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洗车用临时防水防尘脚垫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94098阅读:67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配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洗车用临时防水防尘脚垫。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用的脚垫多为平面型,其在使用中存在多种问题,如不耐磨,易破,易脏,不防滑,有水了容易浸湿,且尘土和水容易滞留在脚垫上面,在开车时踩离合、刹车及油门时脚底支撑点容易打滑。

汽车脚垫是集吸水、吸尘、去污、隔音、保护主机毯五大主要功能为一体的一种环保汽车内饰零部件。汽车脚垫属于内部装饰品,保护车里车外的洁净,起到美观舒适点缀的作用,可以有效防止鞋底残留的水分、赃物造成与离合器、制动器和油门间的滑动,避免安全隐患,降低内饰被污染和损坏的可能性,毕竟清洗脚垫比清洗内饰更方便、更经济。

现有的汽车脚垫主要包括底板、侧围板和放置在侧围板内的辅助脚垫,在一般清洗过程中,只需将辅助脚垫取出进行清洗,而底板和侧围板由于体积较大,不方便清洗,同时,由于辅助脚垫只是直接搁置在底板上,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发生位移,驾驶人员或者乘坐人员鞋底的赃物和水容易沾染在底板上,若辅助脚垫长期放置不清洗,容易发霉,影响车内环境和脚垫使用寿命,因此需要经常清洗。这种辅助脚垫虽然可以减少清洗驾驶员座椅下的汽车脚垫的麻烦,但是,辅助脚垫上的污物在汽车行驶过程中还是会掉落到汽车脚垫上,造成辅助脚垫作用不大,反而还比较碍事(容易移位、污物掉落到脚垫上),因此这种辅助脚垫受欢迎的程度也在逐年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造成本低、价格低廉,能够替代辅助脚垫的汽车洗车用临时防水防尘脚垫,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洗车用临时防水防尘脚垫,包括防水纸制备而成的脚垫本体,所述脚垫本体为一层结构,所述脚垫本体的厚度为3-8mm,所述脚垫本体的上表面为毛绒面,所述脚垫本体的外周缘为向毛绒面卷起的弧形卷边。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弧形卷边卷起的角度为10°-30°。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脚垫本体长度为45-55cm,所述脚垫本体宽度为35-45cm。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毛绒面上的毛绒长度为1.5-5mm。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脚垫本体的中部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凹陷部位。

本实用新型中的汽车洗车用临时防水防尘脚垫,脚垫本体采用防水纸材质制作一层结构式的一次性脚垫,脚垫本体的上表面为毛绒面,放在洗车之后驾驶室的干净脚垫上面,毛绒面摩擦驾驶员的脚底,将灰尘和水分、污物通过毛绒面的摩擦,隔离到一次性脚垫的上表面,同时,弧形卷边将污物收纳在一次性脚垫的上表面内,在车辆行驶过程中,不会遗漏到汽车脚垫上面;脚垫本体的中部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凹陷部位,更加方便地将污物收纳起来,防止驾驶人员或者乘坐人员鞋底的赃物和水沾染在清洗干净的脚垫上。

本实用新型用在洗车之后,作为临时性脚垫使用,在驾驶员开车到达目的地之后,将沾有脚底水渍或收纳有脚底污物的临时防水防尘脚垫从脚垫上取出来,作为废弃物处理,本体的防水纸材质也不会污染环境,使用起来非常方便,而且本实用新型制作成本低, 经济实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汽车洗车用临时防水防尘脚垫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1、脚垫本体;1.1、毛绒面;1.2、弧形卷边;2、凹陷部位。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中的汽车洗车用临时防水防尘脚垫,用于汽车洗车并清洗了脚垫之后,作为一次性脚垫临时使用,其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防水纸制备而成的脚垫本体1,脚垫本体1为一层结构,脚垫本体1的厚度为3-8mm。

脚垫本体1的上表面为毛绒面1.1,毛绒面1.1上的毛绒长度为1.5-5mm,毛绒面1.1用来吸水和摩擦脚底面的水渍和灰尘、污物,使脚底的污物在摩擦的作用下沾到脚垫本体1的上表面,脚垫本体1的外周缘为向毛绒面1.1卷起的弧形卷边1.2,沾到脚垫本体1的上表面的污物在车辆行驶过程中不会掉落到清洗干净的脚垫上面。弧形卷边1.2卷起的角度为10°-30°,便于收纳污物。

脚垫本体1长度为45-55cm,脚垫本体1宽度为35-45cm,这个体积大小的一次性脚垫,可适用于大部分汽车,作为清洗后的脚垫与司机乘客人员脚底的隔离物,很好的起到清洁作用。脚垫本体1的中部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凹陷部位2,可以更加方便地收纳污物, 防止污物在车辆行驶过程中不会掉落到清洗干净的脚垫上面。

本实用新型使用方便,制作成本低,可作为汽车之友,随时使用随时丢弃,不污染环境。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