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阳板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38313发布日期:2020-02-14 22:51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遮阳板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一种遮阳板连接器,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应用于可旋转地装接于装接部件的遮阳板的遮阳板连接器。



背景技术:

作为根据传统实例的遮阳板连接器,已知一种遮阳板连接器,包括:支架,该支架装接于作为装接部件的车室的顶棚;作为臂部的支撑轴,该支撑轴布置于支架的车室内侧,被构造为可旋转地支撑遮阳板主体,并且具有插通所述支架以被可旋转地布置的端部;壳体,该壳体固定于支架的车室外侧,并且布置在插通支架的支撑轴的端部的附近;一对连接器端子,该一对连接器端子容纳在壳体中,并且连接于布置在车室外侧的配对端子;和一对臂连接部,该一对臂连接部以可弹性变形的方式设置于一对连接器端子,并且通过偏置力夹持支撑轴的端部而连接(参见jp2011-230559a)。

在已知的遮阳板连接器中,旋转遮阳板主体,从而切换一对臂连接部与支撑轴的端部之间的接触状态和非接触状态,并且进行设置在遮阳板主体中的照明装置的开启和关闭。



技术实现要素:

在已知的遮阳板连接器中,在一对连接器端子容纳在壳体中的状态下,壳体组装于支架,并且臂部的端部布置和连接在一对臂连接部之间。

此时,如果一对臂连接部之间的距离比臂部的端部的宽度窄,则发生被称为撞击的一对臂连接部与臂部的端部的碰撞。这可能引起一对臂连接部的变形,并且降低了连接可靠性。

鉴于以上情况,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维持连接可靠性的遮阳板连接器。

根据本申请的方面的遮阳板连接器包括:支架,该支架装接于装接部件;臂部,该臂部布置于所述支架的所述装接部件的一个表面侧,可旋转地支撑遮阳板主体,并且具有插通所述支架以被可旋转地布置的端部;壳体,该壳体固定于所述支架的所述装接部件的另一个表面侧,并且布置在插通所述支架的所述臂部的端部的附近;一对连接器端子,该一对连接器端子容纳在所述壳体中,并且连接于在所述装接部件的另一个表面上布置的配对端子;一对臂连接部,该一对臂连接部以能够弹性变形的方式设置于所述一对连接器端子,并且通过以偏置力夹持所述臂部的端部而连接;和预移位部,该预移位部设置在所述壳体中,抵接于所述一对臂连接部,并且在保持对所述臂部的端部的偏置力的同时使所述一对臂连接部以分离的方式布置。

在这样的遮阳板连接器中,所述壳体设置有预移位部,该预移位部在保持对所述臂部的端部的偏置力的同时使所述一对臂连接部以分离的方式布置。因此,在一对连接器端子容纳在壳体中的状态下,能够使一对臂连接部之间的空间变宽。

通过在利用预移位部使一对臂连接部之间的空间变宽的状态下将壳体组装于支架,能够防止一对臂连接部猛力地撞击臂部的端部,并且能够抑制一对臂连接部的变形。

此外,由于在与预移位部接触的状态下的一对臂连接部中保持偏置力,所以能够维持一对臂连接部与臂部的端部之间的接触载荷,并且能够稳定地连接一对连接器端子与臂部。

因此,在这样的遮阳板连接器中,当将壳体组装于支架时,防止臂连接部撞击臂部的端部,并且能够维持一对臂连接部与臂部的端部之间的接触载荷。因此,能够维持连接可靠性。

所述预移位部可以包括一对肋,该一对肋在当所述一对连接器端子容纳在所述壳体中时的容纳方向上延伸。并且,锥状部设置于所述一对肋的容纳方向上的前侧,并且在所述一对臂连接部的分离方向上倾斜。

在这样的遮阳板连接器中,由于锥状部设置于所述一对肋的容纳方向上的前侧并且在一对臂连接部的分离方向上倾斜,所以伴随着连接器端子在壳体中的容纳操作,能够使一对臂连接部之间的空间变宽。

所述壳体可以设置有一对过度移位防止部,该一对过度移位防止部在所述一对臂连接部在分离方向上过度移位之前抵接所述一对臂连接部。

在这样的遮阳板连接器中,由于壳体设置有一对过度移位防止部,该一对过度移位防止部在一对臂连接部在分离方向上过度移位之前抵接一对臂连接部,所以当连接器端子容纳在壳体中时或者当臂部的端部插入一对臂连接部之间时,能够防止一对臂连接部过度移位和变形。

所述壳体可以设置有一对变形防止部,当所述壳体从所述支架脱离时,该一对变形防止部在脱离方向上抵接所述一对臂连接部。

在这样的遮阳板连接器中,壳体设置有变形防止部,当壳体从支架脱离时,该变形防止部在脱离方向上抵接一对臂连接部。因此,当壳体从支架脱离时,能够防止一对臂连接部由于在一对臂连接部与臂部的端部之间的滑动而在脱离方向的相反方向上变形。

根据本申请的方面,实现了能够提供能够维持连接可靠性的遮阳板连接器的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各个实施例的遮阳板连接器应用到的遮阳板的立体图。

图2是当将根据各个实施例的遮阳板连接器应用到的遮阳板装接于装接部件时的侧视图。

图3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遮阳板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4是当将一对连接器端子容纳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遮阳板连接器的壳体中时的立体图。

图5是图4的平面图。

图6是当将一对连接器端子容纳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遮阳板连接器的壳体中时的立体图。

图7是图6的平面图。

图8是当将壳体组装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遮阳板连接器的支架时的截面图。

图9是当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遮阳板连接器的臂连接部抵接于过度移位防止部时的截面图。

图10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遮阳板连接器的支架的立体图。

图11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遮阳板连接器的臂部的立体图。

图12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遮阳板连接器的壳体的立体图。

图13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遮阳板连接器的一对连接器端子的立体图。

图14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遮阳板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15是当将一对连接器端子容纳在根据第二实施例的遮阳板连接器的壳体中时的平面图。

图16是当将壳体组装于根据第二实施例的遮阳板连接器的支架时的壳体的平面图。

图17是沿着图14中的线a-a截取的截面图。

图18是沿着图14中的线b-b截取的截面图。

图19是根据第三实施例的遮阳板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20是当将一对连接器端子容纳在根据第三实施例的遮阳板连接器的壳体中时的平面图。

图21是当将一对连接器端子容纳在根据第三实施例的遮阳板连接器的壳体中时的平面图。

图22是当将壳体组装于根据第三实施例的遮阳板连接器的支架时的壳体的平面图。

图23是沿着图19中的线c-c截取的截面图。

图24是沿着图19中的线d-d截取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参考图1至24描述根据实施例的遮阳板连接器。

(第一实施例)

将参考图1至13描述第一实施例。

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遮阳板连接器1包括:支架5,该支架5装接于装接部件(车室的顶棚)3;臂部9,该臂部9布置于支架5的装接部件3的一个表面侧(在下文中称为“车室内侧”),可旋转地支撑遮阳板主体7,并且具有插通支架5以被可旋转地布置的端部;壳体11,该壳体11固定于支架5的装接部件3的另一个表面侧(在下文中称为“车室外侧”),并且布置在插通支架5的臂部9的端部的附近;一对连接器端子13,该一对连接器端子13容纳在壳体11中并且连接于布置在车室外侧的配对端子(未示出);和一对臂连接部15,该一对臂连接部15以可弹性变形的方式设置于一对连接器端子13,并且通过利用偏置力夹持臂部9的端部而连接。

壳体11设置有预移位部17,该预移位部17抵接一对臂连接部15,并且使该一对臂连接部15在保持对臂部9的端部的偏置力的同时分离地布置。

预移位部17包括一对肋19,该一对肋19在当一对连接器端子13容纳在壳体11中时的容纳方向上延伸。在各个肋19的容纳方向上的前侧设置了在一对臂连接部15分离的方向上倾斜的锥状部21。

壳体11设置有过度移位防止部23,该过度移位防止部23在一对臂连接部15在分离方向上过度移位之前抵接该一对臂连接部15。

如图1至13所示,遮阳板连接器1应用于遮阳板25,该遮阳板25装接到作为装接部件3的车室的顶棚。

遮阳板25包括遮阳板主体7和遮阳板连接器1。

遮阳板主体7形成为矩形形状,并且布置在作为装接部件3的顶棚的车室内侧,具有布置在表面上的镜子(未示出)和用于点亮镜子的灯(未示出),并且将用于开启和关闭灯的照明装置(未示出)容纳在内部。

遮阳板主体7布置有臂部9,该臂部9插通遮阳板主体7的长边部并且从遮阳板主体7的端部朝着顶棚(装接部件3)露出。布置在顶棚(装接部件3)的车室外侧的用于供电的电源(未示出)与容纳在遮阳板主体7中的照明装置(未示出)经由遮阳板连接器1电连接。

遮阳板连接器1包括:支架5、臂部9、壳体11和一对连接器端子13。

支架5形成为矩形板状,并且在设置于支架5的长度方向上的两侧的装接部27处利用诸如螺栓这样的固定部件(未示出)固定于装接部件3。

在支架5的中心部,设置了筒状地形成的支撑部29以旋转支撑臂部9,臂部9的端部插通该支撑部29。

在臂部9的内部,插入成型了两个导体(未示出),该两个导体与容纳在遮阳板主体7中的照明装置(未示出)电连接。臂部9包括长轴部31和短轴部33,如图11所示。

长轴部31插通遮阳板主体7的长边部附近的内部,并且将遮阳板主体7绕着长轴部31的轴可旋转地支撑在存放位置(遮阳板主体7朝着装接部件3旋转的位置)与遮光位置(遮阳板主体7朝着挡风玻璃或侧玻璃旋转的位置)之间。

在长轴部31的位于遮阳板主体7的内部的端部处,设置了一对接触部(未示出),在臂部9中插入成型的两个导体在该一对接触部上露出。一对接触部(未示出)被设置为与设置于照明装置(未示出)的一对端子(未示出)接触。

例如,一对接触部(未示出)与一对端子(未示出)在遮阳板主体7的存放位置处不接触,使得灯关闭,并且在遮阳板主体7的遮光位置处接触,使得灯开启。

在长轴部31的露出于遮阳板主体7的外部的端部处,设置了作为一个连续部件的短轴部33。

以臂部9形成为l状的方式,短轴部33从长轴部31的露出于遮阳板主体7的端部朝着装接部件3延伸。

在短轴部33的装接部件3侧,设置了能够绕着短轴部33的轴旋转的旋转部35。随着旋转部35插通支架5的支撑部29,臂部9由支架5支撑为能够绕着短轴部33的轴旋转,并且被压配固定。

在短轴部33以这种方式由支架5支撑的状态下,遮阳板主体7能够在前方位置(遮阳板主体7移动到挡风玻璃的位置)与侧方位置(遮阳板主体7移动到侧玻璃的位置)之间绕着短轴部33的轴转动。

如图11所示,在插通支架5的短轴部33的端部处,设置了一对接触部37,在臂部9的内部插入成型的两个导体(未示出)在该接触部中露出。

壳体11被布置为将布置有一对接触部37的支架5上的该一对接触部37覆盖。

壳体11由绝缘材料制成,诸如合成树脂。壳体11设置有一对配合部39,该一对配合部39布置在装接部件3的车室外侧。连接于用于供电的电源的配对壳体(未示出)配合于一对配合部39。

壳体11被布置为覆盖支架5的支撑部29。壳体11固定于支架5,接合部41插置于壳体11与支架5之间。

接合部41包括:一对凸部43,该一对凸部43从壳体11的面对支架5的表面朝着支架5延伸,其中一对配合部39位于该表面上;和一对凹部45,该一对凹部45以一对凸部43能够插入的方式设置于支架5的支撑部29的两侧。

在一对接合部41的一端侧,设置了支点部51,该支点部51包括:一对支点凸部47,该一对支点凸部47在一对凸部43的一端侧上从壳体11的侧表面向外突出;和一对支点凹部49,该一对支点凹部49被设置为能够通过在一对凹部45的一端侧上保留支架5的上表面而容纳一对支点凸部47。

当将壳体11组装于支架5时,一对支点凸部47与一对支点凹部49接合,并且支点部51成为用于使壳体11相对于支架5旋转的支点。

通过利用支点部51使壳体11相对于支架5旋转,一对凸部43在接合部41处插入和接合到一对凹部45内,并且壳体11固定于支架5。

一对连接器端子13容纳在壳体11的内部,并且配对壳体配合于一对配合部39。以这种方式,能够经由臂部9进行向容纳在遮阳板主体7的内部的照明装置的供电。

各个连接器端子13包括主体部53、配对连接部55、臂连接部15和固定部57。

由于一对连接器端子13形成为互相对称,所以下面将描述一个连接器端子13,并且将省略另一个连接器端子13的描述。

主体部53由导电材料制成,形成为平板状,并且弯曲。以这种方式,配对连接部55设置于主体部53的一端侧,并且臂连接部15设置于主体部53的另一端侧。

通过向主体部53的一端侧弯曲,配对连接部55形成为箱形,其中布置了内部具有接点的可弹性变形的弹性片。

在被容纳在壳体11中的状态下,配对连接部55布置在配合部39中。当配对壳体配合于配合部39时,配对连接部55与容纳在配对壳体中的配对端子(未示出)接触,并且连接器端子13与配对端子电连接。

臂连接部15被设置为能够通过向主体部53的另一端侧弯曲而在弯曲部59处弹性变形。臂连接部15设置有朝着臂部9的接触部37突出的接点15a。

在容纳于壳体11中的状态下,一个连接器端子13的臂连接部15被布置为面对另一个连接器端子13的臂连接部15,并且在设置于壳体11中并且朝向臂部9的一对接触部37露出的保护部61中,所述一对接触部37(臂部9的端部)夹在一个连接器端子13的臂连接部15与另一个连接器端子13的臂连接部15之间。

一对臂连接部15通过该一对臂连接部15的偏置力与一对接触部37接触并且夹持一对接触部37,并且一对连接器端子13与一对接触部37电连接。

臂部9能够相对于支架5绕着短轴部33的轴旋转,使得遮阳板主体7能够在前方位置与后方位置之间转动。

对于遮阳板主体7的这样的移动,例如,一对臂连接部15与一对接触部37在遮阳板主体7的前位置处接触从而开启灯,并且在遮阳板主体7的侧方位置处不接触从而关闭灯。

用于将连接器端子13固定于壳体11的固定部57设置在定位于臂连接部15与配对连接部55之间的主体部53中。

固定部57从位于主体部53的配对连接部55与臂连接部15之间的侧表面朝着壳体11的内壁面突出。

固定部57设置有一对压配部63,该一对压配部63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侧以倾斜状向外突出。

随着连接器端子13从壳体11的支架5侧的开口容纳并压配于设置在该壳体11内的被压配部(未示出),所述一对压配部63将连接器端子13固定于壳体11。

在壳体11组装于支架5之前的状态下,固定部57压配于壳体11的被压配部,并且预先将连接器端子13固定于壳体11。

位于固定部57与配对连接部55之间的主体部53设置有弯曲部65,该弯曲部65在正交于配对端子与配对连接部55之间的配合方向的平面方向以及平行于配对端子与配对连接部55之间的配合方向的平面方向上弯曲。

弯曲部65减弱在配对连接部55侧产生的振动,诸如在配对连接部55与配对端子之间产生的自由移动,并且抑制臂连接部15侧的接触故障的发生。

另外,通过设置弯曲部65,能够将配对连接部55与臂连接部15互相靠近地布置,并且能够减小容纳连接器端子13的壳体11的尺寸。

容纳一对连接器端子13的壳体11通过以支点部51作为支点相对于支架5旋转而利用接合部41组装于支架5。

此时,臂部9的端部插入在一对臂连接部15之间,并且一对臂连接部15能够与臂部9的一对接触部37产生接触。

当臂部9的端部插入一对臂连接部15之间时,如果一对臂连接部15之间的空间窄,则一对臂连接部15撞击臂部9的端部,并且存在一对臂连接部15变形的可能性。

鉴于以上情况,壳体11设置有预移位部17,该预移位部17抵接一对臂连接部15,并且使一对臂连接部15在保持对臂部9的接触部37的偏置力的同时分离地布置。

预移位部17在壳体11的保护部61中设置在与一对臂连接部15的自由端侧对应的位置处,并且包括一对肋19,该一对肋19被设置为沿着当一对连接器端子13容纳在壳体11中时的容纳方向延伸。

在一对连接器端子13容纳在壳体11中的状态下,一对肋19在一对臂连接部15之间抵接一该对臂连接部15的自由端侧,并且一对臂连接部15以互相分离的方式布置,使得一对臂连接部15之间的空间变宽。

通过一对肋19而变宽的所述一对臂连接部15之间的空间比臂部9的端部的直径稍小,并且当臂部9的一对接触部37定位在一对臂连接部15之间时,保留了该一对臂连接部15的偏置力,使得一对臂连接部15与一对接触部37能以适当的接触载荷互相接触。

当通过利用预移位部17预先扩宽一对臂连接部15之间的空间而将壳体11组装于支架5时,防止一对臂连接部15撞击臂部9的端部。

由于该原因,抑制了由于一对臂连接部15撞击臂部9的端部而引起的一对臂连接部15的变形,并且维持了一对臂连接部15与一对接触部37之间的接触载荷,使得能够维持连接可靠性。

另外,由于通过预移位部17移位的一对臂连接部15保留了对一对接触部37的偏置力,所以一对接触部37上的接触载荷并不减小,并且能够维持连接可靠性。

在一对臂连接部15的分离方向上倾斜的锥状部21设置于各个肋19的在容纳方向上的前侧(当连接器端子13容纳在壳体11中时首先抵接在臂连接部15上的一侧)。

通过在各个肋19上设置锥状部21,锥状部21和相应的臂连接部15随着壳体11中的连接器端子13的容纳操作而滑动,并且能够使得一对臂连接部15之间的空间变宽(预移位)。

这里,如果一对臂连接部15在该臂连接部15互相分离的方向上过度移位,则由于一对臂连接部15的永久变形而使偏置力变化,并且一对接触部37上的接触载荷可能降低。

鉴于以上情况,壳体11设置有一对过度移位防止部23,该一对过度移位防止部23在一对臂连接部15在分离方向上过度移位之前抵接该一对臂连接部15。

一对过度移位防止部23形成肋,该肋被设置为在面对臂部9的端部的位置处朝着一对臂连接部15突出,将壳体11的保护部61中的一对臂连接部15夹在它们之间,并且被设置为沿着壳体11的高度方向延伸。

当连接器端子13容纳在壳体11中时或者当臂部9的端部插入到一对臂连接部15之间时,一对过度移位防止部23在一对臂连接部15在互相分离的方向上过度移位之前抵接于该一对臂连接部15。

通过在壳体11中设置一对过度移位防止部23,一对臂连接部15在分离方向上不过度移位,并且能够防止在一对臂连接部15中产生永久变形。

由于该原因,一对臂连接部15的偏置力不变化并且维持一对接触部37上的接触载荷,并且能够维持连接可靠性。

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遮阳板连接器1中,壳体11设置有预移位部17,该预移位部17抵接在一对臂连接部15上并且以分离方式布置,使得该一对臂连接部15分开同时保持对臂部9的端部的偏置力。因此,在一对连接器端子13容纳在壳体11中的状态下,能够使一对臂连接部15之间的空间变宽。

通过在一对臂连接部15之间的空间由预移位部17变宽的状态下将壳体11组装于支架5,能够防止臂连接部15撞击臂部9的端部,并且能够抑制臂连接部15的变形。

由于在与预移位部17接触的状态下在一对臂连接部15中保持了偏置力,所以能够维持一对臂连接部15与臂部9的端部之间的接触载荷,并且能够稳定地连接一对连接器端子13与臂部9。

因此,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遮阳板连接器1中,当将壳体11组装于支架5时,防止臂连接部15撞击臂部9的端部,并且能够维持一对臂连接部15与臂部9的端部之间的接触载荷。因此,能够维持连接可靠性。

由于在各个肋19的容纳方向上的前侧设置了在使一对臂连接部15分离的方向上倾斜的锥状部21,所以能够随着连接器端子13在壳体11中的容纳操作而使得一对臂连接部15之间的空间变宽。

由于壳体11设置有一对过度移位防止部23,该一对过度移位防止部23在一对臂连接部15在分离方向上过度移位之前抵接该一对臂连接部15,所以当连接器端子13容纳在壳体11中时或者当臂部9的端部插入到一对臂连接部15之间时,能够防止一对臂连接部15过度移位和变形。

(第二实施例)

将参考图14至18描述第二实施例。

在根据第二实施例的遮阳板连接器101中,壳体11设置有一对变形防止部103,当壳体11从支架5脱离时,该一对变形防止部103在脱离方向上抵接于一对臂连接部15。

以如下方式布置一对变形防止部103:其能够抵接于一对臂连接部15的自由端侧,直到一对臂连接部15从该一对臂连接部15与臂部9的端部连接的状态在分离方向上移位为止。

注意,在第二实施例中,利用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与第一实施例的构造相似的构造,并且将省略与第一实施例相似的构造和功能的描述。这样的相似构造得到的功能和效果是相似的。

一对臂连接部15与臂部9的一对接触部37接触,从而通过施加偏置力而夹持一对接触部37。

由于该原因,当壳体11从支架5脱离时,随着壳体11在脱离方向(图18中的箭头方向)上的移动,在一对臂连接部15与一对接触部37(臂部9的端部)之间产生滑动摩擦。

由于一对臂连接部15与臂部9的端部之间的滑动摩擦,所以存在一对臂连接部15在壳体11从支架5的脱离方向的相反方向(图18中的箭头的相反方向)上变形的可能性。

因此,如图14至18所示,壳体11设置有一对变形防止部103,当壳体11从支架5脱离时,该一对变形防止部103在脱离方向上抵接于一对臂连接部15。

在壳体11的保护部61中的面对支架5的开口的两侧,一对变形防止部103被设置为向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延伸。

这里,在一对连接器端子13容纳在壳体11中的状态下,一对臂连接部15抵接于预移位部17,并且在互相分离的方向上预移位,如图15所示。

此时,一对臂连接部15的自由端侧不布置在一对变形防止部103上。

随着壳体11组装于支架5,抵接于预移位部17的一对臂连接部15与臂部9的一对接触部37进行接触,并且在互相分离的方向上移位,如图16所示。

此时,在互相分离的方向上移位的一对臂连接部15的自由端侧布置在一对变形防止部103上。

将一对变形防止部103的延伸长度设定为:使得一对变形防止部103抵接于一对臂连接部15的面对支架5的表面,直到该一对臂连接部15从该一对臂连接部15与臂部9的一对接触部37和37接触的状态在互相分离的方向上移位(这里,臂连接部15抵接于过度移位防止部23)为止。

通过以这种方式设置一对变形防止部103,即使当壳体11从支架5脱离时一对臂连接部15与臂部9的端部滑动,一对变形防止部103也在分离方向上与一对臂连接部15的面对支架5的表面持续地接触。

由于该原因,即使一对臂连接部15由于一对该臂连接部15与臂部9的端部之间的滑动摩擦而将要在壳体11从支架5脱离的方向的相反方向上变形,该一对臂连接部15也因为抵接于一对变形防止部103而不变形。

因此,即使壳体11从支架5脱离,一对臂连接部15也不在脱离方向的相反方向上变形,并且能够维持连接可靠性。

在根据第二实施例的遮阳板连接器101中,壳体11设置有一对变形防止部103,当壳体11从支架5脱离时,该一对变形防止部103在脱离方向上抵接于一对臂连接部15。因此,当壳体11从支架5脱离时,能够防止一对臂连接部15由于一对臂连接部15与臂部9的端部之间的滑动而在脱离方向的相反方向上变形。

以如下方式布置一对变形防止部103:其能够抵接于一对臂连接部15的自由端侧,直到一对臂连接部15从该一对臂连接部15与臂部9的端部连接的状态在分离方向上移位为止。因此,能够使得变形防止部103的尺寸小型化,并且能够抑制壳体11的尺寸变大。

(第三实施例)

将参考图19至24描述第三实施例。

在根据第三实施例的遮阳板连接器201中,以如下方式布置一对变形防止部203:其能够抵接于一对臂连接部15的自由端侧,直到一对臂连接部15从该一对臂连接部15抵接于预移位部17的状态开始到该一对臂连接部15与臂部9的端部连接的状态之后在分离方向上移位为止。

注意,在第三实施例中,利用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与第一实施例的构造相似的构造,并且将省略与第一实施例相似的构造和功能的描述。这样的相似构造得到的功能和效果是相似的。

如图19至24所示,一对变形防止部203布置于壳体11的保护部61中的面对支架5的开口侧,并且被设置为从预移位部17向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延伸。

变形防止部203的末端侧(预移位部17的相反侧)是打开的,以便当一对过度移位防止部23抵接于一对臂连接部15时,允许一对臂连接部15的自由端侧通过。

以如下方式将臂连接部15的自由端侧布置于一对变形连接部203:当将连接器端子13组装于壳体11时,通过操作者、组装机等使一对臂连接部15在互相分离的方向上临时移位,如图20所示,允许一对变形防止部203的末端侧通过,并且一对臂连接部15恢复。

在一对连接器端子13容纳在壳体11中的状态下,布置在一对变形防止部203中的一对臂连接部15抵接于预移位部17,并且在互相分离的方向上预移位,如图21所示。

将一对变形防止部203的延伸长度设定为使得一对变形防止部203抵接于一对臂连接部15的面对支架5的表面,直到一对臂连接部15从该一对臂连接部15抵接于预移位部17的状态开始在互相分离的方向上移位(这里,臂连接部15抵接于过度移位防止部23)为止。

由于该原因,一对变形防止部203被布置为在壳体11装接于支架5或壳体11从支架5脱离时都能够抵接于在互相分离的方向上移位的一对臂连接部15。

具体地,当将壳体11组装于支架5时,一对变形防止部203抵接于一对臂连接部15的面对支架5的表面,其中该一对臂连接部15通过与臂部9的一对接触部37接触而在互相分离的方向上移位。

另一方面,当壳体11从支架5脱离时,一对变形防止部203抵接于一对臂连接部15的面对支架5的表面,其中该一对臂连接部15通过一对臂连接部15与臂部9的端部之间的滑动而在互相分离的方向上稍微移位。

通过设置一对变形防止部203,不仅在壳体11从支架5脱离时能够防止臂连接部15由于一对臂连接部15与臂部9的端部之间的滑动而在分离方向的相反方向上变形,而且在连接器端子13容纳在壳体11中的状态下也能够持续地防止臂连接部15在脱离方向的相反方向上变形。

在根据第三实施例的遮阳板连接器201中,以如下方式布置一对变形防止部203:其能够抵接于一对臂连接部15的自由端侧,直到一对臂连接部15从该一对臂连接部15抵接于预移位部17的状态开始到一对臂连接部15与臂部9的端部连接的状态之后在分离方向上移位为止。因此,能够持续地防止臂连接部15在脱离方向的相反方向上的变形。

注意,在根据各个实施例的遮阳板连接器中,壳体通过旋转而组装于支架,但是壳体可以直线地组装于支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