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滑轮杠杆动力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27941发布日期:2020-07-04 00:57阅读:392来源:国知局
一种滑轮杠杆动力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滑轮杠杆动力车。



背景技术:

电动车分为交流电动车和直流电动车。通常说的电动车是以电池作为能量来源,通过控制器、电机等部件,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运动,以控制电流大小改变速度的车辆。时至今日,电动车经过不断更新换代,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类型也多种多样。电动车一般使用铅蓄电池或是锂离子电池进行供电。用于小型载货的常见电动车一般为电动三轮车。

传统的电动三轮车存在以下缺陷:1、蓄电池的寿命短,使用成本高,一次充电后行驶里程不理想;2、电动三轮车承重能力差,行驶速度通常较慢;3、传统的电动车起步时电机运转慢,发热量大,易烧毁电机,同时能量损失巨大,起步动力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滑轮杠杆动力车,本装置设置有增力杠杆,使得动力车整体动力足,承重能力强,可以使用功率更小的电机驱动动力车工作,进而降低了蓄电池数量,使用两组12v蓄电池,相比于现有使用六组12v蓄电池的三轮车来说,能够在电源电压更低的情况下,带动小功率电机转动,通过增力杠杆的作用,将电机输出扭转力进行扩大,在承重能力相同的情况下,将六组12v蓄电池缩减为两组,节约了电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滑轮杠杆动力车,包括底盘,底盘前端下侧安装有前轮、上侧焊有支架,支架和转向机构转动连接,转向机构和前轮连接;底盘后端焊有车架,车架中部固定安装有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转轴外端固定安装有电机皮带轮,电机皮带轮通过皮带和从动轮传动连接,从动轮转动安装于车架上,从动轮的中心通过钢轴和起动臂一端固定连接,起动臂另一端和第一连杆机构转动连接,第一连杆机构和增力杠杆的动力臂转动连接,增力杠杆转动安装于底盘上,增力杠杆的阻力臂和第二连杆机构转动连接,第二连杆机构和等臂杠杆转动连接,等臂杠杆和连杆转动连接,连杆和转动臂的一端转动连接,转动臂的另一端和后轮轮轴内端固定连接,后轮轮轴转动安装于底盘下侧,后轮轮轴外端和后轮的中心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车架中部固定安装有蓄电池,所述支架侧部固定安装有电机控制器和开关,蓄电池电性连接开关,开关电性连接电机控制器,电机控制器电性连接驱动电机。

进一步地,所述车架前端固定安装有坐垫。

进一步地,所述底盘前端铰接有操纵杆,操纵杆下端和连接细杆铰接,连接细杆贯穿套管后和错位杆的一端铰接,此铰接处和底盘通过弹簧连接;所述错位杆中部和底盘水平转动连接,错位杆的另一端焊接有钢珠,钢珠位于连杆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杆机构包括第一连杆、第一凸块、第一压簧、第一滑杆和第一滑块,所述第一连杆上端和起动臂转动连接、下端和第一凸块固定连接,第一滑杆依次贯穿第一滑块和第一压簧后固定连接第一凸块,第一压簧位于第一凸块和第一滑块之间,第一滑块和增力杠杆的动力臂转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杆机构包括第二连杆、第二凸块、第二压簧、第二滑杆和第二滑块,所述第二连杆下端和增力杠杆的阻力臂转动连接、上端和第二凸块固定连接,第二滑杆依次贯穿第二滑块和第二压簧后固定连接第二凸块,第二压簧位于第二滑块和第二压簧之间,第二滑块和等臂杠杆转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增力杠杆的动力臂长度是其阻力臂长度的7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其一:本装置通过蓄电池作为电源带动驱动电机运转,驱动电机通过皮带带动从动轮旋转,与从动轮同轴固定的起动臂随之旋转,起动臂带动第一连杆机构、增力杠杆、第二连杆机构、等臂杠杆、连杆和转动臂运转,电机皮带轮、从动轮以及增力杠杆的设计使动力放大了9-10倍,因此电动车载重能量提升至原来的3-4倍,解决了电动车承重能力差的问题,

其二:本装置改变了传统的直接将电机和电动车轮轴相连的结构,当电动车起步时,由于增力杠杆的设置,驱动电机的具有更大的驱动力,克服了驱动时电机负荷重、易烧毁、能量损失巨大的缺陷;而本装置启动时加速快,行驶时速度达25-35km/h,并且采用四轮设计,具有行驶稳定性好,行驶速度高于传统三轮车的优势。

其三:本装置可以使用功率更小的电机驱动动力车工作,进而降低了蓄电池数量,由原来的6组(72v)蓄电池降低至现在德的2组(24v)蓄电池,克服了蓄电池使用成本高、一次充电后行驶里程不理想的缺陷;由于使用功率更小的电机进行驱动,消耗的电能减少了,在行驶过程中,较小功率的驱动电机用于发热损失的能量大大降低,电机所做的有用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节约了能源,增长了行驶里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左视图(剖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a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b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c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右视图图(剖面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图;

图中:1、底盘;2、支架;3、电机控制器;4、开关;5、转向机构;6、前轮;7、操纵杆;8、连接细杆;9、套管;10、电机皮带轮;11、驱动电机;12、皮带;13、坐垫;14、从动轮;15、起动臂;16、第一连杆机构;16-1、第一连杆;16-2、第一凸块;16-3、第一压簧;6-4、第一滑杆;16-5、第一滑块;17、增力杠杆;18、第二连杆机构;18-1、第二连杆;18-2、第二凸块;18-3、第二压簧;18-4、第二滑杆;18-5、第二滑块;19、等臂杠杆;20、连杆;21、转动臂;22、后轮;23、错位杆;24、弹簧;25、车架;26、蓄电池。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所示,一种滑轮杠杆动力车,包括底盘1,底盘1前端下侧安装有前轮6、上侧焊有支架2,支架2和转向机构5转动连接,转向机构5和前轮6连接;底盘1后端焊有车架25,所述车架25前端固定安装有坐垫13。车架25中部固定安装有驱动电机11,驱动电机11采用额定电压为24vdc,额定电流为20a,额定功率500w,型号为xd-37gb520的电机。驱动电机11的转轴外端固定安装有电机皮带轮10,电机皮带轮10的直径为62mm.电机皮带轮10通过皮带12和从动轮14传动连接,从动轮14的直径为600mm。从动轮14转动安装于车架25上,从动轮14的中心通过钢轴和起动臂15一端固定连接,起动臂15另一端和第一连杆机构16转动连接,起动臂15两端旋转轴心之间的距离为238.5mm。第一连杆机构16和增力杠杆17的动力臂转动连接,增力杠杆17转动安装于底盘1上,增力杠杆17的阻力臂和第二连杆机构18转动连接,所述增力杠杆17的动力臂长度是其阻力臂长度的7倍(通过无数次试验发现,动力臂长度和阻力臂长度之比若大于7,则运转不佳,若小于7倍,虽然运转良好,但是不能起到最大的增力作用,因此本实施例采用7倍),动力臂长度为567mm,阻力臂长度为81mm。第二连杆机构18和等臂杠杆19转动连接,等臂杠杆19的动力臂和阻力臂均为129mm。等臂杠杆19和连杆20转动连接,连杆20和转动臂21的一端转动连接,转动臂21的另一端和后轮轮轴内端固定连接,转动臂21的长度为42mm,即为连杆20和转动臂21的连接中心到转动臂21和后轮轮轴的连接中心的距离为42mm。后轮轮轴转动安装于底盘1下侧,后轮轮轴外端和后轮22的中心固定连接。

如图5所示,所述车架25中部固定安装有蓄电池26,蓄电池26采用两组12v的铅蓄电池串联。所述支架2侧部固定安装有电机控制器3和开关4,蓄电池26电性连接开关4,开关4电性连接电机控制器3,电机控制器3电性连接驱动电机11。所述电机控制器3采用型号为x0540的脉冲直流电机控制器。

如图1所示,所述底盘1前端铰接有操纵杆7,操纵杆7下端和连接细杆8铰接,连接细杆8贯穿套管9后和错位杆23的一端铰接,此铰接处和底盘1通过弹簧24连接;所述错位杆23中部和底盘1水平转动连接,错位杆23的另一端焊接有钢珠,钢珠位于连杆20一侧。

如图1和图4所示,所述第一连杆机构16包括第一连杆16-1、第一凸块16-2、第一压簧16-3、第一滑杆16-4和第一滑块16-5,所述第一连杆16-1上端和起动臂15转动连接、下端和第一凸块16-2固定连接,第一滑杆16-4依次贯穿第一滑块16-5和第一压簧16-3后固定连接第一凸块16-2,第一压簧16-3位于第一凸块16-2和第一滑块16-5之间,第一滑块16-5和增力杠杆17的动力臂转动连接。第一压簧16-3的设计是对增力杠杆17起到缓冲、减压,调节增力杠杆运转平稳的作用。

如图1和图3所示,所述第二连杆机构18包括第二连杆18-1、第二凸块18-2、第二压簧18-3、第二滑杆18-4和第二滑块18-5,所述第二连杆18-1下端和增力杠杆17的阻力臂转动连接、上端和第二凸块18-2固定连接,第二滑杆18-4依次贯穿第二滑块18-5和第二压簧18-3后固定连接第二凸块18-2,第二压簧18-3位于第二滑块18-5和第二压簧18-3之间,第二滑块18-5和等臂杠杆19转动连接。第二压簧18-3的设计是对等臂杠杆19起到缓冲、减压,调节等臂杠杆运转平稳的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滑轮杠杆动力车,使用时,驾驶员坐在坐垫13上进行驾驶,接通开关4;当动力车前进时,如图1所示,电机控制器3控制驱动电机11顺时针运转。驱动电机11的通过皮带12带动从动轮14顺时针转动,从动轮14带动与之同轴固定的起动臂15旋转,起动臂15带动第一连杆机构16的上端绕起动臂15的外端端旋转,第一连杆机构16的下端带动增力杠杆17的动力臂绕其支点向上运动,增力杠杆17的阻力臂向下运动,增力杠杆17的阻力臂通过第二连杆机构18带动等臂杠杆19的动力臂向下运动、阻力臂向上运行,等臂杠杆19的阻力臂带动连杆20的向上运动动,连杆20的下端作用于转动臂21,继而驱动后轮22顺时针转动,向前行进。

当动力车倒车时,如图1所示,电机控制器3控制驱动电机11逆时针运转。驱动电机11的通过皮带12带动从动轮14逆时针转动,从动轮14带动与之同轴固定的起动臂15旋转,起动臂15带动第一连杆机构16的上端绕起动臂15的外端端旋转,第一连杆机构16的下端带动增力杠杆17的动力臂绕其支点向下运动,增力杠杆17的阻力臂向上运动,增力杠杆17的阻力臂通过第二连杆机构18带动等臂杠杆19的动力臂向上运动、阻力臂向下运行,等臂杠杆19的阻力臂带动连杆20的向下运动动,连杆20的下端作用于转动臂21,继而驱动后轮22逆时针转动,进行倒车。

当连杆20驱动转动臂21旋转时,由于连杆20和转动臂21自身具有一定的重量,运转时,转动臂21绕后轮轮轴旋转具有惯性,因此转动臂21转至最高点时不可能停留,但是由于连杆20和转动臂21自身具有一定的重量,当动力车停止运转后,转动臂21均为转至最低点时停留,因此本装置设置有操纵杆7、连接细杆8、套管9、错位杆23和弹簧24进行位置校正,动力车启动时为解决转动臂21处于最低点时,连杆20无法驱动转动臂21旋转的问题,操作人员用手将操纵杆7向后扳动,操纵杆7的下端向前拉动连接细杆8,连接细杆8相对于套管9滑移、并拉动错位杆23内端向右移动,并且使弹簧24压缩,此时错位杆23绕其中点转动,转至如图2位置,使转动臂21顺时针旋转一定的角度,此时的连杆20就可以带动转动臂21旋转了;在转动臂21旋转的同时,由于弹簧24的弹力作用,错位杆23进行复位。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