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釉面不龟裂的茶叶末釉瓷的制备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855382发布日期:2021-07-13 16:08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瓷器制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釉面不龟裂的茶叶末釉瓷的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茶叶末釉首先于唐代烧成,经宋代而继续发展。清雍正、乾隆时期景德镇再次仿制茶叶末釉成功,而成为清朝宫廷用品的名贵色釉品种。从茶叶末釉的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上分析,茶叶末釉主要以α晶型fe2o3作为结晶剂,属于铁系结晶釉中十分重要的一种。茶叶末釉属于高温烧成结晶釉,需要在1200℃~1300℃高温下经还原气氛烧制而成。茶叶末釉的烧成难度较大,由于烧成温度以及还原氧化气氛的影响,使fe2o3及feo的晶体结构和形核生长发生变化,而呈现不同的颜色和颗粒分布,从而得到“蟹甲青”和“鳝鱼黄”等类别的茶叶末釉。

茶叶末釉釉面晶莹剔透,釉色黄绿温润,样式含蓄,器型饱满,古朴清丽,深沉凝重,耐人寻味而又庄重大方。清中叶雍正、乾隆两朝成为宫廷专供而秘而不宣。而现代对于茶叶末釉配方及烧制方法的研究与发展,深化并丰富了茶叶末釉的内涵和外延,使这一古老的釉料品种又散发出新的光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釉面不龟裂的茶叶末釉瓷的制备工艺。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釉面不龟裂的茶叶末釉瓷的制备工艺,所述茶叶末釉瓷包括坯体和茶叶末釉,

茶叶末釉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钾长石10-20份、德化石英20-30份、蒙脱石15-22份、磁铁矿10-15份、硼镁石12-18份、菱镁矿15-18份、硼砂4-8份、氧化镧2-4份、氧化钙2-5份、氧化铝3-7份、熔块3-5份;

其制备工艺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按坯体和茶叶末釉原料配方称重配料,粉料分别粉碎、混合、湿法球磨,制得坯浆和茶叶末釉浆;

步骤二,将步骤一制得的坯浆经磁选机多次除铁,至坯浆中的含铁量低于0.1%;

步骤三,使用步骤二制得坯浆制成陶瓷生坯,待陶瓷生坯干燥后,送入窑炉中,在850-880℃下煅烧5-6h,得陶瓷素坯;

步骤四,在陶瓷素坯表面施步骤一制得的茶叶末釉浆,在自然状态下干燥24h以上;

步骤五,将干燥后的素坯送入窑炉中,在1120-1160℃下烧制成型,其烧成控制如下:

低温阶段:窑炉内由常温升至420-450℃,烧窑时间1-2小时;

分解氧化阶段:窑炉内升温至950-980℃,烧窑时间3-4小时;

强还原阶段:窑炉内升温至1130-1150℃,在还原气氛下烧窑时间5-6小时;

保温阶段:窑炉内温度控制在1120-1160℃,在氧化气氛下烧窑时间1-2小时;

自然冷却阶段:窑炉内冷却至室温,冷却时间延长至12小时以上。

进一步的,所述熔块的化学组成如下:k2o:8.36%、b2o3:3.12%、sio2:53.78%、al2o3:21.65%、fe2o3:2.72%、zno:5.95%、mgo:4.42%。

进一步的,所述坯体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德化白云石20-30份、德化高岭土18-22份、锆英石25-35份、蛋白石10-15份、硅灰石5-10份、铝土矿6-12份、红柱石3-8份。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五的强还原阶段中,一氧化碳的质量浓度分数为7.6-9.2%。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五的保温阶段中,游离氧的质量浓度分数为5.2-6.8%。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一中,茶叶末釉浆湿球磨时,原料在球磨机中湿法研磨32-36小时,研磨介质为水,原料:球:水=1:2-2.5:1.5-1.8。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一中,坯浆湿球磨时,原料在球磨机中湿法研磨20-25小时,研磨介质为水,原料:球:水=1:1.5-1.8:1.2-1.5。

进一步的,所述茶叶末釉浆的厚度为0.4-0.5mm。

进一步的,所述陶瓷生坯的成型方法为注浆成型。

进一步的,所述茶叶末釉浆的施釉方式为淋釉或喷釉。

由上述对本发明的描述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通过限定坯体、茶叶末釉的具体组成,并限定釉烧的具体进程,制备的瓷器釉面平净润泽,呈失透的黄绿色,在暗绿的底色上闪现出犹如茶叶细末的黄褐色细点,古朴清丽、耐人寻味;

通过限定茶叶末釉的原料组成及各原料的加入量,引入氧化铝与硼镁石、菱镁矿配合,可降低釉的膨胀系数以制得的瓷器釉面完整、不龟裂;并且引入氧化镧与菱镁矿配合,以使制得的瓷器釉面润泽细腻;引入硼砂与硼镁石配合,可降低釉的成熟温度,以降低釉的烧成温度,进而降低生产成本;引入氧化钙与硼镁石配合,可促进中间层的形成,增加坯釉适应能力,以保证茶叶末釉稳定形成在坯体上,保证瓷器的显色;

茶叶末釉中还引入熔块,并对熔块的化学组分进行严格把控,与其他原料配合,以保证烧制成的瓷器釉面完整,无针孔,且釉色均匀;

通过限定坯体的具体组成,引入蛋白石、铝土矿、红柱石与其他原料配合,以提高坯体的热稳定性,最大程度地减少坯体在高温下的变形,以保证底釉釉面的完整,细腻。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一种釉面不龟裂的茶叶末釉瓷包括坯体和茶叶末釉。

坯体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德化白云石20-30份、德化高岭土18-22份、锆英石25-35份、蛋白石10-15份、硅灰石5-10份、铝土矿6-12份、红柱石3-8份。

茶叶末釉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钾长石10-20份、德化石英20-30份、蒙脱石15-22份、磁铁矿10-15份、硼镁石12-18份、菱镁矿15-18份、硼砂4-8份、氧化镧2-4份、氧化钙2-5份、氧化铝3-7份、熔块3-5份;具体的,熔块的化学组成如下:k2o:8.36%、b2o3:3.12%、sio2:53.78%、al2o3:21.65%、fe2o3:2.72%、zno:5.95%、mgo:4.42%。

其制备工艺,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按坯体和茶叶末釉原料配方称重配料,粉料分别粉碎、混合、湿法球磨,制得坯浆和茶叶末釉浆;

步骤二,将步骤一制得的坯浆经磁选机多次除铁,至坯浆中的含铁量低于0.1%;

步骤三,以注浆成型的方法使用步骤二制得坯浆制成陶瓷生坯,待陶瓷生坯干燥后,送入窑炉中,在850-880℃下煅烧5-6h,得陶瓷素坯;

步骤四,在陶瓷素坯表面以淋釉或喷釉的方式施步骤一制得的茶叶末釉浆,在自然状态下干燥24h以上;

步骤五,将干燥后的素坯送入窑炉中,在1120-1160℃下烧制成型,其烧成控制如下:

低温阶段:窑炉内由常温升至420-450℃,烧窑时间1-2小时;

分解氧化阶段:窑炉内升温至950-980℃,烧窑时间3-4小时;

强还原阶段:窑炉内升温至1130-1150℃,在还原气氛下烧窑时间5-6小时;

保温阶段:窑炉内温度控制在1120-1160℃,在氧化气氛下烧窑时间1-2小时;

自然冷却阶段:窑炉内冷却至室温,冷却时间延长至12小时以上。

具体的,步骤一中,茶叶末釉浆湿球磨时,原料在球磨机中湿法研磨32-36小时,研磨介质为水,原料:球:水=1:2-2.5:1.5-1.8;坯浆湿球磨时,原料在球磨机中湿法研磨20-25小时,研磨介质为水,原料:球:水=1:1.5-1.8:1.2-1.5。

步骤五的强还原阶段中,一氧化碳的质量浓度分数为7.6-9.2%;保温阶段中,游离氧的质量浓度分数为5.2-6.8%。

茶叶末釉浆的厚度为0.4-0.5mm。

实施例1

一种釉面不龟裂的茶叶末釉瓷包括坯体和茶叶末釉。

坯体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德化白云石20份、德化高岭土22份、锆英石25份、蛋白石15份、硅灰石5份、铝土矿12份、红柱石3份。

茶叶末釉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钾长石20份、德化石英20份、蒙脱石22份、磁铁矿10份、硼镁石18份、菱镁矿15份、硼砂8份、氧化镧2份、氧化钙5份、氧化铝3份、熔块5份;具体的,熔块的化学组成如下:k2o:8.36%、b2o3:3.12%、sio2:53.78%、al2o3:21.65%、fe2o3:2.72%、zno:5.95%、mgo:4.42%。

其制备工艺,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按坯体和茶叶末釉原料配方称重配料,粉料分别粉碎、混合、湿法球磨,制得坯浆和茶叶末釉浆;

步骤二,将步骤一制得的坯浆经磁选机多次除铁,至坯浆中的含铁量低于0.1%;

步骤三,以注浆成型的方法使用步骤二制得坯浆制成陶瓷生坯,待陶瓷生坯干燥后,送入窑炉中,在850℃下煅烧6h,得陶瓷素坯;

步骤四,在陶瓷素坯表面以淋釉或喷釉的方式施步骤一制得的茶叶末釉浆,在自然状态下干燥24h以上;

步骤五,将干燥后的素坯送入窑炉中,在1120℃下烧制成型,其烧成控制如下:

低温阶段:窑炉内由常温升至420℃,烧窑时间2小时;

分解氧化阶段:窑炉内升温至950℃,烧窑时间4小时;

强还原阶段:窑炉内升温至1130℃,在还原气氛下烧窑时间6小时;

保温阶段:窑炉内温度控制在1120℃,在氧化气氛下烧窑时间2小时;

自然冷却阶段:窑炉内冷却至室温,冷却时间延长至12小时以上。

具体的,步骤一中,茶叶末釉浆湿球磨时,原料在球磨机中湿法研磨32小时,研磨介质为水,原料:球:水=1:2.5:1.8;坯浆湿球磨时,原料在球磨机中湿法研磨20小时,研磨介质为水,原料:球:水=1:1.8:1.2。

步骤五的强还原阶段中,一氧化碳的质量浓度分数为7.6%;保温阶段中,游离氧的质量浓度分数为5.2%。

茶叶末釉浆的厚度为0.4mm。

实施例2

一种釉面不龟裂的茶叶末釉瓷包括坯体和茶叶末釉。

坯体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德化白云石30份、德化高岭土18份、锆英石35份、蛋白石10份、硅灰石10份、铝土矿6份、红柱石8份。

茶叶末釉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钾长石10份、德化石英30份、蒙脱石15份、磁铁矿15份、硼镁石12份、菱镁矿18份、硼砂4份、氧化镧4份、氧化钙2份、氧化铝7份、熔块3份;具体的,熔块的化学组成如下:k2o:8.36%、b2o3:3.12%、sio2:53.78%、al2o3:21.65%、fe2o3:2.72%、zno:5.95%、mgo:4.42%。

其制备工艺,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按坯体和茶叶末釉原料配方称重配料,粉料分别粉碎、混合、湿法球磨,制得坯浆和茶叶末釉浆;

步骤二,将步骤一制得的坯浆经磁选机多次除铁,至坯浆中的含铁量低于0.1%;

步骤三,以注浆成型的方法使用步骤二制得坯浆制成陶瓷生坯,待陶瓷生坯干燥后,送入窑炉中,在880℃下煅烧5h,得陶瓷素坯;

步骤四,在陶瓷素坯表面以淋釉或喷釉的方式施步骤一制得的茶叶末釉浆,在自然状态下干燥24h以上;

步骤五,将干燥后的素坯送入窑炉中,在1160℃下烧制成型,其烧成控制如下:

低温阶段:窑炉内由常温升至450℃,烧窑时间1小时;

分解氧化阶段:窑炉内升温至980℃,烧窑时间3小时;

强还原阶段:窑炉内升温至1150℃,在还原气氛下烧窑时间5小时;

保温阶段:窑炉内温度控制在1160℃,在氧化气氛下烧窑时间1小时;

自然冷却阶段:窑炉内冷却至室温,冷却时间延长至12小时以上。

具体的,步骤一中,茶叶末釉浆湿球磨时,原料在球磨机中湿法研磨36小时,研磨介质为水,原料:球:水=1:2:1.5;坯浆湿球磨时,原料在球磨机中湿法研磨25小时,研磨介质为水,原料:球:水=1:1.5:1.5。

步骤五的强还原阶段中,一氧化碳的质量浓度分数为9.2%;保温阶段中,游离氧的质量浓度分数为6.8%。

茶叶末釉浆的厚度为0.5mm。

实施例3

一种釉面不龟裂的茶叶末釉瓷包括坯体和茶叶末釉。

坯体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德化白云石25份、德化高岭土20份、锆英石30份、蛋白石12份、硅灰石8份、铝土矿9份、红柱石5份。

茶叶末釉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钾长石15份、德化石英25份、蒙脱石18份、磁铁矿12份、硼镁石15份、菱镁矿16份、硼砂6份、氧化镧3份、氧化钙3份、氧化铝5份、熔块4份;具体的,熔块的化学组成如下:k2o:8.36%、b2o3:3.12%、sio2:53.78%、al2o3:21.65%、fe2o3:2.72%、zno:5.95%、mgo:4.42%。

其制备工艺,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按坯体和茶叶末釉原料配方称重配料,粉料分别粉碎、混合、湿法球磨,制得坯浆和茶叶末釉浆;

步骤二,将步骤一制得的坯浆经磁选机多次除铁,至坯浆中的含铁量低于0.1%;

步骤三,以注浆成型的方法使用步骤二制得坯浆制成陶瓷生坯,待陶瓷生坯干燥后,送入窑炉中,在865℃下煅烧5.5h,得陶瓷素坯;

步骤四,在陶瓷素坯表面以淋釉或喷釉的方式施步骤一制得的茶叶末釉浆,在自然状态下干燥24h以上;

步骤五,将干燥后的素坯送入窑炉中,在1145℃下烧制成型,其烧成控制如下:

低温阶段:窑炉内由常温升至435℃,烧窑时间1.5小时;

分解氧化阶段:窑炉内升温至965℃,烧窑时间3.5小时;

强还原阶段:窑炉内升温至1140℃,在还原气氛下烧窑时间5.5小时;

保温阶段:窑炉内温度控制在1145℃,在氧化气氛下烧窑时间1.5小时;

自然冷却阶段:窑炉内冷却至室温,冷却时间延长至12小时以上。

具体的,步骤一中,茶叶末釉浆湿球磨时,原料在球磨机中湿法研磨34小时,研磨介质为水,原料:球:水=1:2.2:1.6;坯浆湿球磨时,原料在球磨机中湿法研磨22小时,研磨介质为水,原料:球:水=1:1.6:1.4。

步骤五的强还原阶段中,一氧化碳的质量浓度分数为8.4%;保温阶段中,游离氧的质量浓度分数为5.9%。

茶叶末釉浆的厚度为0.45mm。

本发明通过限定坯体、茶叶末釉的具体组成,并限定釉烧的具体进程,制备的瓷器釉面平净润泽,呈失透的黄绿色,在暗绿的底色上闪现出犹如茶叶细末的黄褐色细点,古朴清丽、耐人寻味;通过限定茶叶末釉的原料组成及各原料的加入量,引入氧化铝与硼镁石、菱镁矿配合,可降低釉的膨胀系数以制得的瓷器釉面完整、不龟裂;并且引入氧化镧与菱镁矿配合,以使制得的瓷器釉面润泽细腻;引入硼砂与硼镁石配合,可降低釉的成熟温度,以降低釉的烧成温度,进而降低生产成本;引入氧化钙与硼镁石配合,可促进中间层的形成,增加坯釉适应能力,以保证茶叶末釉稳定形成在坯体上,保证瓷器的显色。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故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实施的范围,即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发明专利涵盖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