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实用制作明胶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245632阅读:204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作明胶的工艺,尤其是一种实用制作明胶的方法。



背景技术:

明胶是动物的皮、骨、白色结缔组织中含有的胶原蛋白,经提纯和初级水解后加工而制得的一种产品。明胶为淡黄至黄色,半透明微带光泽的粉粒或薄片,无特殊臭味,无挥发性。一般明胶含水在16%以下,在干燥环境明胶比较稳定,在潮湿环境下易吸潮被细菌分解而变质。明胶在灼烧时,变软胀大直至炭化,放出一种特殊的角燃烧羽毛或氨的臭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实用制作明胶的方法。

实用制作明胶的方法,由以下步骤组成:

1.原料处理:

把牛、猪等家畜的皮清洗干净,不同种类的皮料要分别归类;毛皮先用5%浓石灰水或0.5-1%的硫化钠溶液浸泡,将毛除去;去油刮去脂肪层,大块的皮要分割成3-10厘米×3-10厘米的小块,置于大容器中,浸灰用2-5%左右的石灰水浸泡24小时,一般1-2公斤石灰加水1.5-3公斤;气温高时采用低浓度,气温低时采用高浓度;然后洗去污物和脂肪,再用石灰水浸泡;此时,皮料的pH值在10~13之间,再经反复浸泡洗涤,使其pH值降至10~10.5之间;这时用酸中和,并不断地搅拌,再用稀盐酸调节pH值至4~6.5即可;

2.熬制胶液:

将原料皮和水一起加热,胶原溶于水转达为明胶的过程称为熬胶;熬胶是明胶生产的关键之一,采用分道熬胶:先放一定量的水至熬胶锅,加热至熬胶最低温度,然后将水洗好的皮料倒入熬胶锅,注意投井下石松,不使成团;然后再加水使皮料刚好浸没,缓慢升温至所面熬胶温度;不能加过多的水,否则胶液太稀;熬胶时的PH应控制在4.5-5.5;

熬胶到一定时间,当胶液达一定比重时,即从底部放出胶液,重新注入水进行一下一次熬胶,相应提高温度,一般较前次提高5-10度,最后一次可煮沸;

放胶液时,应注意不要放尽,且速度要慢,以免油脂混入胶液内;

3.浓缩:

将所得胶液置于锅内隔水加温浓缩成饴糖状的稠液;将稠液倒人光滑的石板盘或搪瓷盘中,待稠液凝固后,用力将其切成大小均匀的小块,干透后即是明胶。

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工艺简单,投入成本低,实用性强,比较适合乡镇企业和农村个体户制作明胶,以便简便易行的创业之路。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1.原料处理:

把牛、猪等家畜的皮清洗干净,不同种类的皮料要分别归类;毛皮先用5%浓石灰水或0.5-1%的硫化钠溶液浸泡,将毛除去;去油刮去脂肪层,大块的皮要分割成3-10厘米×3-10厘米的小块,置于大容器中,浸灰用2-5%左右的石灰水浸泡24小时,一般1-2公斤石灰加水1.5-3公斤;气温高时采用低浓度,气温低时采用高浓度;然后洗去污物和脂肪,再用石灰水浸泡;此时,皮料的pH值在10~13之间,再经反复浸泡洗涤,使其pH值降至10~10.5之间;这时用酸中和,并不断地搅拌,再用稀盐酸调节pH值至4~6.5即可;

2.熬制胶液:

将原料皮和水一起加热,胶原溶于水转达为明胶的过程称为熬胶;熬胶是明胶生产的关键之一,采用分道熬胶:先放一定量的水至熬胶锅,加热至熬胶最低温度,然后将水洗好的皮料倒入熬胶锅,注意投井下石松,不使成团;然后再加水使皮料刚好浸没,缓慢升温至所面熬胶温度;不能加过多的水,否则胶液太稀;熬胶时的PH应控制在4.5-5.5;

熬胶到一定时间,当胶液达一定比重时,即从底部放出胶液,重新注入水进行一下一次熬胶,相应提高温度,一般较前次提高5-10度,最后一次可煮沸;

放胶液时,应注意不要放尽,且速度要慢,以免油脂混入胶液内;

3.浓缩:

将所得胶液置于锅内隔水加温浓缩成饴糖状的稠液;将稠液倒人光滑的石板盘或搪瓷盘中,待稠液凝固后,用力将其切成大小均匀的小块,干透后即是明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