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公共交通工具把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642753发布日期:2020-01-10 14:18阅读:691来源:国知局
一种公共交通工具把手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公共交通辅助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公共交通工具把手。



背景技术:

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如公交、地铁过程中,较多乘客往往是处于站立状态下,在公共交通工具运行过程中,会频繁的启停、加速、减速、转弯,甚至是出现急刹车的情况,而在上述情况下处于站立状态下的乘客往往需要拉紧车上的把手以控制自身重心,避免摔倒。

现有公共交通工具的把手都是简单地通过一根绳带固定把手,该把手会随着公共交通工具的启停而大幅度的摆动,不但会造成乘客站立不稳而发生危险,还可能会击打到周围乘客,影响乘客乘坐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在公共交通工具启停或者急刹车时,能够保证人站立平稳,且可避免把手来回晃动误伤乘客的公共交通工具把手。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公共交通工具把手,包括用于固定在横杆上的固定盒和悬挂在固定盒下方的把手本体,所述把手本体的顶部具有限位座,所述限位座安装于所述固定盒内部并与横杆之间通过复位弹簧连接,在所述固定盒的底部具有至少一个限位孔,所述限位座上对应所述限位孔设置有限位销,所述限位销可选择地插入所述限位孔内实现把手本体与固定盒之间的刚性连接或脱离所述限位孔实现把手本体与固定盒之间的柔性连接。

进一步,所述固定盒由左右两个固定块组成,两个固定块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两个固定块相对的两个面上设有形状互补的沿横向设置的弧形第一容纳腔,所述横杆横穿过两侧第一容纳腔扣合后形成的圆形腔体内。

进一步,两个所述固定块相对的两个面上设有形状互补的沿竖向设置的弧形第二容纳腔,所述把手本体穿过两侧第二容纳腔扣合后形成的固定盒底部的中心通孔。

进一步,两个所述固定块相对的两个面上设有沿横向设置的长条状第三容纳腔,两侧的第三容纳腔扣合后形成限位座的限位腔。

进一步,所述限位座呈“工”字形,四个角处设置有四个限位销,对应所述固定盒的底部设置有四个限位孔。

进一步,所述限位孔为底部封闭的盲孔或为贯穿所述固定盒底部的通孔。

进一步,所述复位弹簧与上方的横杆和下方的限位座之间分别通过螺钉固定连接。

进一步,所述把手本体为硬质材料制成。

进一步,在所述把手本体的外侧套装有保护套。

进一步,所述把手本体呈u形,两侧边顶部分别安装有一个固定盒;或,所述把手本体由拉杆和安装在拉杆下方的拉环组成,在所述拉杆的顶部安装一个固定盒。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公共交通工具把手,能根据乘客的使用情况上下移动,在使用时向下移动使把手与车体之间刚性连接,保证在公共交通工具启停或者急刹车时,使人能站立平稳,不至于把手来回晃动,发生击打到周围乘客的危险,同时在不使用把手时,利用复位弹簧悬挂,使把手与车体之间柔性连接,不但使用方便,而且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把手安装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固定盒与把手本体安装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把手本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固定块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的侧向视图。

如图1至图5所示,固定盒1,固定块1a,把手本体2,横杆3,限位座4,螺栓5,第一容纳腔6,复位弹簧7,限位孔8,限位销9,第二容纳腔10,螺钉孔1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公共交通工具把手,包括固定盒1和把手本体2,固定盒1固定在交通工具的横杆3上,把手本体2悬挂在固定盒1的下方,供乘客握持。

本实施例中,把手本体2整体呈u形结构,两侧边顶部分别安装有一个固定盒1,两个固定盒1均安装在横杆3上。

如图2、图4和图5所示,固定盒1由左右对称的两个固定块1a组成,两个固定块1a之间通过四个螺栓5固定连接,固定盒1采用分体的结构,方便固定盒1的安装。两个固定块1a相对的两个面上设有形状互补的沿横向设置的弧形第一容纳腔6。在安装时,两个固定块1a对准横杆3相对扣合,通过四个螺栓5固定连接在一起,横杆3横穿过两侧第一容纳腔6扣合后形成的圆形腔体内,进而将固定盒1固定在横杆3上。固定盒1与横杆3之间紧密配合,避免乘客在握持时固定盒1沿横杆3滑动。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把手本体2的两侧边的顶部分别具有一个限位座4,限位座4安装于固定盒1的内部,限位座4的顶部与横杆3之间通过复位弹簧7连接,在限位座4的顶部设置有螺钉孔11。复位弹簧7与上方的横杆3和下方的限位座4之间分别通过螺钉(图中未示出)固定连接。安装时,可以将利用螺钉将复位弹簧7与横杆3固定连接,在将复位弹簧7拉长,利用中间的空隙,用另一螺钉将复位弹簧7与限位座4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在固定盒1的底部具有至少一个限位孔8,限位座4上对应限位孔8设置有向下伸出的限位销9。在使用时,乘客向下拉动把手本体2,使限位销9插入限位孔8内实现把手本体2与固定盒1之间的刚性连接。不使用时,在复位弹簧7的作用下,把手本体2向下移动复位,限位销9脱离限位孔8,实现把手本体2与固定盒1之间的柔性连接。限位孔8可以采用底部封闭的盲孔结构,也可以采用贯穿固定盒1底部的通孔结构。

本实施例中,优选,限位座4呈“工”字形,四个角处设置有四个限位销9,对应固定盒1的底部的四个角处设置有四个限位孔8,保证在使用时,四个限位销9同时插入固定盒1底部的四个限位孔8内,保证把手本体2与固定盒1之间的刚性连接,避免把手本体2晃动幅过大,保证乘客站立平稳。

如图4和图5所示,两个固定块1a相对的两个面上还设有形状互补的沿竖向设置的弧形第二容纳腔10,把手本体2穿过两侧第二容纳腔10扣合后形成的固定盒1底部的中心通孔(图中未标示)。中心通孔的直径与把手本体2的杆部的直径相匹配,保证把手本体2可上下滑动,又不会晃动较大。

为了配合限位座4的尺寸,两个固定块1a相对的两个面上设有沿横向设置的长条状第三容纳腔(图中未标示),两侧的第三容纳腔扣合后形成限位座4的限位腔,限位座4安装在被限制在限位腔内,进而保证限位座4上的限位销9与固定盒1上的限位孔8相对,使用时可以顺利插接。

本实施例中,为了避免把手本体2在使用时晃动幅度过大,把手本体2优选采用金属、硬塑料等硬质材料制成,把手本体2、限位座4和限位销9一体成型或焊接固定在一起。在把手本体2的外侧还可以再套装一层质地柔软的保护套(图中未示出),在保护把手本体2的同时,还可以提升乘客握持时的手感。

当不使用该把手时,把手本体2通过复位弹簧7悬挂在公交车的横杆3上,与公交车的车体之间柔性连接。在使用该把手时,乘客下拉把手本体2,把手本体2上方限位座4上的四个限位销9分别插入固定盒1底部的限位孔8中,使把手本体2与公交车的车体之间刚性连接。当乘客松开把手本体2时,把手本体2在复位弹簧7的拉力下上升,重新与车体柔性连接。

本把手在使用时可以实现把手与车体的刚性连接,在不使用时把手与车体恢复柔性连接,保证在公共交通工具启停或者急刹车时,使人能站立平稳,不至于把手来回晃动,发生击打到周围乘客的危险,不但使用方便,而且安全可靠。

实施例二:

与实施例一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把手本体2采用由一根拉杆和拉杆下方安装拉环(图中未示出)的结构,在拉杆的顶部固定安装一个固定盒1,把手本体2通过一个固定盒1固定在横杆3上,在拉杆的顶部具有限位座4,限位座安装在固定盒1内,固定盒1和限位座4的结构与实施例一所述相同,这里不再另外详细描述。

如上所述,结合附图所给出的方案内容,可以衍生出类似的技术方案。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