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桑葚酒制备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27144281发布日期:2021-10-30 01:14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一种桑葚酒制备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酒的制备及自动化设备的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桑葚酒制备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2.桑葚又名桑果,含有丰富的活性蛋白、维生素、氨基酸、胡萝卜素、矿物质等成分,是一种具有较高营养价值与药用价值的视频,桑葚中含有多种有效成分,桑葚多糖类成分是桑葚滋阴补血等补益功能的重要物质基础,桑葚多糖具有抗氧化、抗衰老、降血糖、免疫调节等生物活性,常吃桑葚能显著提高人体免疫力,起到延缓抗氧化、滋阴补血、生津的功效。利用现代酿酒技术酿制的桑葚酒是水果酒之中的佳品,含有十八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和多种微量元素,包括红葡萄酒中的几乎所有营养成分,具有滋补、养身、强身、益肝及补血的功效。
3.现有的桑葚酒的制作方法为将桑葚榨汁得到桑葚汁,并在榨汁过程中向桑葚汁中添加一定量的亚硫酸,后经果糖发酵、陈酿、勾兑、调配、除菌过滤等步骤制得桑葚酒。而现有技术中,未有对桑葚多糖有益成分进行利用而制成的果酒;并且,在现有技术中,采用普通的搅拌罐对各种原料进行混合搅拌,存在的问题是无法根据各原料的下料速度、混合量和搅拌速度进行搅拌,搅拌不均匀充分。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简单、口感突出,富含具有生物活性的桑葚多糖成分,且能够充分混合搅拌均匀的桑椹酒制备方法。
5.一种桑葚酒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新蒸馏桑葚酒精放入第一搅拌罐内,加入醇化红桑葚汁以及醇化红桑葚树叶和树皮汁,第一搅拌罐内的搅拌轴旋转,在搅拌轴旋转的过程中,醇化红桑葚汁以及醇化红桑葚树叶和树皮汁通过搅拌轴上半段的出液孔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流入到罐体内与新蒸馏桑葚酒精混合;通过搅拌轴的下半段设置的搅拌叶对混合的新蒸馏桑葚酒精、醇化红桑葚汁以及醇化红桑葚树叶和树皮汁进行充分搅拌,搅拌均匀,放置12小时;2)将陈酿桑葚酒精放入第二搅拌罐内,加入醇化红桑葚汁,搅拌均匀,放置12小时,然后加入冷却至25℃的糖浆,添加纯净水至第二搅拌罐,直至溶液中糖浆得浓度为42%,搅拌15min,得桑葚糖浆混合液;3)将步骤2)所得桑葚糖浆混合液放入到步骤1)的第一搅拌罐中,搅拌均匀加入纯净水调搅拌罐内溶液酒精浓度为45.8%,过滤,滤液放置17h后灭菌。
6.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的桑椹酒在保留传统酒的口感基础上,增加了独特的桑葚果香味,有益于增加食欲;桑椹酒以桑葚以及桑葚树叶和树皮为原料制备,在保留传统桑椹酒的成分基础
上,增加了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多种微量元素和多种维生素,营养成分丰富,克服了传统白酒营养成分单一的问题;在保留传统桑椹酒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了柔和养胃,抑制肠道溃疡,安神助眠,滋心活血,温和壮阳等功效;本发明制备的桑椹酒口感柔和、甘醇、略带甜味,具有淡淡的桑葚和桑树味道。
7.另外,本发明采用第一搅拌罐混合并搅拌新蒸馏桑葚酒精以及醇化红桑葚汁以及醇化红桑葚树叶和树皮汁,第一搅拌罐内的搅拌轴旋转,在搅拌轴旋转的过程中,醇化红桑葚汁以及醇化红桑葚树叶和树皮汁通过搅拌轴上半段的出液孔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流入到罐体内与新蒸馏桑葚酒精混合;通过搅拌轴的下半段设置的搅拌叶对混合的新蒸馏桑葚酒精、醇化红桑葚汁以及醇化红桑葚树叶和树皮汁进行充分搅拌,搅拌均匀,在搅拌轴旋转的过程中,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醇化红桑葚汁以及醇化红桑葚树叶和树皮汁将通过出液孔进入到罐体内,与新蒸馏桑葚酒精充分混合。
8.进一步,提供一种制备方法简单实用的新蒸馏桑葚酒精的制备方法,将若干压榨过后的榨汁和残渣进行发酵,发酵结束后,进行蒸馏,得到酒精浓度为70%的新蒸馏桑葚酒精。
9.进一步,为了增加独特的桑葚果香味,制备醇化的红桑椹汁,醇化红桑葚汁的制备方法是,红桑葚果放入新蒸馏桑葚酒精中,储存在密闭容器中,放置5天,过滤,收集滤液,得醇化红桑葚汁。
10.进一步,为了增加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多种微量元素和多种维生素,提高营养成分,提供一种醇化红桑葚树叶和树皮汁的制备方法,醇化红桑葚树叶和树皮汁的制备方法是,将红桑葚树叶和树皮晾干后粉碎成浆糊状,混合均匀,放入新蒸馏桑葚酒精内,储存在密闭容器内,放置15天,过滤,收集滤液,得醇化红桑葚树叶和树皮汁。
11.进一步:糖浆的制备方法是,将纯净水加热至60℃时加入精致白砂糖,混合均匀,加热煮沸,当糖浆溶液浓度达到65.8%停止加热,冷却至20

30℃后过滤,收集滤液,得浓度为65.8%的糖浆。
12.进一步,为了控制发酵时间以及充分发酵,当剩余的发酵底物中总糖的残留量不超过0.1%时,发酵结束。
13.进一步:为了达到更好的醇化效果,设置醇化条件,醇化红桑椹汁以及醇化红桑葚树叶和树皮汁的条件均是,在室内温度18

22℃、相对湿度75%

85%的条件下进行醇化。
14.本发明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桑椹酒制备系统,该桑葚酒制备系统,包括第一搅拌罐,所述第一搅拌罐包括罐体、盖体和搅拌轴,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中部开有通孔,所述搅拌轴穿设于所述盖体的通孔,所述搅拌轴包括下半段和上半段,下半段周向设有搅拌叶,上半段具有空腔,在上半段的周向开有若干出液孔,搅拌轴的下半段和带有出液孔的上半段均位于罐体内。
15.有益效果在于可以将新蒸馏桑葚酒精以及醇化红桑葚汁以及醇化红桑葚树叶和树皮汁充分混和,并且可根据搅拌轴的转速不同,加入醇化红桑葚汁以及醇化红桑葚树叶和树皮汁的速度也不同。
16.进一步:还包括控制器和第二搅拌罐,在所述第二搅拌罐的罐体侧壁设置有阀门,所述第二搅拌罐可通过阀门与所述第一搅拌罐联通,所述控制器用于在接收到指令后控制
所述阀门打开或者关闭。在需要将位于第二搅拌罐内的桑葚糖浆混合液加入到第一搅拌罐内,系统可直接控制第二搅拌罐侧壁设置的阀门打开。
17.进一步:搅拌轴的上半段位于盖体的上部周向相对的连接有两个l型连接杆,在两个l型连接杆的外圈固定有一环形齿轮,所述环形齿轮的上表面位置低于所述两个l型连接杆的上端位置。两个l型连接杆既起到连接环形齿轮,又起到类似于把手的作用。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发明桑椹酒制备方法步骤流程图;图2为本发明桑椹酒制备方法及系统中采用的第一搅拌罐的实施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一本实施例一种桑葚酒制备方法如下:制备新蒸馏桑葚酒精:将7400kg新鲜红桑葚果洗净后用压榨机压榨,将榨汁和残渣装入发酵罐,加入酿酒酵母,在20

22℃下发酵,当剩余的发酵底物中总糖的残留量不超过0.1%时,发酵结束;将发酵液移至蒸馏装置蒸馏,得酒精度为70%的新蒸馏桑葚酒精。
20.制备窖藏一年桑葚酒精:称取适量的由上述方法制备的新蒸馏桑葚酒精灌入桑木桶中陈酿,陈酿一年,得窖藏一年桑葚酒精,陈酿期间室内温度控制在18

22℃。相对湿度在75%

85%。
21.醇化红桑椹汁:将新鲜红桑葚果洗净,晾干,将0.7kg晾干的红桑葚果放入2.8l新蒸馏桑葚酒精中,储存在密闭容器中,在室内温度18

22℃、相对湿度75%

85%的条件下放置5天,过滤,收集滤液,得醇化红桑葚汁。
22.醇化红桑葚树叶和树皮的制备方法:将红桑葚树叶和树皮洗净,两者质量比为4:1,晾干后粉碎成浆糊状,混合均匀,取30g晾干红桑葚树叶

树皮混合物放入0.9l新蒸馏桑葚酒精内,储存在密闭容器内,在室温18

22℃、相对湿度75%

85%的条件下放置15天,过滤,收集滤液,得醇化红桑葚树叶和树皮汁。
23.制备糖浆:熬糖锅内放入纯净水,加热至60℃时加入精致白砂糖,混合均匀。加热煮沸,当糖浆溶液浓度达到65.8%停止加热,冷却至20

30℃后用加压过滤机过滤,收集滤液,得浓度为65.8%得糖浆。
24.分别采用上述方法准备原料后,按照各原料的使用量制备桑葚酒,如附图1所示,具体方法为:1)将新蒸馏桑葚酒精放入第一搅拌罐内,加入醇化红桑葚汁以及醇化红桑葚树叶和树皮汁,搅拌均匀,放置12小时;本实施例中在第一搅拌罐中混合搅拌的方法是:第一搅拌罐内的搅拌轴旋转,在搅拌轴旋转的过程中,醇化红桑葚汁以及醇化红桑葚树叶和树皮汁通过搅拌轴上半段的出液孔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流入到罐体内与新蒸馏桑葚酒精混合;通过搅拌轴的下半段设置的搅拌叶对混合的新蒸馏桑葚酒精、醇化红桑葚汁以及醇化红桑葚树叶和树皮汁进行充分搅拌。
25.采用上述搅拌方法,优点在于:可以将新蒸馏桑葚酒精以及醇化红桑葚汁以及醇化红桑葚树叶和树皮汁充分混和,混合均匀,可根据搅拌轴的转速不同,加入醇化红桑葚汁以及醇化红桑葚树叶和树皮汁的速度也不同,原因在于醇化红桑葚汁以及醇化红桑葚树叶和树皮汁流出是依靠离心力的,所以搅拌轴的旋转速度越快,流出的醇化红桑葚树叶和树皮汁也越快,流出的量也就越多,在搅拌速度加快的情况下相应的可以自动同步而无需外力干预就可实现醇化红桑葚树叶和树皮汁加入量的增加,而随着搅拌轴的旋转速度加快,离心力作用也就越大,因此流出的醇化红桑葚树叶和树皮汁也就更分散,更利于均匀的混合。
26.2)将陈酿桑葚酒精放入第二搅拌罐内,加入醇化红桑葚汁,搅拌均匀,放置12小时,然后加入冷却至25℃得糖浆,添加纯净水至第二搅拌罐,直至溶液中糖浆得浓度为42%,搅拌15min,得桑葚糖浆混合液;3)将步骤2)所得桑葚糖浆混合液放入到步骤1)的第一搅拌罐中,搅拌均匀加入纯净水调搅拌罐内溶液酒精浓度为45.8%,过滤,滤液放置17h后灭菌,装瓶即可。
27.采用本实施例制备的桑椹酒,具有独特的桑葚果香味,有益于增加食欲,口感柔和、甘醇、略带甜味,具有淡淡的桑葚和桑树味道;桑椹酒以桑葚以及桑葚树叶和树皮为原料制备,在保留传统桑椹酒的成分基础上,增加了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多种微量元素和多种维生素,营养成分丰富,克服了传统白酒营养成分单一的问题;在保留传统桑椹酒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了柔和养胃,抑制肠道溃疡,安神助眠,滋心活血,温和壮阳等功效。
28.实施例二本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桑椹酒制备系统,该系统包括第一搅拌罐和控制器,第一搅拌罐如附图2所示,附图中的标记如下:罐体1、盖体2、搅拌轴3、出液孔301、l型连接杆302、空腔303、加液管4。
29.本实例中,第一搅拌罐包括罐体1以及可拆卸连接在罐体1上的盖体2,还包括搅拌轴3,所述盖体2中部开有通孔,所述搅拌轴3穿设于所述盖体2的通孔,所述搅拌轴3包括下半段和上半段,下半段周向设有搅拌叶,上半段具有空腔303,在上半段的周向开有若干出液孔301,搅拌轴3的下半段和带有出液孔301的上半段均位于罐体1内。罐体的底部设有导向柱,搅拌轴的下端可与导向柱的上部空套扣合而不影响搅拌轴的旋转。上半段的上端连接有加液管4,上半段与加液管4空套并可相对转动,因此加液管的设置并不会影响搅拌轴的转动,搅拌轴3的上半段位于盖体2的上部周向相对的连接有两个l型连接杆302,在两个l型连接杆302的外圈固定有一环形齿轮,所述环形齿轮通过动力机构传动连接。本实施例采用的动力机构以及与环形齿轮连接的传动机构为现有技术,属于常规设置,例如采用与现有的搅拌机或者破壁机相类似的动力及传动设置,因此在此不再赘述。本实施例中所述动力机构通过控制器控制。本实施例中,传动机构可与环形齿轮可拆卸设计,所述环形齿轮的上表面位置低于所述两个l型连接杆302的上端位置,这样在安装和卸下搅拌轴3时,通过抓握两个l型连接杆302可方便抓取整个搅拌轴3,因此两个l型连接杆302既起到连接环形齿轮,又起到类似于把手的作用。
30.本实施例中,搅拌轴3的上半段和下半段采用螺纹连接,在通孔的内孔壁开有凹槽,所述凹槽的数量与出液孔301的数量相同,在所述凹槽内部固定有刷毛,在所述搅拌轴3沿着通孔向上移动使出液孔301正对通孔时,所述刷毛可对出液孔301进行疏通。这样在出
液孔301可能存在堵塞的情况下,仅通过将搅拌轴3向上提,使出液孔301正对通孔,刷毛便可对出液孔301进行清洁疏通,更高效便捷。
31.第一搅拌罐的原理如下:将新蒸馏桑葚酒精放入第一搅拌罐内,然后通过加液管4向罐体1内逐渐加入醇化红桑葚汁以及醇化红桑葚树叶和树皮汁,通过动力带动环形齿轮旋转,环形齿轮旋转带动搅拌轴3旋转,在搅拌轴3旋转的过程中,通过搅拌轴3的下半段设置的搅拌叶对混合的新蒸馏桑葚酒精、醇化红桑葚汁以及醇化红桑葚树叶和树皮汁进行搅拌,从加液管4流出的醇化红桑葚汁以及醇化红桑葚树叶和树皮汁进入到搅拌轴3的上半段中的空腔303中,由于在上半段的周向开有若干出液孔301,搅拌轴3的下半段和带有出液孔301的上半段均位于罐体1内,因此在搅拌轴3旋转的过程中,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醇化红桑葚汁以及醇化红桑葚树叶和树皮汁将通过出液孔301进入到罐体1内,与新蒸馏桑葚酒精充分混合。
32.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普通的搅拌罐,要么是将新蒸馏桑葚酒精以及醇化红桑葚汁以及醇化红桑葚树叶和树皮汁直接一起混合,然后再搅拌,存在混合不均匀的问题,要么虽然醇化红桑葚汁以及醇化红桑葚树叶和树皮汁是逐渐加入进新蒸馏桑葚酒精中的,但是在混合和搅拌时不能进行调节,也存在混合不均匀,混合效果差的问题。
3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第一搅拌罐的优势在于:可以将新蒸馏桑葚酒精以及醇化红桑葚汁以及醇化红桑葚树叶和树皮汁充分混和,并且可根据搅拌轴3的转速不同,加入醇化红桑葚汁以及醇化红桑葚树叶和树皮汁的速度也不同,原因在于醇化红桑葚汁以及醇化红桑葚树叶和树皮汁从出液孔301流出是依靠离心力的,所以搅拌轴3的旋转速度越快,流出的醇化红桑葚树叶和树皮汁也越快,流出的量也就越多,在搅拌速度加快的情况下相应的可以自动同步而无需外力干预就可实现醇化红桑葚树叶和树皮汁加入量的增加,另外一个比较关键的优势在于,随着搅拌轴3的旋转速度加快,离心力作用也就越大,因此从四周的出液孔301流出的醇化红桑葚树叶和树皮汁也就更分散,更利于均匀的混合,并且随着搅拌轴3转速的不同,因离心力的作用,从出液孔301流出的醇化红桑葚树叶和树皮汁落入新蒸馏桑葚酒精表面不同的位置,而不是固定的位置,同样更利于充分混合,混合的更均匀。
34.第二搅拌罐的结构与第一搅拌罐的结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仅在于,第二搅拌罐的罐体1侧壁开有出液口,在出液口处设有阀门,所述第二搅拌罐可通过阀门与所述第一搅拌罐联通,控制器用于控制阀门的启闭,第二搅拌罐的位置高于第一搅拌罐的位置,第二搅拌罐和第一搅拌罐之间连接有输液管,所述输液管一端连接在出液口处,另一端可与加液管4连接。
35.这样,在需要将位于第二搅拌罐内的桑葚糖浆混合液加入到第一搅拌罐内,系统可直接控制第二搅拌罐侧壁设置的阀门打开,并且将输液管与加液管4连接即可实现,而无需额外的人工操作,省时省力,高效方便。
36.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