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伸缩式多功能公交车抓手及其工作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475226发布日期:2019-08-20 20:56阅读:961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伸缩式多功能公交车抓手及其工作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交通工具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伸缩式多功能公交车抓手及其工作方法。



背景技术:

当前,城市交通越来越拥堵,公交车成为人们城市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由于乘客数量较多而公交车座位有限,因此,不少乘客需要在公交车上站立,由于乘客身高不同而抓手高度固定,使身高较矮的乘客很不方便抓住抓手,然而在公交车行驶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颠簸,其身体平衡需要依靠抓手来维持,让每一位站立的乘客能够抓到抓手是很有必要的。

公交车上人员拥挤,噪音较大,特别是对于一些对于路线不熟悉的乘客,使乘客听不到报站或听到报站后不能及时按停车铃而错过下站,给乘客的出行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手机已经成为当代人必不可少的物品,一旦手机没电,就会造成极大的不便,乘客在公交车上手机没电急需充电的情况时有发生,公交车车速慢乘车时间较长,手机不能及时充电,给乘客的通讯带来了障碍。

综上所述,现有的公交车配套设施不能更好的适应人们的出行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上述不足,提供了一种可伸缩式多功能公交车抓手,结构简单,功能多样。

本发明还提供上述抓手的工作方法。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可伸缩式多功能公交车抓手,包括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上套设有固定紧箍,固定紧箍下侧设置有拉杆,所述拉杆包括垂直设置的上拉杆、下拉杆,上拉杆与下拉杆之间滑动连接,拉杆下侧设置有抓手。

通过上拉杆与下拉杆之间的相对滑动,实现高度调节,以适应不同身高的乘客,机构简单,安装方便。支撑架与上拉杆的采用固定紧箍固定连接,可以使公交车站立的乘客在拥挤颠簸的环境中找到身体稳定的支撑点维持自身站立的稳定。

优选的,所述固定紧箍包括两个半弧形紧箍片,两个紧箍片卡扣在支撑杆上,两个紧箍片之间通过螺栓连接。

优选的,上拉杆内设置有凹槽,两侧面对称设置有第一限位孔。

进一步优选的,上拉杆为中空矩形体,每个侧面的第一限位孔的数量为三个。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拉至不同的限位孔、调节至不同的长度。

进一步优选的,上拉杆上设置有显示屏,显示屏通过数据线与车载控制系统连接,显示屏用于显示公交车到站信息。可以对公交车到站信息进行显示,防止乘客下错站情况的发生。

进一步优选的,下拉杆设于上拉杆的中空腔体内,下拉杆为中空矩形壳体,下拉杆侧面设置有导向滑块,所述导向滑块与凹槽相适应,导向滑块下侧设置有第二限位孔,第二限位孔的数量为两个;

下拉杆内部设置有控制杆,控制杆包括两个连接杆,两个连接杆在中部通过连接轴铰接,连接轴与下拉杆壳体相连,两个连接杆在中部铰接后呈“x”型,两个连接杆上端水平设有限位杆,限位杆的端部设置有圆柱限位件,两个限位杆之间通过复位弹簧连接;所述圆柱限位件的形状与第二限位孔相适应,两个连接杆下端设有按键,按键与圆柱限位件设于第二限位孔中。

通过“x”型的控制杆来实现高度的调节,过程简单,连接牢固,在车辆晃动过程中不易脱落,安全稳定

进一步优选的,上拉杆的凹槽底部设置有滑块挡板,以防止下拉杆和上拉杆脱节脱开,当导向滑块滑动到上拉杆下端滑块挡板处时圆柱限位件与第二限位孔正好结合在一起。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抓手与下拉杆的壳体通过转动连接轴铰接。

抓手可相对于下拉杆沿转动连接轴圆周旋转,在车体晃动的情况下,乘客可以根据需要调整站位,仍能保证乘车时的稳定性和舒适性。下拉杆和抓手可以进行相对转动,使不同角度站立的乘客可以方便的抓到抓手。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抓手为环形结构,抓手内部设置有波浪形结构。

通过与乘客手指形状契合的波浪形结构,使乘客抓握更加稳固。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抓手上设置有驻车按钮、usb插孔,驻车按钮与车载控制系统相连,用于提醒司机有驻车需求;usb插孔通过数据线与车载电源相连。

可以用于乘客在乘车过程中使用usb插孔进行充电,使手机急需充电的乘客可以进行及时充电,为乘客的手机通讯提供了保障;也可以通过驻车按钮使公交车上站立的乘客在拥挤的环境中能及时按下驻车按钮,提醒公交车司机在相应的车站进行停车,极大的方便了乘客的出行,使用方便简洁。

一种可伸缩式多功能公交车抓手及其工作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通过按压下拉杆下端的按键,使得复位弹簧收缩,连接杆上端的圆柱限位件离开第一限位孔;

(2)将下拉杆向下或向上移动,导向滑块在凹槽内移动,带动下拉杆移动至需要高度;

(3)放开按压的按键,复位弹簧恢复,连接杆上端的圆柱限位件通过复位弹簧的推理进入当前位置第一限位孔,长度调节完成。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上拉杆与下拉杆之间通过“x”型的控制杆来实现高度的调节,圆柱限位件和限位孔对称分布在抓手拉杆的两侧,加上复位弹簧弹性力的作用使圆柱限位件与限位孔配合紧密牢固,在使用过程中圆柱限位件不能在限位孔中脱离出来,非常适用于公交车拥挤颠簸受力较大的使用用途,保证了站立乘客在使用过程中的人身安全。伸缩结构受力均匀,在限位中不易脱落,抓手高度由乘客自行调节,不使用弹性装置使抓手复位到限位的最上方,以保证在拥挤环境中乘客的人身安全,过程简单,连接牢固,在车辆晃动过程中不易脱落,安全稳定。

(2)抓手可相对于下拉杆沿转动连接轴圆周旋转,在车体晃动的情况下,乘客可以根据需要调整站位,仍能保证乘车时的稳定性和舒适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伸缩功能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抓手转动功能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上拉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发明的下拉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控制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抓手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滑块挡板功能结构示意图;

图中1.支撑杆;2.固定紧箍;3.上拉杆;301.导向凹槽;302.第一限位孔;303.液晶显示屏;304.滑块挡板;4.下拉杆;401.导向滑块;402.第二限位孔;403.控制杆;404.连接轴;405.复位弹簧;406.圆柱限位件;407.按键;5.抓手;501.转动连接轴;502.波浪形结构;503.驻车按钮;504.usb插孔。

具体实施方式:

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申请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7所示。

实施例1:

一种可伸缩式多功能公交车抓手,包括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上套设有固定紧箍,固定紧箍下侧设置有拉杆,所述拉杆包括垂直设置的上拉杆、下拉杆,上拉杆与下拉杆之间滑动连接,拉杆下侧设置有抓手。通过上拉杆与下拉杆之间的相对滑动,实现高度调节,以适应不同身高的乘客。

上拉杆为中空矩形体,上拉杆内的两侧面内壁上设置有凹槽,两侧面对称设置有限位孔。每个侧面的第一限位孔的数量为三个。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拉至不同的限位孔、调节至不同的长度。

下拉杆设于上拉杆的中空腔体内,下拉杆为中空矩形壳体,下拉杆侧面设置有导向滑块,所述导向滑块与凹槽相适应,导向滑块下侧设置有第二限位孔402,第二限位孔的数量为两个。下拉杆内部设置有控制杆,控制杆包括两个连接杆,两个连接杆在中部通过连接轴铰接,连接轴与下拉杆壳体相连,两个连接杆在中部铰接后呈“x”型,两个连接杆上端水平设有限位杆,限位杆的端部设置有圆柱限位件,两个限位杆之间通过复位弹簧连接;所述圆柱限位件的形状与第二限位孔相适应,两个连接杆下端设有按键,按键与圆柱限位件设于第二限位孔中,通过“x”型的控制杆来实现高度的调节,过程简单,连接牢固,在车辆晃动过程中不易脱落,安全稳定。

实施例2:

一种可伸缩式多功能公交车抓手,其结构如实施例1所述,不同的是:上拉杆的凹槽底部设置有滑块挡板,以防止下拉杆和上拉杆脱节脱开,当导向滑块滑动到上拉杆下端滑块挡板处时圆柱限位件与第二限位孔正好结合在一起,如图8所示。

实施例3:

一种可伸缩式多功能公交车抓手,其结构如实施例1所述,不同的是:所述固定紧箍包括两个半弧形紧箍片,紧箍片设置有与支撑杆相适应的弧度,两个紧箍片卡扣在支撑杆上,紧箍片之间通过螺栓连接;方便拆卸安装,固定牢固。

实施例4:

一种可伸缩式多功能公交车抓手,其结构如实施例1所述,不同的是:上拉杆上设置有显示屏,显示屏通过数据线与车载控制系统连接,显示屏用于显示公交车到站信息。

实施例5:

一种可伸缩式多功能公交车抓手,其结构如实施例1所述,不同的是:所述抓手与下拉杆的壳体之间通过旋转装置连接,抓手可相对于下拉杆沿转动连接轴圆周旋转,在车体晃动的情况下,乘客可以根据需要调整站位,仍能保证乘车时的稳定性和舒适性。

实施例6:

一种可伸缩式多功能公交车抓手,其结构如实施例1所述,不同的是:所述抓手为环形结构,抓手内部设置有波浪形结构,通过与乘客手指形状契合的波浪形结构,使乘客抓握更加稳固。

实施例7:

一种可伸缩式多功能公交车抓手,其结构如实施例1所述,不同的是:所述抓手上设置有驻车按钮、usb插孔,驻车按钮与车载控制系统相连,用于提醒司机有驻车需求;usb插孔通过数据线与车载电源相连;可以用于乘客在乘车过程中使用usb插孔进行充电,也可以通过驻车按钮提醒司机需要下车,使用方便简洁。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