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食欲能力基因评估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271048发布日期:2018-12-14 22:15阅读:42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生物基因技术邻域,具体为一种食欲能力基因评估方法。

背景技术

肥胖根本问题是能量摄入超过能力消耗。部分人群由于食欲旺盛,有意识摄入过多能量,从而导致过多能量的储存,形成肥胖的趋势。这类人群,通过有意识的降低食欲或者适度节食,可以比较理想的实现健康减肥。

事实上,人们对于自己的食欲没有相对准确的认识,因此会出现不恰当的节食,从而导致营养不良、厌食症等健康问题。目前市面上对于食欲能力的评估,除了基因检测,可能涉及的方法也只是以问卷调查的方式为主,这种方法的局限性是很明显:1.个人主观性太大。问卷调查主要是通过生活细节获取相关信息,这受到被调查人的自我评估和生活细节准确回忆影响;2.具体情况了解片面。问卷调查的题目设置,因调查人的个人经验而异,没有较多科学依据,因此涵盖的方面可能偏小,会遗漏重要的信息;3.评判标准变动大,因为没有足够的科学依据来源,因此评估标准的科学性以及统一性不高,不同评估人的结论可能不一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食欲能力基因评估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食欲能力基因评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确定关于肥胖的基因及其位点;

步骤(2).对确定关于肥胖的基因及其位点的每一个位点进行赋值;

步骤(3).根据检测结果对食欲能力基因评估,其算法为2个基因的5个位点被检测出的基因型,采用求和的方式获得综合分值,其中相加的值为检测得到的基因型对应的步骤(2)中的赋值;

步骤(4).获得的被检测者的2个基因的5个位点的综合分值的判断标准:综合分值>=2,即为食欲偏大;综合分值<=1,即为食欲正常。

所述步骤(1)中关于肥胖的基因及其位点为:

所述步骤(2)中对确定关于肥胖的基因及其位点的每一个位点进行赋值为:

与已公开技术相比,本发明存在以下优点:

(1)本发明结合基因检测的评估方法和标准明确,避免了不同人的评估导致评估结果的不统一,本发明的产品是可复制、可操作的。

(2)本发明涉及的基因位点是从gwas数据库、pubmed数据库、中国知网等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中筛选出来的,因此这些基因位点具备一定的权威性和科学性。虽然食欲能力基因检测评估的是可能性大小,不能准确反映真实情况,但是检测的相关基因位点越多,越能反映被检测者的情况。

(3)本发明检测2个与食欲控制通路明确的基因的5个位点,比市面上绝大部分的检测食欲能力大小的基因检测产品要全面,因此相比而言更能反映被检测者的食欲能力。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工作流程、使用方法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一种食欲能力基因评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确定关于肥胖的基因及其位点;

步骤(2).对确定关于肥胖的基因及其位点的每一个位点进行赋值;

步骤(3).根据检测结果对食欲能力基因评估,其算法为2个基因的5个位点被检测出的基因型,采用求和的方式获得综合分值,其中相加的值为检测得到的基因型对应的步骤(2)中的赋值;

步骤(4).获得的被检测者的2个基因的5个位点的综合分值的判断标准:综合分值>=2,即为食欲偏大;综合分值<=1,即为食欲正常。

所述步骤(1)中关于肥胖的基因及其位点为:

所述步骤(2)中对确定关于肥胖的基因及其位点的每一个位点进行赋值为:

实施例1

通过基因测序(一代测序、二代测序)或者是专门的snp分型技术(qpcr、质谱),获得被检测者a的2个基因5个位点的结果,并对应表二获得每个基因型的赋值,结果:

通过求和的方式,将被检测者a的5个基因型的赋值求和,得到综合分值3,参照我们的判断标准,大于2,因此被检测者a的食欲偏大,减肥的过程中可以考虑降低摄入。

实施例2

通过基因测序(一代测序、二代测序)或者是专门的snp分型技术(qpcr、质谱),获得被检测者b的2个基因5个位点的结果,并对应表二获得每个基因型的赋值,结果:

通过求和的方式,将被检测者b的5个基因型的赋值求和,得到综合分值3,参照我们的判断标准,小于于2,因此被检测者b的食欲正常,减肥的过程中可以考虑增加运动量。

本发明与食欲能力评估相关的基因位点信息来源是ncbi网站。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及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的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