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汽车安全座椅的锁定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47581发布日期:2019-05-11 01:10阅读:318来源:国知局
儿童汽车安全座椅的锁定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特别涉及一种儿童汽车安全座椅的锁定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座椅上大多设有用于安装儿童汽车安全座椅的接口,其通常包括isofix接口和latch接口。由于儿童汽车安全座椅(以下简称儿童座椅)需要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在汽车座椅上,因此,在儿童座椅上设有可与isofix接口或latch接口进行可拆卸连接的连接扣90。这种连接扣90可与isofix/latch接口进行锁定,从而使得儿童座椅稳固的安装在汽车座椅上;此外,这种连接扣90上设有解锁按键,通过按压解锁按键,连接扣90便可与isofix/latch接口脱离,从而方便将儿童座椅从汽车座椅上分离下来。

而连接扣90与儿童座椅之间的连接,通常有两种方式,对于isofix接口,连接扣90是通过刚性框架结构与儿童座椅进行固定连接;对于latch接口,连接扣90是通过织带100与儿童座椅进行连接。

以刚性框架结构进行连接的结构,连接扣90通常是固定设置在刚性框架结构的端部上,其自由度很小,只能按照一种固定的方式将儿童座椅与汽车座椅连接起来。而实际中,当儿童很小时,可能需要将座椅主体朝向汽车座椅(反装)而将儿童围合在儿童座椅与汽车座椅之间,当儿童较大时,便可将座椅主体按照常规的方式安装在汽车座椅上(正装)。因此,实际应用时,儿童座椅可能需要进行正装和反装。而这种通过刚性框架结构设置连接扣90以连接isofix接口的方式,便不能满足正装和反装这两种需求。

而以织带100连接所述连接扣90的方式,由于织带100绕设方式较为灵活,因而其可满足正装(如图10所示)和反装(如图11所示)的需求。这种方案中,连接扣90连接在织带100的两端,而织带100则套设在儿童座椅上,同时,为调节织带100的长度,在织带100上设有调节扣70。安装时,连接扣90与汽车座椅上的latch接口接扣锁定,然后通过调节扣70调节织带100的长度使织带100绷紧便可将儿童座椅固定在汽车座椅上。由于织带100使用灵活,因而正装和反装时,通过调节织带100的长度便可进行儿童座椅的固定安装。

以织带100方式进行连接的连接扣90,其一端与织带100固定连接,一端设有锁钩20可与latch接口可拆卸连接。为实现与latch接口的锁定和解锁,连接扣90上通常设有联动按键91,当操作联动按键91时,锁钩20便可转动而实现锁定和解锁,如中国专利cn201472193u、cn204109836u。现有的连接扣90,其内部联动的结构多种多样,但是,其联动按键91的设置方式和操作方式却基本只有一种:在连接扣90的单一侧设有可推动的联动按键91,当推动联动按键91时便可联动锁钩20进行解锁;当松开联动按键91时,联动按键91便可复位,锁钩20便再次进行锁定。

这种单侧设置联动按键91的连接扣90,在儿童座椅常规安装时(正装)使用无碍,其联动按键91通常是背离儿童座椅而朝向外侧(如图10所示),从而可方便用户操作。而当儿童座椅需要反装时,织带100和连接扣90便需要调转方向而与latch接口进行连接,此时,在不调整织带100的情况下,连接扣90上的联动按键91便会朝向儿童座椅(如图11所示),此时,由于联动按键91朝内,用户便无法很好的施力以推动联动按键91进行解锁。而若要将联动按键91翻转过来使之朝外,便需要扭转织带100,而为了保证安全性,织带100通常是不允许被扭转使用的,因此,当儿童座椅需要从正装改成反装时,便只能重新穿设织带100,以使得连接扣90上的联动按键91朝外以便于推动解锁。而重新穿设织带100较为麻烦,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更为简单的结构以满足正装和反装两种方式下进行解锁操作。

此外,织带100上的调节扣70是用于调节织带100的松紧长度,其一端通常呈固定设置,并设置在距离其中一个连接扣90较近的位置处。对于儿童座椅而言,调节扣与连接扣90均是位于儿童座椅的外侧。当儿童座椅固定安装在汽车座椅上时,连接扣90与latch接口连接,其靠近汽车座椅,而调节扣位于连接扣90与儿童座椅的侧壁之间。织带100通过织带100孔由儿童座椅的外侧穿过而延伸至内侧,当儿童座椅固定时,汽车座椅与织带100孔之间的距离便十分有限,而在该距离范围内,需要设置连接扣90与调节扣70,当连接扣90与调节扣70之间的距离越大时,调节扣70便越靠近织带孔,其便会与儿童座椅的侧壁干涉而使得调节扣被卡死而不方便进行调节。连接扣90与调节扣70之间通常是通过一段织带100进行连接的,由于需要进行固定连接,因而织带100便须车缝,其之间必然存在一个固定的车缝区域。因此,要想缩短调节扣与连接扣90之间的距离,便只能缩短连接扣90与车缝区域之间的距离、调节扣与车缝区域之间的距离及调节扣自身的长度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可不分正反便可进行解锁操作,且可有效缩短其与调节扣之间距离的儿童汽车安全座椅的锁定连接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儿童汽车安全座椅的锁定连接装置,其包括内部中空的壳体,在壳体的一端设有锁槽,在壳体上设有锁钩,所述锁钩可转动而封闭所述锁槽的开口进行锁定,所述锁钩可转动而离开所述锁槽而进行解锁,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上设有呈通孔状的推扭孔,在所述推扭孔内设有可沿所述推扭孔移动的推扭,所述推扭与所述锁钩联动连接,在所述推扭上设有可插入手指并呈通孔状的空腔,使用时,手指可沿空腔的不同侧插入至所述空腔而推动所述推扭以联动所述锁钩进行解锁。

所述壳体的与锁槽相对的另一端呈开放状,其内部设有用于连接织带100的横轴,所述横轴的设置方向不同于所述推扭的推动方向,所述横轴呈悬空状,其两端分别与所述壳体连接。

所述推扭包括围合呈中空框状的主体部,在所述主体部相对的两端分别设有导向板,所述导向板平行间隔,其长度大于所述推扭孔的长度,所述主体部的内部分别贯通所述导向板而形成所述空腔。

所述推扭包括对合连接的第一推扭和第二推扭,所述第一推扭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主体部和第一导向板,所述第二推扭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二主体部和第二导向板,所述第一主体部和第二主体部分别呈中空框状,其一端对合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一导向板和第二导向板分别形成于所述第一主体部和第二主体部相对的两端,所述第一导向板和第二导向板平行间隔,所述第一导向板和第二导向板的长度大于所述推扭孔的长度,所述第一主体部和第二主体部的内部分别贯通所述第一导向板和第二导向板而形成所述空腔。

所述壳体包括外壳和内壳,所述内壳套装于所述外壳内,在所述外壳上设有贯通的第一推扭孔,在所述内壳上设有贯通的第二推扭孔,所述第一推扭孔与第二推扭孔相对应而形成所述推扭孔,所述第一主体部和第二主体部位于所述推扭孔中并可进行移动,所述第一导向板和第二导向板分别夹持在所述内壳与外壳之间并可沿所述内壳或外壳的表面进行平移。

在所述第一主体部的外壁上设有凸出于其表面的第一连接部,在所述第一连接部上设有开口朝向所述第二导向板的第一凹槽,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与第一主体部相背离的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一凹槽相贯通的第一缺口;在所述第二主体部的外壁上设有凸出于其表面的第二连接部,在所述第二连接部上设有开口朝向所述第一导向板的第二凹槽,在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与第二主体部相背离的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二凹槽相贯通的第二缺口,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对合而形成内腔,所述第一缺口与第二缺口对合而形成与所述内腔相贯通的连接孔。

在所述第一主体部的朝向第二主体部的端部上设有第一台阶,在所述第二主体部的朝向第一主体部的端部上设有第二台阶,所述第一台阶与所述第二台阶镶嵌而可使第一主体部与第二主体部对合。

所述第一台阶包括平行于第一导向板的第一连接面和垂直于第一导向板的第二连接面,所述第二台阶包括平行于第二导向板的第三连接面和垂直于第二导向板的第四连接面,所述第一连接面与第三连接面贴合,所述第二连接面与第四连接面贴合;在所述第二连接面上设有若干个凸出于其表面的定位连接部,在所述定位连接部上设有导向斜面,所述导向斜面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面平齐,在所述第四连接面上设有若干个定位连接孔,所述定位连接孔的位置与所述定位连接部的位置相对,所述定位连接部卡装与所述定位连接孔内而使得第一主体部与第二主体部对合连接在一起。

在所述壳体内设有联动件,所述联动件的一端通过所述连接孔而伸入至所述内腔中而与所述推扭联动,所述联动件的另一端朝向所述锁钩,在所述锁钩上设有限位缺口,在锁定状态时,所述联动件的端部抵接于所述限位缺口内而阻止所述锁钩转动;当所述推扭朝远离所述锁钩的方向移动时,所述联动件的端部脱出所述限位缺口而不防碍所述锁钩的转动。

在所述壳体内设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锁钩连接,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推扭连接;当所述推扭朝远离所述锁钩的方向移动时,所述弹性件带动所述锁钩转动;当松开所述推扭时,所述弹性件带动所述推扭朝锁钩方向移动进行复位。

本发明的有益贡献在于,其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本发明的儿童汽车安全座椅的锁定连接装置通过设置具有通孔状空腔的推扭,从而使得其解锁操作不具有方向性,使得用户可从其两侧均可方便的推动推扭进行解锁操作;当其应用在儿童座椅上时,不管是正装还是反装,其均可方便用户进行同样的解锁操作,而无需用户扭转织带100或重新穿设织带100,其使用起来十分方便。此外,本发明通过在壳体的内部设置横轴以连接织带100,使得织带100部分隐藏至壳体内,从而可有效缩短其端部与调节扣之间的距离,进而可避免调节扣与儿童座椅干涉。本发明的儿童汽车安全座椅的锁定连接装置结构简单,设计人性化,使用十分方便,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宜大力推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剖视图,其示出了处于锁定状态时的状态。

图5是本发明的剖视图,其示出了处于解锁状态时的状态。

图6是本发明的剖视图。

图7是推扭与联动件的剖视图。

图8是第一推扭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第二推扭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背景技术示意图。

图11是背景技术示意图。

其中,壳体10、锁槽11、推扭孔12、外壳13、第一推扭孔131、内壳14、第二推扭孔141、条形限位孔142、锁钩20、限位缺口21、转轴孔22、勾部23、勾槽24、推扭30、空腔31、主体部32、导向板33、第一推扭34、第一主体部341、第一导向板342、第一连接部343、第一凹槽344、第一缺口345、第一台阶346、第一连接面3461、第二连接面3462、定位连接部3463、导向斜面3464、第二推扭35、第二主体部351、第二导向板352、第二连接部353、第二凹槽354、第二缺口355、第二台阶356、第三连接面3561、第四连接面3562、定位连接孔3563、内腔36、连接孔37、横轴40、联动件50、抵接部51、限位部52、卡持部53、限制部54、弹性件60、调节扣70、转轴80、连接扣90、联动按键91、织带1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列实施例是对本发明的进一步解释和补充,对本发明不构成任何限制。

如图1~图9所示,本发明的儿童汽车安全座椅的锁定连接装置的主要要点在于,在壳体10上设置呈通孔状的推扭孔12和呈通孔状的推扭30,从而使得用户可从推扭30的两侧均可将手指插入至推扭30中以推动推扭30进行解锁。此外,本发明还在壳体10的端部内设置横轴40以连接织带100,从而使得织带100局部隐藏于壳体10内,从而可有效缩短其端部与调节扣70之间的距离,从而避免调节扣70被儿童座椅干涉而无法进行调节。

具体的,如图3所示,本发明的儿童汽车安全座椅的锁定连接装置包括壳体10、锁钩20、推扭30、横轴40、联动件50和弹性件60。

如图1~图6所示,所述壳体10呈长条状,其内部中空,其一端设有呈缺口状的锁槽11,其另一端呈开放状,以用于设置所述横轴40。所述锁槽11的形状可参考公知技术。

如图1~图6所示,所述锁钩20设于所述壳体10上,其可转动。所述锁钩20的形状可参考公知技术,当锁钩20转动至锁槽11内时,其可封闭住所述锁槽11而使锁槽11呈封闭状,从而可实现与latch接口的锁定。当锁钩20转动至离开所述锁槽11时,所述锁槽11呈开放状而可实现解锁。

如图1~图6所示,为方便正反两侧均可推动推扭30进行解锁,在所述壳体10上设有呈通孔状的推扭孔12。所述推扭孔12沿壳体10的长度方向设置,从而使得推扭30可沿推扭30的长度方向进行推动。所述推扭孔12则由壳体10的一侧贯通至另一侧。所述推扭孔12的形状与推扭30的形状相匹配,其可根据需要而设置,本实施例中,其呈圆角矩形状。其他实施例中,其也可设置成直角矩形状。

如图1~图6所示,所述推扭30设于所述推扭孔12中,其可沿所述推扭孔12进行移动。所述推扭30与所述锁钩20联动连接,其可联动所述锁钩20转动。在所述推扭30上设有可插入手指并呈通孔状的空腔31,从而使得用户可从正反两侧均可插入手指而推动所述推扭30,从而实现不分正反均可方便进行推动以解锁的效果,进而可方便的适用于儿童汽车安全座椅的正装或反装。

如图1~图6所示,为方便推扭30移动,所述推扭30包括围合呈中空框状的主体部32和设于主体部32端部的导向板33。所述主体部32呈圆角矩形状,其长度小于所述推扭孔12的长度。所述导向板33设于所述主体部32相对的两端,其用于导向移动和限位移动。所述导向板33平行间隔,其尺寸大于所述推扭孔12的尺寸:其长度大于所述推扭孔12的长度,其宽度大于所述推扭孔12的宽度。所述导向板33可搭接于所述壳体10的表面上,从而使得所述主体部32可在推扭孔12内限位移动。为方便推扭30移动,本实施例中,所述主体部32位于导向板33偏中部的位置处,换言之,所述导向板33分别从主体部32的两侧延伸出,从而使得导向板33的两端均可搭接于壳体10的表面上。

如图1~图6所示,为方便安装,所述推扭30优选设置成包括对合连接的第一推扭34和第二推扭35。所述主体部32包括第一主体部341和第二主体部351,所述导向板33包括第一导向板342和第二导向板352。所述第一主体部341和第一导向板342一体成型而形成所述第一推扭34。所述第二主体部351与第二导向板352一体成型而形成所述第二推扭35。

如图1~图6所示,所述第一主体部341和第二主体部351分别呈中空框状,其一端对合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一导向板342和第二导向板352分别设于第一主体部341和第二主体部351相对的两端,所述第一导向板342和第二导向板352平行间隔,所述第一主体部341和第二主体部351的内部分别贯通所述第一导向板342和第二导向板352而形成所述空腔31。

如图1~图6所示,为方便第一主体部341和第二主体部351对合连接,在所述第一主体部341的朝向第二主体部351的端部上设有第一台阶346,在所述第二主体部351的朝向第一主体部341的端部上设有第二台阶356。所述第一台阶346和第二台阶356分别呈环状。所述第一台阶346包括平行于第一导向板342的第一连接面3461和垂直于第一导向板342的第二连接面3462。所述第二台阶356包括平行于第二导向板352的第三连接面3561和垂直于第二导向板352的第四连接面3562。所述第一连接面3461与第三连接面3561贴合,所述第二连接面3462与第四连接面3562贴合,便可使得第一台阶346和第二台阶356镶嵌在一起,从而使得第一主体部341和第二主体部351对合在一起。为实现第一主体部341和第二主体部351的连接,在所述第二连接面3462上设有若干个凸出于其表面的定位连接部3463,在所述定位连接部3463上设有导向斜面3464,所述导向斜面3464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面3462平齐。所述定位连接部3463与所述第一主体部341一体成型。相应的,在所述第四连接面3562上设有若干个定位连接孔3563,所述定位连接孔3563的位置与所述定位连接部3463的位置相对,所述定位连接部3463卡装与所述定位连接孔3563内便可使得第一主体部341与第二主体部351对合连接在一起。

如图1~图6所示,为方便推扭30移动,所述壳体10包括内壳14和外壳13。所述外壳13套装于内壳14之外。在所述外壳13上设有贯通的第一推扭孔131,在所述内壳14上设有贯通的第二推扭孔141,所述第一推扭孔131与第二推扭孔141相对应便形成了所述推扭孔12。在沿推扭孔12的轴向方向上,所述外壳13的内壁与内壳14的外壁之间可略间隔一定距离,其间隔的距离应不小于所述导向板33的厚度,从而使得所述导向板33可夹持在外壳13与内壳14之间进行限位移动。在沿垂直推扭孔12轴向的方向上,所述外壳13的内壁可与所述内壳14的外壁贴合。所述外壳13与内壳14的材料可根据需要而设置,本实施例中,所述外壳13由塑胶材料制成,所述内壳14由钢材料制成,其用于加强整个锁定连接装置的强度。

安装时,如图6所示,所述第一主体部341和第二主体部351位于所述推扭孔12中,所述第一导向板342和第二导向板352分别夹持在所述内壳14与外壳13之间。由于第一主体部341和第二主体部351的长度小于推扭孔12的长度,因而第一主体部341和第二主体部351可同步在推扭孔12中移动,第一导向板342和第二导向板352可同步沿内壳14或外壳13的表面进行平移。当第一主体部341、第二主体部351的外壁与内壳14抵接时,便是推扭30能移动的极限位置。

如图1~图6所示,为实现推扭30联动锁钩20,在所述第一主体部341的外壁上设有凸出于其表面的第一连接部343,在所述第二主体部351的外壁上设有凸出于其表面的第二连接部353。所述第一连接部343和第二连接部353分别设于靠近锁钩20的一侧,且第一连接部343和第二连接部353的位置相对。为不干涉推扭30的移动,所述第一连接部343的底部与第一导向板342间隔,所述第二连接部353的底部与第二导向板352间隔,其间隔的距离,应不小于所述内壳14的壳厚。

如图1~图6所示,在所述第一连接部343上设有开口朝向所述第二导向板352的第一凹槽344,在所述第一连接部343的与第一主体部341相背离的一端设有第一缺口345,所述第一缺口345与所述第一凹槽344相贯通;在所述第二连接部353上设有开口朝向所述第一导向板342的第二凹槽354,在所述第二连接部353的与第二主体部351相背离的一端设有第二缺口355,所述第二缺口355与所述第二凹槽354相贯通。所述第一凹槽344与所述第二凹槽354对合而形成内腔36,所述第一缺口345与第二缺口355对合而形成与所述内腔36相贯通的连接孔37。所述第一凹槽344、第二凹槽354、第一缺口345和第二缺口355的形状可根据需要而设置。

如图1~图6所示,所述联动件50设于所述内壳14内,其一端设于所述内腔36中,其另一端朝向所述锁钩20。本实施例中,所述联动件50呈板状,其依次包括一体成型的抵接部51、限位部52、卡持部53、限制部54。所述抵接部51用于与锁钩20抵接,所述卡持部53的外围尺寸小于所述连接孔37的尺寸,其穿设于所述连接孔37中。所述限制部54的外围尺寸大于所述连接孔37的尺寸,小于所述内腔36的尺寸,其位于所述内腔36中而无法脱出,从而可使得联动件50与推扭30联动连接。所述限位部52用于导正联动件50的移动,以保持联动件50沿与推扭30一致的方向进行移动;与之相对应的,在所述内壳14上对称设有条形限位孔142,所述条形限位孔142的延伸方向与推扭30的移动方向一致,且条形限位孔142的长度大于所述限位部52的长度,所述限位部52的两侧分别位于所述条形限位孔142内,当推扭30移动时,推扭30带动联动件50移动,而在限位部52与条形限位孔142的导正作用下,所述联动件50便只能沿与推扭30移动方向一致的方向进行移动,从而避免联动件50偏向。

如图1~图6所示,所述锁钩20转动设置在内壳14内,在所述内壳14内设有垂直的转轴80,在所述锁钩20上设有转轴孔22,所述锁钩20通过其转轴孔22而套设于所述转轴80上,从而可绕所述转轴80进行转动。所述锁钩20的形状可参考公知技术,其上通常设有勾部23、勾槽24和限位缺口21。所述勾部23与勾槽24相邻,其中,勾槽24的呈开口状,勾部23呈勾状。锁钩20转动时,当勾部23转动至锁槽11内时,勾部23可与锁槽11形成闭合腔而可实现锁定;当勾槽24转动至锁槽11内时,锁槽11呈开放状而可实现解锁。所述限位缺口21与勾槽24间隔,其用于与所述联动件50的抵接部51进行抵接。

如图1~图6所示,所述弹性件60用于使推扭30复位及带动锁钩20转动。所述弹性件60的一端与所述锁钩20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推扭30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60包括弹簧体和设于弹簧体两端的第一连接勾和第二连接勾。所述第一连接勾套设在推扭30的主体部32上,其可随推扭30同步运动。在所述锁钩20上设有勾孔,所述第二连接勾连接于所述勾孔中而可随锁钩20同步运动。

在默认状态时,如图4所示,所述推扭30位于推扭孔12中靠近锁钩20的一侧,此时,联动件50的抵接部51抵接于锁钩20部的限位缺口21中,锁钩20的勾部23位于锁槽11中而呈锁定状态。在该锁定状态下,由于锁钩20被联动件50抵接,因此锁钩20无法转动,因此锁定十分牢靠,其与latch接口连接时可承受很大的拉力而不会开启。

如图5所示,当沿推扭孔12方向推动所述推扭30时,推扭30朝远离锁钩20的方向移动,推扭30带动联动件50同步移动,从而使得联动件50的抵接部51从锁钩20部的限位缺口21中脱出,从而解除对锁钩20的锁定使得锁钩20可转动;而推扭30移动时,弹性体受力便可拉动所述锁钩20,从而可拉动所述锁钩20转动,使得锁钩20的勾部23离开锁槽11,使得锁钩20的勾槽24位于锁槽11中,从而可实现解锁。

当松开所述推扭30时,原本处于拉伸状态的弹性件60复位,便可带动所述推扭30朝锁钩20方向移动进行复位,推扭30移动带动联动件50移动。当与latch接口连接时,latch接口进入勾槽24并向内推动锁钩20,其可使得锁钩20转动而使得其勾部23位于所述锁槽11内,并使得其限位缺口21朝向所述联动件50的抵接部51;而锁钩20转动后,在弹性件60的作用下,推扭30继续复位而带动联动件50的抵接部51移动以卡入至锁钩20的限位缺口21中,从而锁定所述锁钩20而使得锁钩20无法进一步转动(如图4所示),从而实现锁定效果。

如图1所示,由于所述推扭30设有中空的空腔31,其可方便用户朝推扭30的两侧插入手指进行操作,从而使得其操作不具有方向性,正反两侧均可实现相同的操作效果,用户可不分正反方向便可推动所述推扭30以实现解锁,从而使得当本发明的儿童汽车安全座椅的锁定连接装置与织带100连接使用时,不管儿童座椅正装还是反装,用户均不用调节织带100或调节该装置本身,便可方便的推动所述推扭30进行解锁操作。

进一步的,在所述壳体10的与锁钩20相对的另一端设有横轴40,所述横轴40的设置方向不同于所述推扭30的推动方向,其用于连接所述织带100。本实施例中,所述横轴40的设置方向与所述推扭30的移动方向垂直,其呈悬空状,其两端分别与所述壳体10连接。所述横轴40距离所述壳体10的端部一定距离,从而使得其连接织带100时,织带100局部被隐藏在壳体10内部。而连接在调节扣70与壳体10之间的织带100尺寸固定,当织带100部分隐藏于壳体10内时,相当于织带100整体沿壳体10方向前移,从而可缩短壳体10端部与调节扣70之间的距离,从而可避免调节扣70与儿童座椅干涉,避免调节扣70被儿童座椅防碍而无法进行调节或无法方便进行调节。

尽管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揭示,但是本发明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在不偏离本发明构思的条件下,以上各构件可用所属技术领域人员了解的相似或等同元件来替换。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