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水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09708阅读:60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柔水器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出水装置,特别是指一种龙头出水的柔水器结构。
背景技术
日常生活中,为令出水装置如水龙头,流出的水流与身体接触时更加柔合舒适,在其出水口处都会设有一柔水器, 一是令水流呈气泡水流出,二是令水中具混合空气,以实现节水的功能。而现有的柔水器为令水流分解得更加细小,其结构都较为复杂,如专利号为200320117436.6的《水龙头出水装置的结构改良》,为本案申请人的一在先技术,其中滤水器由相互套合的滤水篮、单层滤水网、双层滤水网及不锈钢网等结合其它部件组成一形成气泡水的柔水器结构,可见其部件较为繁琐。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体积小且出水更加柔各的柔水器结构。[0004]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 —种柔水器结构,其包括外壳、内套及喷雾器,内套套置于外壳中,其外壁与外壳内壁之间具有间隙,在内套上部形成内套内外壁相通的通孔,喷雾器是套置于内套上部中,该喷雾器纵向形成有复数个通水孔,通水孔上端封闭,而上部侧壁上开设有横向进水口 ,该通水孔近下部形成縮颈孔;喷雾器下端与内套下部形成混合腔室。[0006] 所述内套下端中还设有一网片,网片上分布有复数个出水孔。 所述外壳为一套筒,其上部外缘形成嵌置密封件的嵌槽,在内部靠近顶端处设有台阶,内套的外缘是顶靠在此台阶上。 所述内套为一套筒,其上端外缘形成与外壳配合的凸沿,在筒身外周壁上呈间隔
的设有纵向凸筋,各凸筋围成的圆外径小于外壳的内径,在各凸筋之间上部开设有与内套
内腔相通的通孔,而在内套内部位于通孔上方且靠近内套顶端处设有台阶,在内套下端的
内部还设有一内縮台阶以配合网片。 所述各凸筋的下端形成向縮切面。 所述喷雾器为一柱体,其外缘设有环台;在各通水孔之间的上部形成进水沉槽,即
将各通水孔的上部形成独立的柱体;则各通水孔上部的外周缘呈切线方向形成有至少一个
横向进水口,该横向进水口与进水沉槽相通;通水孔近下部形成縮颈孔,自该縮颈孔向喷雾
器下端面形成喇叭孔;在各通水孔内部靠近顶端处设有台阶以配合端盖。 所述喷雾器下端向上形成沉座。 所述縮颈孔向上形成漏斗孔。 所述柔水器结构还包括一端盖,是用于盖置通水孔上端口的盖子,可设置为分体式,或利用筋板连接为一体的端盖,端盖上形成有分别与各通水孔配合的分盖。[0014]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实用新型通过一喷雾器与内套形成混水腔室,及内套与外壳之间形成空气气道,在喷雾器上设有复数个通水孔设有横向进水口 ,令水流在横向流进通水孔后形成喷雾水,同时在通水孔中縮颈孔的设置,使得喷雾器在水流中形成负压,从而令喷雾水进一步混合空气以形成含氧量大的喷雾水,使得流出接触到的水花更加柔软舒适,同时流量小,有利于节水;相对于在先技术中的滤水篮、单层滤水网、双层滤水网及不锈钢网而整合为一个出水网实现雾化水的结构,本实用新型的柔水器在结构上更为简化,以有效縮小整个产品的体积。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组合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仰视图; 图5是图3的A-A向剖视图; 图6是图3的B-B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柔水器结构,包括外壳1、内套2、网片3、喷雾器4及端盖5。其中 外壳1为一套筒,其上部外缘形成嵌置密封件的嵌槽11,以密封的固定于水龙头
内l,在内部靠近顶端处设有台阶12,内套2的外缘是顶靠在此台阶12上; 内套2亦为一套筒,其上端外缘形成与外壳1台阶12配合的凸沿21,在筒身外周
壁上呈间隔的设有纵向凸筋22,在各凸筋22的下端形成向縮切面221,各凸筋22围成的圆
外径小于外壳1的内径,在各凸筋22之间上部开设有与内套2内腔相通的通孔23,而在内
套2内部位于通孔23上方且靠近内套2顶端处设有台阶24,在内套2下端的内部还设有一
内縮台阶25以配合下述网片3; 网片3为一分布有复数个出水孔31的片体,该网片3的内径小于内套2内径而大于内縮台阶25的内径; 喷雾器4为一柱体,其外缘设有环台41以与内套2的台阶24配合,其下端向上形成沉座42 ;该喷雾器4纵向分布有复数个通水孔43,此处以五个通水孔43为例,在各通水孔43之间的上部形成进水沉槽44,即将各通水孔43的上部形成独立的柱体;则各通水孔43上部的外周缘呈切线方向形成有至少一个横向进水口 431,该横向进水口 431与进水沉槽44相通;通水孔43近下部形成縮颈孔432,自该縮颈孔432向喷雾器4的沉座42上端面形成喇叭孔433,而縮颈孔432向上形成漏斗孔434 ;在各通水孔43内部靠近顶端处设有台阶435以配合端盖5; 端盖5是用于盖置通水孔43上端口的盖子,可设置为分体式,即各通水孔43上分别设有一端盖,本实用新型是以利用筋板连接为一体的端盖5,端盖5上形成有分别与各通水孔43配合分盖。 组装时,配合图2、5、6所示,先将网片3置于内套2中,利用网片3的外缘卡制在内套2的内縮台阶25上;将喷雾器4置于内套2中,利用其环台41卡设在内套2台阶24上,则喷雾器4的下部与网片3之间形成混合腔室A ;之后将端盖5封后在喷雾器4各通水孔43上端,并由台阶435限位;再将装配有网片3、喷雾器4及端盖5的内套2套置于外壳1中;在喷雾器4的上部外缘还套设有一橡胶垫片,6,该橡胶执片6的下部分是嵌置于外壳1中,以便与龙头等出水装置进行密封配合。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将组合好的柔水器组装于出水装置的出水处。打开水路开关,水流流经喷雾器4,由于各通水孔43的上端由端盖5封扣,水流会流入进水沉槽44并由通水孔43的横向进水口 431流进通水孔43,因水流是从通水孔43侧边的横各进水口横向的流入,受水压作用,此时进入通水孔43的水是呈螺旋状流动形成喷雾水,在水流流经縮颈孔432进入喇叭孔433时,根据文丘氏管原理,喷雾器4与网片3之间的腔室A中会形成负压,则气体会沿着外壳1与内套2之间的间隙经内套2的通孔23进入混合腔室A中与水花混合形成含氧水,水花再由网片3的各出水孔31进一步分解,如此从柔水器中流出的水花更细,含氧量更大,接触更加柔软舒适。喷雾器4通水孔43下端喇叭孔433的形成是保证水流雾化的效果,而喷雾器4与网片3之间混合腔室A对水花即具有聚拢的作用,又有令水花与空气进行混合的作用,而内套2各凸筋22下端形面向縮切面221的形成,是保证外壳1与内套2形成空气通道时气流的顺利的进入。 综上,本实用新型的柔水器结构,是通过一喷雾器4与内套2形成混水腔室A,及内套2与外壳1之间形成空气气道,在喷雾器4上设有复数个通水孔43设有横向进水口431,令水流在横向流进通水孔43后形成喷雾水,同时在通水孔43中縮颈孔432的设置,使得喷雾器4在水流中形成负压,从而令喷雾水进一步混合空气以形成含氧量大的喷雾水,使得流出接触到的水花更加柔软舒适,同时流量小,有利于节水;相对于在先技术中的滤水篮、单层滤水网、双层滤水网及不锈钢网而整合为一个出水网实现雾化水的结构,本实用新型的柔水器在结构上更为简化,以有效縮小整个产品的体积。
权利要求一种柔水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内套及喷雾器,内套套置于外壳中,其外壁与外壳内壁之间具有间隙,在内套上部形成内套内外壁相通的通孔,喷雾器是套置于内套上部中,该喷雾器纵向形成有复数个通水孔,通水孔上端封闭,而上部侧壁上开设有横向进水口,该通水孔近下部形成缩颈孔;喷雾器下端与内套下部形成混合腔室。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柔水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内套下端中还设有一网片,网片上分 布有复数个出水孔。
3.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柔水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外壳为一套筒,其上部外缘形成嵌置 密封件的嵌槽,在内部靠近顶端处设有台阶,内套的外缘是顶靠在此台阶上。
4.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柔水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内套为一套筒,其上端外缘形成 与外壳配合的凸沿,在筒身外周壁上呈间隔的设有纵向凸筋,各凸筋围成的圆外径小于外 壳的内径,在各凸筋之间上部开设有与内套内腔相通的通孔,而在内套内部位于通孔上方 且靠近内套顶端处设有台阶,在内套下端的内部还设有一内縮台阶以配合网片。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柔水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各凸筋的下端形成向縮切面。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水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喷雾器为一柱体,其外缘设有环台; 在各通水孔之间的上部形成进水沉槽,即将各通水孔的上部形成独立的柱体;则各通水孔 上部的外周缘呈切线方向形成有至少一个横向进水口,该横向进水口与进水沉槽相通;通 水孔近下部形成縮颈孔,自该縮颈孔向喷雾器下端面形成喇叭孔;在各通水孔内部靠近顶 端处设有台阶以配合端盖。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柔水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喷雾器下端向上形成沉座。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柔水器结构,其特征在于縮颈孔向上形成漏斗孔。
9. 如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柔水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柔水器结构还包括一端盖,是用 于盖置通水孔上端口的盖子,可设置为分体式,或利用筋板连接为一体的端盖,端盖上形成 有分别与各通水孔配合的分盖。
专利摘要一种柔水器结构,其包括外壳、内套及喷雾器,内套套置于外壳中,其外壁与外壳内壁之间具有间隙,在内套上部形成内套内外壁相通的通孔,喷雾器是套置于内套上部中,该喷雾器纵向形成有复数个通水孔,通水孔上端封闭,而上部侧壁上开设有横向进水口,该通水孔近下部形成缩颈孔;喷雾器下端与内套下部形成混合腔室。水流在横向流进通水孔后形成喷雾水,同时在通水孔中缩颈孔的设置,使得喷雾器在水流中形成负压,从而令喷雾水进一步混合空气以形成含氧量大的喷雾水,相对先前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柔水器在结构上更为简化,以有效缩小整个产品的体积,同时流量小,有利于节水。
文档编号B05B7/02GK201482623SQ20092013785
公开日2010年5月26日 申请日期2009年4月20日 优先权日2009年4月20日
发明者彭柯生 申请人:厦门建霖工业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