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充冷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80658阅读:567来源:国知局
一种充冷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物流冷藏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充冷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冷藏车通过制冷装置对车厢进行制冷、保冷,但是目前而言,现有技术中,通过制冷装置制冷,对电能损耗较大,且制冷、保冷效果不佳,所以较为浪费能耗,而冷藏车的能源系统的能量转换也会存在较大的浪费,而如果直接通过冷量较大的工质直接保冷,那么在长期的运输过程中,冷量容易被吸收,影响保冷效果,从而对运输物件的品质产生不利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现旨在提供一种充冷系统,以提供较为便利的直接对冷藏车补充工质的方式。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充冷系统,包括

冷藏车,所述冷藏车包括车头和车厢,所述车厢包括厢门以及厢体,所述厢体内部形成一具有一第一开口的第一放置空间,所述厢门用于打开或闭合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一放置空间内设置形成有工质腔,所述工质腔设置有第一对接结构,所述第一对接结构从所述工质腔延伸出所述厢体的外部;

充冷装置,所述充冷装置包括有蓄冷箱体、充冷泵以及第二对接结构,所述蓄冷箱体内部中空形成工质空间,所述充冷泵于所述第二对接结构通过管路连通;

所述第二对接结构与所述第一对接结构适配固定,所述充冷泵工作时将工质从所述工质空间排入所述工质腔。

进一步地,所述工质腔的下部设置有第一排液口。

进一步地,所述工质腔设置有带有第一凹槽的长方体,所述第一凹槽的开设方向面向所述厢门设置,且所述厢体的每一内壁均与所述工质腔的外壁贴合。

进一步地,所述工质腔相互连通的包括工质上腔、工质下腔、工质背腔、工质左腔和工质右腔,所述工质左腔和所述工质右腔的体积相同,所述工质上腔的体积大于所述工质下腔的体积的两倍。

进一步地,所述冷藏车设置有第一斯特林电机,所述第一斯特林电机的冷端与所述工质腔内的工质直接或间接接触,以使所述第一斯特林电机工作时将冷量导入所述工质腔。

进一步地,所述充冷装置包括驱动结构,所述蓄冷箱体固定于所述驱动结构上,所述驱动结构用于带动所述蓄冷箱体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对接结构包括第一对接口,所述第二对接结构包括第二对接管路以及第二对接口,所述第二对接口设置于所述第二对接管路上,所述第二对接口与所述第二对接口可拆卸连接以连通所述工质腔和所述工质空间。

进一步地,所述蓄冷箱体抽液泵和第三对接结构,所述抽液泵通过管路连接所述第三对接结构,所述第三对接接口与所述第一排液口适配固定,所述抽液泵工作时将工质从所述工质腔抽入所述工质空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对接结构包括第三对接管路和第三对接口,所述第三对接口设置于所述第三对接管路上,所述第三对接口于所述第一排液口可拆卸连接以连通所述工质腔和所述工质空间。

进一步地,所述充冷装置设置有第二斯特林电机,所述第二斯特林电机的冷端与所述工质空间内的工质直接或间接接触,以使所述第二斯特林电机工作时将冷量导入所述工质空间。

上述技术方案的积极效果是:

上述的充冷系统,通过上述对车身的改进,使得冷藏车可以直接通过充冷系统进行通过工质进行冷量补偿,这样一来,就无需额外的能量,就可以完成冷量补充,充冷装置设置在固定的位置,只要充冷装置和冷藏车的对接结构相互配合,就可以完成工质补充,简单便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冷藏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一种充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对接管路结构剖视图;

附图中:100、冷藏车;110、车头;120、车厢;121、厢门;122、厢体;130、工质腔;131、第一排液口;132、第一对接口;140、第一斯特林电机;200、充冷装置;210、蓄冷箱体;211、第二对接口;212、第二对接管路;213、第三对接口;214、第三对接管路;220、充冷泵;230、抽液泵;240、第二斯特林电机;301、绝热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以下实施例结合附图1至附图3对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作具体阐述,但以下内容不作为本发明的限定。

一种充冷系统,包括

冷藏车100,冷藏车100包括车头110和车厢120,车厢120包括厢门121以及厢体122,厢体122内部形成一具有一第一开口的第一放置空间,厢门121用于打开或闭合第一开口,第一放置空间内设置形成有工质腔130,工质腔130的表面均由隔热材料制成,工质腔130设置有第一对接结构,第一对接结构从工质腔130延伸出厢体122的外部;工质腔130的下部设置有第一排液口131。第一排液口131的设置,可以方便冷量不足的工质可以及时被回收,再次通过充冷装置200上的第二斯特林电机240进行制冷。工质腔130设置有带有第一凹槽的长方体,第一凹槽的开设方向面向厢门121设置,且厢体122的每一内壁均与工质腔130的外壁贴合。保证工质充分与内壁接触,保证冷藏的效果。工质腔130相互连通的包括工质上腔、工质下腔、工质背腔、工质左腔和工质右腔,工质左腔和工质右腔的体积相同,工质上腔的体积大于工质下腔的体积的两倍。工质左腔和工质右腔图中未视出,这样设计结构,保证工质上腔可以放置更多的工质,由于冷量向下运动,这样设置,可以保证冷藏效果均匀。冷藏车100设置有第一斯特林电机140,第一斯特林电机140的冷端与工质腔130内的工质直接或间接接触,以使第一斯特林电机140工作时将冷量导入工质腔130。通过第一斯特林电机140,可以提高保冷时间,对工质进行保冷,尽量提高冷藏车100的续航时间。

充冷装置200,充冷装置200包括有蓄冷箱体210、充冷泵220以及第二对接结构,蓄冷箱体210内部中空形成工质空间,充冷泵220于第二对接结构通过管路连通;充冷装置200包括驱动结构,蓄冷箱体210固定于驱动结构上,驱动结构用于带动蓄冷箱体210移动。驱动结构类似于汽车驱动结构,可以在驾驶员的驾驶下带动整个充冷装置200移动,这样一来,就可以方便靠近冷藏车100,直接进行充冷,或回到基站进行充电,方便往返。充冷装置200设置有第二斯特林电机240,第二斯特林电机240的冷端与工质空间内的工质直接或间接接触,以使第二斯特林电机240工作时将冷量导入工质空间。通过第二斯特林电机240工作产生冷量,实现基站对充冷装置200中的冷量进行制冷。

第二对接结构与第一对接结构适配固定,充冷泵220工作时将工质从工质空间排入工质腔130。第一对接结构包括第一对接口132,第二对接结构包括第二对接管路212以及第二对接口211,第二对接口211设置于第二对接管路212上,第二对接口211与第二对接口211可拆卸连接以连通工质腔130和工质空间。第二对接管路212设置的位置在充冷装置200上,不会影响冷藏车100的结构,而为了方便对工质的补充,将第一对接口132设置在冷藏车100的顶部,方便液体工质的加注,第二对接口211则设置在充冷装置200上,位置不做局限,方便补充工质即可。在一个充冷系统中,冷藏车100的数量和充冷装置200的数量都不做局限,通过两个充冷装置200和冷藏车100相互配合实现工质的输入即可,使用过程如下,可以在一个基站中设置多个充冷装置200,充冷装置200的蓄冷箱体210通过基站中的电源驱动制冷设备,例如第二斯特林电机240进行对蓄冷箱体210内的工质进行制冷,较为简单合理,然后需要补充冷量的冷藏车100进入基站,充冷装置200对接,就可以实现工质的补偿,将多余的工质排出冷藏车100,第一对接口132和第二对接口211、第三对接口213和第一排液口131的配合可以通过卡接、磁性连接、插接等配合方式实现相对位置的固定和密封。

蓄冷箱体210抽液泵230和第三对接结构,抽液泵230通过管路连接第三对接结构,第三对接接口与第一排液口131适配固定,抽液泵230工作时将工质从工质腔130抽入工质空间。第三对接结构包括第三对接管路214和第三对接口213,第三对接口213设置于第三对接管路214上,第三对接口213于第一排液口131可拆卸连接以连通工质腔130和工质空间。通过第三对接结构的设置,这样就可以对多余的工质进行回收,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如图所示的充冷装置200,那么工质的回收和补充需要两个充冷装置200分别完成,避免工质混合从而使得温度均衡,如果要通过一个充冷装置200完成抽取和充放两个功能,就要设置两个腔室,分别进行工作。管路的结构均如图3,通过外置的隔热材料制成的绝热层301包覆在管道外壁,避免工质的温度受到环境影响导致冷量散失。

以上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发明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