铰接装置及重载支架搬运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33081发布日期:2019-01-05 10:56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铰接装置及重载支架搬运车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重载支架输送设备,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铰接装置及重载支架搬运车。



背景技术:

重载支架搬运车是煤矿井下用来搬运液压支架的车辆,属于煤矿井下重型机械设备,重载支架搬运车的搬运效率直接影响工作面连续工作时间。

现有重载支架搬运车包括牵引车和拖车,牵引车用于提供车辆运行所需要的牵引力,拖车用于承载支架,通过铰接装置将牵引车和拖车连接,牵引车提供的牵引力可通过铰接装置传递给拖车,以便带动拖车及其上方的重载支架移动。重载支架数量多,重量大,对铰接装置的灵活性、牢固性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现有的铰接装置通常采用轴孔结构,因结构过于简单,不利于牵引力的有效传递;而且连接强度和稳定性有限,而井下环境复杂,尤其是地面可能高低起伏,重载支架搬运车在行至地面起伏处甚至可能滑脱脱落引发安全事故,给重载支架搬运车的有效使用带来很大困难,成为影响重载支架搬运车移动速度的主要制约因素。

因此,需要一种铰接装置及重载支架搬运车,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铰接装置及重载支架搬运车,提高铰接装置的灵活性、稳定性和牢固性,以便适应不同的路况,降低托运难度,提高托运速度。

基于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铰接装置,包括:

第一铰接架,所述第一铰接架相背两侧分别设置有沿宽度方向间隔分布的多个第一耳板以及沿高度方向间隔分布的多个第二耳板;

第二铰接架,所述第二铰接架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别与牵引车通过销轴连接以及与多个所述第一耳板通过第一销轴连接;

第三铰接架,所述第三铰接架包括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和所述第四连接部分别与多个所述第二耳板通过第二销轴连接以及与拖车通过销轴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铰接架包括基板和从所述基板上延伸出的连接板,多个所述第一耳板和多个所述第二耳板分别设置在所述基板相背两侧表面,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锁杆孔,锁杆穿过所述锁杆孔将所述连接板连接到所述第二铰接架上。优选地,

优选地,所述第一铰接架还包括多个第一加强筋,多个所述第一加强筋均设置在所述基板上,且分别位于所述第二耳板的两侧。

优选地,位于两侧的所述第一耳板的外侧设置有锁销套,所述锁销套用于将所述第一销轴锁紧在所述第一耳板上。

优选地,所述第二铰接架包括顶板和从所述顶板相对两侧延伸出的边立板,所述顶板与所述连接板相对设置,且通过所述锁杆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别设置在所述边立板的相对两端。

优选地,所述第二铰接架还包括多个第二加强筋,多个所述第二加强筋沿所述边立板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加强筋的相对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边立板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三铰接架包括连接凹槽和连接在所述连接凹槽的槽底且向远离槽口一侧延伸的铰接轴,所述第三连接部和所述第四连接部分别为所述连接凹槽和所述铰接轴。

优选地,所述连接凹槽包括连接块和从所述连接块相对两端延伸出的顶部耳板和底部耳板,所述连接块、所述顶部耳板和所述底部耳板围合形成所述连接凹槽;所述顶部耳板和所述底部耳板均通过关节轴承与所述第二耳板连接。

另外,优选地,所述第三铰接架还包括:套筒,所述套筒套设在所述连接块上,所述套筒内沿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用于固定所述铰接轴的轴承,所述套筒的自由端设置有端盖。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重载支架搬运车,所述重载支架搬运车包括如上述的铰接装置。

从上面所述可以看出,本发明提供的铰接装置及重载支架搬运车,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通过第一铰接架、第二铰接架以及第三铰接架相互结合为一体结构,提高了铰接装置的铰接牢固性、灵活性和安全性;有效防止地面起伏颠簸造成的铰接轴脱落或卡死等现象;以便适应不同的路况,降低托运难度,完成重型支架的运输,提高托运速度。

附图说明

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对其实施例进行描述,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技术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和容易理解。

图1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采用的铰接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铰接装置的第一铰接架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铰接装置的第二铰接架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铰接装置的第三铰接架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1:第二铰接架;2:第一铰接架;3:第三铰接架;4:套筒;

5:第一销孔;6:第二销孔;7:第一销轴;8:第二销轴;

9:第一边立板;10:第二边立板;11:第二加强筋;

12:第三加强筋;13:中间加强筋;14:第三销孔;15:铰接轴;

16:连接块;17:锁销套;18:端盖;19:第一轴承;

20:第二轴承;21:第一关节轴承;22:第二关节轴承;

23:顶部耳板;24:底部耳板;25:平键;26:距离套;27:螺栓;

28:销钉;29:第一锁杆孔;30:第二锁杆孔;31:连接板;

32:基板;33:第二耳板;34:第一耳板;35:第一加强筋;

36:第二轴孔;37:第一轴孔;38:圆螺母;39:注油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使用的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图1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采用的铰接装置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铰接装置及重载支架搬运车包括:第一铰接架2、第二铰接架1和第三铰接架3。

第一铰接架2相背两侧分别设置有沿宽度方向间隔分布的多个第一耳板34以及沿高度方向间隔分布的多个第二耳板33;

第二铰接架1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分别与牵引车通过销轴连接以及与多个第一耳板34通过第一销轴7连接;

第三铰接架3包括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分别与多个第二耳板33通过第二销轴8连接以及与拖车通过销轴连接。

第二铰接架1的多个第一耳板34与第一铰接架2的第二连接部通过第一销轴7可转动连接,使得第一铰接架2可以第一销轴7为中心转动,则第一铰接架2可相对于第二铰接架1沿竖直方向转动;第二铰接架1的多个第二耳板33与第三铰接架3的第三连接部通过第二销轴8可转动,使得第三铰接架3可以第二销轴8为中心转动,则第三铰接架3可相对于第二铰接架1沿水平方向转动。通过采用上述铰接装置,实现牵引车与拖车之间的连接,提高铰接装置的灵活性、稳定性和牢固性,以便适应不同的路况,降低托运难度,提高托运速度。

图2为图1所示的铰接装置的第一铰接架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第一铰接架2包括基板32和连接板31。

为简化装置结构,同时方便与两侧的铰接架进行快速装配,优选地,第一铰接架2包括基板32和从基板32上延伸出的连接板31,多个第一耳板34和多个第二耳板33分别设置在基板32相背两侧表面,连接板31上设置有锁杆孔(如第一锁杆孔29和第二锁杆孔30),锁杆穿过锁杆孔将连接板31连接到第二铰接架1上。通过锁杆限定第一铰接架2的转动幅度,避免在起伏路面上,第一铰接架2过度起伏,影响力的稳定传递。

在本实施例中,基板32的顶部垂直延伸出连接板31,连接板31向第一耳板33一侧延伸;在基板32的朝向第一铰接架2的一侧表面沿宽度方向相对且间隔设置有4个第一耳板34;第一耳板34的相应位置均设置有第一轴孔37,在第一铰接架2的第二连接部的相应位置也设置有第一轴孔37,第一销轴7依次贯穿第一轴孔37,以便将第二连接部连接到第一耳板34上;在基板32的朝向第三铰接架3的一侧表面沿长度方向相对且间隔设置有4个第二耳板33;第二耳板32的相应位置均设置有第二轴孔36,在第三铰接架3的第三连接部的相应位置也设置有第二轴孔36,第二销轴8依次贯穿第二轴孔36,以便将第三连接部连接到第二耳板33上。在连接板31上间隔设置有第一锁杆孔29和第二锁杆孔30,将两个锁杆分别插入第一锁杆孔29和第二锁杆孔30,将连接板31锁定在第一铰接架2上。

优选地,第一铰接架2还包括多个第一加强筋35,多个第一加强筋35均设置在基板32上,且分别位于第二耳板33的两侧。通过设置第一加强筋35可以增加基板32以及第二铰接架2的强度,以便力进行有效传递;第一加强筋35设置在第二耳板33的相对两侧,对第三铰接架3的转动幅度进行限位,避免第三铰接架3带动拖车过度摆动,影响稳定性。

优选地,位于两侧的第一耳板34的外侧设置有锁销套17,锁销套17用于将第一销轴7锁紧在第一耳板34上。锁销套17套设在第一销轴的相对两端,来避免第一销轴7来回窜动,通过设置锁销套17可以增加第一铰接架2和第二铰接架1的连接强度。

图3为图1所示的铰接装置的第二铰接架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第二铰接架1包括顶板和两个边立板。

为简化装置结构,同时方便与牵引车以及第二铰接架装配,优选地,第二铰接架1包括顶板和从顶板相对两侧延伸出的边立板,顶板与连接板31相对设置,且通过锁杆连接;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分别设置在边立板的相对两端。两个边立板的第一端与牵引车通过销轴连接,两个边立板的第二端与第二铰接架1通过第一销轴7连接,从而降低装配难度,提高装配速度。

在本实施例中,顶板相对两侧延伸出第一边立板9和第二边立板10,第一边立板9和第二边立板10两者的形状相同。顶板包括平直段、限位端和连接端,平直段的第一端向斜下方圆滑过渡形成限位端;平直段的第二端向斜下方延伸形成连接端;连接端上的相应位置设置有与第一锁杆孔19和第二锁杆孔20配合使用的通孔,以便锁杆插入。第一边立板9和第二边立板10均包括平直板和从平直板的第二端倾斜向下延伸出的安装板,平直板的第一端与限位端抵接,在平直板上间隔设置有第一销孔5和第二销孔6,第一销孔5和第二销孔6内均插入销轴,销轴将边立板连接到牵引车上。第一耳板34的数量为4个,两两相对设置,形成两组耳座;将第一边立板9和第二边立板10两者的安装板分别插入两组耳座内;在安装板上设置有第三销孔14,第一销轴插入第三销孔14,将边立板连接到第二铰接架1上。

优选地,第二铰接架1还包括多个第二加强筋11,多个第二加强筋11沿边立板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第二加强筋11的相对两端分别与两个边立板连接。通过设置第二加强筋11可以增加顶板、第一边立板9和第二边立板10的连接强度,提高第二铰接架1的一体性,以便力进行有效传递。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铰接架1从第一端到第二端依次设置有第三加强筋12、中间加强筋13和第二加强筋11,其中,第三加强筋12设置在第一销孔5和第二销孔6之间,用于增强第二铰接架1的第一端的强度;中间加强筋13设置在平直板和安装板的连接处,用于实现平直板和安装板的连接处的平缓过渡,增加连接强度;第二加强筋11和中间加强筋11连接,同于增加安装板的连接强度。

图4为图1所示的铰接装置的第三铰接架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第三铰接架3包括连接凹槽和铰接轴15。

为简化装置结构,同时方便与第二铰接架以及拖车装配,优选地,第三铰接架3包括连接凹槽和连接在连接凹槽的槽底且向远离槽口一侧延伸的铰接轴15,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分别为连接凹槽和铰接轴15。连接凹槽的两个侧壁与第二耳板33通过第二销轴8连接,将铰接轴15与拖车连接,从而降低装配难度,提高装配速度。

为进一步简化装置结构,优选地,连接凹槽包括连接块16和从连接块16相对两端延伸出的顶部耳板23和底部耳板24,连接块16、顶部耳板23和底部耳板24围合形成连接凹槽;顶部耳板23和底部耳板24均通过关节轴承与第二耳板33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耳板33的数量为四个,两两相对设置,形成两组耳座,顶部耳板23和底部耳板24分别插入两组耳座内,且通过第二销轴8连接。在顶部耳板23和底部耳板24的通孔内分别设置有第一关节轴承21和第二关节轴承22,第一关节轴承21和第二关节轴承22用于提高载荷能力和灵活性。

为提高铰接的牢固性和安全性,另外,优选地,第三铰接架3还包括:套筒4,套筒4套设在连接块16上,套筒4内沿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用于固定铰接轴15的轴承,套筒4的自由端设置有端盖18。套筒4套设在连接块16上,端盖18对套筒进行密封,为铰接轴15提供相对密封的使用环境;铰接轴15通过轴承安装到套筒4内,实现相对于套筒4的可转动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块16与铰接轴15通过平键25连接,端盖18与套筒4通过螺栓27连接;在铰接轴15远离连接块16的一侧断不去设置有圆螺母38,并由销钉28防松固定;第一轴承19和第二轴承20分别设置在套筒4的相对两端,在套筒4与连接块16连接的端面上设置有距离套26,距离套26设置在连接块16和第一轴承19之间;套筒4上设置有注油孔39。

下面进一步介绍铰接装置的装配过程和使用过程。

装配过程包括:在第二铰接架1上设置四个第一耳板34,两两相对形成两组耳座,第一铰接架2的第一边立板9和第二边立板10分别插入到一组耳座内,通过第一销轴7贯穿第三销孔14和第一轴孔37,锁销套17对销轴7进行限位,完成第一铰接架2与第二铰接架1之间的可转动连接;将两个销轴分别插入第一销孔5和第二销孔6内,以便将第一铰接架2连接到牵引车上;在第二铰接架1上设置四个第二耳板33,两两相对形成两组耳座,第三铰接架3的顶部耳板23和底部耳板24分别插入到一组耳座内,通过第二销轴8贯穿第二轴孔36,完成第三铰接架3与第二铰接架1之间的可转动连接;通过铰接轴15与拖车连接。

使用过程包括:第一铰接架2可以第一销轴7为中心转动,则第一铰接架2可相对于第二铰接架1沿竖直方向转动;锁杆可限位或锁定第一铰接架2与第二铰接架1之间的相对位置,避免在路面起伏时大幅度移动,提高稳定性;第三铰接架3可以第二销轴8为中心转动,则第三铰接架3可相对于第二铰接架1沿水平方向转动,第一加强筋35可限位或锁定第二铰接架1与第三铰接架3之间的相对位置,避免拖车大幅度摆动。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重载支架搬运车,重载支架搬运车包括如上述的铰接装置。

从上面的描述和实践可知,本发明提供的铰接装置及重载支架搬运车,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通过第一铰接架、第二铰接架以及第三铰接架相互结合为一体结构,提高了铰接装置的铰接牢固性、灵活性和安全性;有效防止地面起伏颠簸造成的铰接轴脱落或卡死等现象;以便适应不同的路况,降低托运难度,完成重型支架的运输,提高托运速度。

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主旨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