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用车涂装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59846阅读:35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乘用车涂装工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涂装工艺,尤其涉及一种节能型的乘用车涂装工艺。
背景技术
2009年我国汽车产量为1379.10万辆,成为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大国,2010年为1800多万辆,今年按5 10%增长,预计年产汽车近2000万辆。涂装成为汽车制造的四大专业之一。汽车涂装是汽车制造业中的耗能大户,又是最大的污染源。环保、原材料涨价和市场竞争激烈,促使汽车涂装要革新。涂装生产工艺作为汽车制造业四大工艺中投资和能耗最高的生产过程,在汽车制造中占有重要意义,而在整体涂装车间运行成本中,空调通风方面的能耗占有很大一部分的比重,如在工艺设计中引用先进的工艺技术,降低空调通风方面的运行能耗,即可显著的降低涂装生产线运行成本,提高工厂的运营效益。现今汽车车身用的涂装生产工艺中一般都是一次性供/排风,不循环再利用或少量(20%左右)循环利用,因而在夏季(冷却)、冬季(加热升温)耗能很大。例如,涂装电泳和中涂打磨作业场本身在夏季时会供应空调风,温度较低,这部分冷空气使用后直接排放到车间内作为厂房换气或者通过烟園排至大气,其冷量未被有效利用。因此,渴望提供一种改进的涂装生产工艺,能够有效地降低空调通风的运行能耗,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例 提供一种乘用车涂装工艺,能够有效地降低空调通风的运行能耗,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乘用车涂装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S1、对车身进行预处理;S2、对车身进行电泳底漆涂装,形成电泳底漆层;S3、对车身进行电泳底漆层的烘干和冷却;S4、对车身进行电泳底漆层的打磨,在夏天模式下通过向电泳打磨作业场供应冷空气,从而保持电泳打磨作业场的温度以对车身进行电泳底漆层的打磨;S5、对车身进行PVC喷底涂胶和注密封胶;S6、对车身进行中涂涂装,从而在所述电泳底漆层上形成中涂层;S7、对车身进行中涂层的烘干和冷却;S8、对车身进行中涂层的打磨,在夏天模式下通过向中涂打磨作业场供应冷空气,从而保持中涂打磨作业场的温度以对车身进行中涂层的打磨;S9、对车身进行面漆涂装,从而在所述中涂层上形成面漆涂层;S10、对车身进行面漆涂层的烘干和冷却;
其中,还至少执行以下一个步骤:在所述步骤S3中,通过风管将电泳打磨作业场和/或中涂打磨作业场的冷空气余量送至电泳烘干炉的强冷室出口,以将经过电泳烘干炉的烘干室烘干后的车身进行冷却;在所述步骤S7中,通过风管将电泳打磨作业场和/或中涂打磨作业场的冷空气余量送至中涂烘干炉的强冷室出口,以将经过中涂烘干炉的烘干室烘干后的车身进行冷却;以及在所述步骤SlO中,通过风管将电泳打磨作业场和/或中涂打磨作业场的冷空气余量送至面漆烘干炉的强冷室出口,以将经过面漆烘干炉的烘干室烘干后的车身进行冷却。较佳地,所述风管包括多排的环形风管,且所述多排的环形风管的出口设置环状喷嘴以将冷空气余量有效输出以冷却经过电泳烘干炉、中涂烘干炉和/或面漆烘干炉的烘干室烘干后的车身。较佳地,将 电泳打磨作业场和中涂打磨作业场的冷空气余量首先通过过滤器进行过滤后再送入所述风管。较佳地,在所述步骤S4和/或步骤S8中,向所述电泳打磨作业场和/或中涂打磨作业场供应的冷空气为低温的空调风。较佳地,在所述步骤S3、S7和SlO中,经过强冷室冷却后的车身的表面温度(45°C。较佳地,所述步骤SI的对车身进行预处理依次包括:热水喷洗、预脱脂、脱脂、水洗、水洗、表调、磷化、水洗、水洗、浸式水洗、循环纯水洗以及新鲜纯水洗。较佳地,所述步骤S2的对车身进行电泳底漆涂装依次包括:电泳、UF液喷淋、UFl浸洗、UF2浸洗、循环纯水洗、洁净纯水洗和浙水。较佳地,所述步骤S6的对车身进行中涂涂装依次包括:喷一遍中涂、喷二遍中涂和晾干。较佳地,所述步骤S9的对车身进行面漆涂装依次包括:一遍底色漆、二遍底色漆、闪蒸5 8min、第一遍罩光、第二遍罩光和晾干5 8min。较佳地,在所述步骤S3、S7和SlO中,可以通过直通式、桥式或Π型烘干炉以对车身进行烘干。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乘用车涂装工艺,通过设置风管以将电泳打磨作业场和/或中涂打磨作业场的冷空气余量送至电泳烘干炉、中涂烘干炉和/或面漆烘干炉的强冷室出口,以冷却经过电泳烘干炉、中涂烘干炉和/或面漆烘干炉的烘干室烘干后的车身,进一步提升车身的冷却效果。这样,实现了排气的循环利用,能够有效地降低空调通风的运行能耗,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一种乘用车涂装工艺的流程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2中一种乘用车涂装工艺的流程图;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3中一种乘用车涂装工艺的流程图;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4中一种乘用车涂装工艺的流程图;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5中一种乘用车涂装工艺的流程图;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6中一种乘用车涂装工艺的流程图;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7中一种乘用车涂装工艺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乘用车涂装工艺,如图1所示,该工艺包括:步骤SlOl:对车身进行预处理;具体的,为获得汽车涂层的耐久性、耐腐蚀性,一般都在涂装前采用磷化处理作为涂装的预处理。对车身进行预处理的工艺流程(基本工序)包括:热水喷洗、预脱脂、脱脂、水洗、水洗、表调、磷化、水洗、水洗、浸式水洗、循环纯水洗以及新鲜纯水洗。关于各个工序的具体处理请参阅下表1:``
权利要求
1.一种乘用车涂装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 51、对车身进行预处理; 52、对车身进行电泳底漆涂装,形成电泳底漆层; 53、对车身进行电泳底漆层的烘干和冷却; 54、对车身进行电泳底漆层的打磨,在夏天模式下通过向电泳打磨作业场供应冷空气,从而保持电泳打磨作业场的温度以对车身进行电泳底漆层的打磨; 55、对车身进行PVC喷底涂胶和注密封胶; 56、对车身进行中涂涂装,从而在所述电泳底漆层上形成中涂层; 57、对车身进行中涂层的烘干和冷却; 58、对车身进行中涂层的打磨,在夏天模式下通过向中涂打磨作业场供应冷空气,从而保持中涂打磨作业场的温度以对车身进行中涂层的打磨; 59、对车身进行面漆涂装,从而在所述中涂层上形成面漆涂层; S10、对车身进行面漆涂层的烘干和冷却; 其中,还至少执行以下一个步骤: 在所述步骤S3中,通过风管将电泳打磨作业场和/或中涂打磨作业场的冷空气余量送至电泳烘干炉的强冷室出口,以将经过电泳烘干炉的烘干室烘干后的车身进行冷却; 在所述步骤S7中,通过风管将电泳打磨作业场和/或中涂打磨作业场的冷空气余量送至中涂烘干炉的强冷室出口,以将经过中涂烘干炉的烘干室烘干后的车身进行冷却;以及 在所述步骤SlO中,通过风管将电泳打磨作业场和/或中涂打磨作业场的冷空气余量送至面漆烘干炉的强冷室出口,以将经过面漆烘干炉的烘干室烘干后的车身进行冷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用车涂装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管包括多排的环形风管,且所述多排的环形风管的出口设置环状喷嘴以将冷空气余量有效输出以冷却经过电泳烘干炉、中涂烘干炉和/或面漆烘干炉的烘干室烘干后的车身。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乘用车涂装工艺,其特征在于,将电泳打磨作业场和/或中涂打磨作业场的冷空气余量首先通过过滤器进行过滤后再送入所述风管。
4.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乘用车涂装工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4和/或步骤S8中,向所述电泳打磨作业场和/或中涂打磨作业场供应的冷空气为低温的空调风。
5.如权利要求4中所述的乘用车涂装工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3、S7和SlO中,经过强冷室冷却后的车身的表面温度< 45°C。
6.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乘用车涂装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I的对车身进行预处理依次包括:热水喷洗、预脱脂、脱脂、水洗、水洗、表调、磷化、水洗、水洗、浸式水洗、循环纯水洗以及新鲜纯水洗。
7.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乘用车涂装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的对车身进行电泳底漆涂装依次包括:电泳、UF液喷淋、UFl浸洗、UF2浸洗、循环纯水洗、洁净纯水洗和浙水。
8.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乘用车涂装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6的对车身进行中涂涂装依次包括:喷一遍中涂、喷二遍中涂和晾干。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用车涂装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9的对车身进行面漆涂装依次包括:一遍底色漆、二遍底色漆、闪蒸5 8min、第一遍罩光、第二遍罩光和晾干.5 8min。
10.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乘用车涂装工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3、S7和SlO中,可以通过直通式、桥式或Π型烘干炉以对车身进行烘干。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乘用车涂装工艺,包括步骤预处理;电泳底漆涂装形成电泳底漆层;电泳底漆层的烘干和冷却;电泳底漆层的打磨,在夏天模式下通过向电泳打磨作业场供应冷空气以对车身进行电泳底漆层的打磨;PVC喷底涂胶和注密封胶;中涂涂装,从而在电泳底漆层上形成中涂层;中涂层的烘干和冷却;中涂层的打磨,在夏天模式下通过向中涂打磨作业场供应冷空气以对车身进行中涂层的打磨;面漆涂装,从而在中涂层上形成面漆涂层;面漆涂层的烘干和冷却;其中,通过风管将电泳打磨作业场和/或中涂打磨作业场的冷空气余量送至电泳烘干炉、中涂烘干炉和/或面漆烘干炉的强冷室出口,以将经过电泳烘干炉、中涂烘干炉和/或面漆烘干炉的烘干室烘干后的车身进行冷却。
文档编号B05D3/10GK103252310SQ20131021528
公开日2013年8月21日 申请日期2013年5月31日 优先权日2013年5月31日
发明者李建伟, 朱鸿岸, 赵海宁, 刘勤才, 蒙运高 申请人:北汽(广州)汽车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