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菌培养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01387发布日期:2020-09-11 23:01阅读:108来源:国知局
一种集菌培养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集菌培养器,特别是一种在微生物检测领域可用来培养和检测各类菌种的集菌培养器。



背景技术:

全封闭集菌培养器在无菌检查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将液体中存在的微生物截留于滤膜表面,然后灌装液体培养基于杯体进行培养,在一定的温度与时间条件下,滤膜上的微生物增殖改变培养基浊度可观察检验结果。

在公开号cn2351450y的实用新型专利文件中,公开了一种集菌培养器,该集菌培养器包括外壳、底座、微孔滤膜和空气过滤器,空气过滤器与外壳顶部的通透口为活动联接。该实用新型解决了集菌培养器在使用中的透气性问题,同时又可以使得该培养器不被外界环境污染。

然而,目前的技术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例如,当集菌培养器进行过滤时常因为出液不通畅而影响过滤效率,此时需要增加培养器内的气压才能实现有效快速的过滤,同时,若培养器内的气压过大,又可能会影响微生物的生存,同时也会使得培养器杯体因气压过大而产生的破裂等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达到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快速过滤的同时又能保证培养器的各种性能指标不受影响的一种集菌培养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集菌培养器,包括杯体以及封闭杯体的底座和顶部,所述底座与杯体之间设有第一过滤膜,所述顶部设置有与杯体内部连通的进液口和呼吸器,所述呼吸器包括设置在杯体顶部的排气区域和位于排气区域上方排气盖,所述排气区域与排气盖之间设有第二过滤膜,所述排气盖上设置有泄压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护帽,所述护帽具有具有弹性,所述护帽的内径在弹性扩大10%~30%后套装在所述泄压管的端部外并封闭所述泄压管。

集菌培养器的顶部设有呼吸器以满足培养器的通气需求,所述呼吸器包括排气区域和带有泄压管的排气盖,所述排气区域和排气盖之间设有第二过滤膜。如此便可以在实现透气的同时又能避免外界环境对集菌培养器的污染。进一步的,泄压管设置有相配的护帽,所述护帽具有具有弹性,所述护帽的内径在弹性扩大10%~30%后套装在所述泄压管的端部外并封闭所述泄压管。如此设计,在过滤过程中,如果护帽在泄压管上套得过紧,即护帽的内部尺寸比泄压管的外部尺寸小30%以上,随着培养器内压强进一步增大,护帽不能从泄压管上滑脱,可能会导致培养器杯体破裂,但如果护帽与排气管配合不够紧,即护帽的内部尺寸比泄压管的外部尺寸小10%以下,又会导致护帽与泄压管之间不能完全密封,导致培养器内的压强不够,致使过滤速率太慢等问题。当护帽的内径在扩大10%~30%后正好套装在所述泄压管外部,既可以很好的密封集菌培养器,又可以在集菌培养内气压增加时而是护帽弹开。

进一步的,所述泄压管包括圆柱段和位于圆柱段上方的圆锥段,所述圆锥段自上而下逐渐变粗,所述圆柱段与排气盖相接。

如此设计,在过滤时,如培养器的内部压强逐渐增大,套装在泄压管上的护帽向上逐渐滑移直至完全脱离泄压管。由于圆锥段自下向上逐渐变细,使得护帽在气压的作用下能够即快有容易地脱离泄压管,进而调节培养器内的气压。

进一步的,所述圆柱段的外径大于所述圆锥段的最大外径,即所述圆柱段和所述圆锥段之间通过台阶过渡,形成止位台阶。

当与泄压管相同形状的护帽套装在泄压管上时,由于护帽的弹性设置,护帽的圆锥段可能会套在泄压管的圆柱段上,长时间下去可能会损伤护帽。圆柱段和圆锥段之间形成有止位台阶,如此设计,可以保证护帽与泄压管之间对应配合,从而更好地发挥护帽的作用。

进一步的,所述排气盖内表面设有与泄压管连通的第二圆弧形排气槽。

排气盖内表面上的第二圆弧形排气槽与泄压管连通。如此设计,当排气区域和排气盖之间充斥着大量的气体时,气体可以沿着第二圆弧形排气槽直接到达泄压管中,防止排气区域与排气盖之间的气体乱窜而不能及时排出或排进。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圆弧形排气槽是由设置在排气盖内表面上的圆弧形凸起形成,所述第二圆弧形排气槽在排气盖内表面的周向方向上间断设置,形成至少一个第二径向排气槽,所述第二径向排气槽与所述泄压管连通。

如此设计,可以在不对排气盖的强度产生影响的条件下实现引流气体的作用。当排气区域和排气盖之间充斥着大量的气体时,第二圆弧形排气槽可以将气体快速重新引流至泄压管中,不会存在气体残留在呼吸器的情况。

进一步的,所述排气区域包括排气孔和连接部,所述排气孔包括一个中心排气孔和设置在中心排气孔周围的多个外环排气孔,所述排气孔之间通过连接部连接。

排气孔包括一个中心排气孔和多个外环排气孔,如此设计,可以实现集菌培养器的多孔排气功能,避免因其中一个排气孔堵塞而影响集菌培养器的透气性。

进一步的,所述泄压管与中心排气孔同轴设置。

中心排气孔与泄压管同轴设置。如此设计,可以让集菌培养器与外界环境有直接相通的通道,使得气体以最短的路径快速的在培养器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交换。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部设有第一圆弧形排气槽,所述第一圆弧形排气槽是由设置在连接部上的圆弧形凸起形成,所述第一圆弧形排气槽在所述连接部的周向方向上间断设置,形成至少一个第一径向排气槽,所述第一径向排气槽与所述中心排气孔连通。

所述第一圆弧形排气槽是由间断的圆弧形凸起形成,同时与中心排气孔连通。如此设计,既不影响排气区域的强度,又能实现引流气体的作用。

进一步的,所述排气盖的内表面外围设有朝下的焊接凸起,所述排气区域的外周在与所述焊接凸起相对应的位置设有焊接凹槽。

排气盖的内表面外围设有焊接凸起,而排气区域在与焊接凸起对应的位置上设有焊接凹槽。如此设计,在排气盖固定在杯体顶部时提供了所需的焊接物料,且排气区域外围的焊接凹槽既可以防止在焊接时物料的溢出,同时,也可以在焊接排气盖前起到预定位的作用,不需要目视对准,能极大的提高生产线的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排气区域的外周和/或排气盖的内表面设有第二过滤膜的环形焊接平台。

呼吸器设有过滤膜可以避免外界环境污染培养器,而在杯体顶部的排气区域和/或排气盖的内表面设有环形焊接平台,如此设计,可以使得第二过滤膜牢固地固定在呼吸器中,避免第二过滤膜出现失效的现象。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集菌培养器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集菌培养器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集菌培养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集菌培养器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集菌培养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排气盖内表面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护帽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如图1和图2所示,集菌培养器1包括杯体2以及封闭杯体2的底座3和顶部4,底座3与杯体2之间设有第一过滤膜。集菌培养器1的顶部4设有与杯体2内部连通的进液口和呼吸器23,所述呼吸器23包括杯体2顶部4的排气区域24和位于排气区域24上方的带有泄压管9的排气盖10,而排气区域24包括排气孔和连接部。如图4和图5所示,为了实现多孔排气,排气孔包括中心排气孔12和外环排气孔11,排气区域24和排气盖10之间设有第二过滤膜。如图7所示,所述集菌培养器1还包括具有弹性的护帽25,所述护帽25的内径在弹性扩大10%~30%后套装在所述泄压管9的端部外并封闭所述泄压管。如此设计,既可以很好的密封集菌培养器,又可以在集菌培养内气压增加时而弹开。在本实施例中,外环排气孔11为两个扇形排气孔,外环排气孔11是以中心排气孔12为圆心的中心对称设置。

如图3所示,进一步的,所述泄压管9包括位于下端的圆柱段23和从圆柱段上端延伸的圆锥段24,圆柱段23的外径大于圆锥段24的最大外径,而在过渡处形成台阶。如此设计,可以保证护帽与泄压管之间对应配合,从而更好地发挥护帽的作用。如图6所示,而排气盖10的内表面设有圆弧形凸起形成第二圆弧形排气槽16,第二圆弧形排气槽16在排气盖10内表面的周向上间断设置,形成多个与泄压管9连通的第二径向排气槽18。同样的,连接部上设有圆弧形凸起形成第一圆弧形排气槽15,且第一圆弧形排气槽15在连接部的周向上间断设置,形成多个与中心排气孔12连通的第一径向排气槽17。而中心排气孔12与泄压管9同轴设置。如此设计,当呼吸器23中充斥着大量的气体时,气体可以沿着第一径向排气槽17和第二径向排气槽18直接从中心排气孔12和泄压管9进入或排出集菌培养器1内。

为了防止外部环境对集菌培养器1的污染,在排气区域24和排气盖10之间设有第二过滤膜,因此,在排气区域24的外周设有第二过滤膜的环形焊接平台19;或者,在排气盖10的内表面设置有第二过滤膜的环形焊接平台20。进一步的,排气盖10的内表面外周设有朝下的焊接凸起21,而排气区域24的外周在与所述焊接凸起21相对应的位置设有焊接凹槽22。如此设计,既可以为排气盖10焊接在排气区域24提供所需的焊接物料,也可以避免焊接时多余物料的溢出现象。

实施例二:

与实施例一相比,本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排气孔在排气区域24上是与杯体2内部连通的其他任何形状,且排气孔的数量可以任意设置。且,焊接平台19和焊接平台20可以同时存在呼吸器内。

以上已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讲授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