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安全气囊门铰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08590发布日期:2019-04-24 00:15阅读:379来源:国知局
一种安全气囊门铰链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汽车安全气囊门的自带拉伸的铰链结构。



背景技术:

安全气囊门铰链为连接安全气囊门和包围安全气囊门的承载部件且在安全气囊门打开时实现对其引导的部件。安全气囊的触发使得安全气囊门打开从而弹出安全气囊门。安全气囊门的设计应使得安全气囊门在安全气囊触发时易于打开,且为了不对安全气囊区域中的人造成可能的伤害,还应使得安全气囊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从所述承载部件中脱离。

安全气囊门铰链可以为织物的形式。CN105358385A公开了一种安全气囊罩铰链,其具有纺织基本结构,在该纺织基本结构中集成有阻止纱线,阻止纱线相比于基本结构的纱线具有相同或更低的断裂强度,并且阻止纱线相对于纺织基本结构具有更长的长度。

作用于安全气囊门铰链上的力与安全气囊门的大小有关。安全气囊门越大或越重,作用于铰链上的力就越大。现有技术中,基于织物的安全气囊门铰链延伸率较低或拉伸强力不够,容易出现由于在安全气囊门展开过程中铰链无法承受过大的剪切拉力而造成断裂,安全气囊门飞出而产生安全风险。若可以获得兼具良好的延伸率和拉伸强力的铰链,则可以降低或避免织物在气囊门展开过程中由于受过大的剪切拉力而造成断裂。

因此,需要一种具有良好延伸率和拉伸强力的能够连接安全气囊门和承载部件的基于织物的安全气囊门铰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安全气囊门铰链,其用于与安全气囊门和包围所述安全气囊门的承载部件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气囊门铰链为双层结构,具有第一纺织层1和第二纺织层2,所述第一纺织层1和第二纺织层2通过多个连接部件3连接;其中,在纬向上两个相邻的连接部件3之间的纬向间距L为5-200mm。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本实用新型的安全气囊门铰链,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气囊门铰链的第一纺织层1和第二纺织层2均为各自连续的纺织层。

在另一个实施方案中,本实用新型的安全气囊门铰链,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气囊门铰链中第一纺织层1和第二纺织层2中其中一层为连续的纺织层,另一层为包括至少一个间隔区域的纺织层。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本实用新型的安全气囊门铰链,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气囊门铰链的第二纺织层2为第一纺织层1在边缘处折叠形成。

在又一个实施方案中,本实用新型的安全气囊门铰链,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气囊门铰链中第一纺织层1和第二纺织层2均为包括至少一个间隔区域的纺织层。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本实用新型的安全气囊门铰链,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区域由连接部件3限定。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本实用新型的安全气囊门铰链中在纬向上两个相邻的连接部件3之间的纬向间距L为10-100mm。

在另一个实施方案中,本实用新型的安全气囊门铰链中在纬向上两个相邻的连接部件3之间的纬向间距L为20-50mm。

在又一个实施方案中,本实用新型的安全气囊门铰链中在纬向上两个相邻的连接部件3之间的纬向间距L为5-70mm。

在另一个实施方案中,本实用新型的安全气囊门铰链中在纬向上两个相邻的连接部件3之间的纬向间距L为70-200mm。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本实用新型的安全气囊门铰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纺织层1与第二纺织层2之间的间隙为2mm以下。

在另一个实施方案中,本实用新型的安全气囊门铰链,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件3为线、线圈、胶或其组合。

在又一个实施方案中,本实用新型的安全气囊门铰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纺织层1和第二纺织层2的横向密度分别为5-25线圈数/25mm;和/或纵向密度分别为5-25线圈数/25mm。

在还一个实施方案中,本实用新型的安全气囊门铰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纺织层1和第二纺织层2的克重分别为100-2000gsm。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本实用新型的安全气囊门铰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纺织层1和第二纺织层2分别为针织物。

在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本实用新型的安全气囊门铰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纺织层1和第二纺织层2分别为纬编或经编织物。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本实用新型的安全气囊门铰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纺织层1和/或第二纺织层2中分别包含线圈,通过将包含在第一纺织层1的线圈嵌入第二纺织层2和/或将包含在第二纺织层2的线圈嵌入第一纺织层1实现连接。

在另一个实施方案中,本实用新型的安全气囊门铰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纺织层1和第二纺织层2有相同的延伸率和拉伸强力。

本实用新型的安全气囊门铰链,可以形成具有高延展性能和良好拉伸强力的织物产品,防止安全气囊门与承载部件分离。同时织物的高延伸率有助于降低织物在气囊门展开过程中受到的拉力,减小或避免织物受剪切拉力过大而造成断裂的风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安全气囊门的铰链的位置示意图。

图2A-2G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的铰链结构的侧视示意图,图2H-2N分别为图2A-2G对应的俯视示意图,其中图2J-2N中箭头所指的方向为拉伸方向,图2A-2G中第一纺织层1、第二纺织层2右侧的小方块分别代表第一纺织层1、第二纺织层2的俯视示意图。

图3A-3B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的铰链的俯视示意线圈图,其中箭头所指的方向为拉伸方向。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中的第一纺织层1和第二纺织层2中可以使用的组织形态的示意图和线圈图。

图5A-5B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C1织物 1第一纺织层

A1安全气囊门 2第二纺织层

A2承接部件 3连接部件

h间隙 3(1)、3(2)连接方式

L纬向间距 a、b连接部件-线圈

L’经向间距 D铰链的纬向总长

L1间隔区域的纬向间距之和 →拉伸方向

S1间隔区域 S2、S3连续区域

l2连续区域S2对应的纬向长度 l3连续区域S3对应的纬向长度

100示意图 200线圈图

101向右移圈 102向左移圈

103三圈重合(I) 104三圈重合(II)

105三圈重合(III) 106前针床集圈

107后针床集圈 108孔

109向左整列移动 110向右整列移动

111左绞 112右绞

113左扳 114右扳

115前针床浮线 116后针床浮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理解,所述用语旨在描述目的,而非限制本实用新型。

除非另有说明,本文使用的所述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技术人员通常所理解的相同的含义。若存在矛盾,则以本申请提供的定义为准。当以范围、优选范围、或者优选的数值上限以及优选的数值下限的形式表述某个量或其他值或参数的时候,应当理解相当于具体揭示了通过将任意一对范围上限或优选数值与任意范围下限或优选数值结合起来的任何范围,而不考虑该范围是否具体揭示。除非另有说明,本文所列出的数值范围旨在包括范围的端点和该范围内的所有整数和分数(小数)。

应当理解的是,绘图不一定按比例绘制。

除非另有说明,所有的百分比、份数、比例等都是基于重量的。

术语“约”、“大约”当与数值变量并用时,通常指该变量的数值和该变量的所有数值在实验误差内(例如对于平均值95%的置信区间内)或在指定数值的±10%内,或更宽范围内。

表述“包含”或与其同义的类似表述“包括”、“含有”和“具有”等是开放性的,不排除额外的未列举的元素、步骤或成分。表述“由…组成”排除未指明的任何元素、步骤或成分。表述“基本上由…组成”指范围限制在指定的元素、步骤或成分,加上任选存在的不会实质上影响所要求保护的主题的基本和新的特征的元素、步骤或成分。应当理解,表述“包含”涵盖表述“基本上由…组成”和“由…组成”。

本文所使用的术语“一种或多种”指一种、两种、三种、四种、五种、六种或更多。

本文所使用的术语“两种或更多种”指两种、三种、四种、五种、六种或更多。

本文所使用的术语“铰链”即为以织物形式的铰链,特别是以网布形式的铰链。

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横向密度”简称为“横密”,为沿线圈横列方向在规定长度(25mm)内的线圈数。横向密度使用本领域所熟知的方法进行计算。例如可通过规定长度(25mm)与圈距之比计算得出。在本文中,横向也可理解为纬向。

本文所使用的术语“纵向密度”简称为“纵密”,为沿线圈纵行方向在规定长度(25mm)内的线圈数。纵向密度使用本领域所熟知的方法进行计算。例如可通过规定长度(25mm)与圈高之比计算得出。在本文中,纵向也可理解为经向。

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克重”为每平方米的干燥重量克数,单位常用gsm或g/m2表示。

本文所使用的术语织物的“组织”为组成织物的基本结构单元(线圈、浮线、集圈)以及附加纱线或纤维集合体的配置、排列、组合与联结的方式。

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延展性”指针织物在受外力拉伸时的伸长特性,也称为延伸性。通常使用ISO 13934进行测量。延展性常用延伸率作为指标。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纺织层和第二纺织层具有相同或不同的延伸率。本实用新型的铰链的延伸率为约20-200%。

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拉伸强力”指织物受拉伸至断裂时所能承受的最大外力,单位为N。通常使用本领域所熟知的方法进行测量。例如为ISO 13934。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纺织层和第二纺织层具有相同或不同的拉伸强力。本实用新型的铰链的拉伸强力通常使用有效宽度(纬向宽度)为5cm的试样进行测试,拉伸的方向为铰链的经向方向。拉伸强力为约800-4000N。

对于本文所使用的处于相同关系的构件名称所划分的术语“第一”、“第二”,本实用新型不受限于本文描述的顺序。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安全气囊门铰链。参考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安全气囊门的铰链的位置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安全气囊门铰链,即织物C1,其用于与安全气囊门A1(虚线内所示组件)和包围安全气囊门的承载部件A2连接。该连接例如可使用嵌件注塑工艺完成。参考图2A,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案的铰链的侧视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的安全气囊门铰链为双层结构,具有第一纺织层1和第二纺织层2。第一纺织层1与第二纺织层2平行设置。第一纺织层1与第二纺织层2通过多个连接部件3相连。

参考图2A,第一纺织层1与第二纺织层2之间的间隙h为约2mm以下。所述第一纺织层1与第二纺织层2之间的间隙h为第一纺织层1的下侧与第二纺织层2的上侧之间的距离。具体地,第一纺织层1的下侧与第二纺织层2的上侧之间在连接部件3连接处的间隙为约0mm,即在此处第一纺织层1的下侧与第二纺织层2的上侧完全贴合,没有间隙。对于没有连接部件3处的第一纺织层1的其余部分和第二纺织层2中的其余部分各自分开,即二者之间为空气或称为空气层。第一纺织层1的下侧与第二纺织层2的上侧之间在没有连接部件3处的距离为约2mm以下。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纺织层为柔软的,在没有连接部件3处的间隙并非一个恒定的值,会随着与连接部件3的距离远近有所差异,但均在2mm以下的范围内。图2A中关于第一纺织层1和第二纺织层2之间的间隙h的标识仅为示例性的。优选地,第一纺织层1的下侧与第二纺织层2的上侧之间在没有连接部件3处的距离也可为约0mm。即,第一纺织层1的下侧与第二纺织层2完全贴合,中间没有间隙,如图2B所示。

参考图2A,第一纺织层1和第二纺织层2的厚度分别为约0.8mm。图2A中的铰链的厚度在连接部件3处为约1.6mm;在没有连接部件3处为约3.6mm以下。参考图2B,第一纺织层1和第二纺织层2的厚度分别为约0.8mm。图2B中第一纺织层1和第二纺织层2完全贴合,铰链的厚度为约1.6mm。纺织层的厚度略厚对于获得较好的延伸率是有利的,但还需考虑到注塑工艺的可行性。结合考虑材料本身的厚度、注塑工艺和延伸率,第一纺织层1和第二纺织层2的厚度通常分别为约0.5-1mm。铰链的厚度通常为约1-4mm。

在纬向上两个相邻的连接部件3之间的距离为纬向间距L。连接部件3之间的合适的纬向间距L可给织物带来良好的拉伸强力和延伸率。过大的纬向间距L不利于织物整体强度的提高。过小的纬向间距L可能影响到织物整体的延伸率。用于第一纺织层1和第二纺织层2的连接的纬向上两个相邻的连接部件3之间的纬向间距L为约5-200mm,如为约10-100mm,约20-50mm,约20-35mm,约5-70mm,约70-200mm。

参考图2A和图2B及其各自对应的俯视示意图2H和2I,第一纺织层1和第二纺织层2均为各自连续的纺织层。连接部件3可以基本均匀地分布于第一纺织层和第二纺织层之间,即纬向上各相邻的连接部件3之间的纬向间距L可以为基本相同的。用于第一纺织层1和第二纺织层2的连接的纬向上两个相邻的连接部件3之间的纬向间距L为约5-200mm,优选为约10-100mm,更优选为约20-50mm,甚至更优选为约20-35mm,例如为约5、30mm。纬向上各相邻的连接部件3之间的纬向间距L也可以有所差异,即纬向上各相邻的连接部件3之间的纬向间距L为不同的,但纬向间距L的变化范围应在上文所述的纬向间距的范围内。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安全气囊门铰链中第一纺织层1和第二纺织层2中其中一层为连续的纺织层,另一层为包括至少一个间隔区域的纺织层。间隔区域为对应的纺织层在该区域中为缺失的。即,第一纺织层1或第二纺织层2在纬向上相邻的两个连接部件3之间也可以为间断地,在间隔区域处纬向上同一空间内仅存在第一纺织层1或第二纺织层2。间隔区域由连接部件3限定。各间隔区域在纬向上的长度为纬向上两个相邻的连接部件之间的距离,也就是纬向间距L。为了保证铰链的适合的延伸率和拉伸强力,间隔区域的各纬向间距L之和L1与铰链的纬向总长D的比例L1/D为约0.8以下。铰链的纬向总长D没有特别的限定,通常为约160-250mm。

参考图2C和其对应的俯视示意图2J,铰链中包含多个间隔区域。间隔区域的总个数没有特别的限制,通常需满足间隔区域的纬向间距之和L1与铰链的纬向总长D的比例L1/D为约0.75以下,例如约0.43。图2C中各间隔区域的纬向间距可以相同或不同。连续区域为对应的纺织层在该区域中为连续的。即,在连续区域处纬向上同一空间内同时具有第一纺织层1和第二纺织层2。图2C中各连续区域纬向上相邻的两个连接部件3之间的纬向间距L也可以相同或不同,各间隔区域的纬向间距L与各连续区域的纬向间距L可以相同或不同,但均在上文所述的纬向间距L的范围内,优选在约5-70mm的范围内,更优选为约20-50mm,例如为约30mm。根据实际延伸率和拉伸强力的需求可对各间隔区域的纬向间距L、连续区域的纬向间距L以及间隔区域的数目进行调整。

参考图2D和其对应的俯视示意图2K,铰链中可以包含1个间隔区域,即仅包含两个连接部件3。仅为第一纺织层1或第二纺织层2的间隔区域S1设置于绞链纬向上的中间部位。位于间隔区域S1纬向一侧的第一纺织层1和第二纺织层2的连续区域S2的纬向长度l2与位于间隔区域S1纬向另一侧(与S2相对)的第一纺织层1和第二纺织层2的连续区域S3的纬向长度l3基本相同,即l2=l3,且连续区域S2和S3具有基本相同的拉伸强力和延伸率。参考图2D,连接部件3之间的纬向间距L优选为约70-200mm,例如为约70、160、200mm。由于仅存在两个连接部件3,因此纬向间距L即间隔区域的纬向间距之和L1。间隔区域的纬向间距之和L1与铰链的纬向总长D的比例L1/D为约0.8以下,优选约0.35-0.8。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安全气囊门铰链的第二纺织层2为第一纺织层1在边缘处折叠形成。参考图2E和其对应的俯视示意图2L,铰链中包含1个间隔区域,区别于图2D的方案,图2E的方案中第二纺织层2为第一纺织层1在第一纺织层1的两个相对的边缘处向该纺织层的中间的方向翻折180度形成。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安全气囊门铰链中第一纺织层(1)和第二纺织层(2)均为包括至少一个间隔区域的纺织层。参考图2F和其对应的俯视示意图2M,第一纺织层1和第二纺织层2均包括至少一个间隔区域的纺织层,但第一纺织层1和第二纺织层2的设置使得整个铰链是连续的,即在间隔区域处纬向上同一空间内具有第一纺织层1或第二纺织层2。图2F中,第一纺织层1和第二纺织层2的设置使得在纬向上同一空间内第一纺织层1和第二纺织层2可以同时为连续区域,也可以择一具有间隔区域。

整个铰链中第一纺织层1和第二纺织层2的设置也可以使得在纬向上同一空间内第一纺织层1和第二纺织层2均不同时为连续区域。参考图2G和其对应的俯视图2N,第一纺织层1和第二纺织层2的设置使得整个铰链中纬向上同一空间内为第一纺织层1的间隔区域或第二纺织层2的间隔区域,或者为第一纺织层1的连续区域或第二纺织层2的连续区域,但不同时为连续区域。但这样的设置应使得整个铰链是连续的,即整个铰链中纬向上同一空间内第一纺织层1和第二纺织层2不同时为间隔区域。

连接部件3的数目取决于对延伸率和拉伸强力的实际需求,没有特别的限定。连接部件3的连接形式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为线圈、线、胶或其组合的形式。当为线圈或线的形式时,所述线圈或线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纤维、金属等。当使用纤维作为材料时,所述纤维如下文中所列举。

如图3A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案的铰链的俯视线圈图。第一纺织层1(黑色部分)和第二纺织层2(白色部分)构造为针织物。第一纺织层1与第二纺织层2的织物也可以为机织物或其与针织物的组合。图3A中第一纺织层1与第二纺织层2的织物具体为纬编织物。但也可以为经编织物。织物组织形态没有特别的限定,包括但不限于基本组织、变化组织、单面组织、双面组织、复合组织,如纬平组织、罗纹组织、集圈组织、移圈组织、纱罗组织、添纱组织、浮线添纱组织、衬纬组织、如图4所示的组织或其组合等,优选纬平组织、罗纹组织、集圈组织、移圈组织、纱罗组织、添纱组织、浮线添纱组织、图4所示的组织或其组合。

图3A的实施方案中,第一纺织层1和第二纺织层2均使用同一种组织形态,为纬平组织。但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纺织层1和第二纺织层2的组织形态也可以不同。第一纺织层1和第二纺织层2各自的纺织层内还可分别使用一种或多种组织形态的组合。在图3A的实施方案中,第一纺织层1与第二纺织层2的网眼花型相同。但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纺织层和第二纺织层的网眼花型也可以不同。

第一纺织层1和第二纺织层2的织造方法为本领域通常使用的织造方法。图3A中使用针织横机编织成型。

编织第一纺织层1和第二纺织层2所使用的材料为纤维。第一纺织层1和第二纺织层2分别由至少一根纤维单元组成。所述纤维单元通过缠绕、交叉、线圈编织以形成纺织层。所述纤维为本领域通常所使用的用于纺织的纤维,包括但不限于合成纤维例如聚乙烯、聚丙烯、再生纤维素纤维、聚酰胺、碳纤维、聚丙烯腈、聚酯如芳纶、涤纶、锦纶、腈纶、丙纶、维纶、氯纶等,天然纤维如纤维素、棉、剑麻、蕉麻、木棉、苎麻、亚麻、大麻、黄麻、动物毛、蚕丝等。可以使用一种类型的纤维,也可以使用两种或更多种类型的纤维的组合。第一纺织层1与第二纺织层2的纤维类型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但通常应使得这两层的力学性能如延伸率和拉伸强力差别不大。在图3A的实施方案中,第一纺织层1与第二纺织层2的纤维类型相同。在图3A的实施方案中,第一纺织层1和第二纺织层2所使用的纤维均为芳纶纤维。

第一纺织层1和第二纺织层2应具有一定的横向密度和纵向密度范围,以及一定的克重,使得其具有优良的延伸率和拉伸强力,从而在安全气囊弹出时安全气囊门不会从承载部件中脱离。第一纺织层1和第二纺织层2的横向密度通常分别为约5-25线圈数/25mm,优选为约5-10线圈数/25mm,例如为约7、13线圈数/25mm。第一纺织层1和第二纺织层2的纵向密度通常分别为约5-25线圈数/25mm,优选为约9-15线圈数/25mm,例如为约12线圈数/25mm。第一纺织层1和第二纺织层2的克重分别为约100-2000gsm,优选为约400-800gsm,例如为约560gsm。第一纺织层1和第二纺织层2可具有基本相同或不同的横向密度、纵向密度和克重。第一纺织层1和第二纺织层2各自的纺织层内不同区域也可具有不同的横向密度、纵向密度和克重,但这样的差异均在上文所述的范围内进行变动。

参考图3A,连接部件3为线圈连接的方式。以黑色线圈为主的是第一纺织层1,以白色线圈为主的是第二纺织层2。第一纺织层1和第二纺织层2中分别包含线圈,通过将包含在第一纺织层1的线圈嵌入第二纺织层2和将包含在第二纺织层2的线圈嵌入第一纺织层1实现连接。即,第一纺织层1和第二纺织层2中的线圈相互嵌套实现连接。具体的,连接方式3(1)为包含在第二纺织层2中的白色线圈a嵌入第一纺织层1。连接方式3(2)为包含在第一纺织层1中的黑色线圈b嵌入第二纺织层2中。第一纺织层1和第二纺织层2同时编织,在编织至连接部件3处时,第一纺织层1线圈通过织针跳到第二纺织层2,第二纺织层2线圈通过织针跳到第一纺织层1,使得线圈a和线圈b能够分别嵌入相对的纺织层中,即第一纺织层1和第二纺织层2。在第一纺织层1中,原应处于第一纺织层1中的连接方式3(1)的位置的黑色线圈b嵌入第二纺织层2中原应处于连接方式3(2)的位置的白色线圈a的位置,且原应处于第二纺织层中的连接方式3(2)的位置的白色线圈a嵌入第一纺织层1中原应处于连接方式3(1)的位置的黑色线圈b的位置。即线圈a、b的位置在相对的纺织层中相互替换实现连接。嵌入的方式为缠绕,即指包含在第二纺织层2中的线圈a缠绕于包含在第一纺织层1的线圈中,包含在第一纺织层1中的线圈b缠绕于包含在第二纺织层2的线圈中。

在本实用新型中,还可以以其他的方式实现连接。在一个实施方案中,通过将包含在第一纺织层1的线圈嵌入第二纺织层2,使其与第二纺织层2中包含的线圈缠绕实现连接。在另一个实施方案中,通过将包含在第二纺织层2的线圈嵌入第一纺织层1,使其与第一纺织层1中包含的线圈缠绕实现连接。在又一个实施方案中,通过使用独立于第一纺织层和第二纺织层的线圈将第一纺织层与第二纺织层连接。在优选的实施方案中,线圈与纺织层的连接方式为嵌入、缠绕或本领域所熟知的其他方式。在还一个实施方案中,第一纺织层和第二纺织层通过多个线如连接线连接,所述连接线可以以本领域所熟知的任何方式连接至第一纺织层和第二纺织层,所述连接线可以与第一和/或第二纺织层呈任意的角度。

参考图3A,纬向间距L为纬向上同一纺织层的第一个作为连接部件的线圈的一侧至相邻的第二个作为连接部件的线圈的同一侧在同一水平方向之间的距离。如上文所述,纬向间距L可以为约5-200mm,例如为约10-100mm,约20-50mm,约20-35mm,约5-70mm,约70-200mm,例如为约5、30、70、160、200mm。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第一纺织层1和第二纺织层2中具有基本均匀的力学性能如延伸率、拉伸强力。拉伸和延伸的方向为纺织层中线圈的纵向或经向方向。本实用新型的铰链的延伸率为约20-200%,例如为约100%、50%、80%、120%。本实用新型的铰链的拉伸强力为约800-4000N,例如为约800N、1500N、2000N、4000N。在另一个实施方案中,为了实现延伸可控的效果,第一纺织层1和第二纺织层2具有不同的力学性能如延伸率、拉伸强力,但这样的力学性能均在本文所述的范围内。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第一纺织层1和第二纺织层2内部不同的区域具有基本均匀的力学性能如延伸率、拉伸强力。在另一个实施方案中,第一纺织层1和第二纺织层2内部不同的区域具有不同的力学性能如延伸率、拉伸强力,但均在本文所述的范围内。

参考图3A,用作第一纺织层1和第二纺织层2中的连接部件3的线圈的嵌入或替换按纵列进行。参考图3A,第一纺织层1中的第I列、II列由第二纺织层2中的线圈嵌入或替换。第二纺织层2中的第I’列、II’列由第一纺织层1中的线圈嵌入或替换。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用作第一纺织层1和第二纺织层2中的连接部件3的线圈按纵列进行的嵌入或替换也可以使用除了线圈以外的其他的连接部件进行连接,例如以胶或线如连接线的形式或者同时使用胶、线、线圈中的一种或多种的连接形式的组合。

参考图3B,以黑色线圈为主的是第一纺织层1,以白色线圈为主的是第二纺织层2,用于第一纺织层1和第二纺织层2的连接部件3的线圈的嵌入或替换按点进行。图3B中用作连接部件3的线圈的纬向间距L的范围符合本文中L的范围。如图3B所示,经向间距L’为在经向上两个相邻的连接部件之间的经向间距。具体地,即同一纺织层内经向上第一个作为连接部件的线圈的顶部至相邻的第二个作为连接部件的线圈的顶部在同一垂直方向之间的距离,如图3B所示。L’可以为约2-150mm,例如为约4mm。考虑到连接部件3的线圈的嵌入或替换以线圈个数为单元进行嵌入或替换,当L’小于2mm时,通常可理解为该纵列上每个线圈均被相对层中的线圈嵌入或替换,例如为图3A的方案。

需要指出的是,图3A和图3B为示例性的,并不代表连接部件3之间实际存在的线圈的个数。

实施例

参照下文的实施例进一步详细地描述本实用新型,但是其并不意图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以下实施例均使用芳纶纤维作为纺织材料,织物组织形态为纬平组织,使用针织横机编织成型,实施例1-6具有连接部件3为如图3A所示的线圈连接方式。实施例7具有连接部件3为如图3B所示的线圈连接方式。第一纺织层1和第二纺织层2中的横向密度均为13线圈数/25mm,纵向密度为12线圈数/25mm,克重为560gsm,且在各自的纺织层内均匀分布。

以下实施例中第一纺织层1和第二纺织层2的间隙h为0mm。即第一纺织层1和第二纺织层2完全贴合。

实施例1

铰链的侧视图和俯视图分别如图2B和2I所示。铰链的第一纺织层1和第二纺织层2均为各自连续的纺织层。用于第一纺织层1和第二纺织层2的连接部件3在纬向上两个相邻的连接部件3之间的纬向间距L为约30mm。第一纺织层1和第二纺织层2的延伸率相同,分别为120%。铰链的延伸率为100%。铰链的拉伸强力为2000N。

实施例2

铰链的侧视图和俯视图分别如图2B和2I所示。铰链的第一纺织层1和第二纺织层2均为各自连续的纺织层。用于第一纺织层1和第二纺织层2的连接部件3在纬向上两个相邻的连接部件3之间的纬向间距L为约5mm。第一纺织层1和第二纺织层2的延伸率相同。铰链的延伸率为50%。铰链的拉伸强力为4000N。

实施例3

铰链的侧视图和俯视图分别如图2C和5A所示。铰链中第一纺织层1为连续的纺织层,第二纺织层2为包括3个间隔区域的纺织层。用于第一纺织层1和第二纺织层2的连接部件3在纬向上两个相邻的连接部件3之间的纬向间距L均为30mm,铰链的纬向总长D为210mm,间隔区域的纬向间距之和L1为90mm,L1/D为0.43。

实施例4

铰链的侧视图和俯视图分别如图2D和5B所示。铰链中第一纺织层1为连续的纺织层,第二纺织层2为包括1个间隔区域的纺织层。用于第一纺织层1和第二纺织层2的连接部件3在纬向上两个相邻的连接部件3之间的纬向间距L或间隔区域的纬向间距之和L1为160mm,铰链的纬向总长D为200mm,l2=l3=20cm,L1/D为0.8。

实施例5

铰链的侧视图和俯视图分别如图2D和5B所示。铰链中第一纺织层1为连续的纺织层,第二纺织层2为包括1个间隔区域的纺织层。用于第一纺织层1和第二纺织层2的连接部件3在纬向上两个相邻的连接部件3之间的纬向间距L或间隔区域的纬向间距之和L1为70mm,l2=l3,铰链的纬向总长D为200mm,L1/D为0.35。铰链的延伸率为100%。铰链的拉伸强力为1500N。

实施例6

铰链的侧视图和俯视图分别如图2D和5B所示。铰链中第一纺织层1为连续的纺织层,第二纺织层2为包括1个间隔区域的纺织层。用于第一纺织层1和第二纺织层2的连接部件3在纬向上两个相邻的连接部件3之间的纬向间距L或间隔区域的纬向间距之和L1为200mm,l2=l3,铰链的纬向总长D为250mm,L1/D为0.8。铰链的延伸率为80%。铰链的拉伸强力为800N。

实施例7

铰链的侧视图和俯视图分别如图2B和2I所示。铰链的第一纺织层1和第二纺织层2均为各自连续的纺织层。用于第一纺织层1和第二纺织层2的连接部件3在纬向上两个相邻的连接部件3之间的纬向间距L为约30mm。经向间距L’为约4mm。

本领域技术人员会清楚,可以进行本实用新型的许多修改和变化而不背离其精神和范围。本文所述的具体实施方案仅通过示例的方式提供,并不意味着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实用新型的真正范围和精神通过所附权利要求书示出,说明书和实施例仅是示例性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