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和由其形成的模制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87857发布日期:2020-05-26 17:40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热塑性树脂组合物,所述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包括:

(a)橡胶改性的乙烯基接枝共聚物;

(b)重均分子量为约100,000g/mol至约500,000g/mol的第一芳族乙烯基-乙烯基氰化物共聚物;

(c)重均分子量为约4,000,000g/mol或更大的第二芳族乙烯基-乙烯基氰化物共聚物;和

(d)氧化锌,

其中(c)与(d)的重量比的范围为约1:0.5至约1: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包括:

约100重量份的基础树脂,所述基础树脂包括约10wt%至约70wt%的所述橡胶改性的乙烯基接枝共聚物(a)和约30wt%至约90wt%的所述第一芳族乙烯基-乙烯基氰化物共聚物(b);

约1重量份至约10重量份的所述第二芳族乙烯基-乙烯基氰化物共聚物(c);和

约2重量份至约10重量份的所述氧化锌(d)。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其中,所述橡胶改性的乙烯基接枝共聚物(a)通过将包括芳族乙烯基单体和乙烯基氰化物单体的单体混合物接枝共聚至二烯橡胶聚合物而获得。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其中,所述二烯橡胶聚合物的平均粒径为约0.1μm至约0.4μ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其中所述第二芳族乙烯基-乙烯基氰化物共聚物(c)的重均分子量为约4,000,000g/mol至约10,000,000g/mol。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其中,在光致发光测量中所述氧化锌(d)的峰强度比(b/a)为约0.01至约10,其中,a指示在370nm至390nm的波长范围内的峰,并且b指示在450nm至600nm的波长范围内的峰。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其中,在光致发光测量中所述氧化锌(d)的峰强度比(b/a)为约0.01至约1,其中,a指示在370nm至390nm的波长范围内的峰,并且b指示在450nm至600nm的波长范围内的峰。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其中,所述氧化锌(d)的bet比表面积为约15m2/g或更小。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其中,在x射线衍射(xrd)分析中,如由公式4计算的,所述氧化锌(d)的峰位度(2θ)在约35°至约37°的范围内,并且微晶尺寸为约至约

其中,k是形状因子,λ是x射线波长,β是x射线衍射峰的fwhm值(度),并且θ是峰位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其中,所述氧化锌(d)的平均粒径(d50)为约0.5μm至约3μm。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其中,所述热塑性树脂组合物满足公式1和公式2:

[公式1]

6kg/cm2≤ts150≤20kg/cm2

其中ts150表示根据astmd638在将所述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在150℃下放置3分钟后以150mm/min的应变速率测量的所述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拉伸强度,和

[公式2]

485kg/cm2≤ts23≤600kg/cm2

其中ts23表示根据astmd638在23℃下以5mm/min的应变速率测量的所述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拉伸强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其中,如根据jisz2801在接种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各自5cm×5cm的样品上测量并根据公式3计算的,所述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为约2至约5,并且对大肠杆菌的抗菌活性为约2至约5:

[公式3]

抗菌活性=log(m1/m2)

其中m1是在35℃和90%rh下培养24小时后在空白样品上测量的细菌数,并且m2是在35℃和90%rh下培养24小时后在每个所述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样品上测量的细菌数。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其中,如在120℃下收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300分钟后通过hs-spmegc/ms测量的,所述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检测面积为约200面积/g至约500面积/g。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其中,如通过gc/ms在250℃下测量的,所述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残留挥发物含量为约800ppm至约1,200ppm。

15.一种模制品,所述模制品由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形成。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模制品,其中,所述模制品通过真空成型而形成,并用于冰箱内部部件。


技术总结
本发明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包括:(A)橡胶改性的乙烯基类接枝共聚物;(B)重均分子量为约100,000g/mol‑500,000g/mol的第一芳族乙烯基‑氰基乙烯基类共聚物;(C)重均分子量为约4,000,000g/mol或更大的第二芳族乙烯基‑氰基乙烯基类共聚物;和(D)氧化锌,其中(C)和(D)的重量比为约1:约0.5至约1:约5。

技术研发人员:任晟午;金珢珍;秋东辉;权宁喆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乐天化学株式会社
技术研发日:2018.08.30
技术公布日:2020.05.26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