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安全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345780发布日期:2020-04-10 22:36阅读:99来源:国知局
儿童安全座椅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儿童安全座椅。



背景技术:

儿童安全座椅用于保护儿童的乘车安全,包括座椅本体和与座椅本体相连接的束缚机构。在实际碰撞发生时,由于强大的冲击力造成的惯性力,即使被儿童安全座椅上的束缚机构(束缚带或挡块)所束缚,儿童的身体仍然会向前倾,这样一方面往往会由于束缚机构的力而造成儿童身体受到强大的压迫而造成伤害,另一方面还有可能因为儿童的身体向前运动的幅度过大而撞击到车内的其他物品,造成儿童的损伤。因此,一些儿童汽车座椅上通过安装安全气囊的方式,在碰撞发生时气囊充气碰撞而对儿童进行保护。然而,现有技术中的安全气囊系统没有防误爆装置,如果在儿童安全座椅非正常使用(如儿童没有乘坐,将儿童安放在儿童安全座椅的过程中,儿童从儿童安全座椅中下来的过程中)的情况下发生撞击,气囊仍会充气弹出。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儿童安全座椅。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儿童安全座椅,包括被动保护装置、两个控制器、两端分别与两个控制器相连接的导线、两端分别与两个控制器可脱离地相连接的控制电路单元,被动保护装置包括被触发装置,该被触发装置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控制器相连接,每个控制器均具有能够相互切换的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

当两个控制器均处于第一工作状态时,导线的两端分别通过两个控制器与被触发装置的两端相连接,被动保护装置处于关闭状态;当两个控制器均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时,两个控制器分别使导线的两端与被触发装置的两端相断开,且控制电路单元的两端分别通过两个控制器与被触发装置的两端相连接,被动保护装置处于待触发状态。

进一步地,儿童安全座椅包括座椅本体和束缚机构,每个控制器包括与束缚机构相连接的插接件,导线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控制器中的插接件相连接,被触发装置的两端与两个控制器中的插接件相连接,座椅本体上设置有与两个控制器分别对应的两个插座,控制电路单元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控制器中的插座相连接,当控制器中的插接件与对应的插座分离时,则该控制器处于第一工作状态,当控制器中的插接件与对应的插座相连接时,则该控制器处于第二工作状态。

更进一步地,每个控制器还包括可滑动地连接在插接件上并具有两个工作位置的滑动件,当控制器处于第一工作状态时,则该控制器中的滑动件处于第一工作位置,当控制器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时,则该控制器中的滑动件处于第二工作位置;每个控制器还包括设置在插接件和滑动件之间的状态切换机构。

更进一步地,插接件与滑动件之间设置有能够使滑动件从第二工作位置滑动至第一工作位置的弹性件。

更进一步地,插座上具有能够在插接件插入时将滑动件从第一工作位置顶至第二工作位置的阻挡部。

可选地,状态切换机构包括设置在插接件上的第一导体、第二导体,第一导体、第二导体之间具有空隙,被触发装置的两端分别连接两个控制器中的第一导体,

状态切换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滑动件上的第三导体、第四导体,第三导体、第四导体之间具有空隙,导线的两端分别连接两个控制器中的第三导体,

当控制器处于第一工作状态时,该控制器中的第一导体和第三导体相接触,使该控制器所连接的被触发装置的端部和导线的端部相连接;当控制器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时,该控制器中的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之间通过与第四导体相接触而导通并且该控制器中的第二导体连接对应插座所连接的控制电路单元的端部,使该控制器所连接的被触发装置的端部和控制电路单元的端部相连接,该控制器中的第一导体及第二导体均和第三导体相分离,使该控制器所连接的被触发装置的端部以及控制电路单元的端部均和导线的端部相断开。

优选地,滑动件采用绝缘材料,当控制器处于第一工作状态时,该控制器中的滑动件覆盖与之处于同一控制器中的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

可选地,状态切换机构包括设置在插接件上的开关,导线的两端分别连接两个控制器中的开关,且被触发装置的两端分别连接两个控制器中的开关,状态切换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滑动件上且能够拨动开关打开和闭合的驱动部,

当控制器处于第一工作状态时,该控制器中的开关闭合,使该控制器所连接的被触发装置的端部和导线的端部相连接,当两个控制器均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时,该控制器中的开关打开,使该控制器所连接的被触发装置的端部和导线的端部相断开。

优选地,插接件上设置有第五导体,被触发装置的两端分别连接两个控制器中的第五导体,当诉讼控制器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时,该控制器中的第五导体连接对应插座所连接的控制电路单元的端部。

优选地,滑动件采用绝缘材料,当控制器处于第一工作状态时,该控制器中的滑动件覆盖与之处于同一控制器中的第五导体。

更进一步地,束缚机构为挡块,被动保护装置设置在挡块中,当挡块与座椅本体连接时,两个控制器均处于第二工作状态;当挡块与座椅本体脱离时,两个控制器均处于第一工作状态。

进一步地,控制电路单元中具有电源,当两个控制器均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时,被触发装置和控制电路单元形成闭合回路。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儿童安全座椅,在儿童安全座椅非正常使用时,可将两个控制器切换至第一工作状态,由于导线的连接使两个控制器与被触发装置之间形成了完全封闭的保护电路,从而在儿童安全座椅非正常使用时,防止被动保护装置误爆,在儿童安全座椅正常使用时,可将两个控制器切换至第二工作状态,导线与被动保护装置断开,而控制电路单元与被触发装置能够形成新的封闭电路,从而在发生撞击时能够实现控制,使被动保护装置被触发,保护儿童安全。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儿童安全座椅的被动保护装置和控制器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附图1所示儿童安全座椅的气体发生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附图1所示儿童安全座椅的控制器中插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4为附图1所示儿童安全座椅的控制器中滑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5为附图1所示儿童安全座椅的控制器在第一工作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6为附图5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7为附图1所示儿童安全座椅的控制器在第二工作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8为附图7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9为附图1所示儿童安全座椅中插座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10为附图1所示儿童安全座椅的插接件与插座连接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儿童安全座椅的被动保护装置和控制器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附图12为附图11所示儿童安全座椅的控制器在第一工作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13为附图12中开关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14为附图11所示儿童安全座椅的控制器在第二工作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15为附图14中开关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为:

1、被动保护装置;11、气体发生器;12、管接头;13、出气孔;

2、控制器;21、插接件;211、第一导体;212、第二导体;213、第五导体;214、导线;22、滑动件;221、第三导体;222、第四导体;223、拨槽;23、弹性件;24、开关;241、第一连接脚;242、第二连接脚;243、拨块;

3、连接导线;4、导线;5、控制电路单元;

6、插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

实施例一

从附图1至附图10的结构示意图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儿童安全座椅,包括被动保护装置1、两个控制器2、两端分别与两个控制器2相连接的导线4、两端分别与两个控制器2相连接的控制电路单元5。

被动保护装置1包括被触发装置,本实施例中的被触发装置为气体发生器11。被动保护装置1具有关闭状态和待触发状态,在关闭状态下,被动保护装置1不会被触发,在待触发状态下,被动保护装置1可以被触发。如附图1所示的本实施例中,被动保护装置1包括上述气体发生器11以及通过管接头12与气体发生器11相连接的气囊13。如附图2所示,气体发生器11与气囊13相连接的一端具有出气孔112,另一端为信号输入端111,其与控制器2电性连接。上述的控制电路单元5能够控制气体发生器,使之触发喷出气体。

控制器2与被动保护装置1电性连接,通过切换控制器2的工作状态,来切换被动保护装置1的状态。具体地,两个控制器2分别通过连接导线3与被动保护装置1中的被触发装置的两端相连接,具体地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有两条连接导线3,两条连接导线3的一端分别连接对应的控制器2,另一端分别与气体发生器11的信号输入端111的正负极相连接。每个控制器2均具有能够相互切换的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当两个控制器2均处于第一工作状态时,导线4的两端分别通过两个控制器2与两个连接导线3相连接,同时控制电路单元5的两端分别与两个连接导线3相断开,从而实现被触发装置被导线4短路,被动保护装置1处于关闭状态,当两个控制器2均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时,控制电路单元5的两端分别通过两个控制器2与对应的连接导线3相连接,导线4的两端分别通过两个控制器2与对应的连接导线3相断开,被动保护装置1处于待触发状态。

控制电路单元5中具有电源,当两个控制器2均处于第一工作状态时,控制电路单元5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控制器2断开从而与两个连接导线3相断开,进而使气体发生器11的两端断开,使控制电路单元5失去对气体发生器11的控制及供电,同时导线4的两端分别通过两个控制器2与两个连接导线3相连接,从而实现气体发生器11被导线4短路,这样在气体发生器11两端受到静电或其他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电压时,气体发生器11也不会误爆。当两个控制器2均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时,控制电路单元5的两端分别通过两个控制器2与对应的连接导线3相连接,导线4的两端分别通过两个控制器2与对应的连接导线3和控制电路单元5均相断开,从而使控制电路单元5和气体发生器11形成闭合回路,以实现在汽车受到撞击时控制气体发生器11触发。

儿童安全座椅包括座椅本体(附图中未画出)和束缚机构(附图中未画出),每个控制器2包括与束缚机构相连接的插接件21,导线4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控制器2中的插接件21相连接,被触发装置的两端与两个控制器2中的插接件21相连接(即上述连接导线3的一端连接对应的插接件21),座椅本体上设置有与两个控制器2分别对应的两个插座6,控制电路单元5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插座6相连接。当某一控制器2中的插接件21与对应的插座6分离时,则该控制器2处于第一工作状态,当某一控制器2中的插接件21与对应的插座6相连接时,则该控制器2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束缚机构通过插接件21与对应插座6的插接和分离实现与座椅本体的连接和分离,同时实现被触发装置与控制电路单元5之间的连接和断开,从而,当儿童安全座椅非正常使用,束缚机构未连接时,被动保护装置1处于关闭状态,不能被触发,当儿童乘坐于儿童安全座椅上并连接好束缚机构时,被动保护装置1处于待触发状态,可以被触发。

本实施例中的控制电路单元5优选设置在座椅本体内部,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控制电路单元5外接在座椅本体的外部。

在本实施例中,束缚机构为挡块,其可脱离地设置在座椅本体的前方,以阻挡乘坐于座椅本体中的儿童向前运动,被动保护装置设置在挡块中,当挡块与座椅本体连接时,两个控制器2均处于第二工作状态,被动保护装置1处于待触发状态;当挡块与座椅本体脱离时,两个控制器2均处于第一工作状态,被动保护装置1处于关闭状态。座椅本体和挡块的具体结构不是本申请的发明点,这里不做介绍。

每个控制器2还包括可滑动地连接在插接件21上的滑动件22,滑动件22具有两个工作位置,控制器2处于第一工作状态,其中的滑动件22处于第一工作位置,控制器2处于第二工作状态,其中的滑动件22处于第二工作位置。如附图3-8所示的本实施例中,滑动件22的两个工作位置沿着插接件21上下设置,第二工作位置位于第一工作位置的上方。优选地,如附图10所示,当插接件21与插座6相连接时,滑动件22至少部分地进入插座6中。

插座6上具有能够在插接件21插入时将滑动件22从第一工作位置顶至第二工作位置的阻挡部(附图中未标示出),在插接件21自上而下地插入插座6的过程中,当滑动件22接触到阻挡部时,由于受到阻挡部的阻挡而不再跟随插接件21继续下移,从而与插接件21之间产生相对滑动而转换工作位置。插接件21与滑动件22之间设置有能够使滑动件22从第二工作位置滑动至第一工作位置的弹性件23,插接件21脱离插座6后,失去了阻挡部的阻挡,弹性件23会将滑动件22推动至第一工作位置。

每个控制器还包括设置在插接件21与滑动件22之间的状态切换装置。上文已述,本实施例中,当两个控制器2均处于第一工作状态时,导线4与连接导线3相连接,且控制电路单元5与连接导线3相断开,本实施例中给出了一种能够使之实现的状态切换装置的优选的具体结构:

包括设置在插接件21上的第一导体211、第二导体212,第一导体211、第二导体212之间具有空隙使二者不接触,每个控制器2中的第一导体211与对应的连接导线3相连接。状态切换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滑动件22上的第三导体221、第四导体222,第三导体221、第四导体222之间具有空隙使二者不接触,两个控制器2中的第三导体221分别与导线4的两端相连接。当某一控制器2处于第一工作状态时,控制电路单元5的端部与插接件21相分离而断开,同时其中的滑动件22处于第一工作位置,则其中的第一导体211与第三导体221相接触,从而使与该控制器2相连接的连接导线3和导线4相连接,即实现被触发装置与导线4的连接,使被触发装置短路。当某一控制器2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时,其中的滑动件22处于第二工作位置,则其中的第一导体211和第二导体212之间通过与第四导体222相接触而导通并且第二导体212连接对应插座6所连接的控制电路单元5的端部,使与该控制器2相连接的连接导线3和控制电路单元5相连接,即实现被触发装置与控制电路单元的连接;同时该控制器2中的第一导体211和第二导体212均与第三导体221相分离,从而使与该控制器2相连接的连接导线3以及控制电路单元5的端部均和导线4相断开,即实现被触发装置和控制电路单元同时与导线4断开。

在一种更为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滑动件22采用绝缘材料,如塑料或绝缘橡胶等,当滑动件22处于第一工作位置时,滑动件22覆盖与之处于同一控制器2中的第一导体211和第二导体212,从而起到绝缘的作用,防止导体裸露,既起到安全的作用,又能够防止与其他导电物质接触而导致的误导通。

工作原理:

当儿童安全座椅非正常使用时,束缚机构未连接时,两个控制器2的插接件21与座椅本体上的插座6相分离,因此,控制电路单元5两端均与控制器2断开,使其失去对气体发生器11的控制,如附图5和附图6所示,在弹性件23的作用下,滑动件22保持在第一工作位置,插接件21上的第一导体211与滑动件22上的第三导体221相接触,从而使导线4与连接导线3相导通,此时,导线4连接在气体发生器11的两端,使气体发生器11短路,从而在插接件21碰到其他物体而产生静电,或者由于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在气体发生器11的两端产生电压时,导线4能够对气体发生器11形成短路保护,使被动保护装置1处于不能被触发的关闭状态,防止气体发生器11发生误爆;

当儿童乘坐于儿童安全座椅上并连接好束缚带时,两个控制器2的插接件21均插入座椅本体上对应的插座6,如附图6和附图8所示,在插座6上阻挡部的作用下,滑动件22相对插接件21滑动至第二工作位置,此时,滑动件22上的第三导体221与插接件21上的第一导体211分离,从而使导线4与连接导线3之间断开而不再导通,同时滑动件22上的第四导体222与插接件21上的第一导体211和第二导体212均相接触,从而使控制电路单元5与气体发生器11形成封闭的回路,控制电路单元能够对被动保护装置1进行触发控制,当回路中电流突然变化时,可直接将电流信号传输至气体发生器11,使其引爆对气囊13充气。

实施例二

参考附图11至附图15,本实施例中的儿童安全座椅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主要在于:状态切换装置的结构。

本实施例中的状态切换装置包括设置在插接件21上的开关24,两个控制器2中的开关24分别连接在导线4的两端与对应的连接导线3之间,状态切换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滑动件22上且能够拨动开关24打开和闭合的驱动部,当某一控制器2处于第一工作状态时,控制电路单元5的端部与插接件21分离而断开,同时其中的滑动件22处于第一工作位置,其中的开关24闭合,导线4与对应的连接导线3导通,从而导线4使气体发生器11短路,当滑动件22处于第二工作位置时,开关24打开,导线4与连接导线3断开,控制电路单元5与连接导线3导通,从而控制电路单元5与气体发生器11形成并联电路单元,且该并联电路单元与外部电源6形成封闭的回路。

插接件21上设置有第五导体213,连接导线3与对应插接件21上的第五导体213相连接。当控制器2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时,第五导体213与对应插座6所连接的控制电路单元5的端部相连接。

在一种更为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滑动件22采用绝缘材料,当滑动件22处于第一工作位置时,滑动件22覆盖第五导体213,起到绝缘的作用。

在一种更为优选的实施方案中,开关24具有第一连接脚241和第二连接脚242,导线4和连接导线3分别与第一连接脚241和第二连接脚242相连接,第五导体213通过导线214与第二连接脚242相连接。开关24闭合时,第一连接脚241与第二连接脚242导通,开关24打开时,第一连接脚241与第二连接脚242之间断开而不再导通。

本实施例中给出一种开关24的具体结构,其具有转动设置的拨块243,该拨块243具有使开关24处于闭合状态的闭合工作位置和使开关24处于打开状态的打开工作位置,滑动件22上具有能够拨动拨块243转动的拨槽223,即上述驱动部。

工作原理:

当儿童安全座椅非正常使用,束缚机构未连接时,控制器2的插接件21与座椅本体上的插座6相分离,使控制电路单元5的两端被断开,如附图12和附图13所示,在弹性件23的作用下,滑动件22保持在第一工作位置,此时,滑动件22上的拨槽223将开关24的拨块243拨至闭合工作位置,开关24闭合,导线4与连接导线3相导通,气体发生器11被短路,这样,控制电路单元5失去对气体发生器11的控制,同时导线4对气体发生器11形成短路保护,使被动保护装置1处于不能被触发的关闭状态,防止气体发生器11发生误爆;

当儿童乘坐于儿童安全座椅上并连接好束缚带时,控制器2的插接件21插入座椅本体上的插座6,如附图14和附图15所示,在插座6上阻挡部的作用下,滑动件22相对插接件21滑动至第二工作位置,此时,滑动件22上的拨槽223将开关24的拨块243拨至打开工作位置,开关24打开,导线4两端断开,控制电路单元5与气体发生器11形成封闭的回路,控制电路单元5能够对被动保护装置1进行触发控制,当回路中电路突然变化时,可直接将电流信号传输至气体发生器11,使其引爆对气囊13充气。

上述实施例中的儿童安全座椅,在儿童安全座椅非正常使用时,可将两个控制器切换至第一工作状态,由于导线的连接使两个控制器与被触发装置之间形成了完全封闭的保护电路,从而在儿童安全座椅非正常使用时,防止被动保护装置误爆,在儿童安全座椅正常使用时,可将两个控制器切换至第二工作状态,导线与被动保护装置断开,而控制电路单元与被触发装置能够形成新的封闭电路,从而在发生撞击时能够实现控制,使被动保护装置被触发,保护儿童安全。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