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侧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48979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车辆用侧镜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设置在车辆上以使驾驶者能够容易地确认左右及后方道路状况的车辆用侧镜。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为了驾驶者能够容易地确认左右及后方道路状况,在车辆的左前、右前车门外侧或发动机罩(bonnet)的前方左、右侧位置和车辆内部安装有镜子。镜子根据其安装位置而称为室内镜(room mirror)、侧镜(side mirror)。即,将位于车辆的左前、右前车门外侧或发动机罩的前方左、右侧位置的镜子称为侧镜。

驾驶者在注视前方的左、右侧的状态下,可通过侧镜确认后方行驶的其他车辆的行驶方向或速度等。由此,驾驶者能够与前后方的车辆保持安全距离,并且在不妨碍后方的其他车辆的行驶的状态下安全地超车或变更车道。

侧镜以往采用容易制作的平面形态的平面镜,但是,为了确保车辆驾驶者的视野角度更广以增大驾驶者的视野范围,设置有凸出形态的凸镜的侧镜呈增多的趋势。这样的凸镜相比平面镜其视野范围较宽,但是因较高的缩小倍率导致物体显得过小,存在有影响驾驶者的判断的倾向,并且因球面像差现象导致发生像的失真。

为了解决平面镜和凸镜的问题,也会在车辆上还安装辅助镜。但是,由于像在跨越辅助镜的安装边界区域时发生急剧变化,反而导致无法向驾驶者提供完整的后方视野感觉,因此,亟需在使光学失真达到最小的同时利用一个侧镜表现出所呈现的后方物体的大小恒定的两个区域。

例如,韩国授权实用新型公报第20-0288548号中公开了一种侧镜,其车体侧部位被形成为平面形态,外侧部位被形成为凸出形状的曲率面。韩国授权实用新型公报第20-0322014号中公开了一种侧镜,其在与车体邻近的部分提供平面镜,并在与车体相对远离的位置提供凸镜。

但是,这样的技术中同样存在的问题是,视野扩大仅能依赖于外侧的凸镜的曲率,不易取得较大的扩大幅度,且由于凸镜的特性,越靠近边缘,其呈现的像则变得越小且显得越远,与平面镜相比,对于后方物体的距离感必然不准确。



技术实现要素:

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侧镜,其不仅能够消除驾驶者在车辆行驶中无法看到的盲区以外,而且能够沿着从内侧至外侧的方向减小像的失真,并且增强远近感。

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的车辆用侧镜包括:镜子壳体和镜子部。镜子壳体安装在车辆的外部。镜子部由镜子壳体支撑,并具有以左右方向作为X轴、以上下方向作为Y轴的XY反射面,且沿着X轴方向被划分为非球面形态的多个镜子区域。并且,镜子部被形成为使得Y轴方向曲率半径从距车辆近的内侧至距车辆远的外侧、沿着X轴方向逐渐减小,以在多个镜子区域之间的边界具有相同的Y轴方向曲率半径,或者使得多个镜子区域的沿Y轴方向的曲率半径均相同。

技术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用侧镜能够沿着从内侧至外侧的方向减小像的失真,并且增强远近感。此外,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用侧镜能够无失真地以清晰且相近的距离感同时呈现近距离、中间距离以及远距离的物体,且不仅能够通过在位于外侧的镜子区域扩大视野来消除盲区,还能够使像的失真和像散达到最小。并且,驾驶者在车辆行驶中能够通过具有恒定的屈光力变化率的镜子区域,基于均匀的远近感容易地预测出对象的距离。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车辆用侧镜的主视图。

图2是示出图1的镜子部的主视图。

图3是示出图2的镜子部的Y轴方向曲率半径的图表。

图4是示出图2的镜子部的Y轴方向曲率半径的另一例的图表。

图5是示出图2的镜子部的X轴方向屈光力的图表。

图6是示出图2的镜子部的X轴方向屈光力变化率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如下。其中,对于相同的结构将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反复的说明、可能会不必要地混淆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公知功能及结构相关的详细说明将被省去。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是为了向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更完整地说明本发明而提供。因此,为了更加清楚的说明,附图中的构成部分的形状及大小等可能会被夸大示出。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车辆用侧镜的主视图。图2是示出图1的镜子部的主视图。图3是示出图2的镜子部的Y轴方向曲率半径的图表。

首先,参照图1,车辆用侧镜100包括:镜子壳体110和镜子部120。镜子壳体110安装在车辆的外部。可以使镜子壳体110以可折叠或可展开的方式安装在车辆的外部。镜子壳体110保护镜子部120免受外部的冲击,并且起到支撑镜子部120的作用。

镜子部120由镜子壳体110支撑。镜子部120具有以左右方向作为X轴、以上下方向作为Y轴的XY反射面。镜子部120可以被镜子壳体110包覆成使其反射面向外部露出。镜子部120沿着X轴方向被划分为非球面形态的多个镜子区域。

非球面(Aspherical)形态是类似于松散的正态分布曲线的形态,表示其形态既不是球面也不是平面。非球面是从中心部越靠近周边部,其曲率则越小并变得平坦的形态,或者是中心部平坦且越靠近周边部,其曲率则越大的形态。即,在非球面形态的透镜或镜子中,其曲率从中心部至周边部发生变化,并且其屈光力(Optical power)也发生变化。将这样的屈光力变化的程度称为屈光力变化率(Optical power rate),可由非球面曲线的偏心率(Eccentricity)来表现。

例如,如图2所示,多个镜子区域可以是三个镜子区域,分别为内侧镜子区域A、中央镜子区域B以及外侧镜子区域C。内侧镜子区域A相当于距车辆最近的区域,外侧镜子区域C相当于距车辆最远的区域。中央镜子区域B相当于内侧镜子区域A和外侧镜子区域C之间的区域。

内侧镜子区域A、中央镜子区域B以及外侧镜子区域C的X轴方向的各自的宽度的比率可沿着水平方向为4:3:3。即,内侧镜子区域A可具有最大的宽度,中央镜子区域B以及外侧镜子区域C可具有相同的宽度。在内侧镜子区域A的面积较宽的情况下,有利于消除像的失真现象和不准确的距离感。内侧镜子区域A也可被配置成占据镜子部120的全体区域的一半以上。并且,根据镜子部120的形态,内侧镜子区域A、中央镜子区域B以及外侧镜子区域C的面积也可分别设置成彼此不同。

镜子部120的Y轴方向曲率半径从距车辆近的内侧至距车辆远的外侧、沿着X轴方向逐渐减小,以在多个镜子区域之间的边界具有相同的Y轴方向曲率半径。由此,镜子部120能够沿着从内侧至外侧的方向减小像的失真,并且增强远近感。并且,能够防止在多个镜子区域之间的边界发生跳变(Image Jump)现象。

如图3所示,内侧镜子区域A、中央镜子区域B以及外侧镜子区域C的各自的Y轴方向曲率半径Ry可逐渐减小。其中,在内侧镜子区域A和中央镜子区域B的边界设置相同的Y轴方向曲率半径Ry。在中央镜子区域B和外侧镜子区域C的边界设置相同的Y轴方向曲率半径Ry。此外,外侧镜子区域C的Y轴方向曲率半径的变化率、中央镜子区域B的Y轴方向曲率半径的变化率以及内侧镜子区域A的Y轴方向曲率半径的变化率可均相同。即,镜子部120的Y轴方向曲率半径的变化率可在全体区域范围内恒定。

Y轴方向曲率半径Ry可在外侧镜子区域C的外侧边缘具有最大值Ry_max,在内侧镜子区域A的内侧边缘具有最小值Ry_min。镜子部120的Y轴方向曲率半径Ry的最大值Ry_max和最小值Ry_min的差异可设定为1mm至1000mm。

作为另一例,如图4所示,外侧镜子区域C的Y轴方向曲率半径的变化率可大于中央镜子区域B的Y轴方向曲率半径的变化率,中央镜子区域B的Y轴方向曲率半径变化率可大于内侧镜子区域A的Y轴方向曲率半径的变化率。

虽未图示,外侧镜子区域C的Y轴方向曲率半径的变化率可小于中央镜子区域B的Y轴方向曲率半径的变化率,中央镜子区域B的Y轴方向曲率半径的变化率可小于内侧镜子区域A的Y轴方向曲率半径的变化率。或者,内侧镜子区域A的Y轴方向曲率半径的变化率、中央镜子区域B的Y轴方向曲率半径的变化率以及外侧镜子区域C的Y轴方向曲率半径的变化率可均不相同。

作为又一例,镜子部120可被形成为使得多个镜子区域的Y轴方向曲率半径Ry可均相同。即,内侧镜子区域A的Y轴方向曲率半径Ry、中央镜子区域B的Y轴方向曲率半径Ry以及外侧镜子区域C的Y轴方向曲率半径Ry可均具有相同的值。由此,镜子部120的Y轴方向曲率半径Ry沿着X轴方向具有恒定的值,因此,能够减小像的失真,并且增强远近感。

另外,镜子部120可被形成为使得从内侧至外侧,多个镜子区域的X轴方向屈光力(Optical power)分别逐渐增大,以在多个镜子区域之间的边界具有相同的X轴方向屈光力。屈光力表示镜子部120对光的折射程度,其用屈光度(Diopter)来表示。屈光力可由平均曲率半径的倒数求得。即,X轴方向屈光力可由X轴方向平均曲率半径的倒数求得。

镜子部120的X轴方向屈光力从内侧至外侧逐渐增大,因此,能够无失真地以清晰且相近的距离感同时呈现近距离、中间距离以及远距离的物体,且不仅能够通过在位于外侧的镜子区域扩大视野来消除盲区,还能够使像的失真和像散达到最小。并且,镜子部120的X轴方向屈光力在多个镜子区域之间的边界上相同,因此,能够防止在多个镜子区域之间的边界发生跳变现象。

例如,如图5所示,内侧镜子区域A的X轴方向屈光力可从内侧边缘至与中央镜子区域B的边界增大,以在与中央镜子区域B的边界具有相同的X轴方向屈光力。屈光力可在内侧镜子区域A逐渐增大。由此,能够防止在内侧镜子区域A和中央镜子区域B的边界发生跳变现象。

中央镜子区域B的X轴方向屈光力可从与内侧镜子区域A的边界至与外侧镜子区域C的边界增大,以在与外侧镜子区域C的边界具有相同的X轴方向屈光力。屈光力可在中央镜子区域B逐渐增大。由此,能够防止在中央镜子区域B和外侧镜子区域C的边界发生跳变现象。并且,外侧镜子区域C的X轴方向屈光力可从与中央镜子区域B的边界至外侧边缘增大。屈光力可在外侧镜子区域C逐渐增大。

由此,内侧镜子区域A能够以无失真的状态呈现近距离的物体的像。中央镜子区域B能够以无失真的状态呈现中间距离的物体的像。并且,外侧镜子区域C能够以无失真的状态呈现远距离的物体的像。由此,镜子部120能够无失真地以清晰且相近的距离感同时呈现近距离、中间距离以及远距离的物体。

此外,镜子部120可被形成为使得多个镜子区域中的至少一个镜子区域具有恒定的X轴方向屈光力的变化率。例如,如图6所示,内侧镜子区域A、中央镜子区域B以及外侧镜子区域C的各自的X轴方向屈光力的变化率可恒定。驾驶者能够通过内侧镜子区域A、中央镜子区域B以及外侧镜子区域C,基于均匀的远近感容易地预测出对象的距离。其中,外侧镜子区域C的X轴方向屈光力的变化率可大于中央镜子区域B的X轴方向屈光力的变化率,中央镜子区域B的X轴方向屈光力的变化率可大于内侧镜子区域A的X轴方向屈光力的变化率。

虽未图示,作为另一例,内侧镜子区域A、中央镜子区域B以及外侧镜子区域C的X轴方向屈光力的变化率可相同。即,镜子部120的X轴方向屈光力的变化率可在全体区域的范围内恒定。作为又一例,内侧镜子区域A、中央镜子区域B以及外侧镜子区域C的X轴方向屈光力的变化率可彼此不同,比如内侧镜子区域A的X轴方向屈光力的变化率大于中央镜子区域B或外侧镜子区域C的X轴方向屈光力的变化率,或者中央镜子区域B的X轴方向屈光力的变化率大于外侧镜子区域C的X轴方向屈光力的变化率。

虽然参照附图所示的一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这仅仅是例示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能够从中实施多种变形及导出等同的其他实施例。因此,本发明的实际保护范围应当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进行定义。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