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大豆微生物发酵的培养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172225发布日期:2020-03-27 12:51阅读:541来源:国知局
一种提高大豆微生物发酵的培养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大豆发酵培养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提高大豆微生物发酵的培养皿。



背景技术:

培养皿是一种用于微生物或细胞培养的实验室器皿。在豆瓣酱的生产研发中,需要对大豆在培养皿中进行微生的发酵实验,由于大豆的发酵需要一定的时间,使得装有大豆的培养皿会被放置起来。由于大豆发酵的微生物需要在有氧环境下进行,使得培养皿通常是处于打开的状态,从而使空气中灰尘携带的细菌会直接落在培养皿内,使得培养皿被污染,鉴于此,我们提出一种提高大豆微生物发酵的培养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大豆微生物发酵的培养皿,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由于大豆发酵的微生物需要在有氧环境下进行,使得培养皿通常是处于打开的状态,从而使空气中灰尘携带的细菌会直接落在培养皿内,使得培养皿被污染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提高大豆微生物发酵的培养皿,包括培养皿主体,所述培养皿主体的顶端套接有顶盖,所述顶盖由套接在所述培养皿主体顶端外侧的环形套以及搭在所述培养皿主体顶端的顶圈组成,所述培养皿主体与所述顶盖之间设置有隔离布;套接有所述顶盖的所述培养皿主体的外侧设置有卡座,所述卡座包括位于所述培养皿主体下方的底垫、位于所述顶盖上方的卡凸以及将所述底垫与所述卡凸的末端连接在一起的连接板。

优选的,所述培养皿主体的顶端开设有培养腔,所述培养腔底壁的边缘处设有圆弧面,所述圆弧面将所述培养腔的侧壁和底壁顺滑连接。

优选的,所述环形套的内径大于所述培养皿主体的外径。

优选的,所述顶圈的内径小于所述培养皿主体的内径,所述环形套的顶端与所述顶圈的底端互相错开并形成台阶状。

优选的,所述培养皿主体搭接在所述底垫上,所述底垫、所述卡凸以及所述连接板为一体成型结构。

优选的,所述卡凸的底端开设有与所述顶圈口部边缘的尺寸相匹配的卡槽,所述卡槽与所述卡凸首端之间的所述卡凸底面呈斜面状。

优选的,所述连接板的侧端熔接有圆环状的指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该提高大豆微生物发酵的培养皿,通过设置的顶盖和无纺布制成的能够透气的隔离布,使得顶盖将隔离布套接在培养皿主体的顶端,在隔离布的作用下,能够将外界的灰尘进行隔离,防止灰尘中的细菌将培养皿污染,解决了由于大豆发酵的微生物需要在有氧环境下进行,使得培养皿通常是处于打开的状态,从而使空气中灰尘携带的细菌会直接落在培养皿内,使得培养皿被污染的问题;

2.该提高大豆微生物发酵的培养皿,通过设置的卡座将培养皿主体与顶盖固定在一起,使得培养皿整体能够进行一体移动,防止出现因拿取培养皿时培养皿主体直接从顶盖上脱落而造成培养皿主体被打碎的情况发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中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培养皿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顶盖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隔离布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2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卡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培养皿主体;11、培养腔;12、圆弧面;2、顶盖;21、环形套;22、顶圈;3、隔离布;4、卡座;41、底垫;42、卡凸;421、卡槽;43、连接板;431、指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实施例1

一种提高大豆微生物发酵的培养皿,如图1-4所示,包括培养皿主体1,培养皿主体1的顶端套接有顶盖2,顶盖2由套接在培养皿主体1顶端外侧的环形套21以及搭在培养皿主体1顶端的顶圈22组成,培养皿主体1与顶盖2之间设置有隔离布3。

本实施例中,培养皿主体1和顶盖2均使用玻璃材料制成,培养皿主体1的顶端开设有培养腔11,培养腔11底壁的边缘处设有圆弧面12,圆弧面12将培养腔11的侧壁和底壁顺滑连接,使得培养皿主体1能够被轻易的清理,防止出现在清理培养皿主体1时培养腔11侧壁和底壁的连接处难以被清理的情况。

具体的,环形套21的内径大于培养皿主体1的外径,当隔离布3遮盖到培养皿主体1的顶端时,通过环形套21从隔离布3的顶面套接到培养皿主体1的外侧,使隔离布3被夹在环形套21与培养皿主体1之间。

进一步的,顶圈22的内径小于培养皿主体1的内径,环形套21的顶端与顶圈22的底端互相错开并形成台阶状,当隔离布3被夹在环形套21与培养皿主体1之间时,通过顶圈22的底端搭接在位于培养皿主体1口部边缘上的隔离布3上,使顶盖2搭接在培养皿主体1上并将隔离布3压紧在培养皿主体1的顶端。

值得说明的是,隔离布3使用轻薄透气且抗菌的无纺布制成,在顶盖2的作用下,隔离布3被套接在培养皿主体1的顶端,使隔离布3将外界灰尘阻挡在外,房子灰尘中的细菌对培养皿主体1内的大豆造成污染,同时透气的顶盖2不会影响微生物所需的有氧环境,增加大豆发酵的速度。

实施例2

在具体操作中,由于套接了顶盖2的培养皿主体1在进行拿取时,培养皿主体1有时会直接从顶盖2上脱落而造成培养皿主体1被打碎,因此,作为一种优选实施例,如图5和图6所示,套接有顶盖2的培养皿主体1的外侧设置有卡座4,卡座4包括位于培养皿主体1下方的底垫41、位于顶盖2上方的卡凸42以及将底垫41与卡凸42的末端连接在一起的连接板43。

本实施例中,底垫41、卡凸42以及连接板43为pp塑料制成的一体成型结构,使卡座4整体具有一定的弹性形变能力。

具体的,卡凸42的底端开设有与顶圈22口部边缘的尺寸相匹配的卡槽421,卡槽421与卡凸42首端之间的卡凸42底面呈斜面状,通过套接有顶盖2的培养皿主体1搭接在底垫41上后通过向卡凸42方向对培养皿主体1进行推动时,顶盖2的顶端在卡凸42倾斜的底面下对卡凸42逐渐进行挤压使卡凸42产生弹性形变,当顶圈22的边缘处与卡槽421对齐后,在卡凸42的弹性回复下,卡槽421插在顶圈22上并将顶圈22进行固定,从而使培养皿主体1与顶盖2被固定在卡座4上。

进一步的,连接板43的侧端熔接有圆环状的指套431,通过使用手指从指套431中穿过后,可轻易地将培养皿主体1、顶盖2以及卡座4进行整体的移动,防止出现因拿取培养皿时培养皿主体1直接从顶盖2上脱落而造成培养皿主体1被打碎的情况发生。

本实用新型的提高大豆微生物发酵的培养皿在使用时,首先在培养皿主体1的培养腔11中放置待发酵的大豆并向培养皿主体1注入发酵所需的微生物,然后将隔离布3盖在培养皿主体1的顶端后将顶盖2上的环形套21对准培养皿主体1的顶端并将环形套21套接在培养皿主体1上,此时隔离布3被夹在顶盖2与培养皿主体1之间,使隔离布3达到透气防尘的作用,防止灰尘中的细菌对培养皿主体1内造成污染,最后将套接有顶盖2的培养皿主体1搭接在底垫41上并向卡凸42方向对培养皿主体1进行推动,使顶盖2的顶端在卡凸42倾斜的底面下对卡凸42逐渐进行挤压从而使卡凸42产生弹性形变,当顶圈22的边缘处与卡槽421对齐后,在卡凸42的弹性回复下,卡槽421插在顶圈22上并将顶圈22进行固定,从而使培养皿主体1与顶盖2被固定在卡座4上,此时通过使用手指从指套431中穿过后,可轻易地将培养皿主体1、顶盖2以及卡座4进行整体的移动,防止出现因拿取培养皿时培养皿主体1直接从顶盖2上脱落而造成培养皿主体1被打碎的情况发生。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例,并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