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原位Si气氛作用在大直径4H/6H-SiC硅面衬底外延生长石墨烯的方法

文档序号:9231321阅读:543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原位Si气氛作用在大直径4H/6H-SiC硅面衬底外延生长石墨烯的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在SiC衬底外延生长石墨稀的方法,尤其涉及基于原位Si气氛作用在大直径4H/6H-SiC硅面衬底外延生长石墨烯的方法,属于微电子材料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石墨烯是由碳原子以Sp2轨道杂化形成的六角形蜂巢晶格的原子级二维晶体材料,具有几十倍于商用硅片的高载流子迀移率,并且受温度和掺杂效应的影响很小,表现出优良的电子传输特性。石墨烯晶体在超高频率电子器件方面有着重要应用价值。然而,石墨烯电子器件性能的提升受到石墨烯品质的严重制约,这依赖于石墨烯制备技术和方法的改进。制备出高质量、低成本的石墨烯材料是当前实现石墨烯应用的前提条件。
[0003]目前制备石墨烯的主要方法分为以下几种:
[0004]微机械剥离高定向热解石墨法:此方法主要是利用机械外力从高定向裂解石墨的表面剥离出石墨烯片。使用此法获取的石墨烯样品常被用来制造晶体管,测量电荷转移效应和反常的量子力学现象以及机械、应力和热导性质。该方法成本低,样品质量高,且片层数可控,但很难精确控制大小,且重复性较差,产量低,效率低,难以实现石墨烯的大面积和规模化制备。
[0005]化学气相沉积法(chemical vapor deposit1n,CVD):此方法的主要工艺流程是在高温下使碳氢化合物(C4H4,C2H2, C3H8等)经过具有催化活性的金属或者其余衬底的表面,化合物脱氢,游离的碳原子沉积下来,然后在衬底上再实现SP2重构的过程,从而得到石墨烯。该方法可进行工业化生产,可制备大面积、高质量的石墨烯,但是工艺复杂,难于精确控制且重复性较差,并且在从生长衬底上转移到表征或者测试衬底上时,工艺比较复杂、也难以保持石墨烯的优良性质。目前,CVD方法制备石墨烯的转移工艺仍是限制此法大规模应用的瓶颈。
[0006]SiC衬底外延生长石墨稀法:在高真空的条件下,加热4H/6H-SiC的硅面(0001)或碳面(000)至1600°C左右,由于SiC衬底中Si的饱和蒸汽压低于C,Si原子先升华,剩余的游离的C原子在衬底表面发生SP2重构,从而形成石墨烯。此方法采用的SiC衬底为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可以作为良好的绝缘衬底,故此法制得的石墨烯材料在应用于器件时,不需要再进行衬底的转移,并且与目前较成熟的Si半导体工艺兼容,在新一代的电子器件领域具有极大的潜力。使用此方法制备的石墨烯质量较高、单晶畴尺寸相对较大,但仍存在生长石墨烯面积太小、均匀性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跟衬底类型、外延生长工艺参数(包括温度、压力、时间等)因素有关。Thomas Seyller等指出,相比于高真空环境,适当的Ar气氛可以抑制SiC衬底表面Si原子的升华速率,从而降低的整个外延生长过程的速率,石墨稀的表面形貌得到明显的提高。详见Emtsev K V等,Towards wafer-size graphenelayers by atmospheric pressure graphitizat1n of silicon carbide[J].Naturematerials, 2009, 8(3):203-207.。
[0007]中国专利文件CN101602503A公开了在4H_SiC硅面上外延生长石墨烯的方法,主要利用CVD炉在4H-SiC硅面上外延生长石墨烯,生长前通氢气进行样品表面处理,目的是去除表面划痕和损伤层。在900mbar氩气气氛下生长,生长温度约为1600°C,生长得到石墨烯。中国专利文件CN102433568A公开了在4H/6H_SiC硅面上外延生长晶圆级石墨烯的方法。其方法是,将4H/6H-SiC放入CVD炉腔,对4H/6H_SiC (0001)硅面进行预处理,以去除表面的有机残留和离子污染物;通入氢气,对4H/6H-SiC(0001)硅面进行氢刻蚀,以去除表面划痕,从而形成规则的SiC台阶结构;通入硅烷去除氢刻蚀在SiC衬底表面带来的氧化物;在较低氩气压力环境下,加热使硅原子升华,剩余碳原子在衬底表面以SP2杂化轨道键合,生长得到石墨烯。
[0008]碳化硅(SiC)作为一种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具有良好的电学和热学性能,很长时间以来,都是电子研宄领域的热门研宄课题,可用于制备功率、频率器件等。SiC衬底外延石墨烯法,实现了石墨烯材料在衬底上的原位生长,且在后续石墨烯器件制备过程中,无需进行石墨烯的转移。故自石墨烯发现以来,SiC石墨烯器件结构因其自身固有的结构特点以及在后续器件应用过程中的便利,成为微电子研宄领域的一大热点,在制备高功率、高频率器件以及大规模集成逻辑电路等领域有极大的应用前景。目前SiC衬底外延石墨烯大部分的工艺在SiC(OOOl)娃面上进行,此种工艺制备石墨稀质量较好,但仍存在石墨稀表面形貌不规整、石墨烯均匀性欠佳等问题。

【发明内容】

[0009]针对现有工艺条件下SiC衬底外延石墨烯表面形貌差、层数不均匀的技术难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在Si气氛作用下、在大直径4H/6H-SiC硅面衬底生长石墨烯的方法。本发明中Si气氛是通过在生长过程中原位添加Si粉及SiC粉而获得的。
[0010]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0011]一种基于原位Si气氛作用在大直径4H/6H-SiC硅面衬底外延生长石墨烯的方法,包括步骤如下:
[0012](I)将直径2-4英寸的4H/6H-SiC硅面抛光、清洗,使得硅面粗糙度小于0.3nm,平整度小于5 μ m,得到厚度为300 μ m?400 μ m的4H/6H_SiC衬底。随后对表面进行清洗、封装待用。
[0013](2)在单晶生长炉的坩祸内设置石墨托盘,将步骤(I)的4H/6H_SiC衬底晶片一片平放在石墨托盘中心位置,在4H/6H-SiC衬底晶片的周边位置或托盘底部中心凹槽内放置0.1?IgSi粉或SiC粉;单晶生长炉抽真空度至(I?2) X 1^mbar,快速升温至1400?17000C,升温速率10?50°C /min,通入高纯氩气和H2,氩气流量10?lOOsccm,H2流量10?lOOsccm,压力控制在800?900mbar,对衬底表面进行氢刻蚀,氢刻蚀时间30?80min,形成规则的SiC台阶结构;氢刻蚀过程中同时一并完成Si粉的升华或者SiC粉的分解,使生长腔中形成具有Si气氛的混合气;
[0014](3)关闭H2,继续通入氩气,氩气流量10?lOOsccm,压力控制在800?900mbar ;将单晶炉升温至1500?1800 °C,升温速率10?50 °C /min,保温30?80min,完成石墨烯的生长。
[0015]石墨烯生长后关闭氩气,通氢气,氢气流量为lOOsccm,压力控制在800mbar,降温到500°C ;关闭氢气和单晶生长炉,停止加热,自然降温到室温。随后,取出坩祸石墨托盘中的石墨稀样品。
[0016]通过该方法制备得到的石墨烯材料,在4H/6H_SiC衬底表面的覆盖率大于90%,在1mmX 1mm的范围内,霍尔迁移率为1000?3000cm2/v.s ;石墨稀层数为1-2层。
[0017]优选的,步骤(I)中对4H/6H_SiC (0001)硅面衬底的抛光采用化学机械抛光,清洗方法采用的标准湿法化学清洗工艺;可加工出表面清洁、粗糙度小、基本无损伤层的硅面衬底。在经过优选的条件下,得到层数、形貌更均匀的石墨烯材料。
[0018]优选的,步骤⑵中Si粉或SiC粉粒径为10?50 μ mo所述Si粉或SiC粉均匀置放于石墨托盘内环绕4H/6H-SiC衬底晶片最大圆周位置。
[0019]优选的,步骤⑵中所述托盘底部中心凹槽的直径小于4H/6H_SiC衬底晶片的直径,进一步优选的托盘底部中心凹槽的直径为4H/6H-SiC衬底晶片直径的1/3?1/2。所述托盘底部中心凹槽的深度0.1-l.0cmo所述托盘放置在坩祸内的托盘支架上。
[0020].优选的,步骤⑵的单晶生长炉抽真空度至IX 10_7mbar,快速升温速率在40?50°C /min,压力控制在900mbar,氢刻蚀时间60?80min。
[0021].优选的,步骤(2)所述形成规则的SiC台阶,该台阶高度纳米量级,台阶宽度微米量级,完成氢刻蚀过程中去除衬底表面划痕。
[0022]优选的,步骤(3)中,氩气流量30?50sccm,压力控制在900mbar ;将单晶炉升温至 1650-1700°C,升温速率 10-15°C /min,保温 60 ?80min。
[0023]本发明方法中所有设备、原料均为市售产品。没有特别限定的部分,可均参照现有技术。
[0024]根据SiC碳面的原子结构,本发明提出了在Si气氛参与下,在大直径4H/6H_SiC硅面衬底外延生长石墨烯的方法,该方法克服了已有技术的不足,简单易行,最终获得了大面积、层数少、表面形貌均勾的石墨稀材料,在1mmX 1mm的范围内,霍尔迀移率为1000?3000cm2/v.so在4H/6H-SiC衬底表面的覆盖率大于90%,石墨烯台阶形貌规整。在精确控制升温速率和反应时间时,石墨烯层数可控制在I层。
[0025]本发明的技术特点和优良效果在于:
[0026]1、在高温加热的环境下,SiC粉分解或Si粉升华,Si气氛的存在有效限制了 SiC衬底的Si原子升华,极大减缓了石墨烯的生成速率。同时SiC衬底表面剩余的C原子有足够的时间进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