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815942发布日期:2020-01-31 19:08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轮胎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由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的一对刀槽花纹划分出的花纹块的轮胎。



背景技术:

在冰雪路面上使用的轮胎中,根据冰雪路面上的轮胎的性能(冰雪上性能)设定胎面花纹,各种花纹块形成于胎面部。另外,以往已知一种轮胎,利用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的多条刀槽花纹来增加边缘成分,从而确保冰雪上性能(参照专利文献1)。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以往的轮胎中,难以进一步提高利用刀槽花纹形成的边缘的效应,从进一步推进确保冰雪上性能的观点来看,存在改进的余地。另外,在冰雪路面上使用的轮胎中,除了冰雪上性能之外,还要求提高耐偏磨损性能。对此,例如,通过提高偏磨损的产生部分的刚度,有时能抑制偏磨损的产生。然而,若提高刚度,则担心对冰雪上性能产生影响。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20384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所述以往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抑制轮胎产生偏磨损,并且确保轮胎的冰雪上性能,从而兼顾耐偏磨损性能和冰雪上性能。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轮胎包括:一对划分刀槽花纹,其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分离花纹块,其位于一对划分刀槽花纹的轮胎周向的两侧,在轮胎周向上分离开地形成;台阶花纹块,其被划分在一对划分刀槽花纹之间,利用位于比分离花纹块的接地面靠轮胎半径方向的内侧的位置的接地面相对于分离花纹块形成台阶;以及相邻花纹块,其在轮胎宽度方向上与分离花纹块和台阶花纹块隔着周向槽相邻,在接地时不与台阶花纹块接触而与分离花纹块接触。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轮胎产生偏磨损,并且能够确保轮胎的冰雪上性能,能够兼顾耐偏磨损性能和冰雪上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轮胎的胎面花纹的俯视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第3接地部和第4接地部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第3接地部的局部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分离花纹块和台阶花纹块接地时的状态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轮胎的一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轮胎是车辆用的充气轮胎(例如:卡车·公共汽车用轮胎、载重用轮胎、轿车用轮胎),由通常的轮胎构件形成为公知的构造。即,轮胎包括一对胎圈部、位于一对胎圈部的轮胎半径方向的外侧的一对侧壁部、与路面接触的胎面部、位于胎面部与一对侧壁部之间的一对胎肩部。另外,轮胎包括一对胎圈芯、配置于一对胎圈芯之间的胎体、配置于胎体的外周侧的带束以及具有预定的胎面花纹的胎面橡胶。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的胎面花纹的俯视图,示意性地表示胎面部2的轮胎周向s的局部。

如图所示,轮胎1包括形成于胎面部2的多条主槽10、11、多条周向槽12、多条宽度方向槽13~15、多条刀槽花纹20~26以及多个接地部30、40、50、60。在车辆行驶时,轮胎1在多个接地部30、40、50、60处与路面接触,在路面上滚动。此时,多个接地部30、40、50、60的接地面与路面接触。接地面是接地部30、40、50、60的轮胎半径方向的外侧的面。

多条主槽10、11是沿轮胎周向s延伸的周向主槽,在轮胎宽度方向h上隔开间隔地排列。在此,轮胎1具备4条沿着轮胎周向s连续地形成的主槽(两条第1主槽10、两条第2主槽11)。第1主槽10是多条主槽10、11中位于轮胎宽度方向h的最内侧(轮胎赤道面3侧)的内侧主槽,形成于第2主槽11的轮胎宽度方向h的内侧。轮胎赤道面3位于胎面部2的轮胎宽度方向h的中央部。

第1主槽10是位于轮胎赤道面3的轮胎宽度方向h的两侧的中央侧主槽,在轮胎赤道面3的两侧形成于轮胎赤道面3与第2主槽11之间。第2主槽11是多条主槽10、11中位于轮胎宽度方向h的最外侧(胎肩部4侧)的外侧主槽,形成于第1主槽10的轮胎宽度方向h的外侧。胎肩部4位于胎面部2的轮胎宽度方向h的外侧。在轮胎赤道面3的两侧,第2主槽11位于胎肩部4的轮胎宽度方向h的内侧,形成于第1主槽10与胎肩部4之间。

多条周向槽12是比主槽10、11细的周向细槽(副槽),沿轮胎周向s延伸。在此,轮胎1具备两条沿着轮胎周向s连续形成的周向槽12。在轮胎赤道面3的两侧,周向槽12位于第2主槽11的轮胎宽度方向h的外侧(胎肩部4的轮胎宽度方向h的内侧),形成于第2主槽11与胎肩部4之间。

多条宽度方向槽13~15是沿轮胎宽度方向h延伸的横槽(横向花纹槽),分别形成于接地部30、40、60。宽度方向槽13~15的槽底的一部分是向轮胎半径方向的外侧隆起的隆起部(tiebar:加强盘),形成得比主槽10、11和周向槽12浅。多条刀槽花纹20~26分别是形成于接地部30、40、50、60的切缝,从接地部30、40、50、60的接地面朝向接地部30、40、50、60的内部形成。

利用多条主槽10、11和周向槽12对轮胎1的胎面部2在轮胎宽度方向h上进行划分,多个接地部30、40、50、60形成于胎面部2。多个接地部30、40、50、60是向轮胎半径方向的外侧突出的凸部,沿着各槽10、11、12沿轮胎周向s延伸。另外,接地部30、40、50、60沿轮胎宽度方向h隔开间隔地排列。

接地部30、40、50、60是形成为肋状的肋状接地部或者具有沿轮胎周向s排列的多个花纹块的花纹块列(间断接地部)。在此,轮胎1包括7个接地部(1个第1接地部30、两个第2接地部40、两个第3接地部50、两个第4接地部60)。第1接地部30、第2接地部40以及第4接地部60是花纹块列,第3接地部50是肋状接地部。

第1接地部30是由两条第1主槽10划分出的中央接地部,形成于胎面部2的包含轮胎赤道面3的中央区域。轮胎赤道面3位于第1接地部30的轮胎宽度方向h的中央部。另外,第1接地部30的轮胎宽度方向h的宽度比其他接地部40、50、60的轮胎宽度方向h的宽度宽,第1接地部30是多个接地部30、40、50、60中的宽度最宽的最宽接地部。第1接地部30形成于两条第1主槽10之间,位于两个第2接地部40的轮胎宽度方向h的内侧。

第1接地部30具有多条宽度方向槽13、多条刀槽花纹20~22(分割刀槽花纹20、21、封闭刀槽花纹22)以及多个花纹块31。多条宽度方向槽13在轮胎赤道面3的两侧沿轮胎周向s隔开间隔地排列。宽度方向槽13的一端部向第1主槽10开口,宽度方向槽13的另一端部在第1接地部30内闭合。轮胎赤道面3的一侧的宽度方向槽13和轮胎赤道面3的另一侧的宽度方向槽13在轮胎周向s上错开地形成。分割刀槽花纹20、21是沿轮胎周向s延伸的周向刀槽花纹,在第1接地部30的轮胎宽度方向h的中央部形成于宽度方向槽13之间。分割刀槽花纹20、21的两端部向宽度方向槽13开口,利用多条分割刀槽花纹20、21在轮胎宽度方向h上分割第1接地部30。

第1接地部30的花纹块31是位于胎面部2的中央区域的中央花纹块。利用两条第1主槽10、多条宽度方向槽13以及多条分割刀槽花纹20、21,在两条第1主槽10之间划分出多个花纹块31,使其形成于第1接地部30。在轮胎赤道面3的两侧,多个花纹块31沿轮胎周向s依次配置,宽度方向槽13形成于花纹块31之间。轮胎赤道面3的一侧的花纹块31与轮胎赤道面3的另一侧的花纹块31在轮胎周向s上错开地形成。

封闭刀槽花纹22是在花纹块31内闭合的刀槽花纹,沿轮胎宽度方向h延伸。在此,花纹块31具有作为弯曲刀槽花纹的1条以上的封闭刀槽花纹22。封闭刀槽花纹22多次弯曲并且沿轮胎宽度方向h呈锯齿状延伸。封闭刀槽花纹22的两端部位于花纹块31内,在花纹块31内闭合。封闭刀槽花纹22的两壁面形成为弯曲形状,在花纹块31内相对。在各花纹块31中,多条(在此为4条)封闭刀槽花纹22沿轮胎周向s隔开间隔地排列。

第2接地部40是由第1主槽10和第2主槽11划分出的中间接地部,形成于胎面部2的位于轮胎赤道面3与胎肩部4之间的中间区域。在轮胎赤道面3的两侧,第2接地部40形成于第1主槽10与第2主槽11之间,位于第1接地部30与第3接地部50之间。另外,第2接地部40具有多条宽度方向槽14、多条刀槽花纹(封闭刀槽花纹)23以及多个花纹块41。多条宽度方向槽14形成于第1主槽10与第2主槽11之间,沿轮胎周向s隔开间隔地排列。宽度方向槽14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分别向第1主槽10和第2主槽11开口。多条宽度方向槽14沿轮胎宽度方向h横穿第2接地部40,将第2接地部40在轮胎周向s上截断。

第2接地部40的花纹块41是位于胎面部2的中间区域的中间花纹块。利用第1主槽10、第2主槽11以及多条宽度方向槽14,在第1主槽10与第2主槽11之间划分出多个花纹块41,使其形成于第2接地部40。在轮胎赤道面3的两侧,多个花纹块41沿轮胎周向s依次配置,宽度方向槽14形成于花纹块41之间。

封闭刀槽花纹23是在花纹块41内闭合的刀槽花纹,沿轮胎宽度方向h延伸。在此,花纹块41具有作为弯曲刀槽花纹的1条以上的封闭刀槽花纹23。封闭刀槽花纹23多次弯曲并且沿轮胎宽度方向h呈锯齿状延伸。封闭刀槽花纹23的两端部位于花纹块41内,在花纹块41内闭合。封闭刀槽花纹23的两壁面形成为弯曲形状,在花纹块41内相对。在各花纹块41中,多条(在此为4条)封闭刀槽花纹23沿轮胎周向s隔开间隔地排列。

第3接地部50是利用第2主槽11和周向槽12划分出的外侧接地部,形成于胎面部2的轮胎宽度方向h的外侧区域(胎肩部4侧区域)。在轮胎赤道面3的两侧,第3接地部50形成于第2主槽11与周向槽12之间,位于第2接地部40与第4接地部60之间。另外,第3接地部50具有多条刀槽花纹24、25(划分刀槽花纹24、封闭刀槽花纹25)和多个花纹块51、52。

划分刀槽花纹24是沿轮胎宽度方向h延伸的宽度方向刀槽花纹,形成于第2主槽11与周向槽12之间。划分刀槽花纹24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分别向第2主槽11和周向槽12开口。多条划分刀槽花纹24是沿轮胎宽度方向h横穿第3接地部50的横穿刀槽花纹,沿轮胎周向s隔开间隔地排列。利用多条划分刀槽花纹24,在轮胎周向s上对第3接地部50进行划分。

第3接地部50的花纹块51、52是位于胎面部2的外侧区域的外侧花纹块。利用第2主槽11、周向槽12以及多条划分刀槽花纹24,在第2主槽11与周向槽12之间划分出多个花纹块51、52,使其形成于第3接地部50。在轮胎赤道面3的两侧,多个花纹块52沿轮胎周向s依次配置,划分刀槽花纹24形成于一花纹块51与另一花纹块52之间。一花纹块51与另一花纹块52形成为互不相同的形状。

封闭刀槽花纹25是在一花纹块51内闭合的刀槽花纹,沿轮胎宽度方向h延伸。在此,花纹块51具有作为弯曲刀槽花纹的1条以上的封闭刀槽花纹25。封闭刀槽花纹25多次弯曲并且沿轮胎宽度方向h呈锯齿状延伸。封闭刀槽花纹25的两端部位于花纹块51内,在花纹块51内闭合。封闭刀槽花纹25的两壁面形成为弯曲形状,在花纹块51内相对。在各花纹块51中,多条(在此为4条)封闭刀槽花纹25沿轮胎周向s隔开间隔地排列。

第4接地部60是利用周向槽12划分出的外侧接地部,与第3接地部50一起形成于胎面部2的轮胎宽度方向h的外侧区域。另外,第4接地部60是多个接地部30、40、50、60中位于轮胎宽度方向h的最外侧(胎肩部4侧)的最外侧接地部(胎肩部4侧接地部)。在轮胎赤道面3的两侧,第4接地部60形成于周向槽12的轮胎宽度方向h的外侧,位于第3接地部50的轮胎宽度方向h的外侧。周向槽12形成于第3接地部50与第4接地部60之间。第3接地部50和第4接地部60在相互之间隔着周向槽12地在轮胎宽度方向h上相邻。

第4接地部60具有多条宽度方向槽15、多条刀槽花纹(封闭刀槽花纹)26以及多个花纹块61。多条宽度方向槽15形成于周向槽12的轮胎宽度方向h的外侧,沿轮胎周向s隔开间隔地排列。宽度方向槽15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分别向周向槽12和胎面部2的外侧部开口。多条宽度方向槽15沿轮胎宽度方向h横穿第4接地部60,将第4接地部60在轮胎周向s上截断。

第4接地部60的花纹块61是位于胎面部2的外侧区域的外侧花纹块。另外,花纹块61是多个花纹块31、41、51、52、61中位于轮胎宽度方向h的最外侧(胎肩部4侧)的最外侧花纹块(胎肩部4侧花纹块)。利用周向槽12和多条宽度方向槽15,在周向槽12的轮胎宽度方向h的外侧划分出多个花纹块61,使其形成于第4接地部60。在轮胎赤道面3的两侧,多个花纹块61沿轮胎周向s依次配置,宽度方向槽15形成于花纹块61之间。

封闭刀槽花纹26是在花纹块61内闭合的刀槽花纹,沿轮胎周向s延伸。在此,花纹块61具有作为弯曲刀槽花纹的1条以上的封闭刀槽花纹26。封闭刀槽花纹26多次弯曲并且沿轮胎周向s呈锯齿状延伸。封闭刀槽花纹26的两端部位于花纹块61内,在花纹块61内闭合。封闭刀槽花纹26的两壁面形成为弯曲形状,在花纹块61内相对。在各花纹块61,1条封闭刀槽花纹26形成于花纹块61的轮胎宽度方向h的中央部。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第3接地部50和第4接地部60的俯视图,放大表示图1的局部。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第3接地部50的局部的侧视图,示意性地表示从轮胎宽度方向h的一侧(内侧或者外侧)观察第3接地部50的情况。

如图所示,在第3接地部50形成有2种花纹块51、52(分离花纹块51、台阶花纹块52),在第4接地部60形成有1种花纹块(相邻花纹块)61。

轮胎1包括:一对划分刀槽花纹24,其形成于第3接地部50;分离花纹块51,其相互沿轮胎周向s分离;台阶花纹块52,其相对于分离花纹块51形成台阶;相邻花纹块61,其与分离花纹块51和台阶花纹块52相邻;以及刀槽花纹25、26,其分别形成于分离花纹块51和相邻花纹块61。划分刀槽花纹24是笔直地延伸的直刀槽花纹,形成于分离花纹块51与台阶花纹块52之间。划分刀槽花纹24的两壁面形成为平面形状,在轮胎周向s上相对。

分离花纹块51、台阶花纹块52以及相邻花纹块61形成于多条主槽10、11中位于轮胎宽度方向h的最外侧的主槽(第2主槽11)的轮胎宽度方向h的外侧。另外,相邻花纹块61形成于分离花纹块51和台阶花纹块52的轮胎宽度方向h的外侧。分离花纹块51和相邻花纹块61在轮胎周向s上错开地形成。周向槽12形成于分离花纹块51与相邻花纹块61之间以及台阶花纹块52与相邻花纹块61之间。作为花纹块内刀槽花纹,仅封闭刀槽花纹25、26形成于分离花纹块51和相邻花纹块61。

一对划分刀槽花纹24是相互组合的刀槽花纹对(双刀槽花纹),沿轮胎周向s隔开间隔地形成于第3接地部50的轮胎周向s的多个部位。在各形成位置,一对划分刀槽花纹24在两个(一对)分离花纹块51之间并列地形成,在轮胎周向s上靠近。两个分离花纹块51位于一对划分刀槽花纹24(双刀槽花纹)的轮胎周向s的两侧,相互在轮胎周向s上分离开地形成。台阶花纹块52被划分在一对划分刀槽花纹24之间,形成在位于轮胎周向s的两侧的两个分离花纹块51之间。

分离花纹块51的轮胎周向s的尺寸(长度)比分离花纹块51的轮胎宽度方向h的尺寸(宽度)大。因而,分离花纹块51是在轮胎周向s上比在轮胎宽度方向h上长的周向花纹块。相对于此,台阶花纹块52的轮胎宽度方向h的尺寸(长度)比台阶花纹块52的轮胎周向s的尺寸(宽度)大。因而,台阶花纹块52是在轮胎宽度方向h上比在轮胎周向s上长的宽度方向花纹块。另外,台阶花纹块52的轮胎周向s的尺寸(宽度)比分离花纹块51的轮胎周向s的尺寸(长度)以及分离花纹块51的轮胎宽度方向h的尺寸(宽度)小。当在轮胎周向s上观察时,台阶花纹块52形成得比分离花纹块51薄。像这样,台阶花纹块52是比分离花纹块51小的小花纹块,并且是形成为板状的板状花纹块。

两个分离花纹块51和1个台阶花纹块52形成1个花纹块组。在第3接地部50(参照图1)中,分离花纹块51和台阶花纹块52沿着轮胎周向s交替地配置。因此,分离花纹块51分别与位于轮胎周向s的一侧的台阶花纹块52和分离花纹块51形成花纹块组,并且,与位于轮胎周向s的另一侧的台阶花纹块52和分离花纹块51形成花纹块组。多个花纹块组以使分离花纹块51重叠的状态沿着轮胎周向s依次配置。

在第3接地部50内,台阶花纹块52由一对划分刀槽花纹24划分,在一对划分刀槽花纹24之间形成为花纹块状。分离花纹块51由轮胎周向s的两侧的划分刀槽花纹24划分,在轮胎周向s的两侧的划分刀槽花纹24之间形成为花纹块状。另外,分离花纹块51形成于两个台阶花纹块52(轮胎周向s的两侧的台阶花纹块52)之间。在各花纹块组,一对划分刀槽花纹24和台阶花纹块52形成于两个分离花纹块51(轮胎周向s的两侧的分离花纹块51)之间。分离花纹块51和台阶花纹块52形成为通过划分刀槽花纹24相互分离的状态,在相互之间隔着划分刀槽花纹24地相对。

分离花纹块51、台阶花纹块52以及相邻花纹块61(参照图2)分别具有在轮胎1滚动时(车辆行驶时)与路面接触的接地面53、54、62。分离花纹块51和相邻花纹块61形成为相互的接地面53、62的高度一致,形成为相同的高度。台阶花纹块52的接地面54的高度比分离花纹块51的接地面53的高度和相邻花纹块61的接地面62的高度低,台阶花纹块52形成得比分离花纹块51和相邻花纹块61低(参照图3)。第3接地部50的多个分离花纹块51和第4接地部60的多个相邻花纹块61在轮胎周向s上错开各自的配置节距的一半(半节距)地配置。台阶花纹块52与相邻花纹块61的轮胎周向s的中央部在轮胎宽度方向h上相邻。

在比较轮胎半径方向k(参照图3)的高度时,分离花纹块51是比台阶花纹块52高的高花纹块,台阶花纹块52是比分离花纹块51低的低花纹块。台阶花纹块52的接地面54位于比轮胎周向s的两侧的分离花纹块51的接地面53靠轮胎半径方向k的内侧的位置。台阶花纹块52利用接地面54相对于轮胎周向s的两侧的分离花纹块51形成台阶55。台阶55是形成于分离花纹块51的接地面53与台阶花纹块52的接地面54之间的台阶部。台阶55从分离花纹块51的接地面53向台阶花纹块52的接地面54去而变低,朝向轮胎半径方向k的内侧形成。利用台阶55,在接地面53、54上呈凹状地形成两个分离花纹块51之间的台阶花纹块52的部分。

相邻花纹块61(参照图2)在轮胎宽度方向h上与两个分离花纹块51和1个台阶花纹块52隔着周向槽12地相邻。相邻花纹块61的周向槽12侧的侧壁63与两个分离花纹块51的周向槽12侧的侧壁56以及台阶花纹块52的周向槽12侧的侧壁57相对。侧壁56、57、63从周向槽12的槽底向轮胎半径方向k的外侧突出,位于周向槽12内。相邻花纹块61具有形成于侧壁63的凹部64。相邻花纹块61的凹部64在侧壁63形成于与台阶花纹块52的侧壁57以及一对划分刀槽花纹24的周向槽12侧的端部(开口部)相对的位置。

相邻花纹块61的凹部64沿着台阶花纹块52的侧壁57以及一对划分刀槽花纹24的端部形成,与台阶花纹块52的侧壁57以及一对划分刀槽花纹24的端部相对。在此,相邻花纹块61的凹部64沿着轮胎半径方向k形成,与台阶花纹块52的侧壁57的整体以及一对划分刀槽花纹24的端部的整体相对。相邻花纹块61的凹部64超过一对划分刀槽花纹24的端部的位置,形成至与两个分离花纹块51的侧壁56相对的位置。另外,相邻花纹块61的凹部64在侧壁63形成于覆盖台阶花纹块52的侧壁57和一对划分刀槽花纹24的端部的位置,在轮胎宽度方向h上(在此为轮胎宽度方向h的外侧)与台阶花纹块52的侧壁57和一对划分刀槽花纹24的端部相邻。

周向槽12在凹部64处的槽宽比周向槽12在其他的部位的槽宽大,周向槽12在凹部64处局部变宽。在相邻花纹块61接地时,周向槽12在相邻花纹块61的除凹部64之外的部位与分离花纹块51之间闭合,并且,由于凹部64而在相邻花纹块61与台阶花纹块52之间不闭合。

具体而言,在相邻花纹块61、分离花纹块51以及台阶花纹块52接地时,除了凹部64的位置之外,相邻花纹块61的侧壁63与分离花纹块51的侧壁56接触,周向槽12在侧壁63、56的接触部位闭合。在凹部64的位置,相邻花纹块61的侧壁63与台阶花纹块52的侧壁57不接触,利用凹部64在相邻花纹块61与台阶花纹块52之间形成空部。空部沿着轮胎半径方向k延伸,在台阶花纹块52的侧壁57的整体和一对划分刀槽花纹24的端部的整体的范围内形成。

相邻花纹块61在接地时(与路面接触时)不与台阶花纹块52接触而与分离花纹块51接触。因此,相邻花纹块61和分离花纹块51在接地时相互支承。利用相邻花纹块61支承分离花纹块51,抑制分离花纹块51的变形。由此,分离花纹块51的刚度变高,抑制在分离花纹块51和第3接地部50处产生偏磨损(例如:锯齿状磨损)。同时,利用分离花纹块51支承相邻花纹块61,抑制相邻花纹块61的变形。由此,相邻花纹块61的刚度变高,抑制在相邻花纹块61和第4接地部60处产生偏磨损。另外,台阶花纹块52在两个分离花纹块51之间变形,提高分离花纹块51的边缘效应。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分离花纹块51和台阶花纹块52接地时的状态的侧视图,示意性地表示从轮胎宽度方向h的一侧(内侧或者外侧)观察两个分离花纹块51和1个台阶花纹块52的情况。

如图所示,在车辆行驶时,轮胎1沿轮胎旋转方向r旋转,分离花纹块51和台阶花纹块52与路面g接触。由此,分离花纹块51的接地面53和台阶花纹块52的接地面54被按压于路面g上,分离花纹块51和台阶花纹块52分别变形。

分离花纹块51在台阶花纹块52的轮胎周向s的两侧以朝向台阶花纹块52突出的方式变形。台阶花纹块52被夹入两个分离花纹块51之间,以向轮胎半径方向k的外侧延伸的方式变形。此时,由于分离花纹块51和台阶花纹块52之间的台阶55,台阶花纹块52以伸展的状态被按压在路面g上,朝向轮胎半径方向k的内侧压缩。由此,台阶花纹块52在两个分离花纹块51之间以压曲的方式变形。另外,相邻花纹块61不与台阶花纹块52接触,因此台阶花纹块52不受相邻花纹块61约束,顺利地变形。

伴随着台阶花纹块52的变形,台阶花纹块52与分离花纹块51接触,分离花纹块51被台阶花纹块52按压(参照箭头p)。台阶花纹块52向斜上方按压位于轮胎旋转方向r的后方侧(车辆的行进方向的前方侧)的分离花纹块51a,对分离花纹块51a施加向路面g按压的方向的力(力矩)(参照箭头m)。由此,分离花纹块51a的边缘58的周边部分被向路面g按压,边缘58的边缘压力变高。边缘58是分离花纹块51a的位于轮胎旋转方向r的前方侧(车辆的行进方向的后方侧)的边缘,是分离花纹块51a的接地面53的踏入端。通过提高边缘压力,分离花纹块51a的边缘效应提高,轮胎1的冰雪上性能提高。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中,能够抑制轮胎1产生偏磨损,并且能够确保轮胎1的冰雪上性能,能够兼顾耐偏磨损性能和冰雪上性能。另外,利用相邻花纹块61的凹部64,能够可靠地防止相邻花纹块61与台阶花纹块52的接触,使台阶花纹块52更顺利地变形。在轮胎1在冰雪地路面上滚动时,凹部64内的雪发挥雪柱剪切力,从而使轮胎1的冰雪上性能进一步提高。

周向槽12在相邻花纹块61与分离花纹块51之间闭合,从而使相邻花纹块61和分离花纹块51相互牢固地支承。其结果,能够进一步提高相邻花纹块61的刚度和分离花纹块51的刚度。分离花纹块51和相邻花纹块61的所有刀槽花纹是封闭刀槽花纹25、26。因此,能够维持分离花纹块51的刚度和相邻花纹块61的刚度,并且确保轮胎1的边缘成分和冰雪上性能。

相邻花纹块61的封闭刀槽花纹26沿轮胎周向s延伸。因此,能够增加相邻花纹块61的轮胎周向s的边缘成分,提高轮胎1的耐侧滑性能。在轮胎宽度方向h的力施加于相邻花纹块61时,轮胎周向s的边缘与路面g接触,从而确保轮胎1的冰雪上性能。

在胎面部2的胎肩部4侧的部分,与其他部分相比容易产生偏磨损。由于将分离花纹块51、台阶花纹块52以及相邻花纹块61形成于位于轮胎宽度方向h的最外侧的第2主槽11的轮胎宽度方向h的外侧,因此能够提高胎面部2的轮胎宽度方向h的外侧部分的刚度。由此,能够在胎面部2的胎肩部4侧的部分抑制产生偏磨损。

分离花纹块51的封闭刀槽花纹25和相邻花纹块61的封闭刀槽花纹26是弯曲刀槽花纹。因此,在分离花纹块51和相邻花纹块61接地时,封闭刀槽花纹25、26的两壁面牢固地相互支承。由此,能够抑制分离花纹块51和相邻花纹块61的变形,能够维持分离花纹块51的刚度和相邻花纹块61的刚度。在相邻花纹块61利用沿轮胎周向s延伸的封闭刀槽花纹26形成沿轮胎周向s延伸的边缘(周向边缘)。当侧向力(横向力)作用于轮胎1时,由于相邻花纹块61的周向边缘沿与侧向力的朝向垂直的方向延伸,因此能够有效地获得相对于侧向力的边缘效应。因而,能够确保轮胎1的冰雪上性能,并且也能够提高相邻花纹块61的刚度,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实现耐偏磨损性能和冰雪上性能的兼顾。

另外,既可以将1条封闭刀槽花纹25形成于分离花纹块51,也可以将多条封闭刀槽花纹25形成于分离花纹块51。另外,既可以将1条封闭刀槽花纹26形成于相邻花纹块61,也可以将多条封闭刀槽花纹26形成于相邻花纹块61。封闭刀槽花纹25、26也可以是在各花纹块51、61内笔直地延伸的直刀槽花纹。

也可以将分离花纹块51和台阶花纹块52形成于第4接地部60,将相邻花纹块61形成于第3接地部50。也可以将分离花纹块51、台阶花纹块52以及相邻花纹块61形成于除第3接地部50和第4接地部60之外的接地部。分离花纹块51、台阶花纹块52以及相邻花纹块61形成于相互之间隔着周向槽12地在轮胎宽度方向h上相邻的接地部。既可以使相邻花纹块61相对于分离花纹块51和台阶花纹块52在轮胎宽度方向h的一侧(例如:内侧或者外侧)相邻,也可以使相邻花纹块61相对于分离花纹块51和台阶花纹块52在轮胎宽度方向h的两侧相邻。

形成分离花纹块51和台阶花纹块52的接地部既可以是肋状接地部,也可以是花纹块列。花纹块列具有沿轮胎周向s隔开间隔地排列的多个花纹块(排列花纹块)。在接地部是花纹块列时,分离花纹块51和台阶花纹块52形成为花纹块列的排列花纹块。在该情况下,分离花纹块51和台阶花纹块52是构成排列花纹块的局部的子花纹块,在排列花纹块内形成花纹块组。1个花纹块组形成为1个排列花纹块,或者,多个花纹块组形成为1个排列花纹块。花纹块列的多个排列花纹块分别具有1个以上的花纹块组。

附图标记说明

1…轮胎,2…胎面部,3…轮胎赤道面,4…胎肩部,10…第1主槽,11…第2主槽,12…周向槽,13…宽度方向槽,14…宽度方向槽,15…宽度方向槽,20…分割刀槽花纹,21…分割刀槽花纹,22…封闭刀槽花纹,23…封闭刀槽花纹,24…划分刀槽花纹,25…封闭刀槽花纹,26…封闭刀槽花纹,30…第1接地部,31…花纹块,40…第2接地部,41…花纹块,50…第3接地部,51…分离花纹块,52…台阶花纹块,53…接地面,54…接地面,55…台阶,56…侧壁,57…侧壁,58…边缘,60…第4接地部,61…相邻花纹块,62…接地面,63…侧壁,64…凹部,g…路面,h…轮胎宽度方向,k…轮胎半径方向,r…轮胎旋转方向,s…轮胎周向。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