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塑料线槽及制造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089574发布日期:2020-06-12 17:07阅读:733来源:国知局
一种塑料线槽及制造工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塑料线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塑料线槽及制造工艺。



背景技术:

线槽多用于配电箱中,用于梳理复杂的线路。现有的线槽多采用普通塑料材质制成,一旦起火,线槽易着火,导致火势快速蔓延。

因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塑料线槽及制造工艺用于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塑料线槽及制造工艺。

一种塑料线槽,所述线槽本体表面依次设有内阻燃涂层、吸热层和外阻燃涂层,内阻燃涂层的材料和外阻燃涂层的材料相同;

所述内阻燃涂层材料由下述重量份的物料组成:环氧树脂100-120份、水性醇酸树脂6-15份、去离子水20-30份、聚乙二醇3-6份、异氰酸酯2-6份、壬二酸二辛酯d0z1.5-3份、稳定剂0.5-1份、消泡剂0.5-1份、纳米二氧化硅20-30份、氧化锡10-15份、纳米氢氧化镁10-18份和纳米氢氧化铝5-12份;

所述内阻燃涂层材料的制备方法如下:

s1、按重量比将纳米二氧化硅、氧化锡、纳米氢氧化镁和纳米氢氧化铝加入到去离子水中,经过超声处理20-40min后,得到均匀悬浮液;

s2、按重量比将环氧树脂、水性醇酸树脂、去离子水、聚乙二醇、异氰酸酯和壬二酸二辛酯加入到悬浮液中,在60-75℃恒温水浴槽中,900-1200r/min的速度搅拌40-60min,得到混合液体;

s3、按重量比向混合液体中加稳定剂和消泡剂,300-500r/min的速度搅拌20-45min后,得到内阻燃涂层材料。

优选的,所述纳米二氧化硅平均粒径为25nm,纳米氢氧化镁平均粒径为30nm,纳米氢氧化铝平均粒径为60nm。

优选的,所述线槽本体的制备方法如下:

a1、按重量比称取下述物料:聚丙烯60-80份、聚磷酸铵15-20份、三聚氰胺磷酸盐20-25份、抗氧剂at-10101-3份和增韧剂ax-89002-5份;

a2、将聚丙烯切片干燥,干燥温度为110-130℃,干燥时间为2-5h,然后将聚磷酸铵、三聚氰胺磷酸盐、抗氧剂at-1010和增韧剂ax-8900加入混合机中混合均匀;

a3、将混合好的原料加入双螺杆挤出机进行造粒,挤出温度为230-240℃,主机螺杆转速350r/min,喂料螺杆转速90-110r/min;

a4、将得到的粒料在10℃下干燥3h,进行注塑,制得线槽本体。

优选的,所述吸热层的厚度不小于2mm。

优选的,所述吸热层采用氢氧化镁或氢氧化铝均匀填充而成。

一种塑料线槽的制造工艺,将线槽本体表面清理干净,于60℃环境下充分烘干;在干燥的线槽本体表面先均匀涂刷一层内阻燃涂层,在内阻燃涂层干燥之前迅速将吸热层均匀铺设在内阻燃涂层上;待内阻燃涂层与吸热层黏结为一体并干燥后,再均匀涂刷一层外阻燃涂层,充分干燥即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线槽中设置了内阻燃涂层和外阻燃涂层,阻燃涂层中的纳米二氧化硅和纳米氢氧化铝能够有效的起到阻燃作用,且阻燃涂层中的氧化锡和纳米氢氧化镁能够起到防静电作用,避免了静电在配电箱内积聚,提高了配电箱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塑料线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线槽本体、2内阻燃涂层、3吸热层、4外阻燃涂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解说。

实施例1中,一种塑料线槽,所述线槽本体1表面依次设有内阻燃涂层2、吸热层3和外阻燃涂层4,内阻燃涂层2的材料和外阻燃涂层4的材料相同;

所述内阻燃涂层2材料由下述重量份的物料组成:环氧树脂100份、水性醇酸树脂6份、去离子水20份、聚乙二醇3份、异氰酸酯2份、壬二酸二辛酯d0z1.5份、稳定剂0.5份、消泡剂0.5份、纳米二氧化硅20份、氧化锡10份、纳米氢氧化镁10份和纳米氢氧化铝5份;

所述内阻燃涂层2材料的制备方法如下:

s1、按重量比将纳米二氧化硅、氧化锡、纳米氢氧化镁和纳米氢氧化铝加入到去离子水中,经过超声处理20min后,得到均匀悬浮液;

s2、按重量比将环氧树脂、水性醇酸树脂、去离子水、聚乙二醇、异氰酸酯和壬二酸二辛酯加入到悬浮液中,在60℃恒温水浴槽中,900r/min的速度搅拌40min,得到混合液体;

s3、按重量比向混合液体中加稳定剂和消泡剂,300r/min的速度搅拌20min后,得到内阻燃涂层2材料。

进一步的,所述纳米二氧化硅平均粒径为25nm,纳米氢氧化镁平均粒径为30nm,纳米氢氧化铝平均粒径为60nm。

进一步的,所述线槽本体1的制备方法如下:

a1、按重量比称取下述物料:聚丙烯60份、聚磷酸铵15份、三聚氰胺磷酸盐20份、抗氧剂at-10101份和增韧剂ax-89002份;

a2、将聚丙烯切片干燥,干燥温度为110℃,干燥时间为2h,然后将聚磷酸铵、三聚氰胺磷酸盐、抗氧剂at-1010和增韧剂ax-8900加入混合机中混合均匀;

a3、将混合好的原料加入双螺杆挤出机进行造粒,挤出温度为230℃,主机螺杆转速350r/min,喂料螺杆转速90r/min;

a4、将得到的粒料在10℃下干燥3h,进行注塑,制得线槽本体1。

进一步的,所述吸热层3的厚度不小于2mm。

进一步的,所述吸热层3采用氢氧化镁或氢氧化铝均匀填充而成。

实施例2中,一种塑料线槽,所述线槽本体1表面依次设有内阻燃涂层2、吸热层3和外阻燃涂层4,内阻燃涂层2的材料和外阻燃涂层4的材料相同;

所述内阻燃涂层2材料由下述重量份的物料组成:环氧树脂120份、水性醇酸树脂15份、去离子水30份、聚乙二醇6份、异氰酸酯6份、壬二酸二辛酯d0z3份、稳定剂1份、消泡剂1份、纳米二氧化硅30份、氧化锡15份、纳米氢氧化镁18份和纳米氢氧化铝12份;

所述内阻燃涂层2材料的制备方法如下:

s1、按重量比将纳米二氧化硅、氧化锡、纳米氢氧化镁和纳米氢氧化铝加入到去离子水中,经过超声处理40min后,得到均匀悬浮液;

s2、按重量比将环氧树脂、水性醇酸树脂、去离子水、聚乙二醇、异氰酸酯和壬二酸二辛酯加入到悬浮液中,在75℃恒温水浴槽中,1200r/min的速度搅拌60min,得到混合液体;

s3、按重量比向混合液体中加稳定剂和消泡剂,500r/min的速度搅拌45min后,得到内阻燃涂层2材料。

进一步的,所述纳米二氧化硅平均粒径为25nm,纳米氢氧化镁平均粒径为30nm,纳米氢氧化铝平均粒径为60nm。

进一步的,所述线槽本体1的制备方法如下:

a1、按重量比称取下述物料:聚丙烯80份、聚磷酸铵20份、三聚氰胺磷酸盐25份、抗氧剂at-10103份和增韧剂ax-89005份;

a2、将聚丙烯切片干燥,干燥温度为1130℃,干燥时间为5h,然后将聚磷酸铵、三聚氰胺磷酸盐、抗氧剂at-1010和增韧剂ax-8900加入混合机中混合均匀;

a3、将混合好的原料加入双螺杆挤出机进行造粒,挤出温度为240℃,主机螺杆转速350r/min,喂料螺杆转速110r/min;

a4、将得到的粒料在10℃下干燥3h,进行注塑,制得线槽本体1。

进一步的,所述吸热层3的厚度不小于2mm。

进一步的,所述吸热层3采用氢氧化镁或氢氧化铝均匀填充而成。

实施例3中,一种塑料线槽,所述线槽本体1表面依次设有内阻燃涂层2、吸热层3和外阻燃涂层4,内阻燃涂层2的材料和外阻燃涂层4的材料相同;

所述内阻燃涂层2材料由下述重量份的物料组成:环氧树脂110份、水性醇酸树脂9份、去离子水25份、聚乙二醇4份、异氰酸酯4份、壬二酸二辛酯d0z2份、稳定剂0.5份、消泡剂0.5份、纳米二氧化硅25份、氧化锡12份、纳米氢氧化镁14份和纳米氢氧化铝8份;

所述内阻燃涂层2材料的制备方法如下:

s1、按重量比将纳米二氧化硅、氧化锡、纳米氢氧化镁和纳米氢氧化铝加入到去离子水中,经过超声处理40min后,得到均匀悬浮液;

s2、按重量比将环氧树脂、水性醇酸树脂、去离子水、聚乙二醇、异氰酸酯和壬二酸二辛酯加入到悬浮液中,在75℃恒温水浴槽中,1000r/min的速度搅拌50min,得到混合液体;

s3、按重量比向混合液体中加稳定剂和消泡剂,400r/min的速度搅拌35min后,得到内阻燃涂层2材料。

进一步的,所述纳米二氧化硅平均粒径为25nm,纳米氢氧化镁平均粒径为30nm,纳米氢氧化铝平均粒径为60nm。

进一步的,所述线槽本体1的制备方法如下:

a1、按重量比称取下述物料:聚丙烯70份、聚磷酸铵18份、三聚氰胺磷酸盐22份、抗氧剂at-10102份和增韧剂ax-89004份;

a2、将聚丙烯切片干燥,干燥温度为120℃,干燥时间为3h,然后将聚磷酸铵、三聚氰胺磷酸盐、抗氧剂at-1010和增韧剂ax-8900加入混合机中混合均匀;

a3、将混合好的原料加入双螺杆挤出机进行造粒,挤出温度为235℃,主机螺杆转速350r/min,喂料螺杆转速100r/min;

a4、将得到的粒料在10℃下干燥3h,进行注塑,制得线槽本体1。

进一步的,所述吸热层3的厚度不小于2mm。

进一步的,所述吸热层3采用氢氧化镁或氢氧化铝均匀填充而成。

实施例1-3中,一种塑料线槽的制造工艺,将线槽本体1表面清理干净,于60℃环境下充分烘干;在干燥的线槽本体1表面先均匀涂刷一层内阻燃涂层2,在内阻燃涂层2干燥之前迅速将吸热层3均匀铺设在内阻燃涂层2上;待内阻燃涂层2与吸热层3黏结为一体并干燥后,再均匀涂刷一层外阻燃涂层4,充分干燥即可。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