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038592发布日期:2020-02-28 11:37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车辆座椅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一种车辆座椅,并且例如本公开可以应用于配备有儿童安全座椅的车辆座椅。



背景技术:

为了增强后侧上布置的后排座椅的进出容易性并且扩展货舱空间,采用能够进行向前运动和转动的车辆座椅。



技术实现要素:

然而,由于当座椅上存在儿童安全座椅等时座椅靠背的转动受阻,因此后排座椅的可接近性或货舱空间的扩展也会变差。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座椅,其能够增强后排座椅的可接近性或扩展货舱空间。

从本公开和附图的描述中将阐明其它目的和新特征。

本公开的代表的概述的简要描述如下。

也就是,车辆座椅设置有:座椅滑动机构(a),其包括沿第一方向取向的下部导轨和配合在下部导轨中以沿第一方向移动的上部导轨;座椅结构(b),其设置有包括沿第一方向取向的座椅侧构件的座椅座垫框架和经由斜倚器连接到座椅座垫框架的座椅靠背框架;上部竖板(c),其固定到上部导轨以支撑座椅结构;以及座椅倾斜机构(d),其使得座椅结构能够相对于上部竖板倾斜。当座椅结构通过座椅倾斜机构而倾斜时,座椅座垫框架和座椅靠背框架之间的角度保持不变,座椅座垫框架的后部位于在座椅结构通过座椅倾斜机构倾斜之前的座椅座垫框架的后部的上方。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了第一实施例中的车辆内部的侧视图;

图2是用于解释用于倾斜图1所示的第二排座椅的座椅倾斜机构的轮廓的侧视图;

图3是示出了从前侧观察的图1所示的第二排座椅的座椅结构的透视图;

图4是示出了图3所示的座椅结构的俯视图;

图5是示出了从后侧观察的图3所示的座椅结构的透视图;

图6是示出了图3所示的座椅结构的侧视图;

图7a是示出了旋转闩锁内侧的透视图,图7b是示出了旋转闩锁外侧的透视图;

图8是示出了座椅结构从图6所示的位置向前移动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9是示出了座椅结构从图8所示的位置向前转动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0是示出了从后侧观察的处于图9所示的状态的座椅结构的透视图;

图11是示出了第二实施例中的车辆内侧的侧视图;

图12是用于解释用于倾斜图11所示的第二排座椅的座椅倾斜机构的轮廓的侧视图;

图13是示出了从前侧观察的图11所示的第二排座椅的座椅结构的透视图;

图14是示出了从后侧观察的图13所示的座椅结构倾斜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15是示出了从后侧观察的图14所示的座椅结构的透视图;

图16是示出了从后侧观察的图14所示的座椅结构的透视图;

图17解释了图13所示的第二排座椅的前侧连杆机构和后侧连杆机构之间的关系;

图18是示出了图13所示的第二排座椅的座椅结构的侧视图;和

图19是示出了座椅结构从图17所示的位置向前移动并倾斜的状态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诸如厢式货车和越野车(suv)的车辆中,沿纵向方向布置有三排或更多排座椅。例如,当车辆设置有三排座椅时,取决于门的开口的位置,第二排座椅可能部分地阻碍对第三排座椅的进入。因此,要执行的是通过移动第二排座椅来确保第三排座椅前面的较大通道。也就是,第二排座椅可向前滑动,并且其座椅靠背可向前倾斜。当座椅靠背向前倾斜并且第二排座椅在向前位置移动时,可以增强乘客对第三排座椅的可接近性。

然而,当在第二排座椅上存在儿童安全座椅等时,座椅靠背的向前倾斜受到阻碍,第三排座椅的可接近性也变差。

然后,等同于实施例的车辆座椅可向前滑动,并且可以在保持座椅座垫和座椅靠背之间的角度的状态下向前倾斜。在这种情况下,当车辆座椅向前倾斜时,座椅座垫的后部被抬起。因此,可以扩展车辆座椅后部的空间。

将使用以下附图描述一些实施例。然而,在以下描述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被分配给相同的部件,并且可以省略其重复的描述。为了进一步借助于附图进行清楚的解释,与实际情况相比,附图可以示意性地表示各部分的宽度、厚度、轮廓等;然而,它们说到底是一个示例,本发明不限于它们的解释。

在以下描述中,作为标准,使用车辆安装车辆座椅水平定位的情况将垂直方向定义为竖直方向。另外,纵向方向(fr、rr)被定义为车辆的纵向方向,侧向方向(宽度方向)被定义为车辆宽度方向。fr表示车辆的向前方向,rr表示车辆的向后方向。此外,车辆座椅的右侧(rh)和左侧(lh)应当是从车辆后部观察车辆座椅时的右侧和左侧。

第一实施例

图1是示出了与第一实施例等同的车辆内侧的侧视图。图2是解释用于图1所示的第二排座椅的座椅倾斜机构的轮廓的侧视图。

第一排座椅12、第二排座椅14和第三排座椅16从前向后依次布置在车辆1的底板2上。在第二排座椅14布置在底板2中的区域的前方形成朝向前方向下方变低的不同水平部分2a。每排设置有多个座椅;然而,下面将描述车辆右侧上的座椅。

第二排座椅14设置有座椅座垫22和连接到座椅座垫22的后侧的座椅靠背24。

此外,如图2所示,第二排座椅14设置有用于使座椅座垫22和座椅靠背24沿纵向方向移动的座椅滑动机构26和用于使座椅座垫22和座椅靠背24能够绕车辆1的侧向轴转动的座椅倾斜机构30。此外,在转动时,座椅倾斜机构30保持座椅座垫22和座椅靠背24之间的角度。在这样的构造中,即使在第二排座椅14上存在儿童安全座椅40等,第二排座椅14也可以向前倾斜并且可以通过座椅滑动机构26沿纵向方向移动。尽管儿童安全座椅40存在于第二排座椅14上,但是由于第二排座椅14的向前倾斜和向前运动的组合,第二排座椅14的后部处的空间可以扩展,例如第三排座椅上的乘客可以轻松进出。

如图2所示,第二排座椅14向前移动41并从初始位置42向前转动到图2所示的位置。例如,为了进入第三排座椅16,车辆的乘客操作第二排座椅14的释放机构(毛巾杆、其它和稍后描述的释放杠杆)。由此,第二排座椅14向前移动41并且可以在方向43上转动。结果,随着第二排座椅14和第三排座椅16之间的区域的尺寸增加,加速了对第三排座椅16的进入。此外,因为当第二排座椅14转动时座椅靠背24和座椅座垫22之间的角度基本上保持不变,所以座椅倾斜机构可以通过独立于儿童安全座椅40的存在而扩展第二排座椅14的后部处的空间来增强对第三排座椅16的可接近性。当乘客坐在第三排座椅16上时,第二排座椅14可以转动并移动到初始位置42,从而保持第二排座椅14上的乘客的舒适性。

接下来,将参考图3至图6描述座椅结构。图3是示出了从前侧观察的图1所示的第二排座椅的座椅结构的透视图。图4是示出了图3所示的座椅结构的俯视图。图5是示出了从后侧观察的图3中所示的座椅结构的透视图。图6是示出了图3所示的座椅结构的侧视图。图7a是示出了旋转闩锁内侧的透视图。图7b是示出了旋转闩锁的外侧的透视图。

第二排座椅14的座椅结构21设置有座椅座垫框架23和座椅靠背框架25,并且这些框架附接到座椅滑动机构26。座椅滑动机构26使得座椅结构21能够沿着向前方向41在纵向方向上移动。座椅倾斜机构30使得座椅结构21能够基于座椅滑动机构26进行转动。

座椅座垫22包括座椅座垫框架23、座垫和覆盖物。座椅靠背24也具有类似的构造,并且通过座垫由座椅靠背框架25固定并且包裹在覆盖物中构造而成。

座椅座垫框架23设置有座椅侧构件23a、23b、连接到座椅侧构件23a、23b的前侧的前横向构件23c、连接到座椅侧构件23a、23b的后侧的后横向构件23d、以及连接到座椅侧构件23a、23b的后侧的斜倚器支架23e、23f。

座椅靠背框架25设置有后竖直管25a、25b、连接到后竖直管25a、25b的上侧的上横向构件25c、连接到后竖直管25a、25b的下侧的支架25d、25e、以及连接到支架25d、25e的下横向构件25f。

座椅结构21设置有斜倚器机构28,用于在座椅座垫框架23的基础上转动座椅靠背框架25。因此,座椅靠背框架25由配备有斜倚器机构28的斜倚器支架23e、23f支撑。斜倚器机构28设置有附接到斜倚器支架23e的斜倚器28a、斜倚器辅助弹簧28b、28c、斜倚器连接杆28d以及附接到支架25d、25e的附接支架28e、28f。斜倚器机构28使得座椅靠背框架25能够绕侧向轴48沿向后方向45转动。

第二排座椅14包括用于支撑座椅座垫框架23的上部竖板29a、29b。上部竖板29a、29b呈三角形的形状,在侧视图中具有钝角顶点,并且座椅倾斜机构30位于每个顶点的一侧上。上部竖板29a、29b的基部侧通过螺栓或其它固定构件固定到座椅滑动机构26的上部导轨26c、26d。

座椅滑动机构26包括一对下部导轨26a、26b、相应的上部导轨26c、26d(见图8至10)、毛巾杆26e和操作部件。上部导轨26c、26d配合到相应的下部导轨26a、26b中并沿纵向方向41移动。座椅滑动机构26包括在相应的下部导轨26a、26b的开口中装配到每个上部导轨26c、26d的止动销。由此,座椅结构21的纵向移动被阻挡。当乘客转动毛巾杆26e以移动座椅结构21时,止动销的配合从开口释放,并且上部导轨26c、26d能够从相应的下部导轨26a、26b移动。通过设置用于释放座椅滑动机构26相对于侧向侧或在座椅靠背24的后部处的锁定的操作部分,可操作性得到进一步增强。

座椅倾斜机构30设置有旋转闩锁30a、30b、辅助弹簧支架30c、30d、辅助弹簧30e、30f、释放杠杆30g、转动连接杆30h、枢转止动支架30i、用于配合辅助弹簧30e、30f的每个外端部的附接支架30j、30k、以及用于配合每个旋转闩锁30a、30b的附接支架30l、30m。

旋转闩锁30a、30b是与斜倚器类似的机构,并且当旋转闩锁分别固定到座椅侧构件23a、23b时,旋转闩锁分别附接在附接支架30l、30m和上部竖板29a、29b之间。

如图7a、7b所示,旋转闩锁30b设置有固定到附接支架30m的内转子30bi和固定到上部竖板29b的外转子30bo。旋转闩锁30a也是类似的。通常,旋转闩锁30a被锁定并且其内转子相对于其外转子不转动。当旋转闩锁30a的释放杠杆30g被操作时,锁定被释放并且内转子能够相对于外转子转动。旋转闩锁30a的杆和旋转闩锁30b的杆30br通过转动连接杆30h连接并互锁。转动连接杆30h布置在前横向构件23c和后横向构件23d之间。

辅助弹簧支架30c、30d附接到相应的上部竖板29a、29b的外侧。辅助弹簧30e、30f的内端部附接到相应的辅助弹簧支架30c、30d。附接支架30j、30k固定到相应的附接支架30l、30m。为了向座椅侧构件23a、23b施加向前转动的压力,辅助弹簧30e、30f的外端部向后转动,并且外端部附接到附接支架30j、30k。图中的辅助弹簧30e、30f示出了其外端部尚未附接的状态。

当座椅结构21向后转动时用于限制转动的止动器支架27a、27b附接到相应的上部竖板29a、29b。止动器支架27a、27b分别在座椅侧构件23a、23b抵靠的位置设置有橡胶衬套27c、27d。

在座椅倾斜机构30中,座椅侧构件23a、23b分别可转动地连接到上部竖板29a、29b。结果,座椅结构21可以绕侧向轴48在向前方向43上转动。

如图6所示,座椅倾斜机构30(作为座椅倾斜机构30的驱动轴的转动连接杆30h)布置在连接斜倚器28的一侧的中心和后横向构件23d的一侧的中心的线(线a-a)与包括上部竖板29a的底部的平面(上部导轨26c的顶面)相交的位置的前方(l1>0)。当座椅倾斜机构30布置在每个座椅侧构件23a、23b的前部附近时,距座椅结构21的重心的距离增大并且需要大的力来转动座椅结构21。当座椅倾斜机构30布置在每个座椅侧构件23a、23b的后部附近时,从驱动轴到每个座椅侧构件23a、23b的前端部的距离延长并且底板2的在座椅14前面的不同水平部分2a需要延伸。因此,期望座椅倾斜机构30在每个座椅侧构件23a、23b的纵向方向上略微布置在中心的后部。当后横向构件23d的一侧的中心与座椅倾斜机构30的转动中心之间的距离为l2并且前横向构件23c的一侧的中心与座椅倾斜机构30的转动中心之间的距离为l3时,例如期望(l2+l3)/3<l2<(l2+l3)/2。

接下来,将参考图8至10描述座椅结构的操作。图8是示出了座椅结构从图6所示的位置向前移动的状态的侧视图。图9是示出了座椅结构从图8所示的位置向前移动的状态的侧视图。图10是示出了从后侧观察的处于图9所示的状态的座椅结构的透视图。

在图6所示的初始状态中,座椅结构21位于直立位置,其中每个座椅侧构件23a、23b的底部平行于每个上部导轨26c、26d的顶面。在这种情况下,座椅靠背框架25不会被斜倚器28向后倾斜。当乘客操作毛巾杆26e时,上部导轨26c、26d相对于相应的下部导轨26a、26b的锁定被释放,并且如图8所示,当乘客按压座椅时,座椅结构21向前移动。例如,移动的距离约为300mm。当乘客释放毛巾杆26e时,上部导轨26c、26d被锁定在相应的下部导轨26a、26b中。

当乘客操作旋转闩锁30a的释放杠杆30g时,座椅侧构件23a、23b相对于相应的上部竖板29a、29b的锁定被释放,通过辅助弹簧30e、30f的压力座椅结构21向前转动到如图9所示的倾斜位置,并且当乘客释放该释放杠杆30g时,旋转闩锁30a锁定并固定座椅结构21。在这种情况下,座椅侧构件23a的前部的底部位于下部导轨26a的底部的下侧,并且座椅侧构件23a的前部的顶面也位于下部导轨26a的底部的下侧。

当在座椅结构21位于图6所示的直立位置的情况下从下部导轨26a的顶面到斜倚器28a的中心的高度是h1且到后横向构件23d的中心的高度是h2时,当在座椅结构位于图9所示的倾斜位置的情况下从下部导轨26a的顶面到斜倚器28a的中心的高度是h3且到后横向构件23d的中心的高度是h4时,h1<h3且h2<h4。

在该实施例中,座椅结构21从图8所示的直立位置转动大约50度。当儿童安全座椅40安装在座椅14上时转动例如大约20度。转动也可以是以比这更大或更小的角度转动。此时,座椅座垫框架23和座椅靠背框架25之间的角度得以保持。大角度的转动加速了对第三排座椅16的可接近性的增强,同时该转动可以容纳儿童安全座椅40。

当乘客操作释放杠杆30g并在乘客坐在第三排座椅16上之后向后拉第二排座椅14时,座椅结构21向后转动以返回到图8所示的直立位置,座椅结构抵靠在止动器支架27a、27b的橡胶衬套27c、27d上,并且座椅结构停止。当乘客释放该释放杠杆30g时,旋转闩锁30a被锁定并且座椅结构21被固定。之后,当乘客操作座椅滑动机构26的操作部分或操作毛巾杆26e并向后拉动第二排座椅14时,第二排座椅向后移动并返回到图6所示的初始位置。

第二实施例

在第二实施例的以下描述中,与上述实施例中类似的附图标记将用于具有与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构造和功能相似的构造和相似的功能的部件。在这种部件的描述中,可以在技术上一致的范围内适当地引用上述实施例中的描述。另外,上述实施例的一部分可以在技术上一致的范围内适当地复杂地应用。

图11是示出了第二实施例中的车辆内侧的侧视图。图12是解释图11所示的第二排座椅的座椅倾斜机构的轮廓的侧视图。

如图11所示,与第一实施例中一样,第一排座椅12、第二排座椅14和第三排座椅16从前侧朝向后侧依次布置在车辆1的底板2上。每排设置有多个座椅;然而,在下文中将描述车辆右侧上的座椅。

如图12所示,第二实施例中的第二排座椅14设置有座椅座垫22和连接到座椅座垫22的座椅靠背24。另外,第二排座椅14设置有用于使座椅座垫22和座椅靠背24沿纵向方向移动的座椅滑动机构26和能够使座椅座垫22和座椅靠背24向前倾斜的座椅倾斜机构50。座椅倾斜机构50设置有用于使座椅座垫22和座椅靠背24在纵向方向上移动的前侧连杆机构51和用于使它们竖直摆动的后侧连杆机构52。此外,在向前倾斜期间座椅倾斜机构50保持座椅座垫22和座椅靠背24之间的角度。与第一实施例中一样,在这样的构造中,即使在第二排座椅14上存在儿童安全座椅40等,第二排座椅14也可以向前倾斜并且也可以通过座椅滑动机构26沿纵向方向移动。由此,产生了与第一实施例中类似的效果。

如图12所示,第二排座椅14通过座椅滑动机构26沿向前方向41移动,并且通过座椅倾斜机构50从初始位置42向前倾斜到图12所示的位置。与第一实施例中一样,为了进入第三排座椅16,乘客操作第二排座椅14的释放机构(毛巾杆、其它和稍后分别描述的释放杠杆)。由此,第二排座椅14沿向前方向41移动并且可以沿方向43倾斜。结果,随着第二排座椅14和第三排座椅16之间的区域的尺寸增加,加速了对第三排座椅16的进入。此外,因为当第二排座椅14倾斜时座椅靠背24和座椅座垫22之间的角度基本上保持不变,所以座椅倾斜机构50可以通过独立于儿童安全座椅40的存在而扩展第二排座椅14的后部处的空间来增强对第三排座椅16的可接近性。当乘客坐在第三排座椅16上时,第二排座椅14可以摆动并移动返回到初始位置42,从而保持第二排座椅14上的乘客的舒适性。

接下来,将参考图13至17描述座椅结构。图13是示出了从前侧观察的图11所示的第二排座椅的座椅结构的透视图。图14是示出了从后侧观察的图13所示的座椅结构倾斜的状态的透视图。图15是示出了从前侧观察的图14所示的座椅结构的透视图。图16是示出了从前侧观察的图14所示的座椅结构的透视图。图17解释了图13所示的第二排座椅的前侧连杆机构和后侧连杆机构之间的关系。

第二排座椅14的座椅结构21设置有座椅座垫框架23和座椅靠背框架25,并且座椅结构附接到座椅滑动机构26。座椅滑动机构26使得座椅结构21能够沿着向前方向41在纵向方向上移动。座椅倾斜机构50使座椅结构21能够沿着座椅滑动机构26摆动。

座椅座垫22包括座椅座垫框架23、座垫和覆盖物。座椅靠背24也具有类似的构造,并且由固定到座椅靠背框架25并且包裹在覆盖物中的座垫构造而成。

和在第一实施例中一样,座椅座垫框架23设置有座椅侧构件23a、23b、连接到座椅侧构件23a、23b的前侧的前横向构件23c、连接到座椅侧构件23a、23b的后侧的后横向构件23d、以及连接到座椅侧构件23a、23b的后侧的斜倚器支架23e、23f。

和在第一实施例中一样,座椅靠背框架25设置有后竖直管25a、25b、连接到后竖直管25a、25b的上侧的上横向构件25c、连接到后竖直管25a、25b的下侧的支架25d、25e、以及连接到支架25d、25e的下横向构件25f。

座椅结构21设置有斜倚器机构28,用于在座椅座垫框架23的基础上转动座椅靠背框架25。斜倚器机构28的构造和操作类似于第一实施例中的构造和操作。

和在第一实施例中一样,第二排座椅14包括用于支撑座椅座垫框架23的上部竖板29a、29b。上部竖板29a、29b的底部侧分别通过螺栓或其它固定构件固定到座椅滑动机构26的上部导轨26c、26d。座椅滑动机构26的构造和操作类似于第一实施例中的构造和操作。

如图14至16所示,座椅结构21通过前侧连杆机构51和后侧连杆机构52联接到上部竖板29a、29b。前侧连杆机构51设置有两个连杆,连杆51a设置在座椅座垫框架23的右前侧,连杆51b设置在左前侧。此外,连杆51a、51b的一个端部侧通过杆51c、51d可转动地连接到相应的上部竖板29a、29b,同时连杆51a、51b的另一端部侧可转动地连接到座椅座垫框架23的前横向构件23c。每个连杆51a、51b的转动轴的轴线等同于车辆宽度方向。

后侧连杆机构52设置有两个连杆,连杆52a设置在座椅座垫框架23的右后侧,连杆52b设置在左后侧。此外,连杆52a、52b的一个端部侧通过相应的作为柄的旋转闩锁52c、52d可转动地连接到相应的上部竖板29a、29b,同时连杆52a、52b的另一端部侧通过座椅座垫框架23的后横向构件23d可转动地连接。每个连杆52a、52b的转动轴的轴线等同于车辆宽度方向。

旋转闩锁52c、52d是与第一实施例中的旋转闩锁30a、30b类似的机构,并且附接在相应的连杆52a、52b和相应的上部竖板29a、29b之间。为了向座椅侧构件23a、23b施加向前的旋转压力,附接有与第一实施例中类似的辅助弹簧(未示出)。

如图17所示,当座椅结构21位于图13所示的直立位置时连接连杆51a、51b的相应杆51c、51d的中心和前横向构件23c的中心的直线sl1与当座椅结构21位于图18所示的倾斜位置时连接连杆51a、51b的相应杆51c、51d的中心和前横向构件23c的中心的直线sl2之间的角度应为θf。另外,当座椅结构21位于图13所示的直立位置时连接作为连杆52a、52b的柄的相应的旋转闩锁52c、52d的中心和后横向构件23d的中心的直线sl3与当座椅结构21位于图14所示的倾斜位置时连接作为连杆52a、52b的柄的相应的旋转闩锁52c、52d的中心和后横向构件23d的中心的直线sl4之间的角度应为θr。此外,直线sl1、sl2的每个长度应为lf,并且直线sl3、sl4的每个长度应为lr。前侧连杆机构和后侧连杆机构具有“θf>θr,θf约为90°,且lf<lr”的关系。

接下来,将参考图18、19描述座椅结构的操作。图18是示出了图13所示的座椅结构的侧视图。图19是示出了座椅结构从图17所示的位置向前移动并倾斜的状态的侧视图。

在图18所示的初始位置中,座椅结构21位于直立位置,其中座椅侧构件23a、23b的相应底部平行于相应的上部导轨26a、26b的顶面。在这种情况下,座椅靠背框架25不会被斜倚器28向后倾斜。在座椅结构21的直立位置中的连杆51a、51b在侧视图中沿着连接前横向构件23c的中心和杆51c的中心的线所示的基本垂直的方向取向。在座椅结构21的直立位置中的连杆52a、52b在侧视图中沿着连接后横向构件23d的中心和相应的旋转闩锁52c、52d的中心的线所示的基部水平的方向取向。后横向构件23d的中心与旋转闩锁52c、52d的中心之间的纵向距离应为l4。与第一实施例中一样,当乘客操作毛巾杆26e时,上部导轨26c、26d相对于相应的下部导轨26a、26b的锁定被释放,并且当乘客按压座椅时,座椅结构21向前移动。当乘客释放毛巾杆26e时,上部导轨26c、26d被锁定在相应的下部导轨26a、26b中。

当乘客操作旋转闩锁52c的释放杠杆(未示出)时,连杆52a、52b相对于相应的上部竖板29a、29b的锁定被释放,座椅结构21通过辅助弹簧(未示出)的压力向前倾斜,座椅结构倾斜到图19所示的倾斜位置,旋转闩锁52c锁定座椅结构,并且座椅结构21被固定。后横向构件23d向上摆动并且前横向构件23c向前摆动。当在侧视图中后横向构件23d的中心与旋转闩锁52c、52d的中心之间的纵向距离是l5时,l5<l4且l4大约为lr。另外,当前横向构件23c的中心和杆51c、51d的中心之间的纵向距离为l6时,l6基本上为0,在图18所示的直立位置中最小,而l6在图19所示的倾斜位置中最长。

当在座椅结构21位于图18所示的直立位置的情况下从上部导轨26a的顶面到斜倚器28的中心的高度是h5且从上部导轨的顶面到后横向构件23d的中心的高度是h6时,当在座椅结构位于图19所示的倾斜位置的情况下从上部导轨26a的顶面到斜倚器28的中心的高度是h7且从上部导轨的顶面到后横向构件23d的中心的高度是h8时,h5<h7且h6<h8。

在这种情况下,座椅侧构件23a、23b的前部的底部位于比相应的上部导轨26c、26d的顶面低的位置。另外,座椅侧构件的前部的底部位于比相应的下部导轨26a、26b的底部高的位置。因此,与第二实施例中一样,即使在第二排座椅14的前方不存在不同水平部分,座椅结构21也可以倾斜。此时,座椅座垫框架23和座椅靠背框架25之间的角度得以保持。大角度的倾斜加速了对第三排座椅16的可接近性的增强,同时可以容纳儿童安全座椅40。

当乘客坐在第三排座椅16上时,操作释放杠杆并向后拉第二排座椅14,座椅结构21向后摆动以返回到图18所示的直立位置,后横向构件23d抵靠在上部竖板29a、29b上,并且座椅结构停止。当乘客释放该释放杠杆时,旋转闩锁52c被锁定并且座椅结构21被固定。之后,当乘客操作座椅滑动机构26的操作部分或操作毛巾杆26e并向后拉动第二排座椅14时,第二排座椅向后移动并返回到图18所示的初始位置。

已经基于具体实施例描述了由这些发明人做出的本发明;但是,无需表明的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并且可以改变。

例如,在实施例中,车辆设置有三排座椅;然而,车辆也可以设置有比三排更多排的座椅。另外,当车辆设置有前排座椅和后排座椅的两排座椅时,也可以在前排座椅上设置座椅倾斜机构。

此外,在实施例中,描述了通过操作毛巾杆26e移动座椅结构21的示例;然而,座椅结构21也可以通过经由缆线操作滑动释放杠杆来移动。

另外,在实施例中,描述了旋转闩锁30a、30b通过转动连接杆30h互锁的示例;然而,旋转闩锁30a、30b也可以通过杠杆和缆线互锁。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