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87349发布日期:2019-11-20 01:38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车辆座椅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1510696299.3、申请日为2015年10月22日、发明名称为“车辆座椅”的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本公开涉及一种车辆座椅。



背景技术:

日本专利申请公开(jp-a)第2010-125122号描述了一种车辆座椅,其包括形成坐垫的框架的坐垫框架(座椅框架)和横跨该坐垫框架而架设并且支撑附接至坐垫框架的坐垫减振垫(减振垫)的减振器。该减振器构造成包括在该减振器的两个端部处由坐垫框架保持的多个弹簧(金属丝)并且树脂构件附接至弹簧的部分。因此抑制在弹簧变形时产生来自弹簧的噪声。

尽管jp-a第2010-125122号中描述的技术对于抑制噪声的产生是有用的,但从提升相对于就坐乘员沿着座椅宽度方向的倾斜的保持性能的角度来看,还有改进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可以提升相对于就坐乘员沿着座椅宽度方向的倾斜的保持性能的车辆座椅。

根据第一方案的车辆座椅包括:坐垫框架,其形成坐垫的框架以支撑就坐乘员的臀部和大腿;中央部弹簧,其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处沿着所述坐垫框架的座椅前后方向架设;以及两个端部弹簧,其在座椅侧视图中布置在与所述中央部弹簧在座椅上下方向上相同的位置处,所述两个端部弹簧在所述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部处沿着所述坐垫框架的所述座椅前后方向架设,并且设定有比所述中央部弹簧高的弹簧常数。

在第一方案的车辆座椅中,就坐乘员的载荷由所述坐垫框架和横跨所述坐垫框架而架设的所述中央部弹簧以及所述两个端部弹簧支撑。在第一方案中,所述两个端部弹簧的所述弹簧常数被设定成比所述中央部弹簧的所述弹簧常数高。即,所述两个端部弹簧的沿着所述座椅上下方向的刚性被设定成比所述中央部弹簧的沿着所述座椅上下方向的刚性高。因此,可以提升相对于就坐乘员沿着座椅宽度方向的倾斜的保持性能。

根据第二方案,上面的第一方案的所述车辆座椅可以进一步包括连接构件,所述连接构件将所述中央部弹簧和所述两个端部弹簧沿着所述座椅宽度方向联接。

在第二方案的所述车辆座椅中,所述中央部弹簧和所述两个端部弹簧通过所述连接构件连接,从而使得当就坐乘员沿着座椅宽度方向倾斜时朝向座椅上侧的增加了的反作用力从所述两个端部弹簧作用在所述就坐乘员上。因此,可以进一步提升相对于就坐乘员沿着座椅宽度方向的倾斜的保持性能。

根据第三方案,在上面的第二方案的所述车辆座椅中,一对所述连接构件可以分别布置在就坐乘员的胯点的座椅前侧和座椅后侧处。

在第三方案的所述车辆座椅中,该对连接构件相对于所述就坐乘员的胯点布置在上文描述的位置中。因此,可以提升相对于就坐乘员沿着座椅宽度方向的倾斜的保持性能,同时抑制所述就坐乘员在所述坐垫中感觉到任意硬度。

因此,第一方案的所述车辆座椅可以提升相对于就坐乘员沿着座椅宽度方向的倾斜的保持性能。

此外,第二方案的所述车辆座椅可以抑制乘坐舒适性的降低并且可以提升相对于就坐乘员沿着座椅宽度方向的倾斜的保持性能。

而且,第三方案的所述车辆座椅可以抑制乘坐舒适性的降低并且可以提升相对于就坐乘员沿着座椅宽度方向的倾斜的保持性能。

附图说明

将基于下面的附图详细描述示例性实施例,其中:

图1为图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坐垫的坐垫框架、中央部弹簧、两个端部弹簧等的立体图;

图2为图示出沿着线2-2截取的图1中所图示的坐垫的剖视图;

图3为图示出中央部弹簧、两个端部弹簧等的立体图;

图4为图示出中央部弹簧和两个端部弹簧的弹簧常数的曲线图;以及

图5为对应于图3的立体图,其图示出了根据修改实例的中央部弹簧、两个端部弹簧等。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4,下面针对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座椅进行阐释。注意,在下面的阐释中,针对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的阐释指代由就坐于车辆座椅中的乘员所观看到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而且,在每个附图中,根据需要,箭头“前”(fr)标示座椅前方向,箭头“上”(up)标示座椅向上方向,箭头“右”(rh)标示座椅右方向,并且箭头“左”(lh)标示座椅左方向。

如图2中所示,本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座椅10构造成包括坐垫12和座椅靠背(未示出),坐垫12支撑就坐乘员h的臀部和大腿,座椅靠背支撑就坐乘员h的后背并且附接至坐垫12的后端部以便能够后仰。

坐垫12包括形成坐垫12的框架的坐垫框架14、用作横跨坐垫框架14而架设的中央部弹簧的右侧中央部弹簧16和左侧中央部弹簧18、以及在右侧中央部弹簧16和左侧中央部弹簧18的相应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处用作横跨坐垫框架14而架设的两个端部弹簧的右侧端部弹簧20和左侧端部弹簧22。

如图1中所图示的,坐垫框架14在座椅俯视图中形成为矩形形状。该坐垫框架14包括一对侧框架24和后框架26,该对侧框架24沿着座椅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布置成在其间具有沿着座椅宽度方向的间隔,后框架26将该对侧框架24的座椅后侧端部沿着座椅宽度方向联接在一起。坐垫框架14还包括将该对侧框架24的座椅前侧端部沿着座椅宽度方向联接在一起的前框架28。如图2中所图示的,由罩构件覆盖的坐垫减振垫30附接至上述的坐垫框架14。坐垫框架14通过滑轨32附接至车辆地板。

如图3中所图示的,右侧中央部弹簧16例如通过使采用钢材料或类似物形成的杆状材料弯曲而形成。如图2中所图示的,右侧中央部弹簧16横跨座椅前后方向而架设并且布置在将坐垫12沿着座椅宽度方向二等分的二等分线l的座椅宽度方向右侧处。具体地,如图3中所图示的,右侧中央部弹簧16包括锚定至后框架26(参见图1)的后侧锚定部16a。右侧中央部弹簧16还包括第一延伸部16b,其在座椅侧视图中从后侧锚定部16a的前端随着朝向座椅前侧伸展而朝座椅下侧倾斜,并且在座椅俯视图中随着朝向座椅前侧伸展而朝向座椅宽度方向外侧倾斜。右侧中央部弹簧16进一步包括第二延伸部16c和第三延伸部16d,第二延伸部16c在座椅侧视图中从第一延伸部16b的前端随着朝向座椅前侧伸展而朝向座椅下侧倾斜,第三延伸部16d从第二延伸部16c的前端朝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弯曲延伸。右侧中央部弹簧16还包括第四延伸部16e和第五延伸部16f,第四延伸部16e从第三延伸部16d的座椅宽度方向内侧端部朝向前侧弯曲延伸,第五延伸部16f在座椅俯视图中从第四延伸部16e的前端随着朝向座椅前侧伸展而朝向座椅宽度方向外侧倾斜。右侧中央部弹簧16进一步包括第六延伸部16g和第七延伸部16h,第六延伸部16g在座椅侧视图中从第五延伸部16f的前端朝向座椅前侧延伸,第七延伸部16h从第六延伸部16g的前端朝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弯曲延伸。右侧中央部弹簧16进一步包括第八延伸部16i,其在座椅侧视图中从第七延伸部16h的座椅宽度方向内侧端部随着朝向座椅前侧伸展而朝向上侧倾斜延伸。朝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开口的凹状弯曲部16j形成至第八延伸部16i的前端部。右侧中央部弹簧16进一步包括从凹状弯曲部16j的前端延伸的前侧锚定部16k并且锚定至前框架28(参见图1)。

如图2中所图示的,左侧中央部弹簧18横跨座椅前后方向而架设并且布置在将坐垫12沿着座椅宽度方向二等分的二等分线l的座椅宽度方向左侧处。如图3中所图示的,左侧中央部弹簧18形成为在座椅俯视图中相对于右侧中央部弹簧16沿着座椅宽度方向对称。注意,左侧中央部弹簧18的与右侧中央部弹簧16的部位相对应的部位附加与右侧中央部弹簧16的相应的部分相同的附图标记。

右侧端部弹簧20例如通过使如下的杆状材料弯曲而形成,该杆状材料具有比右侧中央部弹簧16更大的金属丝直径。如图2中所图示的,右侧端部弹簧20横跨座椅前后方向而架设并且布置在右侧中央部弹簧16的座椅宽度方向右侧处。具体地,如图3中所图示的,右侧端部弹簧20包括锚定至后框架26(参见图1)的后侧锚定部20a。右侧端部弹簧20还包括第一延伸部20b,其在座椅侧视图中从后侧锚定部20a的前端随着朝向座椅前侧伸展而朝座椅下侧倾斜,并且在座椅俯视图中随着朝向座椅前侧伸展而朝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倾斜。右侧端部弹簧20进一步包括第二延伸部20c和第三延伸部20d,第二延伸部20c在座椅侧视图中从第一延伸部20b的前端随着朝向座椅前侧伸展而朝座椅下侧倾斜,第三延伸部20d从第二延伸部20c的前端朝向座椅宽度方向外侧弯曲延伸。该右侧端部弹簧20进一步包括第四延伸部20e和第五延伸部20f,第四延伸部20e从第三延伸部20d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端部朝向前侧弯曲延伸,第五延伸部20f在座椅俯视图中从第四延伸部20e的前端随着朝向座椅前侧伸展而朝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倾斜。右侧端部弹簧20进一步包括第六延伸部20g和第七延伸部20h,第六延伸部20g在座椅侧视图中从第五延伸部20f的前端朝向座椅前侧延伸,第七延伸部20h从第六延伸部20g的前端朝向座椅宽度方向外侧弯曲延伸。该右侧端部弹簧20进一步包括第八延伸部20i,其在座椅侧视图中从第七延伸部20h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端部随着朝向座椅前侧伸展而朝上侧倾斜延伸。朝向座椅宽度方向外侧开口的凹状弯曲部20j形成至第八延伸部20i的前端部。右侧端部弹簧20进一步包括从凹状弯曲部20j的前端延伸出的前侧锚定部20k并且锚定至前框架28(参见图1)。

如图2中所图示的,左侧端部弹簧22横跨座椅前后方向而架设并且布置在左侧中央部弹簧18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如图3中所图示的,左侧端部弹簧22形成为在座椅俯视图中相对于右侧端部弹簧20沿着座椅宽度方向对称。注意,左侧端部弹簧22的与右侧端部弹簧20的部位相对应的部位附加与右侧端部弹簧20的相应的部分相同的附图标记。

如图2中所示,在沿着座椅宽度方向和上下方向所截取的坐垫12的剖视图中,上面阐释的右侧中央部弹簧16、左侧中央部弹簧18、右侧端部弹簧20和左侧端部弹簧22的相应的部分布置在座椅上下方向上相同的位置中。注意,处于在座椅上下方向上相同的位置并不意味着定位在完全相同的位置,而是可以存在与右侧中央部弹簧16、左侧中央部弹簧18、右侧端部弹簧20和左侧端部弹簧22的尺寸变化成比例的沿着座椅上下方向的未对准。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因为右侧端部弹簧20和左侧端部弹簧22例如通过使具有比右侧中央部弹簧16和左侧中央部弹簧18的金属丝直径更大的金属丝直径的杆状材料弯曲而形成,右侧端部弹簧20和左侧端部弹簧22相比于右侧中央部弹簧16和左侧中央部弹簧18较难沿着座椅上下方向变形。为对此进行详细描述,如图4中所图示的,右侧端部弹簧20和左侧端部弹簧22沿着座椅上下方向变形时的弹簧常数k1和k4高于右侧中央部弹簧16和左侧中央部弹簧18沿着座椅上下方向变形时的弹簧常数k2和k3。注意,图4中所图示的白色圆形图形表示在传统的车辆座椅中,右侧端部弹簧和左侧端部弹簧沿着座椅上下方向变形时的弹簧常数k1和k4以及右侧中央部弹簧和左侧中央部弹簧沿着座椅上下方向变形时的弹簧常数k2和k3,它们被设定成相同的弹簧常数。

如图3中所图示的,用作连接构件的一对稳定杆34接合至右侧中央部弹簧16、左侧中央部弹簧18、右侧端部弹簧20和左侧端部弹簧22,并且布置成在该对稳定杆34之间有沿着座椅前后方向的间隙。一个稳定杆34在座椅侧视图中布置在就坐乘员h的胯点p(参见图2)的座椅前侧处。另一个稳定杆34布置在就坐乘员h的胯点p的座椅后侧处。注意,就坐乘员h(参见图2)的体型与am50模型的体型相同,并且就坐乘员h以标准姿势就坐于设定成标准使用状态的车辆座椅10中。胯点p为根据针对就坐乘员的恰当的就坐位置而设定的坐垫减振垫30上的点。

稳定杆34各自均构造成包括沿着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基座部34a以及分别从基座部34a的两个座椅宽度方向端部朝向前侧弯曲延伸的右侧弯曲部34b和左侧弯曲部34c。布置在胯点p的前侧处的稳定杆34的基座部34a的右侧端部和右侧弯曲部34b接合至右侧端部弹簧20的第七延伸部20h和第八延伸部20i的后端部。布置在胯点p的前侧处的稳定杆34的基座部34a的左侧端部和左侧弯曲部34c接合至左侧端部弹簧22的第七延伸部20h和第八延伸部20i的后端部。布置在胯点p的前侧处的稳定杆34的基座部34a的座椅宽度方向中间部接合至右侧中央部弹簧16的第七延伸部16h和左侧中央部弹簧18的第七延伸部16h。

布置在胯点p的后侧处的稳定杆34的基座部34a的右侧端部和右侧弯曲部34b接合至右侧端部弹簧20的第三延伸部20d和第四延伸部20e的后端部。布置在胯点p的后侧处的稳定杆34的基座部34a的左侧端部和左侧弯曲部34c接合至左侧端部弹簧22的第三延伸部20d和第四延伸部20e的后端部。布置在胯点p的后侧处的稳定杆34的基座部34a的座椅宽度方向中间部接合至右侧中央部弹簧16的第三延伸部16d和左侧中央部弹簧18的第三延伸部16d。

下面针对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操作和效果进行阐释。

如图1至图3中所示,在本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座椅10中,就坐乘员h的载荷由坐垫框架14以及横跨坐垫框架14而架设的右侧中央部弹簧16、左侧中央部弹簧18、右侧端部弹簧20和左侧端部弹簧22支撑。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右侧中央部弹簧16、左侧中央部弹簧18、右侧端部弹簧20和左侧端部弹簧22的弹簧常数k1、k2、k3和k4设定成使得右侧端部弹簧20和左侧端部弹簧22相比于右侧中央部弹簧16和左侧中央部弹簧18较难沿着座椅上下方向变形。因此,可以提升相对于就坐乘员h沿着座椅宽度方向的倾斜的保持性能。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右侧中央部弹簧16、左侧中央部弹簧18、右侧端部弹簧20和左侧端部弹簧22通过该对稳定杆34而沿着座椅宽度方向连接在一起。因此,本示例性实施例使得当就坐乘员h已沿着座椅宽度方向倾斜时朝向座椅上侧的增加了的反作用力从右侧端部弹簧20和左侧端部弹簧22作用在就坐乘员h上。因此,可以进一步提升相对于就坐乘员h沿着座椅宽度方向的倾斜的保持性能。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该对稳定杆34在座椅侧视图中分别布置在就坐乘员h的胯点p的座椅前侧和座椅后侧(参见图2)。因此,可以提升相对于就坐乘员h沿着座椅宽度方向的倾斜的保持性能,并且可以抑制就坐乘员h在坐垫12中感觉到任何硬度。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已经阐释了该对稳定杆34在座椅侧视图中分别布置在就坐乘员h的胯点p的座椅前侧和座椅后侧的实例。然而,本公开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单个稳定杆34可以构造成在座椅侧视图中设置在就坐乘员h的胯点p的正下方。还可以应用不设置稳定杆34的构造。因此无论设置稳定杆34与否,或者无论稳定杆34的放置和数目如何,均可以在考虑到诸如乘坐舒适性和保持性能之间的平衡的因素下根据需要设置。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已经描述了右侧中央部弹簧16、左侧中央部弹簧18、右侧端部弹簧20和左侧端部弹簧22通过稳定杆34而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连接在一起的实例。然而,本公开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可以应用以下构造:用作将右侧中央部弹簧16和右侧端部弹簧20连接在一起的连接构件的稳定杆以及用作将左侧中央部弹簧18和左侧端部弹簧22连接在一起的连接构件的稳定杆沿着车辆宽度方向成行设置。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已经描述了以下实例:通过使形成右侧端部弹簧20和左侧端部弹簧22的杆状材料的金属丝直径不同于形成右侧中央部弹簧16和左侧中央部弹簧18的杆状材料的金属丝直径,右侧端部弹簧20和左侧端部弹簧22沿着座椅上下方向变形时的弹簧常数k1和k4设定成高于右侧中央部弹簧16和左侧中央部弹簧18沿着座椅上下方向变形时的弹簧常数k2和k3。然而,本示例性实施例并不局限于此。如图5中所示,例如,通过向右侧中央部弹簧16和左侧中央部弹簧18的第二延伸部16c和第八延伸部16i添加凹状弯曲部16l、16m,并且通过移除形成至右侧端部弹簧20和左侧端部弹簧22的第八延伸部20i的凹状弯曲部20j(参见图3),右侧端部弹簧20和左侧端部弹簧22沿着座椅上下方向变形时的弹簧常数k1和k4可以设定成高于右侧中央部弹簧16和左侧中央部弹簧18沿着座椅上下方向变形时的弹簧常数k2和k3。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已经描述了右侧中央部弹簧16和左侧中央部弹簧18设置在座椅宽度方向中央部处的实例。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可以应用单个中央部弹簧设置在座椅宽度方向中央部处的实例。

尽管上面已经阐释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并且显而易见的各种其他修改可以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的范围内实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