。
[0007]
进一步地,还包括固定座,所述固定座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内设有限位部,所述玻璃管和所述条形导体固定在所述第一通孔内,且所述玻璃管与所述限位部相抵。
[0008]
进一步地,所述螺旋导体通过所述第三固定部与所述固定座固定。
[0009]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固定部为固定环,所述固定座设有第二通孔,所述固定环固定在所述第二通孔的一侧,所述固定环直径与所述第二通孔直径对应。
[0010]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第一通孔方向相同。
[0011]
进一步地,所述条形导体为不锈钢管,所述螺旋导体为弹簧。
[0012]
进一步地,所述条形导体两端均突出于所述固定座。
[0013]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座具有轴向部和径向部,所述轴向部垂直于所述径向部,所述第一通孔位于所述轴向部。
[0014]
进一步地,所述玻璃管的一端设有端盖。
[0015]
进一步地,所述玻璃管至少一端突出于所述条形导体。
[0016]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的优点及效果:
[0017]
1、条形导体作为内电极,螺旋导体作为外电极,条形导体固定在玻璃管内,并且与玻璃管保持极小的间隙,将高压施加在内电极和外电极上,在条形导体与螺旋导体的放电气隙形成强电场,在强电场的作用和玻璃管的作用下,含氧气体在条形导体与螺旋导体之间的环形区域,进行介质阻挡放电,含氧气体中的氧气经电离、合成为臭氧。
[0018]
2、条形导体固定在玻璃管内,并且与玻璃管保持极小的间隙,贴合紧密,电场强度高,制取臭氧效果良好,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在同一端,安装简单,容易定位。
[0019]
3、玻璃管作为介电质,成本较低,需要的驱动电压较低,寿命比硅胶、陶瓷长,对臭氧发生器放电管的性能提升幅度较大。条形导体在机械加工领域容易完成,加工简单且成本低,安装也简便。
附图说明
[0020]
此处的附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述技术方案的具体实例,并与具体实施方式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原理及效果。
[0021]
除非特别说明或另有定义,不同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代表相同或相似的技术特征,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技术特征,也可能会采用不同的附图标记进行表示。
[0022]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正视图(不包括螺母和螺栓);
[0023]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图1的侧视图;
[0024]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图2沿着c-c方向的剖视图;
[0025]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图3的a部放大示意图;
[0026]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正视图(包括螺母和螺栓);
[0027]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正视图(不包括螺栓和螺母);
[0028]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图6的侧视图;
[0029]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图7沿着c-c方向的剖视图;
[0030]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图8的b部放大示意图;
[0031]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正视图(包括螺栓和螺母)。
[0032]
附图标记说明:
[0033]
10、不锈钢管,101、第二固定部,102、前端,20、玻璃管,201、第一固定部,202、端盖,30、弹簧,301、固定环,40、固定座,401、第一通孔,402、第二通孔,403、轴向部,404、径向部,405、第一限位台阶,406、第二限位台阶,501、螺栓,502、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0034]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
[0035]
除非特别说明或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结合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现实场景的情况下,本文所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也可以具有与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目的相对应的含义。
[0036]
除非特别说明或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第一、第二
…”
仅仅是用于对名称的区分,不代表具体的数量或顺序。
[0037]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认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固定在另一个元件上,也可以是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也可以是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安装在”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安装在另一个元件,也可以是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设在”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设在另一个元件,也可以是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0038]
除非特别说明或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述”、“该”为相应位置之前所提及或
描述的技术特征或技术内容,该技术特征或技术内容与其所提及的技术特征或技术内容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相似的。
[0039]
毫无疑义,与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相违背,或者明显矛盾的技术内容或技术特征,应被排除在外。
[0040]
如图1至图5所示,在实施例一中,臭氧发生器放电管包括玻璃管20、条形导体、螺旋导体、固定座40,条形导体为不锈钢管10、螺旋导体为金属材料制成的弹簧30。
[0041]
所述不锈钢管10固定在所述玻璃管20的空腔内,且与所述玻璃管20贴合,保持极小的间隙(0.3mm以内),所述玻璃管20设有第一固定部201,所述不锈钢管10设有第二固定部101,所述第一固定部201和所述第二固定部101在同一端,所述弹簧30套在所述玻璃管20上,所述弹簧30一端具有第三固定部。所述第三固定部为固定环301,所述弹簧30通过所述固定环301与所述固定座40固定。
[0042]
不锈钢管10作为内电极,弹簧30作为外电极,不锈钢管10固定在玻璃管20内,并且与玻璃管20保持极小的间隙,将高压施加在内电极和外电极上,在不锈钢管10与弹簧30的放电气隙形成强电场,在强电场的作用和玻璃管20的作用下,含氧气体在不锈钢管10与弹簧30之间的环形区域,进行介质阻挡放电,含氧气体中的氧气经电离、合成为臭氧。第一固定部201和第二固定部101在同一端,安装简单,容易定位。固定环301能增加弹簧30与固定座40的接触面积,增加电气连接面积,并且安装更牢固,固定环301固定在固定座40上,则放电管的内外极都在同一侧,有利于减少放电管的体积。玻璃管20作为介电质,成本较低,需要的驱动电压较低,寿命比硅胶、陶瓷长,对臭氧发生器放电管的性能提升幅度较大。
[0043]
所述固定座40设有第一通孔401、第二通孔402,所述第二通孔402和所述第一通孔401方向相同。所述第一通孔401内设有限位部,所述玻璃管20和所述不锈钢管10固定在所述第一通孔401内,且所述玻璃管20与所述限位部相抵。所述固定环301固定在所述第二通孔402的一侧,所述固定环301直径与所述第二通孔402直径对应。限位部为第一通孔401内的第一限位台阶405,玻璃管20放入第一通孔401内,与第一限位台阶405相抵,再对玻璃管20进行固定,固定方式多样,如胶粘,之后往玻璃管20的空腔内放入不锈钢管10并固定。弹簧30的固定环301直径与第二通孔402直径对应,直径相近即可,便于在固定环301与第二通孔402上穿入螺栓501,上紧螺母502,对固定环301和固定座40进行固定。
[0044]
所述固定座40具有轴向部403和径向部404,所述轴向部403垂直于所述径向部404,所述第一通孔401位于所述轴向部403。固定座40分成两部分,轴向部403便于固定玻璃管20和不锈钢管10,径向部404便于固定座40与外界配合定位、安装。
[0045]
所述不锈钢管10远离所述固定座40的一端为前端102,前端102是末端平整的圆锥状,所述不锈钢管10两端均突出于所述固定座40。不锈钢管10得一端呈圆锥状,有利于提高击穿电压的灵敏性,不锈钢管10一端突出于固定座40是便于放电,形成强电场,另一端突出于固定座40是便于连接电源。
[0046]
所述玻璃管20远离所述固定座40的一端设有端盖202,所述玻璃管20远离所述固定座40的一端突出于所述不锈钢管10。端盖202的作用是提升玻璃管20内的封闭性,防尘防水,端盖202与玻璃管20的固定方式可以但不限于胶粘。所述玻璃管20远离所述固定座40的一端突出于所不锈钢管10是为了在不锈钢管10与外界之间留出绝缘空间。
[0047]
如图6至图10所示,在实施例二中,固定座40的第一通孔401和垂直于第二通孔
402,在第一通孔401内有第一限位台阶405和第二限位台阶406,玻璃管20放入第一通孔401内,与第一限位台阶405相抵,不锈钢管10放入玻璃管20内,不锈钢管10上靠近固定座40的一端突出于玻璃管20且与第二限位台阶406相抵,固定座40内有允许电源线进入与不锈钢管10连接的空间。
[0048]
以上实施例的目的,是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示例性的再现与推导,并以此完整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目的及效果,其目的是使公众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并不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0049]
以上实施例也并非是基于本实用新型的穷尽性列举,在此之外,还可以存在多个未列出的其他实施方式。在不违反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基础上所作的任何替换与改进,均属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