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部支撑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67095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腰部支撑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固定框架的用于座椅靠背的腰部支撑系统,所述系统包括:腰部支撑件,其联接到固定框架,且能够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和马达,其用于使腰部支撑件移动。螺纹构件以可操作方式与马达关联使得所述马达使螺纹构件绕轴线旋转。行进构件以可操作方式与螺纹构件关联,使得螺纹构件的旋转使行进构件沿螺纹构件平移。所述系统进一步包括柔性缆线,所述柔性缆线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联接到行进构件以随行进构件移动,而第二端联接到固定框架使得行进构件的响应于螺纹构件的旋转的平移使腰部支撑件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
【专利说明】腰部支撑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 本发明涉及用于在座椅内使用的腰部支撑系统,特别是用于在车辆座椅内使用的腰部支撑系统。
【背景技术】
[0002]许多腰部支撑系统利用机电致动器经由鲍登缆线来移动负载。然而,利用鲍登缆线经常导致总系统效率差,而且这样的系统通常需要大量部件以包括大型沉重的用于致动的马达。此外,这些系统在操作过程中有产生噪声的倾向。

【发明内容】

[0003]在用于座椅靠背的腰部支撑系统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系统包括固定框架和腰部支撑件,所述腰部支撑件联接到所述固定框架,所述腰部支撑件能够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马达联接到所述腰部支撑件。螺纹构件以可操作方式与马达接合使得马达使所述螺纹构件绕轴线旋转。第一行进构件与螺纹构件接合,第二行进构件与螺纹构件接合。螺纹构件的旋转使第一行进构件和第二行进构件沿螺纹构件在相反的轴向方向上平移。第一柔性缆线具有:第一端,所述第一端联接到第一行进构件以随所述第一行进构件移动;第二端,所述第二端联接到固定框架;和中间部分,所述中间部分以可操作方式与所述腰部支撑件关联。第二柔性缆线具有:第一端,所述第一端联接到第二行进构件以随所述第二行进构件移动;第二端,所述第二端联接到固定框架;和中间部分,所述中间部分以可操作方式与所述腰部支撑件关联。响应于第一行进构件和第二行进构件的平移,第一柔性缆线的中间部分和第二柔性缆线的中间部分进行操作以使腰部支撑件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
[0004]在用于座椅靠背的支撑系统的实施例中,所述系统包括固定框架和支撑件。第一柔性缆线以可操作方式联接到框架并具有第一端、第二端和缆线本体。第二柔性缆线以可操作方式联接到框架并具有第一端、第二端和缆线本体。致动器被构造成使第一柔性缆线和第二柔性缆线相对于支撑件移动。在致动器致动时,在支撑件以及在第一柔性缆线和第二柔性缆线中的至少一个柔性缆线的缆线本体之间的接触使支撑件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
[0005]在具有固定框架的用于座椅靠背的腰部支撑系统的实施例中,所述系统包括:腰部支撑件,所述腰部支撑件联接到所述固定框架,所述腰部支撑件能够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和马达,所述马达用于使所述腰部支撑件移动。螺纹构件以可操作方式与马达关联使得马达使螺纹构件绕轴线旋转。行进构件以可操作方式与螺纹构件关联使得螺纹构件的旋转使行进构件沿螺纹构件平移。所述系统进一步包括柔性缆线,所述柔性缆线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联接到行进构件以随所述行进构件移动,而第二端联接到固定框架使得行进构件的响应于螺纹构件的旋转的平移使腰部支撑元件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
[0006]在具有固定框架的用于座椅的可调节支撑系统的实施例中,所述可调节支撑系统包括支撑件,所述支撑件能够相对于所述框架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致动器联接到支撑件并被构造成使支撑件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构件以可操作方式与致动器关联并能够由所述致动器移动,并且所述构件具有长度。柔性缆线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联接到所述构件以沿所述构件的长度行进,而所述第二端联接到固定框架使得由致动器引起的所述构件的移动致使柔性缆线使支撑件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7]通过考虑详细的说明和附图,本发明的其他方面会变得明显。
[0008]图1是包括腰部支撑系统的车辆座椅的透视图。
[0009]图2是图1的腰部支撑系统的透视图。
[0010]图3是图1的腰部支撑系统的分解图。
[0011]图3A是图1的腰部支撑系统的驱动组件的分解图。
[0012]图4是处于缩回位置的腰部支撑系统的从图1的线4-4的截面图。
[0013]图5是处于延伸位置的腰部支撑系统的从图1的线4-4的截面图。
[0014]图6是包括另一个腰部支撑系统的车辆座椅的透视图。
[0015]图7是图6的腰部支撑系统的透视图。
[0016]图8是图6的腰部支撑系统的腰部支撑机构的分解图。
[0017]图9是处于缩回位置的腰部支撑系统的从图6的线9-9的截面图。
[0018]图10是处于延伸位置的腰部支撑系统的从图6的线9-9的截面图
[0019]图11是图6的腰部支撑系统的侧视图,其中一个腰部支撑机构延伸而另一个腰部支撑机构缩回。
[0020]图12是图6的腰部支撑系统的侧视图,其中一个腰部支撑机构缩回而另一个腰部支撑机构延伸。
[0021]图13是具有单个腰部支撑机构的另一个腰部支撑系统的透视图。
[0022]图14是包括另一个腰部支撑系统的车辆座椅的局部透视图。
[0023]图15是图14的腰部支撑系统的透视图。
[0024]图16是图14的腰部支撑系统的腰部支撑机构的分解图。
[0025]图17是图14的腰部支撑系统的局部前视图。
[0026]图18是处于第一位置的图14的腰部支撑系统的局部前视图。
[0027]图19是处于第一位置的图14的腰部支撑系统的局部侧视图。
[0028]图20是处于第二位置的图14的腰部支撑系统的局部前视图。
[0029]图21是处于第二位置的图14的腰部支撑系统的局部侧视图。
[0030]图22是用于车辆座椅的另一个腰部支撑系统的透视图。
[0031]图23是图22的腰部支撑系统的分解图。
[0032]图24是处于延伸位置的图22的腰部支撑系统的透视图。
[0033]图25是处于缩回位置的图22的腰部支撑系统的侧视图。
[0034]图26是处于延伸位置的图22的腰部支撑系统的侧视图。
[0035]图27是用于车辆座椅的另一个腰部支撑系统的透视图。
[0036]图28是图27的腰部支撑系统的分解图。[0037]图29是处于延伸下降位置的图27的腰部支撑系统的透视图。
[0038]图30是处于缩回上升位置的图27的腰部支撑系统的透视图。
[0039]图31是处于延伸上升位置的图27的腰部支撑系统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0]在对本发明的任意实施例进行详细解释之前,应当理解,本发明并不将其应用局限于在以下说明中阐述的和在以下附图中示出的部件的构造和布置的细节。本发明能够具有其他实施例,并能以各种方式被实践或实施。另外,应当理解,本文所用的用语和术语用于描述的目的,不应该被认为是限制性的。本文所使用的“包括”、“包含”或“具有”及其变型是指包括其后列出的项目及其等价物以及附加的项目。并且当在本文和在所附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时,术语“上”、“下”、“顶”、“底”、“前”、“后”及其他的方向术语的目的并不是要求任何具体方向,而仅是用于描述的目的。
[0041]图1示出座椅10,出于以下描述的目的,座椅10可以是处于车辆的乘客舱内的任何车辆座椅,但座椅10不是必须局限于车辆应用。座椅10通常包括座椅底部14 (以虚线不出)和座椅靠背18,分别用于座椅就座者的水平和竖直支撑。座椅靠背18能够相对于在枢轴22处的座椅框架折叠。框架26由覆垫30 (以虚线示出)覆盖,框架26为靠背18提供结构完整性,并且包括一对竖直支撑构件34、38。腰部支撑系统100在竖直支撑构件34、38之间延伸,并且联接到竖直支撑构件34、38,以允许对于就座者的可调节的腰部支撑。
[0042]如图1所示,腰部支撑系统100包括腰部支撑元件或篮形件110,所述支撑元件或篮形件110定位在竖直支撑构件34、38之间的中部。篮形件110在接近就座者的位置呈现大致平坦的前面114,用作抵着就座者的腰部区域的压力表面。未示出的附加垫、衬垫或其他材料位于座椅靠背18的上面或内部并处于前面114和就座者之间用于增加舒适度。
[0043]图2和图3以近端120 (接近驱动组件230)和远端124作为参考示出腰部支撑系统100。篮形件110的上部130和下部134被形成为包括由加强肋142分开的多个孔138,加强肋142通常通过在篮形件110的后面150上的边缘146互相连接。篮形件110的在上部130和下部134之间的中央部分154包括安装面158。安装面158支撑两个相对的引导件组162,每组包括上轨道166和下轨道170,上轨道166和下轨道170沿中央部分154横向延伸并分别朝篮形件110的近端120和远端124会聚以形成缆线通道180,其目的将在下面描述。
[0044]—对安装销184从安装面158向后突出用于接纳在刚性心轴轨道192的安装孔188内。心轴轨道192包括一组上翼片196和下翼片(未示出),上翼片196和下翼片分别具有位于中央的孔200。当邻近安装面158定位时,翼片196接合相对的钩204,这与安装销一起将心轴轨道192与篮形件110对准并固定到篮形件110。另外的定位和对准由位于上翼片和下翼片196的任一侧的突起208与位于安装面中的槽212协作提供(还参见图1)。结构完整性由在块216和心轴轨道192的内表面之间的接触来保持。
[0045]参见图2、图3和图3A,驱动组件或致动器230包括马达234、具有小齿轮238的马达轴、壳体242、蜗轮246、帽250和驱动轴254。马达234利用紧固件256固定到壳体242,优选是直流可逆马达,但能够是适合应用的任何类型的可逆马达,并且能够进一步根据需要在尺寸和功率上变化。蜗轮246以可操作方式与马达轴的小齿轮238接合,允许施加到驱动轴254的动力方向垂直改变以及增加从马达234输出的转矩。齿轮246包括在壳体242内,壳体242还将马达234联接到其余的驱动组装部件上。花键驱动轴254与蜗轮246配合,以在操作过程中共同旋转和传递动力。附接到壳体242的帽250为蜗轮246和驱动轴254提供额外的保护,并且将马达234固定到心轴轨道192。
[0046]螺纹构件或心轴260联接到驱动轴254并且跨越心轴轨道192的相当大的部分。心轴260具有近端螺纹端264和远端螺纹端268。如图所示,近端螺纹是右旋螺纹,远端螺纹是左旋螺纹,但在可选实施例中旋向可以是相反的。近端螺纹端264以旋转方式固定并接纳到开口 272内,开口 272限定在驱动轴254的端部内,以使得在马达234致动时心轴260随驱动轴254旋转。行进构件或滑动件即近端滑动件280和远端滑动件284绕心轴260的每个螺纹端264、268定位。每个滑动件280、284具有:内螺纹体,所述内螺纹体用于与心轴260接合;和相对的凹槽290、292、294、296,所述凹槽290、292、294、296与形成心轴轨道192的部分的相对的边缘300、304配合。在心轴旋转时,相对的螺纹心轴端264、268连同滑动件280、284与心轴轨道192的凹槽/边缘界面一起引起滑动件280、284沿心轴260的相反的平移运动。邻近驱动轴254定位的阻挡件308为近端滑动件280提供行程的一端的限制。邻近在中央定位的止动件316的第二阻挡件312为近端滑动件280建立行程的第二限制并且为近端滑动件280限定移动范围。
[0047]近端柔性缆线320和远端柔性缆线324分别联接到近端滑动件280和远端滑动件284。每根缆线320、324包括第一端330、第二端334和缆线本体338。第一端330具有连接件344,连接件344装配在相应的滑动件280、284的本体内以随其移动。每根缆线320、324的缆线本体338从第一端330延伸并限定中间段350,中间段350中的部分基本上位于每个相应的通道180内。中间段350终止于第二端334,第二端334联接到线圈端接头354(例如,缆线324),或者作为选择联接到钩接头356 (例如,缆线320)。线圈端接头354适合接合弹簧362如扭转弹簧的第一端358。虽然以与远端124相关的方式示出,但弹簧362能与远端缆线324和近端缆线320的相应的第二端334中的一个或两者进行操作。弹簧362包括被构造成用于附接到铰链374的钩端370的第二端366,并在就座者第一次就座时和在操作过程中都允许腰部支撑系统100的有限量的挠曲,以提高就座者的舒适度。缆线320的钩接头356缠绕相对的铰链374的钩端370的一部分。
[0048]铰链374被形成为“活动”铰链,所述铰链与钩端370的相对地在上部130和下部134邻接篮形件110。如图所示,铰链374包括第一枢转点380、第二枢转点384和第三枢转点388,但少于或多于三个的枢转点也在本范围内。如图2、图4和图5所示,枢转点380、384、388被定位成在篮形件110的行进过程中排除与马达234的干涉。铰链374和篮形件110优选形成为单一件。作为选择,铰链374能够是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已知的方式固定到篮形件110的分离件。铰链374的钩端370被形成为装配在具有附接线390的形式的联接元件上,所述联接元件固定到框架26的相应竖直支撑构件34、38 (参见图1)。
[0049]在操作中,就座者利用优选与座椅靠背18或座椅底部14相邻定位的电致动开关来致动电力致动器230。参见图4和图5,当致动器230被启动时,腰部支撑系统能够处于在完全缩回位置(图4)和完全延伸位置(图5)之间的任意位置。在使马达234通电时,蜗轮246的接合使驱动轴254旋转,同时使心轴260转动。如果腰部支撑系统100被致动以使篮形件110缩回,则心轴260在第一方向上旋转。如果腰部支撑系统100被致动以使篮形件110延伸,则心轴260在相反的第二方向上旋转。在任一方向上的致动是使用者能够通过电致动开关来选择的。由于滑动件280、284的凹槽290、292、294、296与心轴轨道192的边缘300、304相互作用,心轴260的旋转使滑动件280、284平移,滑动件280、284中的一个滑动件在近端方向(120)上行进,滑动件280、284中的另一个滑动件在远端方向(124)上行进。
[0050]如果就座者期望篮形件110的延伸提供更多的腰部支撑,则心轴260的顺时针旋转(从远端方向124看)引起近端滑动件280沿心轴260向远端行进、远端滑动件284沿心轴260向近端行进,即滑动件280、284及其相应的附接缆线320、324彼此接近。随着滑动件280、284会聚,每个缆线的在其相应的通道180内滑动的中间段350的部分接触篮形件110。该接触产生反作用在篮形件110上、向前引导篮形件的力,如图4利用箭头392所示。当近端滑动件280接触阻挡件312时,马达234停止,这使心轴260的旋转停止。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公知的使马达234在行程的特定点断电的其他方法也可以用于与腰部支撑系统100 一起使用。
[0051]铰链374在钩端370处锚固到附接线390,通过挠曲便于篮形件110的移动以在整个行程范围内提供平滑移动。如图5所示,在完全延伸处,枢转点380、384、388允许铰链374绕马达234倾倒(collapse)。附接线390每根均固定到框架26的相应的竖直支撑件30、34,根据需要随腰部支撑系统100的移动旋转。
[0052]如果就座者期望通过篮形件110的缩回减少腰部支撑的量,心轴260的逆时针旋转引起近端滑动件280沿心轴260向近端行进、远端滑动件284沿心轴260向远端行进,即滑动件280、284及其相应的附接缆线320、324分离。随着滑动件280、284进一步移动分开,反作用在篮形件110上的来自缆线的中间段350的压力减轻,作为响应,篮形件110向后缩回,如图5的箭头394所示。当滑动件280接触阻挡件308时,马达234停止,如前所述。
[0053]在篮形件110行进的过程中,在从缩回到延伸以及返回的过程中,缆线320、324保持处于大致同一平面中,并且在每条缆线320、324的第一端330和第二端334之间的角度a (参见图4)保持为钝角。
[0054]图6示出用于座椅410的腰部支撑系统400的可选变型,其一般特征已经在前面描述。座椅410包括座椅底部414 (以虚线示出)、可折叠的座椅靠背418和具有竖直支撑构件434、438的框架426。具有轮廓垫或柔性件(flexmat) 440的形式的腰部支撑元件包括侧外部线444、中央线448和在侧外部线444之间延伸的多个横向线452。框架426可还包括一对用于接纳头枕(未示出)的支撑件的插孔456。如图所示,腰部支撑系统400包括一对能独立调节的腰部支撑机构500、502。
[0055]图1示出腰部支撑系统400,图8以近端520和远端524作为参考详细示出近端可调节腰部支撑机构500的部件。
[0056]驱动组件或致动器530基本上如图3A所示并包括如前面对于图1的系统说明的相互作用的马达534、具有小齿轮538的马达轴、壳体542、蜗轮546、帽550和驱动轴554。螺纹构件或心轴560联接到驱动轴554并且跨越心轴轨道562的相当大的部分。心轴560具有右旋近端螺纹和左旋远端螺纹。近端螺纹端564以旋转方式固定并接纳在由驱动轴554的端部限定的开口 572内并在马达534致动时随驱动轴554旋转。滑动件即近端滑动件580和远端滑动件584分别绕心轴560的每个螺纹端564、568定位,每个滑动件具有内螺纹体,所述内螺纹体用于与心轴560接合。相对的凹槽590、592、594、596与形成心轴轨道562的部分的相对的边缘600、604配合以在操作中引起滑动件580、584的相反的平移运动。邻近驱动轴554定位的阻挡件608为近端滑动件580提供第一行进限制,邻近在中央定位的止动件616的第二阻挡件612提供第二行进限制,所述限制限定近端滑动件580的移动范围。
[0057]近端缆线620和远端缆线624分别联接到近端滑动件580和远端滑动件584。每根缆线620、624包括第一端630、第二端634和缆线本体638。每根缆线620、624的第一端630包括连接件644,连接件644联接到相应的滑动件580、584的本体以随其移动。每根缆线620、624的缆线本体从第一端630延伸并限定中间段650。如图8所示,近端腰部支撑机构500的远端缆线624的中间段650长于同一腰部支撑机构的近端缆线620的中间段650。缆线624的较长的中间段650被置于内径比缆线624的直径大的刚性套管652内,以允许缆线624在其内自由移动。近端缆线620和远端缆线624的中间段650的部分每个均穿过夹子660并且包含在夹子内,夹子660通过外部线444将近端缆线620和远端缆线624联接到柔性件440,因而将腰部支撑机构500联接到柔性件440。每个中间段650终止于第二端634,第二端634联接到钩接头668,钩接头668本身固定到框架426的相应的竖直支撑构件434、438。参见图7,远端腰部支撑机构502是近端腰部支撑机构500的镜像。
[0058]就座者能够随意地以相同的方式选择致动近端腰部支撑机构500或远侧腰部支撑机构502。作为选择,就座者可能能够利用同一开关致动近端机构500和远端机构502两者。以下的操作描述将集中于支撑机构500,但同样适用于支撑机构502。
[0059]就座者利用优选与座椅靠背418或座椅底部414相邻定位的电致动开关致动近端腰部支撑机构500的致动器530。参见图9和图10,当致动器530被启动时,机构500能够处于完全缩回位置(图9)和完全延伸位置(图10)之间的任意位置。在使马达534通电时,蜗轮546的接合使驱动轴554旋转,同时使心轴560转动。如果腰部支撑机构500被致动以缩回即提供较少支撑,则心轴560在第一方向上旋转。如果腰部支撑机构500被致动以延伸即提供较多支撑,则心轴560在相反的方向上旋转。在任一方向上的致动是使用者能够通过电致动开关来选择的。与图1的实施例一样,心轴560的旋转使滑动件580、584平移,滑动件580、584的凹槽590、592、594、596与心轴轨道562的边缘600、604相互作用使得滑动件580、584中的一个滑动件在近端方向(520)上行进,滑动件580、584中的另一个滑动件在远端方向(524)上行进。
[0060]为使腰部支撑机构500延伸,就座者致动所述机构使心轴560顺时针旋转(从远端方向524看),这使近端滑动件580沿心轴560向远端行进、远端滑动件584沿心轴560向近端行进,即滑动件580、584及其相应的附接缆线620、624彼此接近。随着滑动件580、584会聚,中间段650接触侧外部线444,迫使柔性件440的由机构500跨越的区域向前,如图9利用箭头692所示。当近端滑动件580接触阻挡件612时,马达534停止,这使心轴560的旋转停止。如图9和图10所示,钩端668允许绕竖直支撑构件434、438的联接旋转以允许腰部支撑机构500在其向前行进时的平滑移动。虽然未示出,与缆线620、624中的一个或者两个连续联接的弹簧能够允许有限量的挠性,并且为乘员提供“弹性”以提高设备的舒适度。
[0061]为使腰部支撑机构500缩回以减少腰部支撑的量,就座者致动机构500使心轴560逆时针旋转,这使近端滑动件580向近端行进而远端滑动件584向远端行进,即滑动件580、584及其相应的附接缆线620、624分离。随着滑动件580、584进一步分开,反作用在侧外部线444上的来自缆线620、624的中间段650的压力减小,作为响应,柔性件440向后缩回,如图10的箭头694所示。当近端滑动件580接触阻挡件608时,马达534停止,如前所述。
[0062]腰部支撑机构500、502独立操作,并且腰部支撑机构500、502都能够在其整个延伸范围内被操作。例如,两个腰部支撑机构500、502都能够延伸,都能够缩回,或者一个能够完全或部分地缩回,而另一个完全或部分地延伸。参见图11,近端腰部支撑机构500处于完全延伸的位置,而远端腰部支撑机构502处于完全缩回位置(机构502的马达不能被看到)。如图12所示,近端腰部支撑机构500处于完全缩回位置,而远端腰部支撑机构502处于完全延伸位置。在图11和图12所示的范围内,机构500、502的任何程度的独立延伸/缩回都是可能的。机构500、502分离的竖直距离D1约是50mm,但对于具体应用能够具有更大或者更小的量值。
[0063]与腰部支撑系统100 —样,在轮廓垫440行进的过程中,缆线620、624在从缩回到延伸以及返回的过程中,保持处于大致同一平面,并且每条缆线620、624的第一端630和第二端634之间的角度P (参见图9)保持为钝角。
[0064]在某些应用中,单个腰部支撑机构例如机构500能够被单独使用,如图13所示,其中机构的操作基本上如前面所述。
[0065]图14示出用于座椅的腰部支撑系统700的可选变型,其一般特征已经在前面描述。座椅包括具有竖直支撑构件734、738的框架726。具有轮廓垫或弹性件740的形式的腰部支撑元件包括侧外部线744、中央线748和在侧外部线744之间延伸的多个横向线752。腰部支撑系统700包括能够独立调节的腰部支撑机构800。
[0066]图15示出的腰部支撑系统700,图16以近端820和远端824作为参考详细示出可调节腰部支撑机构800的部件。
[0067]驱动组件或致动器830基本上如图3A所示并包括如前面对于图1的系统说明的相互作用的马达834、具有小齿轮838的马达轴、壳体842、蜗轮846、帽850和驱动轴854。螺纹构件或心轴860联接到驱动轴854并且跨越心轴轨道862的相当大的部分。心轴860具有右旋近端螺纹和左旋远端螺纹。近端螺纹端864以旋转方式固定并接纳在由驱动轴854的端部限定的开口 872内并在马达834致动时随驱动轴854旋转。滑动件即近端滑动件880和远端滑动件884分别绕心轴860的每个螺纹端864、868定位,每个滑动件具有内螺纹体,所述内螺纹体用于与心轴860接合。相对的凹槽890、892、894、896与形成心轴轨道862的部分的相对的边缘800、804配合以在操作过程中引起滑动件880、884的相反的平移运动。邻近驱动轴854定位的阻挡件908为近端滑动件880提供第一行进限制,邻近在中央定位的止动件916的第二阻挡件912提供第二行进界限,所述限制为近端滑动件880限定移动范围。
[0068]第一缆线920联接到近端滑动件880,而第二缆线924联接到远端滑动件884。每根缆线920、924包括第一终端930、第二终端934和缆线本体938。连接件944将相应的滑动件880、884的本体牢固联接到每个相应的缆线本体938,使得在连接件944和其附接的缆线938之间不存在相对运动(参见图14)。每根缆线920、924的缆线本体938从第一终端930延伸到第二终端934,并且被划分成:第一中间段950,第一中间段950终止于相应的连接件944的一侧;和第二中间段951,第二中间段951终止于相应的连接件944的另一侦仪参见图14)。每根缆线本体938的部分以可操作方式处于第一套管952和第二套管954内,第一套管952和第二套管954具有大于缆线本体938的直径的内径,以允许每条缆线在其内自由移动。每根缆线920、924的缆线本体938的靠近每个终端930、934的部分穿过夹子960并且包含在夹子960内,夹子960通过外部线744将第一缆线920和第二缆线924联接到柔性件740,因而将腰部支撑机构800联接到柔性件740。如图所示,夹子960的联接件962被定位成使得线以基本平行于心轴860的方向进入夹子960,但一个或更多个夹子960的联接件962能够以可选方式向心轴860成角度以允许用于缆线920、924的更直接的路径。第一终端930和第二终端934每个均联接到钩接头968,钩接头968本身固定到框架726的相应竖直支撑构件734、738。
[0069]参见图14和图16,套管952中的每个套管均包括外端970和内端974。套管954中的每个套管均包括外端978和内端982。每个套管的外端970、978连接到每个相应的夹子960。套管952的内端974每个均装配且固定在侧接头986的凹部984内。套管954的内端982每个均装配且固定到中央接头990的凹部988内。每个接头986、990包括上通道992和下通道992,上通道992和下通道992装配在轨道862的顶缘和底缘994上。
[0070]就座者利用优选与座椅靠背或座椅底部相邻定位的电致动开关来致动用于腰部支撑机构800的致动器830。参见图17-图21,当致动器830启动时,机构800能够处于第一位置以在上腰部区域提供比下腰部区域更多的支撑(图18-图19),或者处于第二位置以在下腰部区域提供比上腰部区域更多的支撑(图20-图21)。
[0071]在使马达834通电时,蜗轮846的接合使驱动轴854旋转(参见图3A),同时使心轴860转动。如果腰部支撑机构800被致动到第一位置,则心轴860在第一方向上旋转。如果腰部支撑机构800被致动到第二位置,则心轴860在相反的方向上旋转。在任一方向上的致动是使用者能够通过电致动开关来选择的。与之前的实施例一样,心轴860的旋转使滑动件880、884平移,滑动件880、884的凹槽890、892、894、896与心轴轨道862的边缘900、904相互作用使得滑动件880、884中的一个滑动件在近端方向(820)上行进,滑动件880、884中的另一个滑动件在远端方向(824)上行进。
[0072]参见图17,腰部机构800被示出处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为使腰部支撑机构800移动到图18和图19的第一位置,就座者致动所述机构使心轴860顺时针旋转(从远端方向824看),这使近端滑动件880沿心轴860向远端行进而远端滑动件884沿心轴860向近端行进,即滑动件880、884彼此接近。随着滑动件880、884与相应的连接件944 一起会聚,缆线920、924的第二中间段951以类似于图6以及下列等所描述的方式关于处于相应的夹子960处的侧外部线744张紧,迫使柔性件740的由机构800跨越的部分在上腰部区域中向前,如图19所示。同时,缆线920、924的第一中间段950被放松,使得就座者感受到在上腰部区域中的比在下腰部区域中更多的支撑。当近端滑动件880接触阻挡件912时,马达834停止,这使心轴860的旋转停止。
[0073]为使腰部支撑机构800移动到图20和图21的第二位置,就座者致动所述机构使心轴860逆时针旋转(从远端方向824看),这使近端滑动件880沿着心轴860向近端行进、远端滑动件884沿着心轴860向远端行进,即滑动件880、884分离。随着滑动件880、884及相应的连接件944分开,缆线920、924的第一中间段950以类似于图6以及下列等所描述的方式关于处于相应的夹子960处的侧外部线744张紧,迫使柔性件740的由机构800跨越的部分在下腰部区域向前,如图21所示。同时,缆线920、924的第二中间段951被放松,使得就座者感受到在下腰部区域中的比在上腰部区域中更多的支撑。当近端滑动件880接触阻挡件908时,马达834停止。
[0074]如图19和图21所示,上腰部区域和下腰部区域分离的竖直距离D2大约是70mm,但对于实际应用,能够具有更大或者更小的量值。在某些构造中,腰部支撑机构800被构造成仅在图19和图21所示的范围限制内提供支撑。在另一些构造中,机构800能够在图19和图21所示的范围内的任意位置操作和提供支撑。
[0075]图22示出用于车辆座椅的另一个腰部支撑系统1000,腰部支撑系统1000的一般特征已经在前面描述。系统1000包括分离的框架部分1010,框架部分1010能够与座椅一体形成并具有竖直支撑构件1020、1024,竖直支撑构件1020、1024用于安装具有篮形件1040的形式的柔性腰部支撑元件。篮形件1040包括靠近顶缘1048的弹性连接件1044以便于篮形件1040的一部分沿竖直支撑构件1020、1024行进。如图所示,腰部支撑系统1000包括可调节的腰部支撑机构1100。
[0076]另外参见图23,与图3A所示的相似,驱动组件或致动器1130包括马达1134、壳体1142、支架1144和蜗轮装置(未示出),所述蜗轮装置能够操作用于使正交于马达驱动轴(未示出)的螺纹构件或心轴1150旋转,即心轴1150相对于座椅在大致竖直方向上定向。行进构件或滑动件1160绕心轴1150的螺纹定位,行进构件或滑动件1160具有内螺纹体,内螺纹体用于与心轴1150接合。
[0077]刚性支撑线1170包括:一对钩1174、1176,所述一对钩1174、1176用于与篮形件1040的下基部构件1052接合;和轨道部分,所述轨道部分具有连接的平行的第一轨道1180和第二轨道1184。支撑线1170还形成在轨道1184和钩1176之间的环1190。端件1200具有半圆形凹槽1204,设置半圆形凹槽1204的尺寸以容纳轨道1180、1184,端件1200包括从第一面1214向后延伸的引导部1210。另外引导部1210坐置于心轴1150的上端1220。支撑线1170经由支架1144以可操作方式联接到驱动组件1130。滑动件1160的相对的通道1230与支撑线1170的轨道1180、1184配合,以使得滑动件1160在操作过程中能够进行平移运动。邻近支架1144的第一阻挡件1234提供用于滑动件1160的第一行进限制,而邻近引导部1210的第二阻挡件1238提供第二行进限制,所述限制对用于滑动件1160的移动范围进行限定。
[0078]缆线1250包括第一端1254、第二端1258和缆线本体1260。第一端1254与连接件1264—体形成或者固定到连接件1264,连接件1264联接到滑动件1160的本体以随其移动。缆线本体1260从第一端1254通过引导部1210朝向篮形件1040的顶缘1048延伸,并通过由托架构件1274限定的通路1270,托架构件1274在篮形件1040的边缘1048附近位于大致横向中央。通路1270形成有弧形缆线接触部分1278使得缆线1250大约转180°并且在下基部构件1052的方向上向下前进,即在第一端1254和第二端1258之间的角度大约为O。,但是可以在从大约0°到大约15°的范围内。缆线1250的第二端1258固定连接到孔环1282,孔环1282接纳通过其的弹簧1290的第一端1286,弹簧1290的第二端1294使弹簧1290联接到环1190。
[0079]就座者利用优选与座椅靠背或座椅底部相邻定位的电致动开关来致动用于腰部支撑机构1100的致动器1130,如前面对于其他实施例讨论的那样。参见图22和图24 (并另外参见图25和图26),当致动器1130启动时,机构1100能够处于在完全缩回(图22)和完全延伸(图24)之间的任意位置。在使马达1134通电时,蜗轮的接合使驱动轴旋转,同时使心轴1150转动。如果腰部支撑机构1100被致动以缩回即提供较少的支撑,则心轴1150在第一方向上旋转。如果腰部支撑机构1100被致动以延伸,即提供较多的支撑,则心轴1150在相反的第二方向上旋转。在任一方向上的致动是使用者能够通过电致动开关来选择的。心轴1150的旋转使滑动件1160平移,通道1204沿轨道1180、1184平移。
[0080]为使腰部支撑机构1100延伸,就座者致动所述机构以使心轴1150在第二方向上旋转,这使得滑动件1160朝基部构件1052向下移动。随着滑动件1160移动,缆线本体1260接触托架1274的弧形部分1278。在缆线1250的第一端1254和第二端1258之间的通过缆线本体1260作用的张力在托架1274上施加向下的力。因为托架1274具体在顶缘1048附近牢固地固定到篮形件1040,而缆线1250同时通过支撑线1170间接固定到基部构件1052,篮形件1040的顶缘1048在弹性连接件1044的帮助下使框架部分1010的竖直支撑构件1020、1024向下滑动,使篮形件1040的腰部接触区域向前延伸以支撑就座者的腰部区域,如图24所示。当滑动件1160接触阻挡件1234时,马达1134停止,这使心轴1150的旋转停止。
[0081]为使腰部支撑机构1100缩回以减少腰部支撑的量,就座者致动所述机构1100以使心轴1150在第一方向上旋转,这使滑动件1160朝顶缘1048向上移动。随着滑动件1160这样行进,来自缆线本体1260的作用在弧形部分1278上的压力减少,并且篮形件1040作为响应向后缩回,这使得顶缘1048沿竖直支撑构件1020、1024向上挠曲,如图25和图26进一步所示。当滑动件1160接触阻挡件1238时,马达1134停止,如前所述。
[0082]在某些应用中,托架1274由跨越顶缘1048的至少部分的横向件(未示出)代替,所述横向件优选具有第二刚性线的形式,所述第二刚性线呈现用于弹簧1290的第二端1294的联接表面。利用与图22-图26所示和所描述的相比更短的缆线1250,在致动马达1134以使心轴1150旋转并使滑动件1160平移时,更短的缆线1250不是如前所述那样通过缆线本体1260作用在托架1274上,而是通过弹簧1290 (S卩,第二端1294)直接将力施加到横向件,且因而施加到篮形件1040的顶缘1048,以同等地延伸和缩回篮形件1040。换言之,弹簧钩1294附接到横向件而不是附接到在支撑线1170上的环1190。作为选择,在某些应用中,在操作过程中缆线的第二端1258直接(无弹簧1290)在顶缘1048上施加向下的力。
[0083]图27示出另一个用于车辆座椅的腰部支撑系统1300,腰部支撑系统1300具有与系统1000的特征相似的特征。为清楚起见,系统1300将被重新编号。系统1300包括分离的框架部分1310,分离的框架部分1310具有用于安装柔性腰部支撑篮形件1340的竖直支撑构件1320、1324。篮形件1340包括邻近顶缘1348的弹性连接件1344以及邻近下基部构件1352的弹性连接件1350、1351,以便于篮形件1340沿竖直支撑构件1320、1324行进。如图所示,腰部支撑系统1300包括可调节的腰部支撑机构1400。
[0084]还参见图28,一对驱动组件或致动器1430、1432类似于图22-图23所示的致动器1130,每个均包括马达1434、壳体1442、支架1444和蜗轮装置(未示出),所述蜗轮装置能够操作用于使正交于相应的马达驱动轴(未示出)的螺纹构件或心轴1450、1452旋转,即心轴1450、1452相对于座椅在大致竖直方向上定向。滑动件1460绕心轴1450的螺纹定位,滑动件1460具有内螺纹体,该内螺纹体用于与心轴1450接合。块1462绕心轴1452的螺纹定位,块1462具有内螺纹体,该内螺纹体用于与心轴1452接合。
[0085]刚性支撑线1470包括:一对钩1474、1476,所述一对钩1474、1476用于与下基部构件1352接合;以及第一轨道部分和第二轨道部分,所述第一轨道部分具有连接的平行的第一轨道1480和第二轨道1484,所述第二轨道部分具有连接的平行的第一轨道1486和第二轨道1488。第一端件和第二端件1500具有半圆形凹槽1504,设置半圆形凹槽1504的尺寸以分别容纳轨道1480、1484和1486、1488,第一端件和第二端件1500每个均包括向后延伸的引导部1510。另外每个端件1500的引导部1510坐置于相应的心轴1450、1452的上端1520、1522。支撑线1470经由支架1444以可操作方式联接到驱动组件1430、1432。
[0086]滑动件1460的相对的通道1530与支撑线1470的轨道1480、1484配合,以使得滑动件1460在操作过程中进行平移运动。邻近支架1444的第一阻挡件1534提供用于滑动件1460的第一行进限制,邻近相关联的端件1500的引导部1510的第二阻挡件1538提供第二行进限制,所述限制对滑动件1460的移动范围进行限定。
[0087]块1462的相对的通道1540与支撑线1470的轨道1486、1488配合。块1462包括通过该块的孔1542,孔1542接纳联接到竖直支撑构件1320、1324并且在竖直支撑构件1320、1324之间延伸的横杆1544。横杆1544利用带1546固定到支撑构件1320、1324。因此,块1462还相对于框架部分1310固定。第一阻挡件1548和第二阻挡件1549确定与块1462相关联的行程限制,这将会进一步详细介绍。
[0088]缆线1550包括第一端1554、第二端1558和缆线本体1560。第一端1554与连接件1564—体形成或者固定到连接件1564,连接件1564联接到滑动件1460的本体以随其移动。缆线本体1560从第一端1554通过相关联的端件1500的引导部1510朝向篮形件1340的顶缘1348延伸。缆线本体1560通过由托架构件1574限定的通路1570,托架构件1574在篮形件1340的边缘1348附近位于大致横向中央。通路1570形成有弧形缆线接触部分1578使得缆线1550大约转180°并且在下基部构件1352的方向上向下前进,即在第一端1554和第二端1558之间的角度大约为0°,但是可以在从大约0°到大约15°的范围内。缆线1550的第二端1558固定连接到钩1582,钩1582通过接触心轴1452的端件1500的孔1586被接纳。
[0089]就座者利用优选与座椅靠背或座椅底部相邻定位的电致动开关来致动用于腰部支撑机构1400的致动器1430、1432,如前面对于其他实施例介绍的那样。参见图27和图29,当致动器1430启动时,机构1400能够处于在完全缩回(图27)和完全延伸(图29)之间的任意位置。在使致动器1430的马达1434通电时,蜗轮的接合使驱动轴旋转,同时使心轴1450转动。如果腰部支撑机构1400被致动以缩回即提供较少的支撑,则心轴1450在第一方向上旋转。如果腰部支撑机构1400被致动以延伸,即提供更多的支撑,则心轴1450在相反的第二方向上旋转。在任一方向上的致动是使用者能够通过电致动开关来选择的。心轴1450的旋转使滑动件1460平移,通道1504与轨道1480、1484相互作用。
[0090]为使腰部支撑机构1400延伸,就座者致动所述机构以使心轴1450在第二方向上旋转,这使得滑动件1460朝基座构件1352向下移动。随着滑动件1460移动,缆线本体1460接触托架1574的弧形部分1578。在缆线1550的第一端1554和第二端1558之间的通过缆线本体1560作用的张力在托架1574上施加向下的压力。因为托架1574具体在顶缘1348附近牢固地固定到篮形件1340,而缆线1550同时通过支撑线1470间接固定到基部构件1352,篮形件1340的顶缘1348在弹性连接件1344的帮助下使框架部分1310的竖直支撑构件1320、1324向下滑动,使篮形件1340的腰部接触区域向前延伸以支撑就座者的腰部区域,如图29所示。当滑动件1460接触阻挡件1534时,致动器1430的马达1434停止,这使心轴1450的旋转停止。
[0091]为使腰部支撑机构1400缩回以减少腰部支撑的量,就座者致动所述机构1400以使心轴1450在第一方向上旋转,这使滑动件1460朝顶缘1348向上移动。随着滑动件1460这样行进,来自缆线本体1560的作用在弧形部分1578上的压力减少,并且篮形件1340作为响应向后缩回,这使得顶缘1348沿竖直支撑构件1320、1324向上挠曲。当滑块1460接触阻挡件1538时,致动器1430的马达1434停止,如前所述。
[0092]参见图27和图30,支撑机构1400和篮形件1340是在竖直方向上可调节的以允许就座者根据期望灵活定位篮形件1340。当致动器1432启动时,机构1400能够处于在完全下降(图27)和完全上升(图30)之间的任何位置。在使致动器1432的马达1434通电时,蜗轮的接合使驱动轴旋转,同时使心轴1452转动。如果腰部支撑机构1400被致动以下降,则心轴1452在第一方向上旋转。如果腰部支撑机构1400被致动以上升,则心轴1452在相反的第二方向上旋转。在任一方向上的致动是使用者能够通过电致动开关来选择的。心轴1452的旋转使机构1400和篮形件1340相对于固定的块1462平移,块1462的通道1504与轨道1486、1488互相作用。
[0093]为使腰部支撑机构1400和支撑件1340上升,就座者致动所述机构以使心轴1452在第二方向上旋转。心轴1452的螺纹与固定到框架部分1310的块1462的螺纹相互作用,使得整个机构1400和篮形件1340相对于块1462向上平移。在没有致动器1430的附加致动的情况下,篮形件1340的延伸程度由于在缆线1550内的张力保持不变而保持不变。根据期望,连接件1344、1350、1351以可操作方式接触竖直支撑构件1320、1324以允许并引导篮形件1340的向上运动从而竖直定位篮形件1340的腰部接触区域。当阻挡件1548接触块1462时,致动器1432的马达1434停止,这使得心轴1452的旋转停止。为使腰部支撑机构1400下降,就座者致动机构1400以使心轴1452在第一方向上旋转,这使机构1400和篮形件1340相对于块1462向下平移。当阻挡件1549接触块1462时,致动器1432的马达1434停止,如前所述。
[0094]参见图30和图31,如前所述,通过致动器1430的致动,在由阻挡件1548、1549确定的竖直范围内的任意高度处,篮形件1340是能够完全缩回和延伸的。致动器1430、1432不需要被分别操作以使竖直调节和缩回/延伸同时完成。
[0095]图1、图6、图13、图14、图22和图27的腰部支撑系统的组件能够由金属、塑料或两者的组合构造,例如,心轴260、560、860、1150、1450、1452和心轴轨道192、562、862能够由金属诸如铝制成,其他组件由塑料制成。
[0096]本发明的各种特征和优点在所附的权利要求中阐述。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座椅靠背的腰部支撑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固定框架; 腰部支撑件,所述腰部支撑件联接到所述固定框架,所述腰部支撑件能够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 马达,所述马达联接到所述腰部支撑件; 螺纹构件,所述螺纹构件以可操作方式与所述马达接合,从而所述马达使得所述螺纹构件围绕轴线旋转; 行进构件,所述行进构件与所述螺纹构件接合;以及 柔性缆线,所述柔性缆线具有第一端以及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联接到所述行进构件,以随着所述行进构件移动,所述第二端联接到所述腰部支撑件, 其中,所述柔性缆线响应于所述行进构件的平移进行操作,以使所述腰部支撑件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腰部支撑系统,其中,所述固定框架包括竖直构件,所述腰部支撑件是位于所述竖直构件之间的篮形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腰部支撑系统,进一步包括弹簧,所述弹簧设置在所述柔性缆线的所述第二端和所述腰部支撑件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腰部支撑系统,其中,所述腰部支撑件被构造成:随着所述柔性缆线进行操作、以使所述腰部支撑件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第一端在与所述第二端的方向大致相反的方向上行进。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腰部支撑系统,其中,所述腰部支撑件包括弧形部分,所述柔性缆线与所述弧形部分相接触,使得在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形成的角度大致是0° 0
6.一种用于座椅靠背的支撑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固定框架; 支撑件; 柔性缆线,所述柔性缆线以可操作方式联接到所述支撑件,并具有第一端、第二端和缆线本体; 致动器,所述致动器被构造成使得所述柔性缆线相对于所述支撑件移动,其中,在所述致动器致动时,所述支撑件和所述缆线本体之间的接触使得所述支撑件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支撑系统,其中,所述固定框架包括竖直构件,并且其中,所述支撑件是位于所述竖直构件之间的篮形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支撑系统,其中,所述竖直构件限定竖直方向,所述支撑件的第一端被构造成在所述致动器致动时沿着所述竖直方向行进。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支撑系统,其中,在所述支撑件从所述第一位置到所述第二位置的移动过程中,所述柔性缆线在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形成大致保持0°的角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腰部支撑系统,其中,所述腰部支撑件被构造成:在所述致动器致动时,所述第一端在与所述第二端的方向大致相反的方向上行进。
11.一种具有固定框架的用于座椅靠背的腰部支撑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腰部支撑件,所述腰部支撑件联接到所述固定框架,所述腰部支撑件能够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 马达,所述马达用于移动所述腰部支撑件; 螺纹构件,所述螺纹构件以可操作方式与所述马达关联,从而所述马达使得所述螺纹构件围绕轴线旋转; 行进构件,所述行进构件以可操作方式与所述螺纹构件关联,其中,所述螺纹构件的旋转使得所述行进构件沿着所述螺纹构件平移;和 柔性缆线,所述柔性缆线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联接到所述行进构件,以随着所述行进构件移动,所述第二端联接到所述腰部支撑件,从而所述行进构件的响应于所述螺纹构件的旋转的平移使得所述腰部支撑件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系统,进一步包括: 第二马达,所述第二马达用于使所述腰部支撑件移动; 第二螺纹构件,所述第二螺纹构件以可操作方式与所述第二马达关联,从而所述第二马达使得所述第二螺纹构件围绕第二轴线旋转; 块构件,所述块构件固定联接到所述固定框架,并以可操作方式与所述第二螺纹构件关联,其中,所述第二螺纹构件的旋转使得所述腰部支撑件相对于所述块构件平移。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固定框架包括竖直构件,所述支撑件是位于所述竖直构件之间的篮形件。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支撑系统,其中,所述竖直构件限定竖直方向,并且其中,所述支撑件被构造成:在所述第二螺纹构件围绕所述第二轴线旋转时,所述支撑件在所述竖直方向上平移。
15.一种具有固定框架的用于座椅的可调节支撑系统,所述可调节支撑系统包括: 支撑件,所述支撑件能够相对于所述框架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 致动器,所述致动器联接到所述支撑件,并被构造成使所述支撑件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构件,所述构件以可操作方式与所述致动器关联,并能够由所述致动器移动,其中,所述构件具有一长度;和 柔性缆线,所述柔性缆线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联接到所述构件,以沿所述构件的所述长度移动,而所述第二端联接到所述支撑件,从而由所述致动器引起的所述构件的移动使得所述柔性缆线将所述支撑件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可调节支撑系统,其中,由所述致动器引起的所述构件的移动使得所述柔性缆线的所述第一端沿所述构件的长度移动。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可调节支撑系统,其中,所述致动器使得所述构件旋转,并且所述柔性缆线的所述第一端响应于所述构件的旋转而沿所述构件的所述长度行进。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可调节支撑系统,其中,在所述致动器致动时,所述支撑件与所述柔性缆线的、位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中间的一部分之间的接触使得所述支撑件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可调节支撑系统,进一步包括行进构件,所述行进构件以可操作方式与所述构件关联,以当所述致动器使得所述构件移动时沿着所述构件的长度移动,其中,所述柔性缆线的所述第一端联接到所述行进构件。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可调节支撑系统,其中,所述致动器使得所述构件旋转,以使所述行进构件沿所述构件的长度移动。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可调节支撑系统,其中,在所述行进构件沿所述构件的长度移动时,所述支撑件和所述柔性缆线之间的接触使得所述支撑件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可调节支撑系统,其中,所述柔性缆线的位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中间的一部分接触所述支撑件,以使所述支撑件在所述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23.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系统,进一步包括: 第二致动器,所述第二致动器联接到所述支撑件,并被构造成使所述支撑件在所述第三位置和所述第四位置之间平移; 第二构件,所述第二构件以可操作方式与所述第二致动器关联,并能够由所述第二制动器旋转;和 块构件,所述块构件固定联接到所述固定框架,并以可操作方式与所述第二构件关联,其中,由所述第二致动器引起的所述第二构件的旋转使得所述支撑件在所述第三位置和所述第四位置之间、相对于所述块构件平移。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支撑系统,其中,所述固定框架包括竖直构件,所述支撑件是位于所述竖直构件之间的 篮形件,而且,所述支撑件在所述第三位置和所述第四位置之间沿所述竖直构件行进。
【文档编号】B60N2/66GK103661047SQ201310419088
【公开日】2014年3月26日 申请日期:2013年9月13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13日
【发明者】罗伯特·J·麦克米伦, 霍里亚·布兰迪尔, 保罗·廷德尔 申请人:莱格特普莱特加拿大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