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土相强抑制屏蔽环保型压井液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25959发布日期:2018-10-09 22:59阅读:18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石油采收技术,属于压井液成分的改进,特别是无土相强抑制屏蔽环保型压井液。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石油工业几十年的发展,很多油气田进入到开发后期,修井次数不断增加,对修井的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据不完全统计,使用性能不佳的常规压井液会使油气井产能普遍下降30-50%,其主要原因为外来固相堵塞储层孔隙,造成产能降低。因此,如何降低外来固相对储层的伤害尤为重要。目前,一般无固相压井液虽能很好的克服外来固相对储层的损害,但无固相压井液存在失量大,无悬浮性且盐水的密度随气候、温度的影响较大、价格昂贵的技术缺点。因此,加入高密度无固相盐水压井液的某些添加剂可克服该技术缺点,成为该类压井液实际应用的关键技术。

大量的研究表明:在修井作业过程中,压井液对油层的损害主要是固相堵塞岩石孔道及造成岩石的性质发生改变,同时,常规压井液中土相含量较高,进入储层孔隙的亚微米级土相颗粒会对储层渗透率造成永久损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土相强抑制屏蔽环保型压井液,能进一步减少失水量(滤失量)低,能很好的克服因滤失量大而对储层造成的液锁伤害。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无土相强抑制屏蔽环保型压井液,包括x单位体积的黄原胶xc、y单位体积的羧甲基纤维素钠cmc-hv、z单位体积的聚合物降滤失剂sp-8、s单位体积的超细碳酸钙,l单位体积的羧甲基淀粉cms、m单位体积的粉末状氯化钙及n单位体积的水;x=2-3,y=2-3,z=0-2,s=50-100,l=0-10,m=300-400,n=482-646,x+y+z+s+l+m+n=1000,m小于或等于在15℃-25℃物理环境中被n单位体积的水完全溶解的粉末状氯化钙的最大质量。

本发明针对在修井作业中土相对储层渗透率损害最为严重的缺点,以保护储层渗透率为目标,具有利于保护储层的具有较好抑制性与低固相损害。本发明的基本组分由加重剂(无机盐)、改性淀粉、增粘剂、降滤失剂、无机盐结晶抑制剂、表面活性剂、酸溶性屏蔽暂堵剂、缓蚀剂等组成。本发明的悬浮剂采用可天然降解的瓜胶、黄原胶xc或聚丙烯酰胺等多糖类高分子化合物,经过优选选择黄原胶xc。本发明的增粘剂采用可降解的乙烯单体多元共聚物pac-141、高粘羧甲基纤维素钠cmc-hv或流型调节剂80a51等纤维素类物质,经过优选选择抗盐效果好且兼具增粘和降滤失的高粘羧甲基纤维素钠cmc-hv。本发明的降滤失剂采用褐煤树脂、铁铬木质素磺酸盐或羧甲基淀粉cms等,经过优选选择可降解的抗盐效果较好的羧甲基淀粉cms。本发明的中分子降滤失剂采用抑制型降滤失剂jt-888、聚合物降滤失剂man-101或聚合物降滤失剂sp-8,经过优选选择抗盐钙能力较好的聚合物降滤失剂sp-8,本发明的加重剂选择可酸解的储层保护剂超细碳酸钙。本发明的抑制剂选择无机盐粉末状氯化钙。将黄原胶xc、cmc-hv、sp-8、超细碳酸钙、粉末状氯化钙和水按一定体积配比制成的本发明可解决在修井作业时因土相对储层渗透率造成油气井减产的技术难题,同时,惰性固相酸溶性的储层保护剂超细碳酸钙在压井作业结束后可以通过酸洗或负压解堵以消除屏蔽环的影响,恢复储层渗透。

本发明的技术优点:①无粘土相能有效防止土相颗粒进入储层孔隙造成的油气井减产;②惰性固相为可被酸解的屏蔽型储层保护剂,在压井作业完成后可进行酸洗解除或负压解堵以清理屏蔽环,恢复储层渗透;③滤液粘度低,液相易于反排;④针对强水敏性地层有很强的抑制能力;⑤与地层流体配伍性好,不易与地层流体产生沉淀;⑥流变性好,能很好地适应压井作业及相关作业;⑦抗盐钙能力强,可抗至饱和;⑧掺有储层保护剂的本发明在与无固相压井液密度相同时较无固相压井液成本低。

本发明能进一步减少失水量(滤失量)低,能很好的克服因滤失量大而对储层造成的液锁伤害,流变性好,能满足各种压井作业及相关施工,在相同密度下在成本上较无固相压井液低,对储层伤害低且兼具环境保护和储层保护的功能,在修井作业完毕后能最大限度恢复油井产量。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无土相强抑制屏蔽环保型压井液,包括x单位体积的黄原胶xc、y单位体积的羧甲基纤维素钠cmc-hv、z单位体积的聚合物降滤失剂sp-8、s单位体积的超细碳酸钙,l单位体积的羧甲基淀粉cms、m单位体积的粉末状氯化钙及n单位体积的水;x=2-3,y=2-3,z=0-2,s=50-100,l=0-10,m=300-400,n=482-646,x+y+z+s+l+m+n=1000,m小于或等于在15℃-25℃物理环境中被n单位体积的水完全溶解的粉末状氯化钙的最大质量。

不包括聚合物降滤失剂sp-8,z=0,x+y+s+l+m+n=1000。

还包括聚合物降滤失剂sp-8,z=2,x+y+s+l+m+n=998。

不包括羧甲基淀粉cms,l=0,x+y+s+m+n=998。

还包括羧甲基淀粉cms,l=10,x+y+s+m+n=988。

新制成的本发明在常温15℃-25℃物理环境中被养护够24小时时,其性能稳定,失水量(滤失量)低,生成的泥饼较为致密,其主要工作性能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新制成的本发明从常温15℃-25℃物理环境中放置在80℃物理环境中被加热够16小时后再被冷却至常温15℃-25℃时,其失水量(滤失量)上升,粘度降低,终切降低,其主要工作性能数据如表2所示。

表2

新制成的本发明从常温15℃-25℃物理环境中在80℃物理环境中被加热16小时后再静置成胶且经充分常规搅拌而破胶时,其主要工作性能数据如表3所示。

表3

根据表3,本发明从常温15℃-25℃物理环境中在80℃物理环境中被加热16小时后再静置16小时时,会出现胶体凝结现象,失去流动性,但经常规搅拌够15分钟时,恢复流动性,但流变性相对破胶前的变化不大,失水量(滤失量)比破胶前的减少。

胶体凝结形成的原因:在胶体中加热或者加入电解质使胶体溶液发生凝聚作用,凝聚作用的结果是分散在分散剂中的胶粒互相凝结为较大的颗粒从分散剂中析出,析出的物质叫做沉淀。为区别于从溶液中析出的晶体,这种沉淀为胶状沉淀。生成胶状沉淀是胶体凝聚的一般形式,在一些情况下胶体凝聚后胶粒和分散剂凝聚成一个整体,成为一种冻状物,这种冻状物叫凝胶。另有一种出现凝结现象的胶体,其凝结作用多发于分子胶体,例如:在一定条件下,当温度降低且胶体分散质浓度足够大时,可以形成网状的结构而把全部的分散剂包络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它也是一种胶冻状物质,称为冻胶,冻胶有时也被称为凝胶,但它与表现为冻状物的凝胶不同,它是可逆的,采用加热或机械搅拌等方法可使它恢复为胶体。因此,可以判定,加热静置后所发生的胶体凝结现象的原因为:温度降低后会形成冻胶。

通过实验方法验证可得知:消除该配方加热静置后形成的冻胶的方法有:1、常规搅拌可使本发明恢复流动性,塑性动切均匀上升,二次长时间静置后本发明还会形成冻胶。2、加热后本发明可自动恢复流动性。3、比常规搅拌转速更快的高速搅拌可使本发明恢复流动性且在被高速搅拌够10分钟后,在长时间静置后不会形成冻胶,而是适度生成凝胶,通过轻微搅拌后本发明即可恢复流变性。

新制成的本发明在常温15℃-25℃物理环境中被养护够24小时时,其主要工作性能数据如表4所示。

表4

新制成的本发明从常温15℃-25℃物理环境中放置在80℃物理环境中被加热够16小时后再被冷却至常温15℃-25℃且经常规搅拌够15分钟时,其主要工作性能数据如表5所示。

表5

新制成的本发明在常温15℃-25℃物理环境中静置够48小时时并未出现分层现象,其主要工作性能数据如表6所示。

表6

新制成的本发明从常温15℃-25℃物理环境中放置在80℃物理环境中被加热够16小时后再被冷却至常温15℃-25℃且经常规搅拌够15分钟时,其主要工作性能数据如表7所示。

表7

新制成的本发明从常温15℃-25℃物理环境中放置在80℃物理环境中被加热够16小时后再被冷却至常温15℃-25℃且经转速为12000r/min的高速搅拌够10分钟时,其主要工作性能数据如表8所示。

表8

根据表4、表5及表6-表8,本发明在掺有10体积单位的羧甲基淀粉cms的情况下,其失水量(滤失量)明显减少且小于10ml,但通过对老化后的本发明进行高速搅拌后,未出现成胶现象。

新制成的本发明在常温15℃-25℃物理环境中,其主要工作性能数据如表9所示。

表9

新制成的本发明从常温15℃-25℃物理环境中放置在80℃物理环境中被加热够16小时后再被冷却至常温15℃-25℃且经充分常规搅拌够15分钟时,其主要工作性能数据如表10所示。

表10

根据表9-表10,本发明在确实sp-8的情况下,仍能保持失水量(滤失量)小于5ml,老化后失水量(滤失量)更小。

新制成的本发明在常温15℃-25℃物理环境中被养护够24小时且经常规搅拌充分时,其主要工作性能数据如表11所示。

表11

新制成的本发明从常温15℃-25℃物理环境中放置在90℃物理环境中被加热至90℃且保持90℃24小时再被冷却至常温15℃-25℃且经常规搅拌充分时,其主要工作性能数据如表12所示。

表12

根据表11和表12,盛装在罐体内的本发明上层基本无清液,上层液密度为1.58g/cm3,下层液密度为1.59g/cm3,用玻璃棒伸入罐体对本发明进行探底,罐体内底面无沉淀,流动性好。

新制成的本发明从常温15℃-25℃物理环境中放置在100℃物理环境中被加热至100℃且保持100℃24小时再被冷却至常温15℃-25℃且经常规搅拌充分时,其主要工作性能数据如表13所示。

表13

根据表13,盛装在罐体内的本发明上层出现4mm厚的清液,上层液密度为1.57g/cm3,下层液密度为1.60g/cm3,用玻璃棒伸入罐体对本发明进行探底,罐体内底面无沉淀,流动性好。在100℃物理环境中,本发明聚合物类主剂在盐水中部分被高温降解,导致自身悬浮能力降低和失水量(滤失量)增大,虽然其失水量(滤失量)增大,但整体流变性依旧能满足压井需求。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