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内置扶手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77802发布日期:2018-07-20 19:31阅读:42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在制造汽车内置扶手时向用皮革等缝制的外皮12插入由聚氨酯泡沫(polyurethanefoam)等成型的填充体11的装置,具体地,在将缝制成袋状的外皮12结合到附着于支承台20上表面的底板30和能够旋转自如地设于底板30的上部的上板40的状态下,将填充体11压入至底板30与上板40之间,从而将填充体11插入到外皮12的内部。



背景技术:

在汽车的车内,为了乘客的舒适感和安全而设有各种缓冲物,作为其代表,可例举扶手(armrest)。

图1是例示设于轿车座椅的扶手的图,如图所示,汽车内置用扶手是向由皮革或纺织品构成的外皮12内部插入由聚氨酯泡沫(polyurethanefoam)等成型的填充体11而构成的。

作为这样的关于汽车用扶手制造装置的以往技术,可例举韩国专利第1465117号,韩国专利第1465117号涉及将包覆物粘接在车门内置材料等合成树脂注射物的装置,如图1所示,无法制造出向袋状的外皮12插入伸缩性填充体11的形式的扶手。

如图1所示,在向事先缝制好的外皮12的内部插入已成型的填充体11而构成的汽车用扶手的情况下,如其他缝制产品这样,在制造工序中很大程度上必定依赖手工作业,特别是将填充体11插入到袋状的外皮12的内部的工序在自动化方面上受到限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点而作出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内置扶手盖(covering)装置,在支承台20的上表面设置有一对底板30,在支承台20的后端部形成有安装了双向板23的驱动部24,底板30的前端向支承台20的前方突出,在底板30的外侧端形成有向上侧突出的底板侧壁31,在支承台20的前端部的两侧底板侧壁31的外侧分别形成有向上侧突出的支架21,在支架21的上部设有转动轴22,在转动轴22上能够旋转地设有一对上板40,上板40的前端向支承台20的前方突出,在上板40的外侧端形成有向下侧突出的上板侧壁41,在支架21的前方侧的上板40及底板30结合有外皮12,在支架21的后方侧的底板30的两侧底板侧壁31之间放置填充体11的状态下,通过双向板23的前进,填充体11被压入至上板40与底板30之间之后被插入到外皮12的内部。

另外,在所述上板40的前端部的上板侧壁41形成有向外侧突出的导向叶片50,在导向叶片50的后端部形成有向外侧展开的展开部51,在导向叶片50的前端部形成有紧贴于上板40的外侧端的紧贴部52。

另外,在所述底板30的前端部的底板侧壁31形成有向外侧突出的导向叶片50,在导向叶片50的后端部形成有向外侧展开的展开部51,在导向叶片50的前端部形成有紧贴于底板30的外侧端的紧贴部52。

发明效果

通过本发明,能够显著提高由外皮12和填充体11构成的汽车内置用扶手的制造效率及生产性,能够从根本上防止在通过手工作业的制造过程中可发生的外皮12破损等不良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汽车内置扶手的例示图。

图2是本发明的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的动作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本发明的动作状态的代表截面图。

图5是以手工作业整理折边的方式的说明图。

图6是应用了导向叶片的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7是图6的实施例的动作方式的说明图。

图8是在底板应用了导向叶片的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标号说明

11:填充体

12:外皮

13:折边

20:支承台

21:支架

22:转动轴

23:双向板

24:驱动部

30:底板

31:底板侧壁

40:上板

41:上板侧壁

45:轴管部

46:倾斜部

50:导向叶片

51:展开部

52:紧贴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结构及动作原理进行说明。

首先,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外观的立体图,如图所示,本发明在俯视时为长方形的板体,本发明由在前端部和后端部分别形成有支架21及驱动部24的支承台20、作为向支承台20的前方侧突出的板体的底板30及上板40等构成。

即,如图2所示,在支承台20的上表面设有一对底板30,底板30的前端向支承台20的前方突出,在底板30的外侧端形成有向上侧突出的底板侧壁31,在支承台20的后端部形成有驱动部24,在驱动部24上安装有双向板23。

另外,在支承台20的前端部的两侧底板侧壁31的外侧分别形成有向上侧突出的支架21,在支架21的上部设有转动轴22,在转动轴22上能够旋转地设有一对上板40,上板40的前端向支承台20的前方突出,在上板40的外侧端形成有向下侧突出的上板侧壁41。

即,作为从支承台20的前端向前方侧突出的一对板体的底板30附着设置于支承台20的上表面,同样地作为向支承台20的前方侧突出的一对板体的上板40能够旋转自如地设于形成在支承台20的前端部的支架21,这些一对底板30及一对上板40在俯视时设于形成在支承台20的前端部的两侧端的支架21之间。

另外,附着设置于支承台20的上表面的一对底板30相互平行并在俯视时以支承台20的中心线为轴对称地设置,上板40也同样地相互平行并在俯视时以支承台20的中心线为轴对称地设置,在两侧底板30的外侧端向上侧分别突出而形成的底板侧壁31在横截面上呈对称,在两侧上板40的外侧端向下侧分别突出而形成的上板侧壁41也同样在横截面上呈对称。

在分别形成于支承台20的前端部的两侧端的支架21的上端部结合设置有在俯视时与支承台20的中心线垂直的转动轴22,该转动轴22与上板40的后端部接合连接,由此实现以转动轴22为轴的上板40的自由旋转运动。

如图2所示,在两侧上板40的后端部的转动轴22的接合部分别形成有与转动轴22结合的轴管部45,轴管部45作为内径与转动轴22的外径一致的管体,结合有贯穿管壁的紧固螺丝,从而能够调节轴管部45与转动轴22之间的固定状态,由此可调节两侧上板40之间的分开距离。

另外,虽然未图示,附着于支承台20上表面的两侧底板30也同样构成为能够调节附着位置,这样通过调节两侧上板40之间的分开距离及两侧底板30之间的分开距离,从而能够通过一个装置来制造各种规格的汽车用扶手。

附着于两侧支架21之间的支承台20上表面的底板30从支架21的后方侧即驱动部24侧充分地延伸而构成,在后述的本发明的使用过程中,待插入到外皮12的填充体11放置在底板30的上述延伸部。

另外,上板40的转动轴22的后方侧的端部向上侧折弯而形成倾斜部46,从而在填充体11进入上板40与底板30之间的过程中引导填充体11的稳定的进入。

如图2所示,与形成于支承台20的后端部的驱动部24连接的双向板23作为通过驱动部24的驱动而在与支承台20的中心线平行的方向上往返的板体,将填充体11压入至上板40与底板30之间,作为驱动双向板23的驱动部24,不仅可以应用气压缸或油压缸等液压缸,而且还可应用滚珠丝杠(ballscrew)或直线电机(linearmotor)等执行直线往返运动的各种致动器(actuator)。

图3及图4示出使用如上述结构的本发明,向用皮革或纺织品等缝制的外皮12内部插入由聚氨酯泡沫等成型的填充体11的过程。

首先,如图3的上端部及图4的上端部所示,在向支架21的前方侧突出的上板40及底板30的前端部结合被缝制成袋状的外皮12,在支架21的后方侧的底板30的两侧底板侧壁31之间放置填充体11。

之后,如图3的中央部及图4的中央部所示,通过双向板23的前进,填充体11被压入至上板40与底板30之间之后被插入到外皮12的内部。

即,当双向板23前进时,填充体11被倾斜部46引导而被压入至上板40与底板30之间,从而上板40的前端部以转动轴22为轴进行旋转,由此外皮12的内部空间被扩张的同时将填充体11插入到外皮12的内部。

接着,如图3的下端部及图4的下端部所示,随着双向板23及填充体11继续前进,当向外皮12的内侧继续插入的填充体11的前端到达袋状的外皮12的前端内部面时,前进的填充体11将结合到上板40和底板30的外皮12推开,从而完全插入填充体11的外皮12被排出到本发明的插入装置的前方侧。

另外,如图5的上端部所示,缝制成袋状的外皮12必定在缝制部的内侧形成折边13,由于这样的折边13,在插入有填充体11的外皮12的缝制部形成不必要的折弯,存在成品的美观下降的问题。

即,形成于外皮12的内部的折边13在插入填充体11的过程中被折叠成不规则形态而向外皮12的外侧形成折弯,为了防止该问题,如图5的中央部所示,进行向已经插入填充体11的状态的外皮12的缝制部的内侧插入棒体而使折边13向一侧方向平坦地折入的整理作业,而这完全只能依靠手工作业来完成,因此成为生产性下降的原因。

对此,如图6至图8所示,本发明在插入有填充体11的外皮12脱离本发明的装置而排出的最终工序中应用了使外皮12内的折边13向上侧平坦地紧贴而进行整理的导向叶片50。

导向叶片50为接合到上板40的前端部或底板30的前端部的板体,首先,在图6及图7中图示了在上板40形成有导向叶片50的实施例。

即,如图6所示,在上板40的前端部的上板侧壁41形成有向外侧突出的导向叶片50,在导向叶片50的后端部形成有向外侧展开的展开部51,在导向叶片50的前端部形成有紧贴于上板40的外侧端的紧贴部52。

图7对通过形成于上板40的导向叶片50而整理外皮12的内部的折边13的方式进行了说明,如该图所示,在填充体11完全被插入之后,外皮12以结合到上板40的状态排出到前方侧的过程中,如图7的a-a'线截面图所示,投入到导向叶片50与上板侧壁41之间的折边13从导向叶片50的展开部51向紧贴部52侧前进,在该过程中折边13向上侧一定地被折叠,最终被整理成如图7的b-b'线的截面图这样的平坦的形态。

在图6及图7中,在上板40形成有导向叶片50,这是假设了在外皮12的上侧形成折边13的情况,但也可能在外皮12的下侧形成折边13或在外皮12的上侧及下侧均形成折边13,在该情况下,如图8所示,在底板30形成导向叶片50。

即,如图8所示,在底板30的前端部的底板侧壁31形成有向外侧突出的导向叶片50,在导向叶片50的后端部形成有向外侧展开的展开部51,在导向叶片50的前端部形成有紧贴于底板30的外侧端的紧贴部52,以与上述的上板40的导向叶片50相同的方式对形成于外皮12下侧的折边13进行整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