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车车辆清洗设备和机车车辆清洗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13877发布日期:2019-04-16 22:56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机车车辆清洗设备和机车车辆清洗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车车辆清洗工艺,特别是涉及一种机车车辆清洗设备和机车车辆清洗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动车组及轨道交通列车清洗设备,通过简单的喷淋方式在清洗列车表面喷撒液态洗涤剂,并通过尼龙丝状刷毛的传统侧刷进行简单涂抹,由于液体本身流动性较强,且喷洒喷嘴密度及洗涤剂剂量等限制条件,洗涤剂难以布满待洗表面,使得清洗效果变差。

由于动车组列车外形及车辆安全限界等条件,喷洒无法覆盖全部待洗区域,洗涤剂涂抹不均,污渍与洗涤剂未能充分反应,洗涤效果不够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洗涤剂涂抹不均匀的问题,提供一种机车车辆清洗设备和机车车辆清洗装置。

一种机车车辆清洗设备,包括涂抹单元,所述涂抹单元包括涂抹刷,所述涂抹刷包括用于与所述机车车辆的表面接触的涂抹表面,所述涂抹刷具有沿所述涂抹刷的厚度方向依次叠加设置的多层结构,所述多层结构包括设置有所述涂抹表面的海绵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海绵结构包括沿所述涂抹刷的厚度方向依次叠加设置的第一海绵结构和第二海绵结构,所述涂抹表面设置于所述第一海绵结构远离所述第二海绵结构的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海绵结构比所述第二海绵结构的材料更柔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海绵结构比所述第一海绵结构的材料孔径更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海绵结构设置有所述涂抹表面的一侧为波浪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涂抹刷还包括叠加设置于所述海绵结构远离所述涂抹表面一侧的尼龙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机车车辆清洗设备包括驱动单元,所述驱动单元与所述涂抹单元连接,用于带动所述涂抹单元在涂抹位置与待命位置之间移动,所述待命位置相对所述涂抹位置更远离所述机车车辆。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涂抹单元包括多个涂抹组件,至少两个所述涂抹组件沿所述行驶方向错位排列,每一所述涂抹组件包括子涂抹刷,所述子涂抹刷包括子涂抹表面,所述多个所述子涂抹刷的子涂抹表面在所述涂抹位置共同组成所述涂抹表面;以及

所述驱动单元包括多个驱动组件,所述多个驱动组件分别与所述多个涂抹组件连接,用于分别驱动所述多个涂抹组件在所述待命位置与所述涂抹位置之间移动。行驶方向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至少两个所述涂抹组件在所述待命位置沿所述行驶方向至少部分重叠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涂抹单元还包括刷板和刷座,所述刷座与所述驱动单元连接,所述涂抹刷固定于所述刷板上,所述刷板和所述刷座转动连接,用于带动所述涂抹刷绕所述刷座的纵向轴线转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刷板通过双弹簧铰链与所述刷座转动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刷板靠近所述涂抹刷的表面设置有插槽,通过将所述涂抹刷的背面插入所述插槽实现所述涂抹刷和所述刷板的可拆卸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机车车辆清洗设备进一步包括外罩,用于容纳所述涂抹单元和所述驱动单元,当所述涂抹单元处于涂抹位置时,所述涂抹单元伸出所述外罩,当所述涂抹单元处于待命位置时,所述涂抹单元收纳于所述外罩中。

一种机车车辆清洗装置,包括所述的机车车辆清洗设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洗涤剂喷洒设备,所述洗涤剂喷洒设备包括喷嘴,所述喷嘴包括喷嘴本体和蜂窝状海绵,所述蜂窝状海绵容纳在所述喷嘴本体内部,所述蜂窝状海绵用于对进入所述喷嘴混合的洗涤剂液体与空气进行混合并形成泡沫。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喷嘴的设置使得所述喷嘴的喷射方向与行驶方向呈25°~60°。

所述机车车辆清洗设备,能够免去原来需要靠洗涤剂流动达到无洗涤剂区域所需的流动时间,从而增加了洗涤剂反应时间,第一时间对清洗面均匀涂抹洗涤剂,保证所有清洗面洗涤剂用量基本一致,提高洗涤剂的清洗效率。所述海绵结构具有柔软和易吸水的特性,能够大量吸附和储存洗涤剂,避免涂抹过程中洗涤剂由于涂抹作用而流动至脱离机车车辆的车身表面,造成洗涤剂浪费。同时能够实现一次喷洒洗涤剂,多次对不同待清洗面的涂抹,提高清洗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机车车辆清洗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涂抹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涂抹单元的拆解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涂抹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中部涂抹组件位于待命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中部涂抹组件位于涂抹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下端部涂抹组件位于待命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下端部涂抹组件位于涂抹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上端部涂抹组件位于待命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上端部涂抹组件位于涂抹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涂抹单元位于待命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外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洗涤剂喷洒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

10-涂抹单元

101-上端部涂抹组件

101a-第一子涂抹组件

101b-第二子涂抹组件

102-下端部涂抹组件

103-中间涂抹组件

110-涂抹刷

111-第一海绵结构

112-第二海绵结构

113-尼龙结构

120-刷板

130刷座

20-驱动单元

210-中部驱动组件

211-第一连接杆

212-第二连接杆

213-第一伸缩杆

214-第一回转轴

215-第二回转轴

216-第一气缸

220-下端部驱动组件

221-连接支架

222-第三回转轴

223-第二气缸

230-上端部驱动组件

231-第三连接杆

232-第四连接杆

233-第二伸缩杆

234-第四回转轴

235-第五回转轴

236-第三气缸

237-滑轮

238-钢丝绳

30-外罩

40-喷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机车车辆清洗设备和机车车辆清洗装置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实施例附图中各种不同对象按便于列举说明的比例绘制,而非按实际组件的比例绘制。

请参阅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机车车辆清洗设备,用于与所述机车车辆的表面接触,以对喷洒于所述机车车辆侧面的洗涤剂进行涂抹。所述机车车辆是指由动力装置驱动或牵引在道路上行驶的车辆,例如动车组、地铁列车、公交车、轿车等。所述行驶方向可以是所述机车车辆的行驶方向。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机车车辆是动车组,所述行驶方向是指动车组沿动车轨道行驶的方向。

所述机车车辆清洗设备包括涂抹单元10,通过所述涂抹单元10对喷洒到机车车辆的表面的洗涤剂进行涂抹,所述涂抹单元10包括涂抹刷110,所述涂抹刷110具有用于与所述机车车辆的表面接触的涂抹表面,所述涂抹表面的形状与所述机车车辆的表面轮廓相匹配。

所述机车车辆清洗设备,通过设置与机车车辆的表面轮廓相互匹配的涂抹刷110。在清洗时所述涂抹表面能够和机车车辆的表面贴合,能够免去原来需要靠洗涤剂流动达到无洗涤剂区域所需的流动时间,从而增加了洗涤剂反应时间,第一时间对清洗面均匀涂抹洗涤剂,保证所有清洗面的洗涤剂用量基本一致,提高洗涤剂的清洗效率。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涂抹刷110用于与所述机车车辆的侧面接触。优选地,所述涂抹表面能够和所述机车车辆的整个侧面实现无缝贴合。所述涂抹刷110的所述涂抹表面的形状可根据所述机车车辆的侧面轮廓形状进行设计。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机车车辆的侧面轮廓形状为弧形,所述涂抹刷110的涂抹表面的侧边轮廓形状为与所述侧面轮廓相同的弧形结构,通过相同的弧形结构实现所述机车车辆和所述涂抹刷110的无缝贴合,保证所述涂抹刷110实现无死角涂抹洗涤剂。

请参阅图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涂抹单元10还包括刷板120和刷座130,所述涂抹刷110固定于所述刷板120上,所述刷座130的纵向与所述机车车辆的所述行驶方向垂直,所述刷板120和所述刷座130转动连接,用于带动所述涂抹刷110绕所述刷座130的纵向轴线转动。在所述机车车辆沿行驶方向行驶时,所述刷座130的位置可相对于所述机车车辆固定,此时,当涂抹刷110和所述机车车辆的侧面接触式,所述涂抹刷110能够向所述机车车辆的行驶方向转动,增加所述涂抹刷110与机车车辆接触的自适应性,使所述涂抹刷110能够实现在洗车状态下可以自适应车体外形变化和车辆行驶速度变化,达到无死角涂抹洗涤剂,增加所述涂抹刷110与所述机车车辆的侧面的贴合度,达到最佳涂抹效果。另外,可避免发生剐蹭事故时所述机车车辆清洗设备对车体表面造成的伤害,保护车体表面。同时,还可吸收车体行进过程中轮廓变化(车辆自身摆动、车体外形变化等)对所述机车车辆清洗设备本身造成的不良冲击。优选的,刷板120通过弹簧铰链与所述刷座130转动连接。更优选的,所述弹簧铰链为双弹簧铰链,使得所述涂抹刷110在外力作用下,可向机车车辆行进的前后两方向随意摆动,能够适应多条件变化。

为保证对机车车辆进行涂抹时不会造成待清洗面的磨损,所述涂抹刷110一般为柔性材料。柔性材料在涂抹时的形状不易固定,可能会存在涂抹强度不够的问题,优选的,所述刷板120为硬质材料,例如为铜、铁、不锈钢、合金等材料,通过硬质材料的刷板120能够实现对所述涂抹刷110的固定,增加涂抹强度。优选地,所述涂抹刷110和所述刷板120可拆卸的连接。请参阅图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刷板120靠近所述涂抹刷110的表面设置有插槽,通过将涂抹刷110的背面插入所述插槽实现所述涂抹刷110和所述刷板120的可拆卸连接,这种连接方式能够方便的将所述涂抹刷110与所述刷板120分离,方便所述涂抹刷110的拆装,实现所述涂抹刷110的随时更换。优选的,所述插槽为菱形插槽,菱形插槽使所述涂抹刷110和所述刷板120的连接更紧固,使所述涂抹刷110不易从所述刷板120上脱离。

所述涂抹刷110设置有所述涂抹表面的一侧由柔性材料制成,保证所述涂抹表面与所述机车车辆的侧面接触不会划伤所述侧面。同时,为保证涂抹强度,所述涂抹刷110远离所述涂抹表面的一侧具有一定的硬度用于保证所述涂抹刷110的整体结构不会发生严重变形。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涂抹刷110具有沿所述涂抹表面的垂直方向依次叠加设置的多层结构,所述多层结构包括设置有所述涂抹表面的海绵结构。所述海绵结构具有柔软和易吸水的特性,能够大量吸附和储存洗涤剂,避免涂抹过程中洗涤剂由于涂抹作用而流动至脱离机车车辆的车身表面,造成洗涤剂浪费。同时能够实现一次喷洒洗涤剂,多次对不同待清洗面的涂抹,提高清洗效率。

优选的,所述海绵结构包括沿所述涂抹表面的垂直方向依次叠加设置的第一海绵结构111和第二海绵结构112,所述涂抹表面设置于所述第一海绵结构111远离所述第二海绵结构112的一侧。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海绵结构111比所述第二海绵结构112的材料更柔软。所述第一海绵结构111的柔软性,以便最大限度抵消车体表面局部轮廓变化(车窗、车门、踢脚板等部分的间歇出现)和车体运行速度、轨道震动引起的车体轻微摇摆所引发的表面轮廓的微量偏移,所造成的仿型轮廓的局部压强的轻微变化,最大限度保证洗涤剂在车体上的有效存留。同时,所述第一海绵结构111可以将车体表面存留过多的洗涤剂进行吸纳,并通过虹吸作用原理向缺少液体部分对洗涤剂进行搬运,并在表面缺少洗涤剂部分车体接触后液体向车体释放过程中进行一定量的发泡作业均衡车体表面洗涤剂分布。优选的,所述第二海绵结构112比所述第一海绵结构111的材料孔径更大,使所述第二海绵结构112可以存留大量的液体,既可吸纳并储存所述第一海绵结构111存留不下的过多洗涤剂,以备需要时向所述第一海绵结构111提供洗涤剂,也可以将存留过多的洗涤剂液体(达到饱和)向下排除,降低飞溅。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海绵结构111和所述第二海绵结构112通过粘性剂连接。优选的,所述粘性剂具有高度防水性,避免受到洗涤剂的作用而造成所述第一、第二海绵结构112的分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海绵结构111设置有所述涂抹表面的一侧为波浪形。所述波浪形凸起可以保证所述待清洗面与所述涂抹刷110轻度接触和低量度压缩状况下喷洒在车体表面上的洗涤剂泡沫存留在波浪形凸起的凹陷部分不至于破裂,从而不破坏其良好的附着性,当遇到车体泡沫分布较少部分可以将存留的泡沫带走,提高清洗剂的利用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涂抹刷110的远离所述涂抹表面一侧的材料偏硬,以便保持所述涂抹刷110的外形。优选的,所述涂抹刷110还包括叠加设置于所述海绵结构远离所述涂抹表面一侧的尼龙结构113,所述第二海绵结构112设置于所述第一海绵结构111和所述尼龙结构113之间,在硬度上所述尼龙结构113有利于以保持所述海绵结构的外形,在材料匹配上所述尼龙结构113和所述第二海绵结构112的材料能够通过粘性剂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机车车辆清洗设备包括驱动单元20,所述驱动单元20与所述涂抹单元10连接,用于带动所述涂抹单元10在涂抹位置与待命位置之间移动。所述涂抹位置是指当所述机车车辆驶过所述机车车辆清洗设备时,涂抹表面能够与所述机车车辆的侧面接触的位置,所述待命位置是指当所述机车车辆驶过所述机车车辆清洗设备时,涂抹表面不能够与所述机车车辆的侧面接触的位置。在进行洗车工作时,所述驱动单元20能够驱动所述涂抹单元10伸出而靠近所述机车车辆的侧面,以与所述机车车辆的侧面接触;完成洗车工作时,通过所述驱动单元20能够驱动所述涂抹单元10收缩而离开所述涂抹位置。所述驱动单元20的伸缩距离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保证所述涂抹单元10伸出状态下,所述涂抹刷110能够与所述机车车辆的侧面接触。优选的,所述涂抹刷110在伸出状态下与所述机车车辆的侧面接触并稍微压紧,保证涂抹刷110与所述侧面之间存在一定挤压力,提高清洗强度。优选的,所述驱动单元20为气缸连杆机构,通过气缸推动连杆的伸缩动作,从而实现所述涂抹刷110的伸出和收缩。优选地,所述驱动单元20可以与所述涂抹单元10的刷座130连接。

请参阅图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涂抹单元10包括多个涂抹组件,每一所述涂抹组件均包括依次连接的子涂抹刷、子刷板与子刷座,所述多个子涂抹刷共同组成所述涂抹刷110,所述多个子刷板共同组成所述刷板120,所述多个子刷座共同组成所述刷座130。所述多个子刷板可分别与对应的子刷座转动连接。所述多个子涂抹刷沿其厚度方向远离所述多个子刷板的表面在所述涂抹位置共同组成所述涂抹表面。所述厚度方向垂直于所述行驶方向。所述涂抹单元10的分体式设置,使所述涂抹单元10的伸缩过程的调配更加灵活,避免整体结构带来的空间负担。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涂抹单元10包括两端的上端部涂抹组件101和下端部涂抹组件102,以及设置于所述上端部涂抹组件101和下端部涂抹组件102之间的中间涂抹组件103,三个涂抹组件共同组成所述涂抹单元10,所述三个涂抹组件沿其厚度方向远离所述多个子刷板的表面在所述涂抹位置共同组成所述涂抹表面。

优选的,所述多个涂抹组件沿所述行驶方向错位排列,能够保证所述涂抹组件在伸缩过程中在所述涂抹刷110的长度方向上不会存在空间上的冲突,同时,错位排列的结构能够使得所述多个涂抹组件收缩至所述待命位置时灵活配置各个涂抹组件在纵向上的位置,降低所述涂抹单元10收纳时的整体高度。优选的,所述涂抹单元10的两端的涂抹组件中至少一个与其余涂抹组件沿所述行驶方向错位排列,保证端部涂抹组件的灵活伸缩。优选的,相邻的所述涂抹组件之间处于不同的纵列,通过纵向的错位摆动和排列,能够避免涂抹组件伸出或收缩过程中的碰撞。更优选的,所述多个涂抹组件在所述待命位置沿所述行驶方向至少部分重叠设置,实现所述涂抹组件之间的纵向交叉,涂抹组件在收纳时通过纵向上的交叉能够降低所述涂抹单元10的整体高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端部涂抹组件101和下端部涂抹组件102处于第一纵列,中间涂抹组件103处于第二纵列,保证所述涂抹单元10在伸缩过程端部涂抹组件和中间涂抹组件103之间在所述涂抹刷110的长度方向上不发生碰撞。优选的,所述上端部涂抹组件101和下端部涂抹组件102在所述待命位置与所述中部涂抹组件103沿所述行驶方向重叠设置,实现纵向交叉,收纳时通过纵向交叉降低所述涂抹单元10的整体收纳高度。

在所述涂抹单元10包括多个涂抹组件的情况下,所述多个涂抹组件可以分别单独进行伸缩驱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驱动单元20包括多个驱动组件,所述多个驱动组件分别与所述多个涂抹组件连接,用于分别控制每个涂抹组件的伸缩动作,实现所述多个涂抹组件在所述涂抹位置和所述待命位置之间的移动。所述多个驱动组件可分别独立地为气缸连杆机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多个驱动组件包括用于驱动所述上端部涂抹组件101移动的上端部驱动组件230、用于驱动所述下端部涂抹组件102移动的下端部驱动组件220,以及用于驱动所述中部涂抹组件103的中部驱动组件210。

请参阅图5和图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中部驱动组件210包括第一连接杆211、第二连接杆212、第一回转轴214、第二回转轴215、第一伸缩杆213、第一气缸216。所述第一伸缩杆213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杆211的第一端、第二连接杆212的第一端轴接,所述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的连接方式为轴接,通过所述第一伸缩杆213的推动,所述第一连接杆211、第二连接杆212能够发生位移。所述第一连接杆211的第二端、所述第二连接杆212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中部涂抹组件103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211、所述第二连接杆212的位移能够带动所述中部涂抹组件103的位移。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杆211的第二端之间设有第一回转轴214,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杆212的第二端之间设有第二回转轴215,所述第一回转轴214和所述第二回转轴215作为所述第一连接杆211和所述第二连接杆212旋转的主轴,固定所述位移的轨迹。所述第一气缸216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气缸216能够通过气压作用推动所述第一连接杆211、第二连接杆212分别以所述第一回转轴214、第二回转轴215的轴向旋转,使所述涂抹组件完成涂抹位置和待命位置的移动。

传统的机车车辆的顶部和底部部位会比中间车身部位的宽度要窄,由于所述机车车辆的车侧顶弧的原因,使得与所述机车车辆的侧面形状相匹配的所述涂抹刷110两端部会突出所述涂抹刷110的中部很多,形成尖部端,导致所述涂抹单元10收纳时端部不够紧凑,浪费空间。优选地,所述上端部驱动组件230和/或所述下端部驱动组件可驱动所述上端部涂抹组件和/或所述下端部涂抹组件在所述涂抹位置与所述待命位置之间旋转,使得具有尖端部的上端部涂抹组件和/或所述下端部涂抹组件相对于所述中部涂抹刷组件发生转动而在所述待命位置时不再突出于所述中部涂抹刷组件。

请参阅图7和图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端部驱动组件220包括连接支架221、第三回转轴222、第二气缸223。所述连接支架221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三回转轴222与所述第二气缸223连接,所述连接支架221的第二端与所述下端部涂抹组件102连接。所述连接支架221采用杠杆原理,对连接的所述下端部涂抹组件102起到支撑作用,第二气缸223能够通过气压作用推动所述连接支架221以所述第三回转轴222为轴纵向旋转,当所述下端部涂抹组件102由所述涂抹位置旋转90度时,所述下端部涂抹组件102到达待命位置,所述下端部涂抹组件102的尖端部不再突出于所述涂抹单元10的中部,时所述涂抹单元10的整体结构更紧凑更利于收纳,从而完成所述下端部涂抹组件102的收缩。

请参阅图9和图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端部驱动组件230包括第三连接杆231、第四连接杆232、第四回转轴234、第五回转轴235、第二伸缩杆233、第三气缸236。所述第二伸缩杆233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三连接部、第四连接部与所述第三连接杆231的第一端、第四连接杆232的第一端轴接,通过所述第二伸缩杆233的推动,所述第三连接杆231、第四连接杆232能够发生位移。所述第三连接杆231的第二端、所述第四连接杆232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上端部涂抹组件101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杆231、所述第四连接杆232的位移能够带动所述上端部涂抹组件101的位移。所述第三连接部与所述第三连接杆231的第二端之间设有第四回转轴234,所述第四连接部与所述第四连接杆232的第二端之间设有第五回转轴235,所述第四回转轴234和所述第五回转轴235作为所述第三连接杆231和所述第四连接杆232旋转的主轴,固定所述位移的轨迹。所述第三气缸236与所述第四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三气缸236能够通过气压作用推动所述第三连接杆231、第四连接杆232分别以所述第四回转轴234、第五回转轴235的轴向旋转,使所述上端部涂抹组件101完成涂抹位置和待命位置的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端部涂抹组件101包括第一子涂抹组件101a和第二子涂抹组件101b,所述第一子涂抹组件101a设置于所述第二子涂抹组件101b顶部,所述第一子刷板与第二子刷板转动连接。优选的,所述转动连接方式为铰接,通过弹簧铰链所述第一子涂抹组件101a能够相对于第二子涂抹组件101b旋转,使所述第一子涂抹组件101a翻转。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待命位置,所述第一子涂抹组件101a在竖直平面内相对所述第二子涂抹组件101b转动一定角度,使所述上端部涂抹组件处于所述待命位置时,所述第一子涂抹组件的尖端部的突出程度减少。优选的,所述角度为90°,在所述待命位置,所述第一子涂抹组件101a与所述第二子涂抹组件101b的所述连接位置相互垂直,有利于保持所述第一子涂抹组件101a与所述第二子涂抹组件101b的结构的相对稳定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连接杆231的第二端、所述第四连接杆232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涂抹组件101a连接,所述上端部驱动组件230还包括滑轮237和钢丝绳238,所述滑轮237固定在所述第三连接杆231上,所述钢丝绳238绕过所述滑轮237,所述钢丝绳238的一端与所述第四回转轴234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子涂抹组件101a连接,通过所述钢丝绳238的松弛和紧绷使所述子涂抹组件101a在竖直平面内旋转。当所述第一子涂抹组件101a伸出至最远点时,所述钢丝绳238刚好松弛,所述第一子涂抹组件101a在所述弹簧铰链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二子涂抹组件101b合为一体,形成完整的列车侧顶弧外形的上端部涂抹组件101,进行涂抹作业。当所述第二子涂抹组件101b带着所述第一子涂抹组件101a一同收缩时,钢丝绳238因长度变化被迫绷紧,随着行程的变化拉动所述第一子涂抹组件101a绕着所述弹簧铰链的轴线作对抗性后仰,所述第一子涂抹组件101a通过所述钢丝绳238的作用后仰,使得突出的所述第一子涂抹组件101a向所述收缩的方向旋转,直至旋转至与所述第二子涂抹组件101b处于垂直的位置,此时实现所述第一子涂抹组件101a的翻转和收缩以及第二子涂抹组件101b的收缩。所述上端部驱动组件230在实现所述上端部涂抹组件101收缩的同时,所述第一子涂抹组件101a的尖端部旋转,克服了端部过于突出的问题,使所述涂抹单元10收缩后的整体结构占的体积更小,有利于收纳。

请参阅图11,当所述上端部涂抹组件101、所述下端部涂抹组件102和所述中部涂抹组件103通过所述驱动单元200收缩后,所述涂抹单元100位于待命位置,位于所述待命位置的所述上端部涂抹组件101、所述下端部涂抹组件102和所述中部涂抹组件103在所述行驶方向上错位排列,在竖直方向上相互交叉,从而降低了所述涂抹单元100的整体高度,便于收纳。

请参阅图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机车车辆清洗设备还进一步包括外罩30,用于容纳所述涂抹单元10和所述驱动单元20,当所述涂抹单元10处于涂抹位置时,所述涂抹单元10伸出所述外罩30,当所述涂抹单元10处于待命位置时,所述涂抹单元10收纳于所述外罩30中。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罩30包括活动门,所述涂抹单元10通过所述活动门伸出或进入所述外罩30内部。进行清洗作业时,通过所述收缩机构将所述涂抹单元10自所述外罩30伸出;或者在非工作状态,清洗完毕后,通过所述收缩机构将所述涂抹单元10收缩进所述外罩30进行收纳保护,减少所述机车车辆清洗设备的涂抹单元10或者驱动单元20不使用时的非必要损坏,如环境腐蚀的损伤。优选的,所述活动门的开启或关闭方向为与所述机车车辆的行进方向平行的方向,能够保证所述活动门的开启或关闭不会对正常运行状态室外所述机车车辆的车身造成磨损。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机车车辆清洗装置,包括所述的机车车辆清洗设备,用于机车车辆的洗涤剂涂抹工作。优选的,所述机车车辆清洗装置包括多个所述机车车辆清洗设备,所述多个所述机车车辆清洗设备分布在所述机车车辆的两侧,用于对所述机车车辆两侧的所述侧面进行洗涤剂涂抹工作。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机车车辆清洗装置还包括洗涤剂喷洒组件,请参阅图13,所述洗涤剂喷洒组件所述洗涤剂喷洒设备包括喷嘴40,所述喷嘴40包括喷嘴40本体和蜂窝状海绵,所述蜂窝状海绵容纳在所述喷嘴40本体内部,所述蜂窝状海绵用于对进入所述喷嘴40混合的洗涤剂液体与低被压空气进行混合并形成泡沫。所述蜂窝状海绵对进入所述喷嘴40本体混合的洗涤剂液体与被压空气进行充分混合并发出大量泡沫由所述喷嘴40喷出,所述洗涤剂通过发泡后其附着性大大提高、流动性大大降低、对车体冲击的缓冲性大大增强,并配合合理的发泡喷嘴40分布间隙,确保发泡后的洗涤剂可以完全覆盖清洗面,降低飞溅、滴落等情况对洗涤剂的浪费。同时通过发泡过程,大大降低了洗涤剂在洗车工艺上的使用量,降低经济、环境成本。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喷嘴40的设置使得所述喷嘴40的喷射方向与所述机车车辆的机车车辆行进的行驶方向呈25°~60°。优选的,所述喷嘴40的设置使得所述喷嘴40的喷射方向与所述机车车辆的行进方向呈45°,向外偏转可有效增加洗涤剂喷洒至车体表面作用力缓冲,防止大面积飞溅的产生,减少洗涤剂的浪费和降低环境的污染。优选的,通过合理规划纵向分布的相邻所述喷嘴40的相对分布间距,保证理论喷涂至车体表面可完全覆盖洗涤剂的最大距离。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