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后尾门内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20375发布日期:2019-08-03 10:23阅读:522来源:国知局
车辆用后尾门内板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构成车辆用后尾门的合成树脂制的内板。



背景技术:

为了车辆的轻量化及制造成本的缩减,已知有取代以往的金属板制而为合成树脂制的后尾门。合成树脂制的后尾门存在与金属板制的后尾门相比刚性低且容易变形这一缺点。合成树脂制的后尾门为在位于车辆前方的内板上接合有位于车辆后方的外板的结构。其中,内板是负责后尾门的强度及刚性的构件。

根据这样的情况,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在构成合成树脂制的后尾门的内板与外板之间的中空部配置有金属板制的加强件的后尾门的加强构造。通过该加强构造,后尾门的刚性不仅在车辆上下方向上提高,也在车宽方向上提高,能够抑制后尾门整体的变形量。但是,由于配置金属板制的加强件,所以存在后尾门的重量增加且车辆的燃耗性能下降这一课题。同时,存在后尾门的部件件数及组装工时增加这一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鉴于上述的情况,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谋求轻量化并使刚性提高的车辆用后尾门内板。

根据本公开,提供一种在构成材料中包括合成树脂的车辆用后尾门内板。所述车辆用后尾门内板具备开口部、上部、下部及一对侧部。在所述开口部设置后窗。所述上部位于比所述开口部靠车辆上方处,且在车宽方向上延伸。在所述上部的左右两端设置有一对门铰链部。所述下部位于比所述开口部靠车辆下方处。在所述下部的下端设置有门闩安装部。一对所述侧部位于所述开口部的左右两侧,且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一对所述侧部将所述上部与所述侧部连结。一对所述侧部的横截面形状是朝向车辆后方开口的礼帽状。所述下部具有截面形状是朝向车辆后方开口的礼帽状的一对连结部。一对所述连结部位于所述下部的上端的左右两侧。一对所述侧部的下端与一对所述连结部相连。所述下部具有朝向车辆后方开口的骨架部。所述骨架部从所述门闩安装部的左右两侧相对于车宽方向向斜上方,到达一对所述连结部。通过包括一对所述侧部、一对所述连结部及所述骨架部,从而在所述车辆用后尾门内板构成了在从一对所述门铰链安装部到所述门闩安装部之间连续的左右一对骨架构造。

本公开的其他的特征及优点应该会通过基于附图在以下进行的详细说明而变得明显。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后尾门内板的从车辆前方观察时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内板的从车辆后方观察时的立体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内板的概略主视图(从车辆后方观察时的图)。

图4是图1所示的内板的详细主视图(从车辆后方观察时的图)。

图5是沿着图4的v-v线的剖视图。

图6是沿着图4的vi-vi线的剖视图。

图7是沿着图4的vii-vii线的剖视图。

图8是沿着图4的viii-viii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基于附图来对用于实施本公开的方式(以下称作“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基于图1~图8,对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后尾门内板(以下称作“内板a10”)进行说明。

在此,为了便于说明,将在各图中示出的upr设为车辆上方向,将dw设为车辆下方向,将fr设为车辆前方向,将rr设为车辆后方向,将rh设为车辆右方向,将lh设为车辆左方向。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在没有特别记载而使用上下的情况下,是指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下。在没有特别记载而使用前后的情况下,是指车辆前后方向的前后。在没有特别记载而使用左右的情况下,是指车辆左右方向(车宽方向)的左右。

车辆用后尾门(以下,简称作“后尾门”)以堵住车辆的后部开口的方式配置,包括内板a10及外板(图示省略)作为构成要素。内板a10位于车辆前方及车内侧,外板位于车辆后方及车外侧。内板a10及外板在构成材料中包括合成树脂。通过使外板接合于内板a10且使后窗(图示省略)从车辆后方接合于外板来构成后尾门。内板a10的构成材料是含有玻璃纤维(gf)的聚丙烯(pp)。内板a10通过注射成形而一体成形。在本实施方式中,内板a10呈灰白色。

如图1~图4所示,内板a10具备开口部10、上部20、下部30及一对侧部40。

如图1~图4所示,开口部10是由上部20、下部30及一对侧部40包围的开口区域。在构成了后尾门时,在开口部10设置从车辆后方堵住开口部10的后窗(图示省略)。

如图1~图4所示,在下部30及一对侧部40的外缘形成有在车宽方向及车辆下方朝向内板a10的外侧突出的第一凸缘51。另外,如图1~图4所示,在与开口部10相邻的上部20、下部30及一对侧部40的内缘形成有在车辆上下方向及车宽方向上朝向开口部10突出的第二凸缘52。第二凸缘52包围开口部10。通过在第一凸缘51及第二凸缘52的后表面(朝向车辆后方的面)上对接外板,从而在内板a10上接合外板。在接合时,例如使用聚氨酯系粘接剂。

如图1~图4所示,上部20位于比开口部10靠车辆上方处,且在车宽方向上延伸。上部20在内板a10中构成梁构造。在上部20设置有一对门铰链安装部21。一对门铰链安装部21位于上部20的左右两端。在各门铰链安装部21从车辆前方安装有门铰链(图示省略),从车辆后方安装有钢制的门铰链加强件(图示省略)。后尾门经由左右一对门铰链而连结于车辆的后部开口的上缘。因而,后尾门能够通过该门铰链而绕着车辆的后部开口的上缘转动。通过该转动来进行后尾门的开闭。

如图1~图4所示,下部30位于比开口部10靠车辆下方处。下部30在内板a10中构成板构造。下部30具有开口下边部31、一对连结部32、框部33、箱形鼓出部35及骨架部36。

如图1~图4所示,开口下边部31是位于下部30的上端且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部分。如图5所示,在开口下边部31形成有朝向车辆后方开口的第一凹槽341。第一凹槽341相当于本公开的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凹槽”。第一凹槽341具有朝向车辆后方的底面341a。底面341a沿着车辆上下方向及车宽方向配置。

如图1~图4所示,一对连结部32是位于开口下边部31的左右两侧且与一对侧部40的下端相连的部分。在各连结部32从车辆前方安装有阻尼撑杆(图示省略),从车辆后方安装有钢制的门撑杆加强件(图示省略)。在连结部32以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贯通的方式设置有用于安装后尾门的阻尼撑杆的门撑杆安装孔321。另外,如图7所示,包括第一凸缘51及第二凸缘52的连结部32的横截面形状是朝向车辆后方开口的礼帽状。基于这样的礼帽状截面,在连结部32形成有朝向车辆后方开口的第一凹槽341和位于比第一凹槽341靠内板a10的外周侧处且朝向车辆后方开口的第二凹槽342。第二凹槽342具有朝向车辆后方的底面342a。底面342a沿着车辆上下方向及车宽方向配置。

如图1~图4所示,框部33是位于下部30的下端及左右两端且与一对连结部32相连的部分。如图5及图6所示,在框部33形成有朝向车辆后方开口的第一凹槽341及第二凹槽342。另外,在框部33的下端设置有门闩安装部331。通过安装于门闩安装部331的门闩(图示省略)与在车辆的后部开口的下缘设置的撞板(图示省略)卡合,后尾门被保持为车辆的后部开口由后尾门封闭的状态。需要说明的是,内板a10的门闩安装部331的位置虽然是框部33的下端中央,但门闩安装部331的位置不限定于此。

如图1~图4所示,第一凹槽341在开口下边部31、一对连结部32及框部33中在从车辆后方观察时形成为框状(口字状)。另外,如图5~图7所示,在一对连结部32及框部33中,第二凹槽342的底面342a位于比第一凹槽341的底面341a靠车辆后方处。第二凹槽342与在下部30的外缘形成的第一凸缘51相连。

如图1~图6所示,箱形鼓出部35在下部30中位于由第一凹槽341包围的区域。箱形鼓出部35相对于第一凹槽341的底面341a朝向车辆后方鼓出。在从车辆前方观察时,箱形鼓出部35向车辆后方侧陷入。需要说明的是,包围箱形鼓出部35的第一凹槽341对应于下部30的周缘部分。箱形鼓出部35具有朝向车辆后方且沿着车辆上下方向及车宽方向的鼓出面351。在内板a10上接合有外板时,箱形鼓出部35经由涂布于鼓出面351的粘接剂(例如聚氨酯系粘接剂)而与外板接触。

如图1~图4所示,骨架部36形成于箱形鼓出部35。骨架部36从箱形鼓出部35的鼓出面351朝向车辆前方凹陷,且朝向车辆后方开口。骨架部36的横截面形状是槽形状(コ字状)。骨架部36包括相对于门闩安装部331配置于左侧的左臂部361和相对于门闩安装部331配置于右侧的右臂部362。在从车辆前方观察时,左臂部361及右臂部362均构成从箱形鼓出部35鼓出的突条。骨架部36从门闩安装部331的左右两侧相对于车宽方向向斜上方延伸,到达一对连结部32。

如图1~图4所示,一对侧部40位于开口部10的左右两侧,且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一对侧部40在内板a10中构成柱构造。一对侧部40将上部20与下部30连结。如图8所示,侧部40朝向车辆后方开口,且具有底面401及一对内侧面402。

如图8所示,底面401沿着车辆上下方向及车宽方向配置,且朝向车辆后方。一对内侧面402与底面401的左右两端相连,且朝向车辆后方突出。一对内侧面402在车宽方向上互相对向。位于内板a10的外周侧的一方的内侧面402的后端与第一凸缘51相连。位于内板a10的内周侧的另一方的内侧面402的后端与第二凸缘52相连。因而,包括第一凸缘51及第二凸缘52的侧部40的横截面形状是朝向车辆后方开口的礼帽状。

如图1~图4所示,在内板a10构成了包括一对侧部40、一对连结部32及骨架部36的左右一对骨架构造。该骨架构造成为了在从设置于上部20的一对门铰链安装部21到设置于框部33的门闩安装部331之间连续的构造。

接着,对内板a10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在内板a10构成了包括一对侧部40、一对连结部32及骨架部36的左右一对骨架构造。该骨架构造成为了在从设置于上部20的一对门铰链安装部21到设置于下部30的门闩安装部331之间连续的构造。一对侧部40及一对连结部32的横截面形状是朝向车辆后方开口的礼帽状,并且骨架部36是朝向车辆后方开口的槽形状,因此在内板a10中构成刚性比较高的部分。因而,通过该骨架构造,不设置重量比较重的加强件就能够谋求内板a10的刚性(弯曲及扭转)的提高。另外,在后尾门的开闭中作用于门闩安装部331的反作用力通过该骨架构造而向一对门铰链安装部21传递,而且该反作用力经由门铰链而向车身传递。因而,通过该骨架构造,能够减轻作用于内板a10的反作用力。因此,根据内板a10,能够谋求轻量化并使刚性提高。

在内板a10的下部30中,在开口下边部31、一对连结部32及框部33的各个形成有朝向车辆后方开口的第一凹槽341。箱形鼓出部35位于由第一凹槽341包围的下部30的区域。骨架部36形成于箱形鼓出部35。由此,在确保了骨架部36的刚性的状态下,在下部30构成从车辆后方观察时包围箱形鼓出部35的框状的骨架构造。该骨架构造在下部30中构成刚性比较高的部分。因而,不设置重量比较重的加强件就能够使下部30的刚性提高。

在一对连结部32和框部33形成有位于比第一凹槽341靠内板a10的外周侧处的第二凹槽342。第二凹槽342的底面342a位于比第一凹槽341的底面341a靠车辆后方处。因而,一对连结部32及框部33通过第一凹槽341及第二凹槽342而成为了具有车辆前后方向的级差的二级槽构造,成为了绕着车辆上下方向的截面惯性矩进一步增加的结构。因而,通过该二级槽构造,能够使下部30的刚性进一步提高。

本公开不限定于前述的实施方式。本公开的各部分的具体结构能够自由地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本公开包括以下的附记的实施方式。

[附记1]

一种车辆用后尾门内板,在构成材料中包括合成树脂,并且具备:

开口部,后窗设置于该开口部;

上部,位于比所述开口部靠车辆上方处,且在车宽方向上延伸,并且在左右两端设置有一对门铰链安装部;

下部,位于比所述开口部靠车辆下方处,且在下端设置有门闩安装部;及

一对侧部,位于所述开口部的左右两侧,且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并且将所述上部与所述下部连结,

一对所述侧部的横截面形状是朝向车辆后方开口的礼帽状,

所述下部具有一对连结部,所述一对连结部位于该下部的上端的左右两侧,且截面形状是朝向车辆后方开口的礼帽状,

一对所述侧部的下端与一对所述连结部相连,

所述下部还具有朝向车辆后方开口的骨架部,

所述骨架部从所述门闩安装部的左右两侧相对于车宽方向向斜上方延伸,到达一对所述连结部,

通过包括一对所述侧部、一对所述连结部及所述骨架部,从而构成了在从一对所述门铰链安装部到所述门闩安装部之间连续的左右一对骨架构造。

[附记2]

根据附记1所述的车辆用后尾门内板,

所述下部还具有:开口下边部,在车宽方向上位于一对所述连结部之间;和框部,位于该下部的下端及左右两端,且与一对所述连结部相连,

在所述开口下边部、一对所述连结部及所述框部的各个形成有朝向车辆后方开口的凹槽,

所述下部还具有位于由所述凹槽包围的区域的箱形鼓出部,

所述箱形鼓出部相对于所述凹槽的底面朝向车辆后方鼓出,

所述骨架部形成于所述箱形鼓出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