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化合物及盐、其药物组合物及其用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462162发布日期:2020-12-29 12:42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医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化合物及盐、其药物组合物及其用途。



背景技术:

脑卒中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疾病。研究表明,中国每年有150万死于脑卒中,幸存者中有四分之三患有不同程度的残疾。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脑血管病的诊治水平虽然在不断提高,但该疾病至今仍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和病死率高的特点。因此,进一步研究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并研制有效的治疗药物越来越迫切。对此类疾病目前临床尚无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研制高效低毒的多靶点多环节的抗脑缺血损伤药物是近几年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

帕金森氏病(parkinson′sdisease,pd)和阿尔茨海默氏病(alzheimer′sdisease,ad)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发生的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neurodegenerativediseases)。大部分的ad和pd患者均为老年人,且并无遗传性特征的表现。尽管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理发生机制尚不清楚,但神经元的退行性变化和损伤是造成发病的直接原因。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机体内氧化应激反应,炎症反应以及线粒体功能受损等均为造成神经元退行性变化的重要因素,目前的药物和医疗手段仅仅局限于预防和减轻pd及ad,尚无可以治愈该疾病的有效药物,因此,寻找和研制高效、低毒、多靶点的能够保护神经元,防止损伤,甚至可以修复和重建神经突触,恢复神经递质正常的功能的新型神经保护剂用于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一直是国内外药物学家研究的难点和热点。

红花为菊科红花属植物红花(carthamustinctoriusl.)的干燥花,具有活血通经、散瘀止痛、降血压、降血脂的功效,用于经闭、痛经、跌打损伤、冠心病、心绞痛和高血压等疾病。红花在现代临床中成为预防和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和脑血栓等疾病的重要中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红花中的新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药物组合物和在制备或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药物中的应用。

申请者研究发现,从红花中分离得到了一种结构新颖的化合物——羟基红花黄色素-4′-o-β-d-葡萄糖苷,化学结构如下,经药理学实验证明该化合物能够有效提高谷氨酸损伤的大鼠原代神经元细胞的存活率,具有良好的防治帕金森、阿尔兹海默症和脑卒中的作用,有效剂量为10μm,且在同等剂量下活性高于阳性对照药丁苯酞。

为解决本发明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第一方面是提供了一种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其特征在于,该类化合物的结构如下:

上述的药学上可接受的盐选自化合物和无机碱、有机碱成的盐。所述的有机碱包括甲胺,乙胺,乙二胺,二甲胺,三甲胺,三乙胺,丙胺,异丙胺,三丙胺,丁胺,异丁胺,叔丁胺,己胺,辛胺,苯胺,苄胺,环己胺,吡啶,正丁基锂,叔丁醇钾,叔丁醇钠,甲醇钠,乙醇钠,乙醇钾,丁基锂,苯基锂,所述的无机碱包括氢氧化锂,氢氧化钠,氢氧化镁,氢氧化钙,氢氧化钾。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第二方面是提供第一方面所述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制备方法如下:红花药材纯化水提取,浓缩,醇沉,取上清液后浓缩,过滤,大孔吸附树脂层析、聚酰胺层析、凝胶柱层析、反相硅胶柱层析及制备型hplc分离纯化,得到化合物羟基红花黄色素-4′-o-β-d-葡萄糖苷,经uv、ir、nmr、ms及cd等谱学手段分析鉴定其结构,目前未有该物质报道。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药物组合物,所述的药物组合物包括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和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或赋形剂。所述的药物组合物的剂型包括片剂、胶囊剂、丸剂、颗粒剂、口服液、混悬剂、注射剂等剂型。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第四方面是提供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化合物在制备预防或/和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药物中的应用。所述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包括脑卒中、帕金森、阿尔兹海默症。所述的脑卒中、帕金森或阿尔兹海默症选自神经元损伤相关的脑卒中、帕金森或阿尔兹海默症。

有益技术效果:

1、本发明的一种红花中的新化合物具有明显的防治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作用,经药理学实验证明该化合物能够有效提高谷氨酸损伤的大鼠原代神经元细胞的存活率,具有良好的防治脑卒中、帕金森和阿尔兹海默症的作用,有效剂量为10μm,且在同等剂量下活性高于阳性对照药丁苯酞。

2、本发明的一种红花中的新化合物结构新颖,未有文献报道,具有进一步开发成防治神经退行性疾病方面药物的潜力。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的实施例及药理活性实验用于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本发明的任何限制。

实施例1红花中单体化合物羟基红花黄色素-4′-o-β-d-葡萄糖苷的制备及鉴定

10公斤红花药材纯水提取3次,每次2小时,提取液浓缩后以80%的乙醇终浓度进行醇沉,取上清液浓缩至无醇味后进行大孔吸附树脂层析、聚酰胺层析、凝胶柱层析、反相硅胶柱层析及制备型hplc分离纯化,得到化合物羟基红花黄色素-4′-o-β-d-葡萄糖苷,经uv、ir、nmr、ms及cd等谱学手段分析鉴定其结构,为羟基红花黄色素-4′-o-β-d-葡萄糖苷。

上述新化合物的波谱信息及核磁信号归属如下:

羟基红花黄色素-4′-o-β-d-葡萄糖苷:黄色粉末;[α]25d-95.0(c0.1,meoh);uv(meoh)λmax(logε):227(4.09),328(4.12),399(4.39)nm;ecd(c1.3×10-3,meoh)λmax(δε)216(-8.64),268(-16.90),328(3.32),402(1.42)nm;ir(kbr)νmax3394,2890,1625,1603,1511,1447,1364,1237,1178,1078,1015,927,894,833,657,624cm-11hnmr(dmso-d6,500mhz)δ:7.44(1h,d,j=16.0hz,h-8),7.31(1h,d,j=16.0hz,h-9),7.51(2h,d,j=8.5hz,h-2',h-6'),7.02(2h,d,j=8.5hz,h-3',h-5'),3.64(1h,d,j=9.5hz,h-1”),3.27-3.35(3h,m,h-2”,hα-6”,hα-6”'),3.07-3.09(2h,m,h-3”,h-3”'),2.87(1h,m,h-4”),2.94(1h,m,h-5”),3.55-3.61(2h,m,hβ-6”,hβ-6”'),4.18(1h,d,j=9.5hz,h-1”'),4.11(1h,m,h-2”'),3.02-3.04(2h,m,h-4”',h-5”'),4.89(1h,d,j=7.5hz,h-1””),3.21-3.27(1h,m,h-2””),3.24-3.31(1h,m,h-3””),3.16(1h,m,h-4””),3.31-3.35(1h,m,h-5””),3.46(1h,m,hα-6””),3.69(1h,m,hβ-6””).13cnmr(dmso-d6,125mhz)δ:182.5(c-1),106.5(c-2),195.4(c-3),85.5(c-4),189.5(c-5),99.4(c-6),178.6(c-7),124.9(c-8),134.8(c-9),130.1(c-1'),129.0(c-2',6'),116.3(c-3',5'),157.9(c-4'),85.7(c-1”),69.6(c-2”),78.4(c-3”),69.9(c-4”),80.3(c-5”),61.2(c-6”),73.8(c-1”'),68.6(c-2”'),79.2(c-3”'),71.0(c-4”'),80.8(c-5”'),61.6(c-6”'),100.2(c-1””),73.3(c-2””),76.6(c-3””),69.7(c-4””),77.2(c-5””),60.7(c-6””).hresimsm/z:773.2154[m-h]-(calcd.for773.2146.c33h41o21).

药理实验

实验例1羟基红花黄色素-4′-o-β-d-葡萄糖苷对原代神经元细胞谷氨酸损伤的保护作用

取出生12小时内的wistar大鼠乳鼠皮层神经元细胞在含有10%胎牛血清(fbs),100u/ml青、链霉素的dmem培养基于5%的co2,37℃培养箱中进行培养。将大鼠原代神经元细胞以5×105个/ml的密度,每孔100μl接种于96孔板。分别给予10μm的阳性药phpb、化合物羟基红花黄色素a-4′-o-β-d-葡萄糖苷与原代神经元细胞共孵育1小时。现配80mm谷氨酸母液,并用神经元维持培养基将谷氨酸母液稀释成的8mm的稀释液。每孔分别加入90μl谷氨酸稀释液和10μl相应10μm的phpb,羟基红花黄色素a-4′-o-β-d-葡萄糖苷共培养20小时。之后每孔加入10μlcck-8(5mg/ml),继续孵育4小时,在酶标仪上以450nm检测每孔的od值,每组3个复孔,每个实验重复3次。

结果表明谷氨酸可明显减少原代神经元细胞存活率,10μm的阳性药phpb和化合物羟基红花黄色素a-4′-o-β-d-葡萄糖苷对谷氨酸诱导的原代神经元细胞损伤均有保护作用,10μm的phpb可提升细胞存活率28.6%,10μm的羟基红花黄色素a-4′-o-β-d-葡萄糖苷可提升细胞存活率37.9%。

由实施例1中结果可知,在wistar大鼠乳鼠皮层神经元细胞谷氨酸损伤模型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4′-o-β-d-葡萄糖苷表现出较强的保护作用,且活性明显高于阳性药phpb。上述结果提示羟基红花黄色素a-4′-o-β-d-葡萄糖苷有潜力开发成为治疗脑卒中、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