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生物添加剂发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90250发布日期:2019-01-14 19:02阅读:113来源:国知局
一种微生物添加剂发酵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发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微生物添加剂发酵装置。



背景技术:

微生物发酵是指在适宜的条件下,利用微生物将原料通过代谢途径转化为人类所需要的产物的过程,微生物的发酵主要取决于菌种本身的遗传特性和培养条件。微生物培养箱是用于细菌培养、育种、发酵的工具,用于医疗卫生、医药工业、生物化学、工业生产及农业科学等领域。

现有的微生物培养箱在将盛放有待发酵培育物的容器放入到箱内后,由于每个容器盛放的发酵物所需的培育时间并不一样,所以箱内的发酵物容器是分批取出的,当需要取出位于箱内里侧的容器时,就会被位于外侧的容器阻挡住,造成取出不便的问题的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微生物添加剂发酵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生物添加剂发酵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的微生物培养箱在将盛放有待发酵培育物的容器放入到箱内后,由于每个容器盛放的发酵物所需的培育时间并不一样,所以箱内的发酵物容器是分批取出的,当需要取出位于箱内里侧的容器时,就会被位于外侧的容器阻挡住,造成取出不便的问题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微生物添加剂发酵装置,包括主体、主体内侧的旋转机构以及位于主体顶部的防护机构,所述主体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的前表面一侧通过铰链连接有前门,所述前门的前表面设置有观察窗,所述箱体的前表面位于前门的一侧竖直方向依次设置有启动开关和温度设定面板,所述箱体的顶部表面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排气孔,所述箱体的内部连接有置物网架,所述旋转机构包括置物盘,所述置物盘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置物盘底座,所述置物盘底座的内部开设有凹槽,所述置物盘底座通过凹槽连接有连接盘,所述连接盘的底部与置物网架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防护机构包括铰链,所述铰链固定连接于排气孔的顶部表面一侧,所述排气孔通过铰链连接有排气孔翻盖,所述排气孔翻盖为一端为开口的空心柱形结构,所述排气孔的顶部表面与铰链相对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一对卡条,两个所述卡条的间距与排气孔翻盖的开口端边缘厚度值相匹配。

优选的,所述置物盘的顶部为开口状态,且所述置物盘的顶部内壁环形阵列固定连接有隔板。

优选的,所述连接盘的内部位于中心轴的外侧开设有第一矩形孔道,所述置物网架的内部开设有第二矩形孔道,第一矩形孔道与第二矩形孔道位于同一竖直线上,所述置物网架的底部连接有限位插梢,且所述限位插梢的顶部同时穿过第一矩形孔道和第二矩形孔道,所述限位插梢的外表面位于第二矩形孔道内固定连接有橡胶套。

优选的,所述限位插梢为长条状矩形结构,所述置物盘底座的内部凹槽顶部表面开设有矩形卡槽,矩形卡槽与限位插梢的顶端相匹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旋转机构的设计,避免在从箱内取出发酵物时受到其他盛装有发酵物的容器的阻挡,便于将发酵物放入箱内和从箱内取出的操作,通过隔板的位置可调节操作,使得可以根据容器的大小来调整隔板的位置。

(2)通过防护机构的设计,便于对排气孔进行防护,避免在对箱体顶部进行清洁时将灰尘和水渍带入到排气孔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限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置物盘的俯视图一;

图4为本发明置物盘的俯视图二;

图5为本发明箱体的俯视图;

图6为本发明排气孔翻盖和排气孔的连接示意图;

图中:1、箱体;2、启动开关;3、温度设定面板;4、观察窗;5、置物盘;6、置物网架;7、前门;8、置物盘底座;9、连接盘;10、限位插梢;11、橡胶套;12、隔板;13、隔板插孔;14、排气孔;15、排气孔翻盖;16、铰链;17、卡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图3和图5、图6,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微生物添加剂发酵装置,包括主体、主体内侧的旋转机构以及位于主体顶部的防护机构,主体包括箱体1,箱体1的前表面一侧通过铰链连接有前门7,前门7的前表面设置有观察窗4,箱体1的前表面位于前门7的一侧竖直方向依次设置有启动开关2和温度设定面板3,箱体1的顶部表面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排气孔14,箱体1的内部连接有置物网架6,旋转机构包括置物盘5,置物盘5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置物盘底座8,置物盘底座8的内部开设有凹槽,置物盘底座8通过凹槽转合连接有连接盘9,连接盘9的底部与置物网架6通过螺栓固定连接,通过置物盘5的设计,便于对盛装有发酵物的容器进行有序放置,通过置物盘底座8和连接盘9间的可旋转设计,便于通过旋转将置物盘5上的容器取出。

为了便于对排气孔14的防尘防进水保护,本实施例中,优选的,防护机构包括铰链16,铰链16固定连接于排气孔14的顶部表面一侧,排气孔14通过铰链16转合连接有排气孔翻盖15,排气孔翻盖15为一端为开口的空心柱形结构,排气孔14的顶部表面与铰链16相对的一侧固定胶接有一对卡条17,两个卡条17的间距与排气孔翻盖15的开口端边缘厚度值相匹配。

为了便于对置物盘5的顶部空间进行划分,本实施例中,优选的,置物盘5的顶部为开口状态,且置物盘5的顶部内壁环形阵列固定连接有隔板12。

为了便于对限位插梢10的连接,本实施例中,优选的,连接盘9的内部位于中心轴的外侧开设有第一矩形孔道,置物网架6的内部开设有第二矩形孔道,第一矩形孔道与第二矩形孔道位于同一竖直线上,置物网架6的底部连接有限位插梢10,且限位插梢10的顶部同时穿过第一矩形孔道和第二矩形孔道,限位插梢10的外表面位于第二矩形孔道内固定套接有橡胶套11。

为了便于通过限位插梢10限制置物盘底座8和置物盘5的旋转,本实施例中,优选的,限位插梢10为长条状矩形结构,置物盘底座8的内部凹槽顶部表面开设有矩形卡槽,矩形卡槽与限位插梢10的顶端相匹配。

实施例2

请参阅图1-图2和图4-图6,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微生物添加剂发酵装置,包括主体、主体内侧的旋转机构以及位于主体顶部的防护机构,主体包括箱体1,箱体1的前表面一侧通过铰链连接有前门7,前门7的前表面设置有观察窗4,箱体1的前表面位于前门7的一侧竖直方向依次设置有启动开关2和温度设定面板3,箱体1的顶部表面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排气孔14,箱体1的内部连接有置物网架6,旋转机构包括置物盘5,置物盘5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置物盘底座8,置物盘底座8的内部开设有凹槽,置物盘底座8通过凹槽转合连接有连接盘9,连接盘9的底部与置物网架6通过螺栓固定连接,通过置物盘5的设计,便于对盛装有发酵物的容器进行有序放置,通过置物盘底座8和连接盘9间的可旋转设计,便于通过旋转将置物盘5上的容器取出。

为了便于对排气孔14的防尘防进水保护,本实施例中,优选的,防护机构包括铰链16,铰链16固定连接于排气孔14的顶部表面一侧,排气孔14通过铰链16转合连接有排气孔翻盖15,排气孔翻盖15为一端为开口的空心柱形结构,排气孔14的顶部表面与铰链16相对的一侧固定胶接有一对卡条17,两个卡条17的间距与排气孔翻盖15的开口端边缘厚度值相匹配。

为了便于划分置物盘5顶部空间的同时可以改变隔板12的位置,本实施例中,优选的,置物盘5的顶部为开口状态,置物盘5的顶部内壁环形阵列开设有十五个隔板插孔13,置物盘5通过隔板插孔13卡合连接有五个隔板12。

为了便于对限位插梢10的连接,本实施例中,优选的,连接盘9的内部位于中心轴的外侧开设有第一矩形孔道,置物网架6的内部开设有第二矩形孔道,第一矩形孔道与第二矩形孔道位于同一竖直线上,置物网架6的底部连接有限位插梢10,且限位插梢10的顶部同时穿过第一矩形孔道和第二矩形孔道,限位插梢10的外表面位于第二矩形孔道内固定套接有橡胶套11。

为了便于通过限位插梢10限制置物盘底座8和置物盘5的旋转,本实施例中,优选的,限位插梢10为长条状矩形结构,置物盘底座8的内部凹槽顶部表面开设有矩形卡槽,矩形卡槽与限位插梢10的顶端相匹配。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打开启动开关2,通过温度设定面板3设定好温度,待箱内温度升到设定温度后,打开前门7,将盛装有待发酵物的容器放到置物网架6上,然后关闭前门7进行发酵培养,待发酵结束后从箱内取出容器即可。

本发明的使用流程:该装置安装后,将盛装有待发酵物的容器放置到置物盘5上,或是根据实施例二中,先根据容器的大小不同,将隔板12插入到合适的隔板插孔13中,然后再将容器放置到置物盘5上,在放置的过程中,先向下拉动限位插梢10,使限位插梢10的顶部与置物盘底座8分离,然后通过连接盘9旋转置物盘底座8和置物盘5,在旋转的过程中将容器放置到置物盘5上,放置完毕后,将限位插梢10向上卡入到置物盘底座8内壁的矩形卡槽中,此时在限位插梢10的顶部限位作用下置物盘5和置物盘底座8被限位而无法旋转,在发酵培育过程中,有时候会向箱内通风,这样的设计是为了避免置物盘5在风力作用下发生旋转,当需要从置物盘5内取出容器时,可以按照上述方法先向下拉动限位插梢10,当置物盘5和置物盘底座8恢复旋转后,通过旋转的方式将容器一一取出即可;箱内外需要每日保持清洁,且每次使用完毕都需要进行清洁,在清洁之前先将排气孔翻盖15通过铰链16盖在排气孔14的外侧,并通过卡条17卡合住排气孔翻盖15的边缘处进行固定,然后在对箱体1的顶部进行清洁时即可避免污尘和水渍被带到排气孔14内。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