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释放的复合纳米粒子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文档序号:8355733阅读:217来源:国知局
S释放的复合纳米粒子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设及一种利用近红外光控制&S释放的新型复合纳米粒子及其制备方法和 应用,属于生物化学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一直W来,&S被认为是有毒气体。它不仅对哺乳动物的眼睛W及呼吸系统有强烈 的刺激作用,如果大量吸入的话可能还会导致意识模糊,屯、力衰竭等生理反应。但最近研究 表明,&S和CO, NO-样是一种生物气体分子,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意义。&S与含氧物质 和含氮物质有很高的反应活性,比如双氧水,过氧化物,超氧化物,亚硝基等,是生物体内重 要的抗氧化剂和清除剂。更重要的是,&S可W与半脱氨酸发生琉基化反应并连接在血红素 的铁中屯、上。该一过程对血管舒张,神经调节,炎症治疗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0003] W前研究所用的&S供体,主要是无机硫化物,例如NasS,Na服等。因为该些无机 盐释放的速度很快,控制释放时间非常困难,也很难模仿生物体内馬8的释放,所W不 能满足人们的研究需要。Nelmi 0. Devarie-Baez等报道的有机&S供体能连续可控的释 放&S气体,其浓度也与生物体内源性&S浓度相当(Nelmi O.Devarie-Baez et al.,化g. Lett.,2013, 15 (11),2786 - 2789)。然而现有的大多数有机&S供体需要紫外光照射才能 产生^S,紫外光对组织细胞的伤害很大且组织穿透力也不强,所W阻碍了该类馬5供体在 生物体内的应用。

【发明内容】

[0004] 针对现有技术中馬5供体存在需要能量较强的紫外光照才能释放马5,且馬8的释 放速度难W控制等缺陷,使其应用受到局限,本发明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稳定性好,可在 近红外光照下释放馬5,且释放速率可调控的复合纳米粒子。
[0005]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操作简单、反应条件温和制备所述复合纳米 粒的方法。
[0006] 本发明的第=个目的是在于提供所述复合纳米粒子的应用,所述复合纳米粒子与 细胞相容性好,对细胞毒害小,应用于培养在近红外光照下可释放馬5,且释放速度可调控 的供体细胞,且在释放过程中,对细胞损害小。
[0007]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近红外光控制HsS释放的复合纳米粒子,该复合纳米粒子 由有机&S供体分子(S巧通过聚己二醇-油胺(mPEG-OM)媒介负载在上转换纳米粒子 扣CNPs)表面构成;所述的有机&S供体分子具有式1结构;
[000引
【主权项】
1. 一种用近红外光控制H2S释放的复合纳米粒子,其特征在于,由有机H2S供体分子通 过聚乙二醇-油胺媒介负载在上转换纳米粒子表面构成;所述的有机H 2S供体分子具有式 1结构: 其中,
RJPR2各自独立地选自羟基、胺基、Cp4的烷氧基、苯甲氧基、苯环上具有富电子取代基 团的苯甲氧基中的任意一种,R3选自C i_4的烷基。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纳米粒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有
机H2S供体分子具有如下结构中的一种
其中,&为(^_4的烷 氧基、氨基或胺基中一柙。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纳米粒子,其特征在于,在近红外光照射下可释放H 2S。
4. 制备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纳米粒子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上转换纳米 粒子、聚乙二醇-油胺和有机H2S供体分子溶于有机溶剂中,超声处理后,先在室温下搅拌 反应,再加水稀释,同时升高温度至40~55°C,继续搅拌反应,直至有机溶剂挥发完全后, 静置,除去沉淀,即得含复合纳米粒子的乳液。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超声处理时间为20~40min。
6.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室温下搅拌反应的时间为0. 5~lh。
7. 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纳米粒子应用,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培养在近红外 光照下可释放H2S的供体细胞。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用含所述复合纳米粒子的培养基在 37±0. 5°C温度下培育细胞30~60min得到在近红外光照下可释放H2S的供体细胞。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细胞为L929细胞、MCF-7细胞或 Hela细胞。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近红外光控制H2S释放的复合纳米粒子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复合纳米离子是由有机H2S供体分子通过聚乙二醇-油胺媒介负载在上转换纳米粒子表面构成;其制备方法是将上转换纳米粒子、聚乙二醇-油胺和有机H2S供体分子通过化学反应制备得到;该复合纳米粒子稳定性好,可在近红外光照下释放H2S,且释放速率可调控,复合纳米粒子与细胞相容性好,对细胞毒性小,将其与细胞一起培养,可获得在近红外光照下可释放H2S,且释放速度可调控的供体细胞,在生物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IPC分类】C07C319-14, C07C323-16, C12N5-09
【公开号】CN104673753
【申请号】CN201510051719
【发明人】邓留, 陈民, 陈万松, 刘又年
【申请人】中南大学
【公开日】2015年6月3日
【申请日】2015年2月2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