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止驾驶员疲劳驾驶的空调控制装置及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464744发布日期:2018-09-18 19:02阅读:54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车载安全控制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防止驾驶员疲劳驾驶的空调控制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交通事故也随之频繁发生,其中很大部分是由于驾驶员疲劳驾驶导致,现有的防止驾驶员疲劳驾驶主要是通过交警上路纠察,以及通过播放音乐等方式提醒驾驶员安全驾驶,但是这些手段不能有效防止疲劳驾驶。

专利申请号为CN201410283631.9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防止司机疲劳驾驶的控制系统,通过在车上驾驶员席对面玻璃面板上安装车载摄像头和倾斜检测传感器,实时检测驾驶员的状态,如果处于疲劳驾驶状态,则车载LED显示器或声光报警器发出报警提示,同时将疲劳状态信息通过GSM模块发送至交警报警平台,以达到提醒驾驶员休息,避免驾驶员疲劳驾驶,但此发明只解决了现在交警上路纠察和通过驾驶员自觉遵守不要疲劳驾驶的问题,对于驾驶员不由自主感到疲劳等问题并没有得到改善。

申请号为CN201710843415.9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防止司机疲劳驾驶的装置,通过信号处理单元将司机的实时生理医学参数与正常状态下相应的参数对比,超过预设值,报警单元即时发出警示,该发明通过对驾驶员生理参数信息采集和比对,能够比较准确的确定司机的疲劳程度,并即时报警,一定程度上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机率。专利申请号为ZL200720021543.7的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驾驶员专用清醒装置,其制造成本不高,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达到防止司机疲劳的效果。然而,长期的电流刺激对司机的健康极为不利,且司机在疲劳状态下突然在太阳穴部位受到电流刺激,容易受到惊吓而引起车祸。专利申请号为CN200920279466.4的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止疲劳操作的清醒盒,所述强制通风式清醒盒包括至少一个角度可调的出风口、至少一个进风口、一个微型电风扇、一个加热元件和一个电源;所述电源通过电线分别与微型电风扇和加热元件连接,该实用新型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达到防止司机疲劳的效果。但以上三种发明结构复杂,需额外安装防止司机疲劳驾驶的装置,增加了额外成本和工作量。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止驾驶员疲劳驾驶的空调控制装置及方法。本发明拥有一种能通过体感温度变化来提醒驾驶员打起精神的控制方法,无需添加外部元件,不仅有效防止了驾驶员疲劳驾驶,降低事故发生率,而且操作简单快捷,效果显著。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防止驾驶员疲劳驾驶的空调控制装置,包括:车载信息通信端、第一控制模块、第一时间检测模块、第二控制模块和第二时间检测模块;

其中,

--所述车载信息通信端,用于接收防疲惫指令;

--所述第一控制模块,用于接收到所述车载信息通信端或所述第二时间检测模块输出的信号后,控制空调按第一模式运行,进行运行状态的切换;

--所述第一时间检测模块,用于检测第一模式运行的时间,并在其达到设定时间值时,输出相应信号;

--所述第二控制模块,用于接收到所述第一时间检测模块输出的信号后,将第一模式切换到第二模式运行,进行运行状态的切换;

--所述第二时间检测模块,用于检测第二模式的运行的时间,并在其达到设定时间值时,输出相应信号。

优选地,所述第一控制模块具体控制的方法:先切换到制冷模式,再打开外循环,最后使风门自动调成吹面模式。

优选地,所述第二控制模块具体控制的方法:先切换到制热模式,再打开内循环,最后使风门自动调成吹玻璃模式或吹脚模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防止驾驶员疲劳驾驶的空调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所述车载信息通信端接收到防疲惫指令后,传给所述第一控制模块,空调按第一模式运行,进行运行状态的切换;

步骤二,所述第一时间检测模块检测第一模式运行的时间,达到设定值时,向所述第二控制模块输出信号;

步骤三,所述第二控制模块接收到信号后,切换到第二模式运行,进行运行状态的切换;

步骤四,所述第二时间检测模块检测第二模式运行的时间,达到设定值时,向所述第一控制模块输出信号,即可。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运行时间可根据个人身体状况、环境温度、季节等因素自行设置。第二模式运行结束后可向第一控制模块输出信号,开始下一轮的循环,驾驶员也可根据需要手动停止。

优选地,所述第一模式包括:先切换到制冷模式,再打开外循环,最后使风门自动调成吹面模式。

优选地,所述第二模式包括:先切换到制热模式,再打开内循环,最后使风门自动调成吹玻璃模式或吹脚模式。

优选地,所述防疲惫指令以手动模式启动。

优选地,所述防疲惫指令以自动模式启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涉及的防止驾驶员疲劳驾驶的空调控制装置及方法,设计原理为:用户启动空调的防疲惫功能后,空调系统会定时进行运行状态的切换,包括制冷制热模式的切换,内外循环系统的切换,风门朝向的切换等,能有效通过体感温度变化来提醒驾驶员打起精神,消除疲劳,从而达到提醒驾驶员注意安全,降低事故发生率的目的;

(2)本发明涉及的防止驾驶员疲劳驾驶的空调控制装置及方法,其操作方法简单快捷,效果显著;

(3)本发明涉及的防止驾驶员疲劳驾驶的空调控制装置及方法,其装置无需添加外部元件,设计巧妙;

(4)本发明涉及的防止驾驶员疲劳驾驶的空调控制装置及方法,运行安全可靠,适合大范围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防止驾驶员疲劳驾驶的空调控制装置的模块示意图;

图中:1为车载信息通信端,2为第一控制模块,3为第一时间检测模块,4为第二控制模块,5为第二时间检测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发明,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发明。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防止驾驶员疲劳驾驶的空调控制装置设备,其模块示意图如附图1所示,包括:车载信息通信端1、第一控制模块2、第一时间检测模块3、第二控制模块4和第二时间检测模块5;

其中,

--所述车载信息通信端1,用于接收防疲惫指令;

--所述第一控制模块2,用于接收到所述车载信息通信端1或所述第二时间检测模块4输出的信号后,控制空调按第一模式运行,进行运行状态的切换;

--所述第一时间检测模块3,用于检测第一模式运行的时间,并在其达到设定值时,输出相应信号;

--所述第二控制模块4,用于接收到所述第一时间检测模块3输出的信号后,将第一模式切换到第二模式运行,进行运行状态的切换;

--所述第二时间检测模块5,用于检测第二模式的运行的时间,并在其达到设定值时,输出相应信号。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控制模块2具体控制的方法:先切换到制冷模式,再打开外循环,最后使风门自动调成吹面模式。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控制模块5具体控制的方法:先切换到制热模式,再打开内循环,最后使风门自动调成吹玻璃模式或吹脚模式。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防止驾驶员疲劳驾驶的空调控制装置,所述装置如同实施例1。

在夏天,天气较热,空调开冷风时,本实施例涉及一种防止驾驶员疲劳驾驶的空调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所述车载信息通信端1接收到防疲惫指令后,传给所述第一控制模块2,空调按第一模式运行,进行运行状态的切换:先切换到制冷模式,再打开外循环,最后使风门自动调成吹面模式;

步骤二,所述第一时间检测模块3检测第一模式运行的时间,达到设定时间为30分钟时(可根据具体需要进行设定:第一档为5分钟,第二档为10分钟,第三档为30分钟,第四档为60分钟),向所述第二控制模块4输出信号。

步骤三,所述第二控制模块4接收到信号后,切换到第二模式运行,进行运行状态的切换:先切换到制热模式,再打开内循环,最后使风门自动调成吹玻璃模式或吹脚模式;

步骤四,所述第二时间检测模块5检测第二模式运行的时间,达到设定时间为5分钟时(可根据具体需要进行设定:第一档为5分钟,第二档为10分钟,第三档为30分钟,第四档为60分钟),向第一控制模块2输出信号,开始下一轮的循环,驾驶员也可根据需要手动停止。

进一步的,所述防疲惫指令以手动模式启动。

进一步的,所述防疲惫指令以自动模式启动。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防止驾驶员疲劳驾驶的空调控制装置,所述装置如同实施例1。

尤其冬天,空调开热风时,驾驶员更容易感到疲劳;本实施例涉及一种防止驾驶员疲劳驾驶的空调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所述车载信息通信端1接收到防疲惫指令后,传给所述第一控制模块2,空调按第一模式运行,进行运行状态的切换:先切换到制冷模式,再打开外循环,最后使风门自动调成吹面模式;

步骤二,所述第一时间检测模块3检测第一模式运行的时间,达到设定时间为5分钟时(可根据具体需要进行设定:第一档为5分钟,第二档为10分钟,第三档为30分钟,第四档为60分钟),向所述第二控制模块4输出信号。

步骤三,所述第二控制模块4接收到信号后,切换到第二模式运行,进行运行状态的切换:先切换到制热模式,再打开内循环,最后使风门自动调成吹玻璃模式或吹脚模式;

步骤四,所述第二时间检测模块5检测第二模式运行的时间,达到设定时间为30分钟时(可根据具体需要进行设定:第一档为5分钟,第二档为10分钟,第三档为30分钟,第四档为60分钟),向第一控制模块2输出信号,开始下一轮的循环,驾驶员也可根据需要手动停止。

进一步的,所述防疲惫指令以手动模式启动。

进一步的,所述防疲惫指令以自动模式启动。

以上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形或修改,这并不影响本发明的实质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