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恒温微生物细菌培养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20898发布日期:2019-07-19 22:59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一种恒温微生物细菌培养箱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微生物培养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恒温微生物细菌培养箱。



背景技术:

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和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和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与人类关系密切,涵盖了有益跟有害的众多种类,广泛涉及食品、医药、工农业、环保和体育等诸多领域,在中国大陆地区及台湾的教科书中,均将微生物划分为以下八大类:细菌、病毒、真菌、放线菌、立克次体、支原里体、衣原体和螺旋体,有些微生物是肉眼可以看见的,像属于真菌的蘑菇、灵芝和香菇等,还有微生物是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非细胞生物”,但是它的生存必须依赖于活细胞。

细菌是生物的主要类群之一,属于细菌域,也是所有生物中数量最多的一类,细菌的形状相当多样,主要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细菌也对人类活动有很大的影响,一方面,细菌是许多疾病的病原体,包括肺结核、淋病、炭疽病、梅毒、鼠疫和砂眼等疾病都是由细菌所引发,然而,人类也时常利用细菌,例如乳酪及酸奶和酒酿的制作、部分抗生素的制造和废水的处理等,都与细菌有关,在生物科技领域中,细菌也有着广泛的运用,微生物细菌培养箱是一种微生物学、生物医学、基因重组和生物制品领域的科研、教学和生产中广泛使用的设备,但是现有的培养箱只能够放置一层培养皿,一次培养的微生物量较少,且不能同时培养需氧型细菌和厌氧型细菌。



技术实现要素: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恒温微生物细菌培养箱,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恒温微生物细菌培养箱,包括培养箱、第一培养架和第二培养架,所述第一培养架由第一培养皿和第一活动板组成,所述第二培养架由第二培养皿和第二活动板组成,所述培养箱的内部从上到下依次开设有第一培养室和第二培养室,所述第一培养室内壁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块,所述第一固定块的一侧开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二培养室内壁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块,所述第二固定块的一侧开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一培养室和第二培养室的内部均设置有支撑装置,所述支撑装置由第一铰链、第二铰链和伸缩杆组成,所述第一培养室和第二培养室的内壁均固定安装有第一铰链,所述第一培养室和第二培养室均通过第一铰链与伸缩杆活动连接,所述第一活动板和第二活动板的下表面均固定安装有第二铰链,所述第一活动板和第二活动板均通过第二铰链与伸缩杆的另一端活动连接,所述第一培养室和第二培养室的一侧均固定安装有换气扇,所述第一培养室和第二培养室远离换气扇的一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气袋和第二气袋。

可选的,所述培养箱内部位于第一培养室和第二培养室之间固定安装有分隔板,所述第一培养室和第二培养室内壁的顶部均固定安装有恒温灯。

可选的,所述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的数量均为两个,所述第一活动板的左右两侧均与第一滑槽的内壁活动连接,所述第二活动板的左右两侧均与第二滑槽的内壁活动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一培养皿固定安装于第一活动板的上表面,所述第二培养皿固定安装于第二活动板的上表面,所述第一培养皿和第二培养皿的内部均开设有培养槽。

可选的,所述换气扇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换气管,所述第一气袋和第二气袋靠近换气扇的一侧均开设有出气孔,所述第一气袋和第二气袋远离出气孔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进气管,所述换气管和进气管的一端均设置有阀门。

可选的,所述培养箱的下表面固定安装有万向轮,所述万向轮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所述万向轮分别设置于培养箱底部的四角处。

可选的,所述第一培养室和第二培养室的一侧分别活动连接有第一密封门和第二密封门,所述第一密封门和第二密封门的一侧均固定安装有观察窗和把手。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恒温微生物细菌培养箱,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恒温微生物细菌培养箱,第一气袋用于盛装有氧气,第二气袋用于盛装二氧化碳,使得第一培养室内为有氧环境,第二培养室内为无氧环境,第一培养皿用于培养需氧型微生物细菌,第二培养皿用于培养厌氧型微生物细菌,使得该恒温微生物细菌培养箱能够同时培养需氧型细菌和厌氧型细菌。

2、该恒温微生物细菌培养箱,通过恒温灯的设置,能够使第一培养室和第二培养室内的温度恒定,进而有助于第一培养皿和第二培养皿内的恒温微生物细菌的培养,通过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的设置,便于第一培养皿和第二培养皿的使用,通过万向轮的设置,便于培养箱的移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主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培养箱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左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培养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培养箱、2-第一培养架、201-第一培养皿、202-第一活动板、3-第二培养架、301-第二培养皿、302-第二活动板、4-第一培养室、5-第二培养室、6-第一固定块、7-第一滑槽、8-第二固定块、9-第二滑槽、10-支撑装置、1001-第一铰链、1002-第二铰链、1003-伸缩杆、11-换气扇、12-第一气袋、13-第二气袋、14-分隔板、15-恒温灯、16-培养槽、17-换气管、18-出气孔、19-进气管、20-阀门、21-万向轮、22-第一密封门、23-第二密封门、24-观察窗、25-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请参阅图1至图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恒温微生物细菌培养箱,包括培养箱1、第一培养架2和第二培养架3,第一培养架2由第一培养皿201和第一活动板202组成,第二培养架3由第二培养皿301和第二活动板302组成,第一培养皿201固定安装于第一活动板202的上表面,第二培养皿301固定安装于第二活动板302的上表面,第一培养皿201和第二培养皿301的内部均开设有培养槽16,第一培养皿201用于培养需氧型微生物细菌,第二培养皿301用于培养厌氧型微生物细菌,培养箱1的内部从上到下依次开设有第一培养室4和第二培养室5,第一培养室4内为有氧环境,第二培养室5内为无氧环境,培养箱1内部位于第一培养室4和第二培养室5之间固定安装有分隔板14,第一培养室4和第二培养室5内壁的顶部均固定安装有恒温灯15,通过恒温灯15的设置,能够使第一培养室4和第二培养室5内的温度恒定,进而有助于第一培养皿301和第二培养皿302内的恒温微生物细菌的培养,第一培养室4内壁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块6,第一固定块6的一侧开设有第一滑槽7,第二培养室5内壁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块8,第二固定块8的一侧开设有第二滑槽9,第一滑槽7和第二滑槽9的数量均为两个,第一活动板202的左右两侧均与第一滑槽7的内壁活动连接,第二活动板302的左右两侧均与第二滑槽9的内壁活动连接,通过第一滑槽7和第二滑槽9的设置,便于第一培养皿301和第二培养皿302的使用,第一培养室4和第二培养室5的内部均设置有支撑装置10,通过支撑装置10的设置,能够起到支撑第一培养架2和第二培养架3的作用,支撑装置10由第一铰链1001、第二铰链1002和伸缩杆1003组成,第一培养室4和第二培养室5的内壁均固定安装有第一铰链1001,第一培养室4和第二培养室5均通过第一铰链1001与伸缩杆1003活动连接,第一活动板202和第二活动板302的下表面均固定安装有第二铰链1002,第一活动板202和第二活动板302均通过第二铰链1002与伸缩杆1003的另一端活动连接,第一培养室4和第二培养室5的一侧均固定安装有换气扇11,通过换气扇11的设置,可对第一培养室4和第二培养室5内的气体抽出并更换,第一培养室4和第二培养室5远离换气扇11的一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气袋12和第二气袋13,第一气袋12用于盛装有氧气,第二气袋13用于盛装二氧化碳,换气扇1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换气管17,第一气袋12和第二气袋13靠近换气扇11的一侧均开设有出气孔18,第一气袋12和第二气袋13远离出气孔18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进气管19,换气管17和进气管19的一端均设置有阀门20,培养箱1的下表面固定安装有万向轮21,万向轮21的数量为四个,四个万向轮21分别设置于培养箱1底部的四角处,通过万向轮21的设置,便于培养箱1的移动,第一培养室4和第二培养室5的一侧分别活动连接有第一密封门22和第二密封门23,通过第一密封门22和第二密封门23的设置,能够给微生物细菌营造密封的培养环境,有助于微生物细菌的培养,第一密封门22和第二密封门23的一侧均固定安装有观察窗24和把手25,通过观察窗24的设置,便于观察培养箱1内微生物细菌的培养情况。

该文中出现的电器元件均与外界的主控器及220V市电电连接,并且主控器可为计算机等起到控制的常规已知设备。

综上所述,该恒温微生物细菌培养箱,第一气袋12用于盛装有氧气,第二气袋13用于盛装二氧化碳,使得第一培养室4内为有氧环境,第二培养室5内为无氧环境,第一培养皿201用于培养需氧型微生物细菌,第二培养皿301用于培养厌氧型微生物细菌,使得该恒温微生物细菌培养箱能够同时培养需氧型细菌和厌氧型细菌,通过恒温灯15的设置,能够使第一培养室4和第二培养室5内的温度恒定,进而有助于第一培养皿301和第二培养皿302内的恒温微生物细菌的培养,通过第一滑槽7和第二滑槽9的设置,便于第一培养皿301和第二培养皿302的使用,通过万向轮21的设置,便于培养箱1的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