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聚氨酯弹性体制品的浇注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63421发布日期:2018-12-22 08:17阅读:90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聚氨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聚氨酯弹性体制品的浇注工艺。

背景技术

随着聚氨酯技术的发展,聚氨酯弹性体凭借自身优异的特性逐渐应用在轮胎制造中。

如申请号为cn201710464981.9的专利,其公开了一种聚氨酯车轮生产工艺,涉及轮毂的表面处理工艺、粘附剂的选用、粘附剂的涂布工艺、注塑聚氨酯材料的选用和注塑工艺条件的确认;在上述生产工艺方法下,能稳定高效的获得优良的轮毂表面质量,有效保证粘附剂涂抹的涂层的附着力、涂层的耐潮湿及耐腐蚀能力,保证聚氨酯注塑层在轮毂上的粘附力和稳定性,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聚氨酯车轮质量不稳定,存在聚氨酯在与轮毂的粘附面容易产生裂纹脱落、掉块剥离等质量缺陷的问题;具有工艺参数合理、实际操作简单、产品质量稳定、生产效率高的技术优势。

但是,上述方案在使用中存在如下缺陷:在注入聚氨酯弹性体之后,上述方案不能对聚氨酯弹性体材料的分布进行调整,容易造成聚氨酯弹性体分布不均的现象,甚至在浇筑材料内形成间隙,最终影响浇筑制品的成型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聚氨酯弹性体制品的浇注工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聚氨酯弹性体制品的浇注工艺,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s1:制备聚氨酯弹性体,包括如下步骤:

a):制备聚酯多元醇,将ε-己内酯、四苯基锡、乙二醇投入反应釜中加热熔融,通入氮气,与140-160℃条件加热保温0.5-1小时,之后进行升温,同时进行抽真空,直至温度升至180-220℃时,维持反应釜内真空度为200-500pa,保温1-3小时,反应结束得聚酯多元醇,备用;

b):聚氨酯预聚体,将步骤a中聚酯多元醇、甲苯二异氰酸酯、二乙氨基乙醇置于反应釜中,于70-80℃条件下充分混合后,再通过真空泵将反应釜内抽真空,持续4-8小时,得聚氨酯弹性体浇注料,备用;

s2:备模,将模具的内表面清洗后烘干,并通过喷枪在模具的内壁上喷涂一层厚度为35-45um脱模剂,组装后置于加热炉中进行预热烘干,预热温度为70-80℃,备用;

s3:浇筑,使用弹性体浇注机,将s1中的聚氨酯弹性体浇注料浇筑在模具中,浇筑温度为100-120℃,浇筑完成后,静置保温30-40s,保温温度为80-90℃;

s4:摇模,首先对模具进行360°翻转摇动,翻转3-5周,之后将模具水平固定在离心机上进行离心,离心3-5分钟,关闭离心机,自然停机后取出模具;

s5:热成型,将模具放置在加热炉中,加热炉内温度为200-240℃,持续对模具进行加热保温,持续8-12小时,取出后自然冷却;

s6:脱模,脱模后取出成型体,并切除多余浇注料,并对切除部位进行打磨光滑,即可。

优选的,步骤s1中ε-己内酯、四苯基锡、乙二醇的投入比按重量组分计为60-70:5-7:70-80。

优选的,步骤s1中聚酯多元醇、甲苯二异氰酸酯、二乙氨基乙醇的投入比按重量组分计为130-150:20-30:100-130。

优选的,步骤s2中所述脱模剂为甲基硅油、金属皂、滑石中的任意一种。

优选的,步骤s4中离心机的转速为800-1000r/min。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本发明通过ε-己内酯为原材料合成聚酯多元醇作为聚氨酯弹性体的原料,生产出的聚氨酯弹性体耐磨性高、耐低温挠曲疲劳性优异,具有优异的力学机械性能,可提高浇筑制品的结构强度,通过在浇筑时对模具进行摇动,可以使得模具内填充的聚氨酯弹性体材料分布更加均匀,并在后续离心过程中,使得各个方向上的材料结构紧密,避免了浇筑体内部出现空隙的现象,提高了浇筑制品的成型质量。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一种聚氨酯弹性体制品的浇注工艺,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s1:制备聚氨酯弹性体,包括如下步骤:

a):制备聚酯多元醇,将ε-己内酯、四苯基锡、乙二醇投入反应釜中加热熔融,ε-己内酯、四苯基锡、乙二醇的投入比按重量组分计为60:5:70,通入氮气,与140℃条件加热保温0.5小时,之后进行升温,同时进行抽真空,直至温度升至180℃时,维持反应釜内真空度为200pa,保温1小时,反应结束得聚酯多元醇,备用;

b):聚氨酯预聚体,将步骤a中聚酯多元醇、甲苯二异氰酸酯、二乙氨基乙醇置于反应釜中,聚酯多元醇、甲苯二异氰酸酯、二乙氨基乙醇的投入比按重量组分计为130:20:100,于70℃条件下充分混合后,再通过真空泵将反应釜内抽真空,持续4小时,得聚氨酯弹性体浇注料,备用;

s2:备模,将模具的内表面清洗后烘干,并通过喷枪在模具的内壁上喷涂一层厚度为35um脱模剂,脱模剂为甲基硅油,组装后置于加热炉中进行预热烘干,预热温度为70℃,备用;

s3:浇筑,使用弹性体浇注机,将s1中的聚氨酯弹性体浇注料浇筑在模具中,浇筑温度为100℃,浇筑完成后,静置保温30s,保温温度为80℃;

s4:摇模,首先对模具进行360°翻转摇动,翻转3周,之后将模具水平固定在离心机上进行离心,离心机的转速为800r/min,离心3分钟,关闭离心机,自然停机后取出模具;

s5:热成型,将模具放置在加热炉中,加热炉内温度为200℃,持续对模具进行加热保温,持续8小时,取出后自然冷却;

s6:脱模,脱模后取出成型体,并切除多余浇注料,并对切除部位进行打磨光滑,即可。

实施例2

一种聚氨酯弹性体制品的浇注工艺,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s1:制备聚氨酯弹性体,包括如下步骤:

a):制备聚酯多元醇,将ε-己内酯、四苯基锡、乙二醇投入反应釜中加热熔融,ε-己内酯、四苯基锡、乙二醇的投入比按重量组分计为65:6:75,通入氮气,与150℃条件加热保温0.8小时,之后进行升温,同时进行抽真空,直至温度升至200℃时,维持反应釜内真空度为350pa,保温2小时,反应结束得聚酯多元醇,备用;

b):聚氨酯预聚体,将步骤a中聚酯多元醇、甲苯二异氰酸酯、二乙氨基乙醇置于反应釜中,聚酯多元醇、甲苯二异氰酸酯、二乙氨基乙醇的投入比按重量组分计为140:25:1150,于75℃条件下充分混合后,再通过真空泵将反应釜内抽真空,持续6小时,得聚氨酯弹性体浇注料,备用;

s2:备模,将模具的内表面清洗后烘干,并通过喷枪在模具的内壁上喷涂一层厚度为40um脱模剂,脱模剂为金属皂,组装后置于加热炉中进行预热烘干,预热温度为75℃,备用;

s3:浇筑,使用弹性体浇注机,将s1中的聚氨酯弹性体浇注料浇筑在模具中,浇筑温度为110℃,浇筑完成后,静置保温35s,保温温度为85℃;

s4:摇模,首先对模具进行360°翻转摇动,翻转4周,之后将模具水平固定在离心机上进行离心,离心机的转速为900r/min,离心4分钟,关闭离心机,自然停机后取出模具;

s5:热成型,将模具放置在加热炉中,加热炉内温度为220℃,持续对模具进行加热保温,持续10小时,取出后自然冷却;

s6:脱模,脱模后取出成型体,并切除多余浇注料,并对切除部位进行打磨光滑,即可。

实施例3

一种聚氨酯弹性体制品的浇注工艺,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s1:制备聚氨酯弹性体,包括如下步骤:

a):制备聚酯多元醇,将ε-己内酯、四苯基锡、乙二醇投入反应釜中加热熔融,ε-己内酯、四苯基锡、乙二醇的投入比按重量组分计为70:7:80,通入氮气,与160℃条件加热保温1小时,之后进行升温,同时进行抽真空,直至温度升至220℃时,维持反应釜内真空度为500pa,保温3小时,反应结束得聚酯多元醇,备用;

b):聚氨酯预聚体,将步骤a中聚酯多元醇、甲苯二异氰酸酯、二乙氨基乙醇置于反应釜中,聚酯多元醇、甲苯二异氰酸酯、二乙氨基乙醇的投入比按重量组分计为150:30:130,于80℃条件下充分混合后,再通过真空泵将反应釜内抽真空,持续8小时,得聚氨酯弹性体浇注料,备用;

s2:备模,将模具的内表面清洗后烘干,并通过喷枪在模具的内壁上喷涂一层厚度为45um脱模剂,脱模剂为滑石,组装后置于加热炉中进行预热烘干,预热温度为80℃,备用;

s3:浇筑,使用弹性体浇注机,将s1中的聚氨酯弹性体浇注料浇筑在模具中,浇筑温度为120℃,浇筑完成后,静置保温40s,保温温度为90℃;

s4:摇模,首先对模具进行360°翻转摇动,翻转5周,之后将模具水平固定在离心机上进行离心,离心机的转速为1000r/min,离心5分钟,关闭离心机,自然停机后取出模具;

s5:热成型,将模具放置在加热炉中,加热炉内温度为240℃,持续对模具进行加热保温,持续12小时,取出后自然冷却;

s6:脱模,脱模后取出成型体,并切除多余浇注料,并对切除部位进行打磨光滑,即可。

本发明通过ε-己内酯为原材料合成聚酯多元醇作为聚氨酯弹性体的原料,生产出的聚氨酯弹性体耐磨性高、耐低温挠曲疲劳性优异,具有优异的力学机械性能,可提高浇筑制品的结构强度,通过在浇筑时对模具进行摇动,可以使得模具内填充的聚氨酯弹性体材料分布更加均匀,并在后续离心过程中,使得各个方向上的材料结构紧密,避免了浇筑体内部出现空隙的现象,提高了浇筑制品的成型质量。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