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内装部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77586发布日期:2018-07-20 19:28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本公开涉及车辆内装部件。



背景技术:

已知例如在日本特开2010-260501号公报中说明的包括扶手的车辆内装部件。根据该公开,包含于车辆内装部件的扶手在扶手背面包括位于车辆内侧和车辆外侧的止动突起。扶手安装于装饰体的扶手支撑构件,以封闭形成于扶手支撑构件的扶手安装孔。

更具体地,扶手支撑构件包括角板,该角板具有处于扶手安装孔中的v型角部,并且该角板位于安装于扶手安装孔中的处于正确位置的扶手下方。扶手背面的止动突起被扶手安装孔的孔边缘阻挡或者装配在角板中的止动孔中以使扶手固定。利用这种构造,角板会在侧面碰撞的情况下弯曲和变形,并且固定的扶手会因为弯曲部而跳起并从扶手安装孔中释放。因此,扶手支撑构件被构造成吸收冲击载荷。

根据这种构造,扶手支撑构件具有能够有效地吸收冲击载荷的扶手安装孔。然而,仅利用止动突起固定而将扶手安装在扶手支撑构件中,因此,当在侧面碰撞的情况下接收冲击时,所有的止动突起都会从孔边缘或止动孔中释放。根据止动突起的释放,扶手与扶手安装孔完全分离并且会在车辆内飞动并撞击车辆乘员。



技术实现要素: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在侧面碰撞的情况下能够确实地保护车辆乘员的车辆内装部件。

根据本技术,车辆内装部件包括:扶手,其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所述扶手包括车辆内侧边缘部和车辆外侧边缘部;以及内装部组成部件,所述扶手在至少所述车辆内侧边缘部和所述车辆外侧边缘部处从上侧安装于所述内装部组成部件。所述车辆内侧边缘部和所述车辆外侧边缘部中的一者以如下方式安装于所述内装部组成部件:与所述车辆内侧边缘部和所述车辆外侧边缘部中的另一者相比,所述一者相对更容易从所述内装部组成部件移除。

根据这种车辆内装部件,扶手从上方安装于内装部组成部件并且包括车辆内侧边缘部和车辆外侧边缘部。车辆内侧边缘部和车辆外侧边缘部中的一者安装于内装部组成部件,使得比车辆边缘部中的另一者相对更容易从内装部组成部件移除。根据这种构造,如果在侧面碰撞的情况下冲击载荷沿车辆内-外方向施加于扶手,则扶手以一个车辆边缘部有可能从内装部组成部件释放的方式移动,并且扶手的相对于车辆内-外方向的一侧部向上升。在扶手的车辆内侧边缘部和车辆外侧边缘部中,相对不太可能从孔边缘移除的车辆内侧边缘部(另一者)起到支撑点或轴的作用,并且该一个边缘部向上移动或者扶手绕着该支撑点或轴转动。因此,该一个边缘部从孔边缘脱离。于是,在侧面碰撞的情况下,冲击载荷在自由端侧释放并且扶手的其它边缘部固定。因此,扶手不太可能与内装部组成部件完全分离并在车辆内飞动。

在侧面碰撞的情况下,乘员的臀部首先与在扶手下方的内装部组成部件接触,随后乘员的腹部区域与扶手附近接触。由于之前与臀部的接触引起的冲击,扶手如上述向上升从而转动,因此腹部区域接收到的后续冲击减小。由于乘员将他/她的手臂放在扶手上,所以扶手需要刚性。例如,在扶手弯曲以吸收冲击并保护车辆乘员的构造中,扶手的部件(弯曲部)必须具有低刚性。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内装部件1中,扶手不包括弱部并且具有足够的板厚以提供良好的品质。

在以上车辆内装部件中,所述车辆内侧边缘部和所述车辆外侧边缘部中的所述一者可以可逆地安装于所述内装部组成部件,并且所述车辆内侧边缘部和所述车辆外侧边缘部中的所述另一者可以不可逆地安装于所述内装部组成部件。

根据这种车辆内装部件,在侧面碰撞的情况下,在扶手的车辆内侧边缘部和车辆外侧边缘部中,以不可逆方式安装的一者起到支撑点或轴的作用,并且仅有一个以可逆方式安装的边缘部被释放。扶手以不可逆方式安装于内装部组成部件,使得扶手和孔边缘在车辆行驶过程中不使用工具就不能返回至初始状态(安装之前)。车辆内侧边缘部和车辆外侧边缘部中的一者以可逆方式安装于内装部组成部件,使得扶手和孔边缘在车辆行驶过程中不使用工具也能够返回至初始状态(安装之前)。

在以上车辆内装部件中,所述车辆内侧边缘部和所述车辆外侧边缘部中的所述另一者可以是所述车辆内侧边缘部。

根据这种车辆内装部件,在侧面碰撞的情况下,车辆外侧边缘部以车辆内侧边缘部为支撑点(固定)向上移动。扶手绕着作为转动轴的车辆内侧边缘部转动,并且车辆外侧边缘部向上移动。因此,布置了安装部件的扶手背面面向车辆外侧并且车辆乘员受到确实的保护。

在以上车辆内装部件中,所述内装部组成部件可以包括板构件,所述板构件具有扶手安装孔,所述扶手安装孔沿车辆上-下方向贯穿并且具有供扶手从上侧安装的孔边缘,所述孔边缘可以包括车辆内侧孔边缘部和车辆外侧孔边缘部,并且所述内装部组成部件还可以包括从所述车辆内侧孔边缘部朝向所述车辆外侧孔边缘部延伸的桥接部。

根据这种车辆内装部件,在侧面碰撞的情况下,乘员的臀部首先与布置在扶手下方的内装部组成部件接触,然后冲击载荷施加于扶手安装孔的车辆内侧孔边缘部附近,并且冲击载荷经由桥接部传递到车辆外侧孔边缘部。于是,车辆外侧孔边缘部翘曲并且扶手的车辆外侧边缘部更确实地从孔边缘释放。

在以上车辆内装部件中,所述扶手的所述车辆外侧边缘部可以在所述桥接部附近安装于所述车辆外侧孔边缘部。

根据这种车辆内装部件,当冲击力通过桥接部从车辆内侧孔边缘部传递时,车辆外侧孔边缘部有可能随着接近桥接部而翘曲。因此,车辆外侧边缘部的靠近桥接部的部分十分容易从孔边缘部释放。因此,扶手的车辆外侧边缘部侧更确定地从孔边缘部移除。

在以上车辆内装部件中,所述车辆内侧边缘部和所述车辆外侧边缘部中的所述一者可以通过外力的施加从所述内装部组成部件移除,并且所述车辆内侧边缘部和所述车辆外侧边缘部中的所述另一者在所述内装部组成部件的至少两个边缘部处可以固定于所述内装部组成部件。

根据这种车辆内装部件,在侧面碰撞的情况下,车辆内侧边缘部和车辆外侧边缘部中的一者确定地从内装部组成部件释放。

在以上车辆内装部件中,所述车辆内侧边缘部和所述车辆外侧边缘部中的所述另一者可以是所述车辆内侧边缘部。

根据这种车辆内装部件,在侧面碰撞的情况下,车辆外侧边缘部以车辆内侧边缘部为支撑点(固定)向上移动。扶手绕着作为转动轴的车辆内侧边缘部转动,并且车辆外侧边缘部向上移动。因此,布置了安装部件的扶手背面面向车辆外侧并且车辆乘员受到确实的保护。

在以上车辆内装部件中,所述内装部组成部件可以包括板构件,所述板构件具有扶手安装孔,所述扶手安装孔沿车辆上-下方向贯穿并且具有供所述扶手从上侧安装的孔边缘,所述孔边缘可以包括车辆内侧孔边缘部和车辆外侧孔边缘部,所述车辆外侧孔边缘部可以具有包含孔边缘的外侧止动孔,所述扶手可以包括从所述扶手的靠近所述车辆外侧边缘部的部分向下突出的外侧止动突起。所述外侧止动突起可以装配在所述外侧止动孔中并被所述外侧止动孔的所述孔边缘阻挡,并且所述车辆内侧边缘部可以在所述内装部组成部件的至少两个边缘部处固定到所述内装部组成部件。

根据这种车辆内装部件,利用简单结构将扶手可移除地安装在孔边缘。

在以上车辆内装部件中,所述外侧止动突起可以通过外力的施加从所述外侧止动孔中移除。

根据这种车辆内装部件,在侧面碰撞的情况下,外止动突起从外止动孔确定地释放。

在以上车辆内装部件中,所述扶手可以通过外力的施加而以如下方式移动:所述外侧止动突起在所述车辆内侧边缘部固定于所述内装部组成部件的情况下从所述外侧止动孔中移除并向上移动。

根据这种车辆内装部件,在侧面碰撞的情况下,一个车辆边缘部从孔边缘释放而另一个车辆边缘部固定。因此,冲击载荷在释放端侧释放并且扶手不太可能与内装部组成部件完全分离并在车辆内飞动。

根据本技术,提供了在侧面碰撞的情况下能够确实地保护乘员的车辆内装部件。

附图说明

图1是从车辆内侧观察的车辆内装部件的立体图。

图2是从车辆外侧观察的图1的扶手部的一部分(车辆后侧部)的放大侧视图。

图3是图1中的车辆内装部件在安装扶手之前的立体图。

图4是沿着图1和图2中的线a-a截取的截面图。

图5是说明图4中的螺钉紧固部的截面图。

图6是沿图1中线b-b截取的扶手的截面图,说明中间止动孔中的中间止动突起。

图7是沿着图1和图2中的线c-c截取的车门装饰件的截面图。

图8是说明图7中固定的外止动突起的一部分的截面图。

图9是说明图8中固定的外止动突起的一部分的截面图,这里外止动突起被释放。

具体实施方式

将参照图1至图9说明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在图1至图3中,“f”表示车辆前侧,“r”表示车辆后侧,在图4、图5和图7至图9中,左侧为车辆内侧,右侧为车辆外侧。

如图1所示,车辆的车门装饰件1(车辆内装部件,下文中称为车门装饰件1)包括形成上部的上板20和形成下部的下板40。上板20和下板40彼此连接并形成板状构件。上板20和下板40是形成车辆内侧面并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内装部组成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车门装饰件1包括通过上板20和下板40两个板构件形成的主体部。板构件可以包括一个板构件或者三个或更多个板构件。

车门装饰件1在其相对于竖直方向的大致中部以朝向车辆内侧突出的方式包括扶手部30。扶手部30包括安装于扶手安装孔60的扶手70,该扶手安装孔60形成在上板20的下边缘部22与下板40的上边缘部41之间并且沿竖直方向贯穿。作为单独的组成部件的扶手70从上侧安装于扶手安装孔60。通过作为内装部组成部件的上板20的下边缘部22和作为内装部组成部件的下板40的上边缘部41限定的扶手安装孔60也是内装部组成部件。

类似于上板20和下板40,扶手70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如图7所示,扶手70包括上面部71和车辆内侧面部73。上面部71沿水平方向延伸并且车辆乘员能够将他/她的手臂放在上面部71上。上面部71具有车辆内侧边缘72,并且车辆内侧面部73从车辆内侧边缘72向下延伸并形成车辆内侧面。

扶手70在其车辆前部包括拉手11。拉手11向上开口,以便乘员将他/她的手放在拉手中以从车辆内侧打开和关闭车门。车门装饰件1包括相对于扶手70处在车辆前侧的开关座安装孔12。开关座安装在开关座安装孔12中。车门装饰件1还包括在扶手70和开关座安装孔12下方的车门袋13。

扶手70在数个部分处安装于扶手安装孔60的孔边缘62。扶手70包括车辆内侧边缘部70n和车辆外侧边缘部70t,并且孔边缘62包括车辆内侧孔边缘部62n和车辆外侧孔边缘部62t。具体地,扶手70以如下方式安装于孔边缘62:车辆内侧边缘部70n贴合车辆内侧孔边缘部62n,并且车辆外侧边缘部70t贴合车辆外侧孔边缘部62t。车辆内侧面部73包括车辆前侧边缘部73f和车辆后侧边缘部73r。

车辆内侧边缘部70n在车辆前侧边缘部73f和车辆后侧边缘部73r的两个部分处利用螺钉固定于孔边缘62。即,扶手70以不可逆方式安装于扶手安装孔60,使得扶手70和孔边缘62在车辆行驶过程中不使用工具就不能返回至初始状态(在用螺钉80紧固之前)。扶手70的车辆内侧边缘部70n在车辆行驶过程中不使用工具就不能从孔边缘62移除。例如,扶手70以如下方式安装于扶手安装孔60:即使外力施加于车门装饰件1,扶手70的车辆前侧边缘部73f和车辆后侧边缘部73r也不从孔边缘62释放。

如图3所示,扶手安装孔60的车辆内侧孔边缘部62n分别在车辆内侧孔边缘部62n的车辆前边缘部62f和车辆后边缘部62r中具有凸台插孔68。凸台插孔68沿车辆内-外方向贯穿车辆内侧孔边缘部62n。扶手70包括在其背面的凸台78并且凸台78分别插穿凸台插孔68。如图3所示,下板40包括从车辆内侧孔边缘部62n向上延伸的凸缘部66。凸台插孔68形成于凸缘部66。

如图5所示,扶手70包括在车辆内侧面部73背面的凸台78。凸台78在靠近车辆内侧边缘部70n的部分从车辆内侧面部73的背面突出以对应各自的凸台插孔68。图5中示出了车辆内侧面部73的车辆后侧边缘部73r。凸台78从车辆内侧插穿各自的凸台插孔68并且螺钉80从车辆外侧插入各自的凸台78。于是,扶手70的车辆内侧边缘部70n固定到车辆内侧孔边缘部62n。

如图2和图3所示,扶手安装孔60的车辆内侧孔边缘部62n包括位于车辆前边缘部62f与车辆后边缘部62r之间(相对于车辆前边缘部62f的后侧和相对于车辆后边缘部62r的前侧)的中间止动部63。中间止动部63从车辆内侧孔边缘部62n朝向车辆外侧孔边缘部62t(朝向车辆外上侧)延伸并且是倾斜面。在中间止动部63中分别形成中间止动孔65。如图2所示,扶手70在其背面包括中间止动突起75。如图6所示,中间止动突起75分别插入中间止动孔65中。中间止动孔65形成为从车辆内上侧朝向车辆外下侧贯穿作为中间止动部63的倾斜面。

中间止动突起75分别装配在中间止动孔65中。这有助于将扶手70的车辆内侧边缘部70n固定到车辆内侧孔边缘部62n。中间止动突起75以可逆方式装配在中间止动孔65中,使得扶手70和孔边缘62在车辆行驶过程中不使用工具就能够返回至初始状态(在中间止动部75装配于各自的中间止动孔65之前)。中间止动突起75能够在车辆行驶过程中不使用工具就从中间止动孔65中移除。例如,扶手70以如下方式安装于扶手安装孔60:在有外力施加于车门装饰件1时,中间止动突起75能够从中间止动孔65移除。

如图2所示,扶手安装孔60的车辆外侧孔边缘部62t在包含有拉手11的前部以外的部分中包括外侧止动部67。如图2和图8所示,外侧止动部67分别从车辆外侧孔边缘部62t向下突出并且具有外侧止动孔64。在扶手70的背面形成的外侧止动突起74分别插入外侧止动孔64中并停在外侧止动孔64中。如图8所示,在扶手安装在扶手安装孔中的状态下,外侧止动突起74在车辆外侧边缘部70t附近从扶手70的上面部71的背面向下并且朝向车辆外侧突出。

每个外侧止动部67均具有形成有外侧止动孔64的倾斜面。如图8所示,外侧止动孔64从车辆内下侧朝向车辆外上侧贯穿外侧止动部67。即,外侧止动孔64具有上孔边缘64u和下孔边缘64d,并且上孔边缘64u比下孔边缘64d靠车辆内侧。外侧止动突起74从车辆内上侧分别装配在外侧止动孔64中。每个外侧止动突起74在其末端部具有止动部714。止动部714被上孔边缘64u从车辆外侧阻挡,使得扶手70的车辆外侧边缘部70t固定到车辆外侧孔边缘部62t。外侧止动突起74以可逆方式安装于外侧止动孔64,使得扶手70和孔边缘62在车辆行驶过程中不使用工具就能够返回至初始状态(在外侧止动突起74装配于各自的外侧止动孔64之前)。例如,扶手70安装在扶手安装孔60中,使得在有外力施加于车门装饰件1时外侧止动突起74能够从外侧止动孔64中移除。

因此,扶手70的车辆外侧边缘部70t利用外侧止动突起74安装于孔边缘62从而能够在不使用任何工具的情况下从孔边缘62释放(以可逆方式)。车辆内侧边缘部70n利用螺钉80安装于孔边缘62从而不能够在不使用任何工具的情况下从孔边缘62释放(以不可逆方式)。即,车辆内侧边缘部70n固定于孔边缘62。因此,扶手70以如下方式安装在扶手安装孔60中:车辆外侧边缘部70t(一个部分)与车辆内侧边缘部70n(另一个部分)相比能够更容易地从扶手安装孔中释放。

如图3所示,桥接部90在扶手安装孔60的孔边缘62的车辆内侧孔边缘部62n与车辆外侧孔边缘部62t之间延伸。桥接部90从一个中间止动部63(车辆后侧的一个)延伸并且桥接部90与中间止动部63一体形成。施加于车辆内侧孔边缘部62n的冲击经由桥接部90传递到车辆外侧孔边缘部62t。此外,桥接部90接收从安装在扶手安装孔60中的扶手70的上面部71的上侧施加的载荷。外侧止动孔64形成为靠近桥接部90的车辆外侧边缘部90t。扶手70的车辆外侧边缘部70t在桥接部90附近装配于车辆外侧孔边缘部62t。

将说明在车辆侧面碰撞的情况下扶手70的作用。在侧面碰撞的情况下,乘员的臀部首先撞击扶手70下方的下板40。然后,冲击载荷会施加于上边缘部41,最后,冲击载荷会施加于扶手安装孔60的车辆内侧孔边缘部62n。作用于车辆内侧孔边缘部62n的冲击通过桥接部90传递到车辆外侧孔边缘部62t。然后,车辆外侧孔边缘部62t和上板20的靠近下边缘部22的部分会朝向车辆外侧翘曲或变形。

因此,如图9所示,具有外侧止动孔64的车辆外侧孔边缘部62t被推动并朝向车辆外侧移动,并且释放了外侧止动孔64中对外侧止动突起74的阻挡(对止动部714的阻挡)。外侧止动孔64靠近将冲击力传递到车辆外侧孔边缘部62t的桥接部90,因此,车辆外侧孔边缘部62t和下边缘部22有可能翘曲并且外侧止动突起74有可能被释放。

因此,扶手70的车辆外侧边缘部70t与车辆外侧孔边缘部62t分离。扶手70的车辆内侧边缘部70n利用螺钉80以不可逆方式固定到车辆内侧孔边缘部62n。利用这种固定方法,根据所施加的冲击,与车辆外侧边缘部70t相比,车辆内侧边缘部70n不太可能与车辆内侧孔边缘部62n分离。根据这种构造,根据所施加的冲击,扶手70移动使得仅车辆外侧边缘部70t侧以车辆内侧边缘部70n作为支撑点或转动轴向上移动。

如前所述,扶手70从上方安装于内装部组成部件(60、62)并且包括车辆内侧边缘部70n和车辆外侧边缘部70t。车辆边缘部中的一个车辆边缘部(70t)以与车辆边缘部中的另一个车辆边缘部(70n)相比相对更容易从内装部组成部件(60、62)移除的方式安装于内装部组成部件(60、62)。根据这种构造,在侧面碰撞的情况下,如果冲击载荷沿车辆内-外方向施加于扶手70,则一个车辆边缘部(70t)从内装部组成部件(60、62)释放并且扶手70的一侧部(一个车辆边缘部70t)相对于车辆内-外方向向上升。

在扶手70的车辆内侧边缘部70n和车辆外侧边缘部70t中,相对不太可能从孔边缘62移除的车辆内侧边缘部70n(另一者)起到支撑点或轴的作用,并且一个边缘部(70t)向上移动或绕着支撑点或轴转动。因此,一个边缘部(70t)的外侧止动突起74从外侧止动孔64中的阻挡中脱离。于是,在侧面碰撞的情况下,冲击载荷在自由端侧释放并且扶手70的其它边缘部固定。因此,扶手70不太可能与内装部组成部件(60、62)完全分离并在车辆内飞动。

在侧面碰撞的情况下,乘员的臀部首先与扶手70下方的内装部组成部件(40、60)接触,随后乘员的腹部区域与扶手70附近接触。由于之前与臀部的接触引起的冲击,扶手70如上述向上升从而转动,因此腹部区域接收到的后续冲击减小。因为乘员将他/她的手臂放在扶手70上,所以扶手70需要刚性。例如,在扶手70弯曲以吸收冲击并保护乘员的构造中,扶手70的部件(弯曲部)必须具有低的刚性。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内装部件1中,扶手70不包括弱部并且具有足够的板厚以提供良好的品质。

在侧面碰撞的情况下,在扶手70的车辆内侧边缘部70n和车辆外侧边缘部70t中,以不可逆方式安装的一者起到支撑点或轴的作用并且仅有一个以可逆方式安装的边缘部被释放。

在侧面碰撞的情况下,如果车辆内侧边缘部70n对应于车辆边缘部的另一者,则车辆外侧边缘部70t以车辆内侧边缘部70n作为支撑点(固定)向上移动。扶手70绕着作为转动轴的车辆内侧边缘部70n转动,并且车辆外侧边缘部70t向上移动。因此,扶手70的布置了安装部件的背面面向车辆外侧并且乘员受到确实的保护。

在侧面碰撞的情况下,如果乘员的臀部首先与布置于扶手70下方的内装部组成部件40、60接触,冲击载荷施加到扶手安装孔60的车辆内侧孔边缘62n附近,并且冲击载荷经由桥接部90传递到车辆外侧孔边缘部62t。于是,车辆外侧孔边缘部62t翘曲并且扶手70的车辆外侧边缘部70t更确定地从孔边缘62释放。

扶手70的车辆外侧边缘部70t在桥接部90附近安装于车辆外侧孔边缘部62t。因此,如果冲击力从车辆内侧孔边缘部62n通过桥接部90传递,则越接近桥接部90,车辆外侧孔边缘部62t越有可能翘曲。因此,车辆外侧边缘部70t的靠近桥接部90的部分从孔边缘部十分容易地释放。因此,扶手70的车辆外侧边缘部70t侧更确定地从孔边缘部移除。

<其它实施方式>

本技术不限于上述参照附图的说明。例如,本技术可以包括以下实施方式。

(1)在以上实施方式中,扶手70的车辆内侧边缘部70n利用螺钉80固定(不可逆安装方法,利用紧固进行固定)并且扶手70的车辆外侧边缘部70t利用外侧止动突起74安装(可逆安装方法,利用止动件进行固定)。然而,如果由于下板的上边缘部的形状或者依照车门装饰件的设计的扶手形状导致难以利用螺钉进行固定来安装车辆内侧边缘部,则车辆内侧边缘部可以利用止动部安装,并且车辆外侧边缘部可以利用螺钉进行固定来安装。如果利用止动部安装车辆内侧边缘部,则车辆内侧的止动突起仅通过施加于下板40的上边缘部的冲击载荷就能释放。因此,孔边缘62不是必须包括桥接部。

(2)在以上实施方式中,在车辆内侧孔边缘部62n上的具有螺钉80的固定部是车辆前边缘部62f和车辆后边缘部62r。然而,具有螺钉80的固定部不是必须包括于孔边缘62的两个边缘部,而是可以比两个边缘部靠内侧并且可以在车辆内侧或车辆外侧。

附图标记说明

1:车辆内装部件,20、40、60:内装部组成部件,70:扶手,70n:扶手的车辆内侧边缘部,70t:扶手的车辆外侧边缘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