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绿色便捷公共电动车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85816阅读:321来源:国知局
一种绿色便捷公共电动车系统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公共交通工具系统,具体涉及一种绿色便捷公共电动车系统。



背景技术:

电动车,即电力驱动车,又名电驱车。通常说的电动车是以电池作为能量来源,通过控制器、电机等部件,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运动,以控制电流大小改变速度的车辆。

电动车作为绿色朝阳产业,在中国发展已有十多年之久。在电动自行车方面,2015年底,中国电动自行车已经达到4.3亿辆,而且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持续快速增长。

从能耗角度看,电动自行车只有摩托车的八分之一、小轿车的十二分之一;从占有空间看,一辆电动自行车占有的空间只有一般私家车的二十分之一;从发展趋势上看,电动自行车行业市场前景依然看好。因为电动车符合国家的节能环保趋势,大大方便了短途交通,最主要是通过对能源和环境的节省和保护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现有的电动车多为私人电动车,系统化的公共电动车则非常少见。公共电动车可解决无电动车人群以及临时外来人员的短途出行问题,可避免等待公交车或者出租车造成时间延误和环境污染的问题。

现有的公共电动车系统存在以下缺点:1、缺少专用的APP软件程序,导致扫码识别与支付不方便;2、必须通过基站来实现借还车,造成离基站较远的民众使用公共电动车不方便,且基站的位置不易找到;3、不具备实时定位系统,无法对公共电动车的所在位置与行驶路径进行定位;4、不具备无人驾驶系统,造成老人、小孩或行动不便的人用车困难;5、自动锁车与开锁技术不够完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绿色便捷公共电动车系统,解决上述各项缺陷与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绿色便捷公共电动车系统,包括以下模块:

总控中心:所述总控中心包括总服务处理器、总数据库、临时数据储存模块、人工控制模块和总通信模块;所述总服务处理器分别与总数据库、临时数据储存模块、人工控制模块和总通信模块电连接;

电动车:所述电动车包括控制线路和电瓶;所述控制线路包括控制器、实时定位系统、无人驾驶系统、人脸识别系统、二维码系统、计费系统、自动锁车模块、自检测系统和数据无线传输模块;

交通出行平台APP:所述交通出行平台APP包括扫码识别模块、扫描找车模块、定位模块、路线指引模块、地图模块和数据通信模块;所述定位模块对交通出行平台APP使用者进行定位后,扫描找车模块扫描寻找距离较近的电动车,并通过地图模块与路线指引模块的配合使用指引前往选中电动车的道路;

保养基站:所述保养基站用于更换电动车上的需充电电瓶并对电瓶进行充电,同时对电动车进行保养或者维修;

所述总控中心的总通信模块、电动车控制线路的数据无线传输模块、交通出行平台APP的数据通信模块通过无线移动网络相互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电动车的控制线路还包括语音提示系统、城管系统和检举系统。

进一步的,所述电动车控制线路的计费系统为按电动车使用时间计时收费。

进一步的,所述电动车的电瓶为铅酸蓄电池或胶体蓄电池或镍氢蓄电池或锂离子电池或燃料电池。

进一步的,所述电动车控制线路的实时定位系统与交通出行平台APP的定位模块均采用GPS或A-GPS或GLONASS或北斗系统定位。

进一步的,所述交通出行平台APP还包括支付模块。

进一步的,所述交通出行平台APP可在IOS或Android或Windows或Symbian系统的智能手持设备上运行。

进一步的,所述总控中心的总数据库中所存储的数据可备份至云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一种绿色便捷公共电动车系统,不设有固定的借还车基站,而是通过使用者使用完成后自动锁车并定位,下一使用者通过交通出行平台APP进行扫描找车,在选择距离较近的电动车后,结合地图指引使用者前往选定的电动车,解决了固定式借还车基站的弊端,极大方便人们出行;通过扫描二维码或者人脸识别实现开锁,同时计费系统按使用时间计算用车费用,并可通过交通出行平台APP进行快捷支付;且公共电动车具有无人驾驶系统和自检测系统,方便老人、小孩或行动不便的人用车;实时定位系统可将公共电动车的所在位置与行驶路径传输至总控中心,方便总控中心对多个公共电动车的位置进行分析与记录;公共电动车统一在保养基站做保养、维修与电瓶充电或更换,全方位的为无电动车人群以及临时外来人员的短途出行提供便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绿色便捷公共电动车系统的总控中心的模块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绿色便捷公共电动车系统的交通出行平台APP的模块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种绿色便捷公共电动车系统的电动车的模块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种绿色便捷公共电动车系统的整体连接关系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参考图1、图2、图3与图4,一种绿色便捷公共电动车系统,包括以下模块:

总控中心:所述总控中心包括总服务处理器、总数据库、临时数据储存模块、人工控制模块和总通信模块;所述总服务处理器分别与总数据库、临时数据储存模块、人工控制模块和总通信模块电连接;所述总服务处理器用于集中计算并处理总通信模块接收的信息,并将信息储存入临时数据储存模块或者总数据库,同时总服务处理器也可从总数据库中调取数据信息,所述人工控制模块用于人工对总控中心检修或者紧急情况下人工控制总控中心的端口。

电动车:所述电动车包括控制线路和电瓶;所述控制线路包括控制器、实时定位系统、无人驾驶系统、人脸识别系统、二维码系统、计费系统、自动锁车模块、自检测系统和数据无线传输模块;所述电瓶用于向电动车供电;所述实时定位系统用于精准定位定动车的所在位置,所述无人驾驶系统用于实现电动车的无人驾驶,方便老人、小孩或行动不便的人用车,所述人脸识别系统用于对使用者进行人脸识别,使用者的脸部识别信息可由人脸识别系统扫描记录后通过数据无线传输模块传递至总控中心的总数据库中储存,所述二维码系统用于生成二维码,以供使用者扫描,所述计费系统用于计算电动车的使用费用,所述自动锁车模块用于在使用结束后进行自动锁车以免电动车被盗,同时可在使用者通过人脸识别系统或者二维码系统验证确认后自动解锁。

交通出行平台APP:所述交通出行平台APP包括扫码识别模块、扫描找车模块、定位模块、路线指引模块、地图模块和数据通信模块;所述定位模块对交通出行平台APP使用者进行定位后,扫描找车模块扫描寻找距离较近的电动车,并通过地图模块与路线指引模块的配合使用指引前往选中电动车的道路;所述扫码识别模块用于扫描电动车上二维码系统生成的二维码,所述扫描找车模块用于根据总控中心提供的数据扫描寻找距离较近的车辆,所述定位模块用于对使用者进行精准定位,所述路线指引模块用于结合地图模块指引使用者前往选中的较近电动车,所述数据通信模块用于与总控中心和电动车进行数据无线通信。

保养基站:所述保养基站用于更换电动车上的需充电电瓶并对电瓶进行充电,同时对电动车进行保养或者维修;所述保养基站在市区内均匀布置,并配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可对电动车进行保养、维修、充电和更换电瓶。

所述总控中心的总通信模块、电动车控制线路的数据无线传输模块、交通出行平台APP的数据通信模块通过无线移动网络相互连接;所述总控中心、电动车和交通出行平台APP三者之间通过无线移动网络相互连接,用于实现实时数据信息传达、接收与共享。

所述电动车的控制线路还包括语音提示系统、城管系统和检举系统,所述语音提示系统用于通过语音提示使用者开锁检测是否成功、自检测有无故障、锁车是否成功以及支付是否成功;所述城管系统与市区城管大队联网,当电动车的上一使用者使用完成并停车后,如停在违规位置或者已上锁的电动车影响到他人,可通过检举系统来进行检具,并通过城管系统来进行报告或者请求挪车。

所述电动车还包括电子识别系统,所述电子识别系统具体为通过电子芯片进行身份识别,身份识别成功后自动锁车模块自动解锁。

所述电动车还包括指纹识别系统和虹膜识别系统,所述指纹识别系统具体为通过使用者的指纹进行身份识别,所述虹膜识别系统具体为通过使用者的虹膜毛细血管进行身份识别,使用者的指纹信息或虹膜信息储存于总控中心的数据库中,指纹识别或者虹膜识别成功后自动锁车模块自动解锁。

所述电动车控制线路的计费系统为按电动车使用时间计时收费,所述计费系统在使用者通过扫码或者人脸识别进行解锁后开始计时,电动车的使用时间将会同步至总控中心的临时数据储存模块和交通出行平台APP,使用者可通过交通出行平台APP来查看已用车时间。

所述电动车的电瓶为铅酸蓄电池或胶体蓄电池或镍氢蓄电池或锂离子电池或燃料电池,充电快速,寿命长久,可保证电动车的整体可靠性与稳定性。

所述电动车控制线路的实时定位系统与交通出行平台APP的定位模块均采用GPS或A-GPS或GLONASS或北斗系统定位,可保证定位精准。

所述交通出行平台APP还包括支付模块,所述支付模块用于根据电动车的计费系统计算出的用车费用的数额进行支付。

所述交通出行平台APP可在IOS或Android或Windows或Symbian系统的智能手持设备上运行,使交通出行平台APP的运行平台兼容性较高,涵盖几乎所有的智能手持设备系统。

所述总控中心的总数据库中所存储的数据可备份至云端,以免意外情况导致总数据库中存储的各类信息丢失。

上述中行动不便的人包括病人、伤者和残疾人。

所述电动车包括电动自行车,车身中下部设置有脚踏;在使用者骑行过程中,如果电瓶的电量用尽,可利用脚踏以人力驱动方式继续骑行。

上述实施例用于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将本发明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理解为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