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玻璃钢电缆保护管的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611836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玻璃钢管的制备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复合玻璃钢电缆保护管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面对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平衡与保护,各级政府在逐年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结合先进科学技术需要,管材、管件的品种和规格不断丰富,产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尤其是塑料管发展更快,成为当今投资热点,玻璃钢管就为其中之一,其制作方法有定长缠绕工艺、离心浇铸工艺以及连续缠绕工艺三种,采用连续缠绕工艺制作的玻璃钢管内壁粗糙,有毛刺,易损伤电缆表皮。鉴于上述缺陷,实有必要设计一种复合玻璃钢电缆保护管的制备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复合玻璃钢电缆保护管的制备方法,来解决采用连续缠绕工艺制作的玻璃钢管内壁粗糙,有毛刺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复合玻璃钢电缆保护管的制备方法,该装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配料,将聚丙烯树脂和改质剂放置于固体搅拌机内进行搅拌30-35min制得初次混合料,将不饱和聚酯树脂注入液体搅拌机内进行搅拌30-35min,在搅拌过程中加入促进剂和色素,从而制得结合剂,所述的不饱和聚酯树脂、促进剂和色素的重量比为:75-78:1:1;

2)混料,将步骤1)制得的初次混合料输送如高速混合机内进行混合,先以1200-1250r/min的速度混合20-25min,再以780-800r/min的速度混合30-35min,从而制得二次混合料;

3)挤型,将步骤2)制得的二次混合料连续送入挤型机内进行挤出成型,从而制得软管;

4)冷却,使用液压牵引机将步骤3)制得的软管牵引连续通过真空雾化冷却箱进行自动冷却,从而制得硬管;

5)切割,将步骤4)制得的硬管切割成长度为5.5米/根的模管;

6)缠制,先将步骤5)制得的模管套装在玻璃钢缠绕机上的芯模外侧,再将步骤1)制得的结合剂注入设置在玻璃钢缠绕机上的移动小车上的料罐内,同时向料罐内注入甲乙酮,再将玻璃纤维丝穿过料罐并绕模管起始端,最后启动所述玻璃钢缠绕机,使得芯模沿其自身轴线转动,所述的移动小车沿模管的轴线做直线运动,从而将玻璃纤维丝绕在模管外壁制得胶状管,所述的结合剂与甲乙酮的重量比为:78-79:1;

7)定型,将步骤6)制得的胶状管表面缠绕一层塑料薄膜,用于防止胶状管开裂和树脂滴漏;

8)烘干固化,将表面已缠绕一层塑料薄膜的胶状管连同衬模一起放置于烘箱内进行烘干制得硬质管,所述的烘干时间为30-35min,所述的烘干温度为103-105℃;

9)脱模,使用脱模机将烘干固化后的硬质管与衬模分离制得半成品;

10)表面修整,先将步骤9)制得的半成品表面的塑料薄膜去除,再将所述的半成品端面修整平齐即得成品。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1)内的色素为黄色色素、红色色素、黑色色素和绿色色素中的任意一种。

进一步的,所述塑料薄膜厚度为0.1-0.15mm。

进一步的,所述的衬模转动速度为145-150r/min,所述的移动小车速度为0.7-0.8m/min。

本发明有益效果为:在使用聚丙烯树脂为主要原料制成的模管外侧通过连续缠绕工艺再缠制一层玻璃钢管,使得制得的成品内壁光滑,无毛刺,且强度高同时,在胶状管表面缠绕一层塑料薄膜,有效防止胶状管开裂和树脂滴漏,使得成品厚度均匀,有效提高成品品质。

附图说明

图1示出本发明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复合玻璃钢电缆保护管的制备方法,该装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配料,将聚丙烯树脂和改质剂放置于固体搅拌机内进行搅拌35min制得初次混合料,将不饱和聚酯树脂注入液体搅拌机内进行搅拌35min,在搅拌过程中加入促进剂和色素,从而制得结合剂,所述的不饱和聚酯树脂、促进剂和色素的重量比为:78:1:1;

2)混料,将步骤1)制得的初次混合料输送如高速混合机内进行混合,先以1250r/min的速度混合25min,再以800r/min的速度混合35min,从而制得二次混合料;

3)挤型,将步骤2)制得的二次混合料连续送入挤型机内进行挤出成型,从而制得软管;

4)冷却,使用液压牵引机将步骤3)制得的软管牵引连续通过真空雾化冷却箱进行自动冷却,从而制得硬管;

5)切割,将步骤4)制得的硬管切割成长度为5.5米/根的模管;

6)缠制,先将步骤5)制得的模管套装在玻璃钢缠绕机上的芯模外侧,再将步骤1)制得的结合剂注入设置在玻璃钢缠绕机上的移动小车上的料罐内,同时向料罐内注入甲乙酮,再将玻璃纤维丝穿过料罐并绕模管起始端,最后启动所述玻璃钢缠绕机,使得芯模沿其自身轴线转动,所述的移动小车沿模管的轴线做直线运动,从而将玻璃纤维丝绕在模管外壁制得胶状管,所述的结合剂与甲乙酮的重量比为:79:1;

7)定型,将步骤6)制得的胶状管表面缠绕一层塑料薄膜,用于防止胶状管开裂和树脂滴漏;

8)烘干固化,将表面已缠绕一层塑料薄膜的胶状管连同衬模一起放置于烘箱内进行烘干制得硬质管,所述的烘干时间为35min,所述的烘干温度为105℃;

9)脱模,使用脱模机将烘干固化后的硬质管与衬模分离制得半成品;

10)表面修整,先将步骤9)制得的半成品表面的塑料薄膜去除,再将所述的半成品端面修整平齐即得成品。

本发明所述步骤1)内的色素为黄色色素、红色色素、黑色色素和绿色色素中的任意一种,所述塑料薄膜厚度为0.15mm,所述的衬模转动速度为150r/min,所述的移动小车速度为0.8m/min。

实施例2

一种复合玻璃钢电缆保护管的制备方法,该装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配料,将聚丙烯树脂和改质剂放置于固体搅拌机内进行搅拌30min制得初次混合料,将不饱和聚酯树脂注入液体搅拌机内进行搅拌30min,在搅拌过程中加入促进剂和色素,从而制得结合剂,所述的不饱和聚酯树脂、促进剂和色素的重量比为:75:1:1;

2)混料,将步骤1)制得的初次混合料输送如高速混合机内进行混合,先以1200r/min的速度混合20min,再以780r/min的速度混合30min,从而制得二次混合料;

3)挤型,将步骤2)制得的二次混合料连续送入挤型机内进行挤出成型,从而制得软管;

4)冷却,使用液压牵引机将步骤3)制得的软管牵引连续通过真空雾化冷却箱进行自动冷却,从而制得硬管;

5)切割,将步骤4)制得的硬管切割成长度为5.5米/根的模管;

6)缠制,先将步骤5)制得的模管套装在玻璃钢缠绕机上的芯模外侧,再将步骤1)制得的结合剂注入设置在玻璃钢缠绕机上的移动小车上的料罐内,同时向料罐内注入甲乙酮,再将玻璃纤维丝穿过料罐并绕模管起始端,最后启动所述玻璃钢缠绕机,使得芯模沿其自身轴线转动,所述的移动小车沿模管的轴线做直线运动,从而将玻璃纤维丝绕在模管外壁制得胶状管,所述的结合剂与甲乙酮的重量比为:78:1;

7)定型,将步骤6)制得的胶状管表面缠绕一层塑料薄膜,用于防止胶状管开裂和树脂滴漏;

8)烘干固化,将表面已缠绕一层塑料薄膜的胶状管连同衬模一起放置于烘箱内进行烘干制得硬质管,所述的烘干时间为30min,所述的烘干温度为103℃;

9)脱模,使用脱模机将烘干固化后的硬质管与衬模分离制得半成品;

10)表面修整,先将步骤9)制得的半成品表面的塑料薄膜去除,再将所述的半成品端面修整平齐即得成品。

本发明所述步骤1)内的色素为黄色色素、红色色素、黑色色素和绿色色素中的任意一种,所述塑料薄膜厚度为0.1mm,所述的衬模转动速度为145r/min,所述的移动小车速度为0.7m/min。

实施例3

一种复合玻璃钢电缆保护管的制备方法,该装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配料,将聚丙烯树脂和改质剂放置于固体搅拌机内进行搅拌33min制得初次混合料,将不饱和聚酯树脂注入液体搅拌机内进行搅拌33min,在搅拌过程中加入促进剂和色素,从而制得结合剂,所述的不饱和聚酯树脂、促进剂和色素的重量比为:77:1:1;

2)混料,将步骤1)制得的初次混合料输送如高速混合机内进行混合,先以1230r/min的速度混合23min,再以790r/min的速度混合33min,从而制得二次混合料;

3)挤型,将步骤2)制得的二次混合料连续送入挤型机内进行挤出成型,从而制得软管;

4)冷却,使用液压牵引机将步骤3)制得的软管牵引连续通过真空雾化冷却箱进行自动冷却,从而制得硬管;

5)切割,将步骤4)制得的硬管切割成长度为5.5米/根的模管;

6)缠制,先将步骤5)制得的模管套装在玻璃钢缠绕机上的芯模外侧,再将步骤1)制得的结合剂注入设置在玻璃钢缠绕机上的移动小车上的料罐内,同时向料罐内注入甲乙酮,再将玻璃纤维丝穿过料罐并绕模管起始端,最后启动所述玻璃钢缠绕机,使得芯模沿其自身轴线转动,所述的移动小车沿模管的轴线做直线运动,从而将玻璃纤维丝绕在模管外壁制得胶状管,所述的结合剂与甲乙酮的重量比为:78:1;

7)定型,将步骤6)制得的胶状管表面缠绕一层塑料薄膜,用于防止胶状管开裂和树脂滴漏;

8)烘干固化,将表面已缠绕一层塑料薄膜的胶状管连同衬模一起放置于烘箱内进行烘干制得硬质管,所述的烘干时间为33min,所述的烘干温度为104℃;

9)脱模,使用脱模机将烘干固化后的硬质管与衬模分离制得半成品;

10)表面修整,先将步骤9)制得的半成品表面的塑料薄膜去除,再将所述的半成品端面修整平齐即得成品。

本发明所述步骤1)内的色素为黄色色素、红色色素、黑色色素和绿色色素中的任意一种,所述塑料薄膜厚度为0.13mm,所述的衬模转动速度为147r/min,所述的移动小车速度为0.7m/min。

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具体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从上述构思出发,不经过创造性的劳动,所做出的种种变换,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