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侧睡靠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72835发布日期:2020-07-07 13:59阅读:405来源:国知局
车载侧睡靠枕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靠枕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载侧睡靠枕。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车载用品琳琅满目,种类多样,其中车载靠枕是广大消费者经常购买的一类物品。其中,市场上有一种靠枕通过连接结构绑定在汽车座椅上,且靠枕部分向前延伸,使得在用户需要睡觉休息且头部向某侧倒下的时候,能对用户的头部形成支撑,因此广受消费者青睐,但现有技术中的这类靠枕一般是需要通过拧动螺栓才能进行调节,存在调节不便,费时费劲的问题。

故需要提供一种车载侧睡靠枕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载侧睡靠枕,其通过在滑块部和外壳体之间设置配合结构,使得通过推动滑块部滑动即可实现调节靠枕板的位置,且滑块部滑动至解卡位即可解除卡止状态并返回至初始位,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这类靠枕一般是需要通过拧动螺栓才能进行调节,存在调节不便,费时费劲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车载侧睡靠枕,其包括:

伸缩杆结构,包括两端贯通的外壳体以及活动连接在所述外壳体内两端的滑块部,所述滑块部与所述外壳体内的导向结构活动连接,且两端的所述滑块部分别突出于所述外壳体两端的端部;

靠枕板,转动连接在所述滑块部突出的一端;以及

连接结构,连接在所述外壳体的一侧,用于将所述伸缩杆结构固定连接于汽车座椅上。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滑块部在滑动轨迹上包括两端的初始位和解卡位以及位于所述初始位和所述解卡位之间的卡止位;

所述滑块部位于所述初始位时两块所述靠枕板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滑块部位于所述解卡位时两块所述靠枕板之间的距离,所述滑块部位于所述卡止位时与所述外壳体形成卡止,从而阻止所述滑块部向所述初始位滑动,所述滑块部由所述卡止位滑动至所述解卡位以解除卡止状态,以使得所述滑块部能滑动至所述初始位。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所述外壳体的内壁上设置有卡位块,在所述滑块部上活动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卡位块卡接的活动块以及用于限制所述活动块活动的锁止块;

所述活动块在活动轨迹上包括用于与所述卡位块卡接的工作位以及用于避开与所述卡位块卡接的避开位,所述锁止块用于卡接所述活动块以使得所述活动块位于所述避开位。

其中,在所述外壳体的内壁上还设置有解锁块和挤压块;

当所述滑块部位于所述初始位时,所述解锁块与锁止块接触,以挤压所述锁止块以解除所述锁止块与所述活动块的卡接,进而使得所述活动块活动至所述工作位;

当所述滑块部位于所述解卡位时,所述挤压块与所述活动块接触,以挤压所述活动块活动至所述避开位。

进一步的,在所述滑块部上设置有第一设置腔、第二设置腔、第一弹簧以及第二弹簧,所述第一设置腔和所述第二设置腔连通;

所述活动块的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一设置腔内,包括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二卡接部和所述第一弹簧均设置在所述第一卡接部一端的端面上,所述第一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设置腔的内壁面接触,所述第一弹簧的弹性力方向与所述活动块的滑动轨迹一致,用于挤压所述活动块滑向所述工作位,所述第一卡接部的另一端延出至外部以用于与所述卡位块卡接,在所述第二卡接部上设置有锁止槽;

所述锁止块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二设置腔内,所述锁止块的滑动轨迹与所述活动块的滑动轨迹相交,包括锁舌部和控制部,所述锁舌部延伸至所述第一设置腔内用于与所述锁止槽卡接,所述第二弹簧用于挤压所述锁止块使得所述锁舌部延伸至所述第一设置腔内,所述控制部延出至外部以用于与所述解锁块形成挤压以解除所述锁舌部与所述锁止槽的卡接。

另外,在所述外壳体的内壁上顺次设置有多个所述卡位块,所述卡位块为三棱柱状,所述卡位块包括导向面和第一卡位面,所有的所述卡位块的导向面和第一卡位面的方位一致,所述导向面和所述第一卡位面之间通过圆滑的倒角面连接,在所述活动块上设置有与所述导向面相对应的挤压斜面,与所述第一卡位面相对应的第二卡位面;

在所述外壳体和所述滑块部之间连接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弹性力方向与所述滑块部的滑动轨迹一致,所述弹性件用于拉动所述滑块部滑动至所述初始位。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滑块部包括主体部和延伸部,所述延伸部连接在所述主体部的内侧一端;

在所述滑块部上设置有容纳槽,所述容纳槽位于所述主体部上且延伸至所述延伸部上,所述弹性件设置在所述容纳槽内,在所述外壳体的内壁上设置有用于连接所述弹性件的第一挂钩,在所述延伸部上的所述容纳槽的内壁上设置有用于连接所述弹性件的第二挂钩;

在两个所述主体部上均设置有滑槽,每个所述滑块部的延伸部均滑动连接在另一个所述滑块部的滑槽内,可设计使得在两端的所述滑块部的滑动过程中,延伸部始终滑动连接在滑槽内,从而增强结构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伸缩杆结构还包括端部组件,所述靠枕板包括用于与所述端部组件转动连接的筒体部,所述端部组件固定连接在所述滑块部的外侧一端,所述靠枕板的板面与所述滑块部的滑动方向大致垂直;

所述端部组件包括设置在其轴向侧面的定位件,在所述筒体部的内壁面上设置有多个与所述定位件相对应的定位槽,通过所述定位件与不同所述定位槽的连接,从而使得所述靠枕板相对所述伸缩杆结构位于不同角度的转动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端部组件包括固定壳体、第三弹簧以及所述定位件;

所述固定壳体固定连接在所述滑块部的外侧一端,在所述固定壳体的侧壁上设置有连接通孔,所述定位件设置在所述固定壳体内,所述定位件的一端穿过所述连接通孔延出至所述固定壳体的轴向侧面上,以用于与所述定位槽连接,所述第三弹簧设置在所述定位件和所述固定壳体的内壁面之间,或设置在对向设置的两个所述定位件之间,以用于弹性挤压所述定位件使其一端延出至所述固定壳体的轴向侧面上。

其中,所述滑块部的外侧一端设置有凸环部,在所述凸环部的轴向侧面上设置有限位槽,在所述固定壳体的一端设置与所述槽相对应的限位块,且可通过螺钉穿过所述限位块并与所述凸环部固定连接,从而将所述固定壳体固定连接在所述滑块部的外侧一端。

所述筒体部包裹在所述固定壳体和所述凸环部的外周,可在筒体部的端面上设置通孔,在固定壳体上设置有螺纹孔,从而可通过螺钉将所述筒体部连接在固定壳体上。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连接结构包括连接块和固定板,所述连接块固定连接在所述外壳体的一侧,在所述连接块上远离所述外壳体的一侧设置有连接槽,所述连接槽的两端贯通所述连接块的端面,所述固定板可拆卸的连接在所述连接块远离所述外壳体的一侧。

在所述外壳体的一侧设置有滑接槽,所述连接结构还包括连接在所述连接块一侧的滑接部,所述滑接部用于与所述滑接槽滑动连接,所述滑接部的横截面形状大小与所述滑接槽的横截面形状大小一致,所述滑接槽的槽口宽度小于所述滑接槽内部宽度,以限制所述滑接部脱出所述滑接槽;

在所述外壳体的一侧滑动设置有两个所述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结构还包括连接在所述滑接部上的齿条,所述外壳体还包括转动设置在所述滑接槽内的齿轮,所述齿轮位于两个所述连接结构之间,两个所述连接结构的齿条分别啮合连接在所述齿轮相对的两侧。

本实用新型相较于现有技术,其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的车载侧睡靠枕的滑块部位于卡止位时,通过活动块与卡位块卡接,使得滑块部与外壳体形成卡止,从而阻止滑块部向初始位滑动,滑块部由卡止位滑动至解卡位时,通过挤压块挤压活动块使其活动至避开位,活动块与锁止块卡接,从而解除滑块部与外壳体的卡止状态,然后滑块部在弹性件的拉力作用下滑动至初始位,这样就只需通过推动滑块部滑动即可实现调节靠枕板的位置,且滑块部滑动至解卡位即可解除卡止状态并返回至初始位,调节非常方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相应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车载侧睡靠枕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车载侧睡靠枕的伸缩杆结构和连接结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车载侧睡靠枕的靠枕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车载侧睡靠枕的伸缩杆结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车载侧睡靠枕的滑块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车载侧睡靠枕的连接结构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车载侧睡靠枕的两个活动块分别位于工作位和避开位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车载侧睡靠枕的解锁块解除锁止块与活动块的卡接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侧面」、「顶部」以及「底部」等词,仅是参考附图的方位,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以说明及理解本实用新型,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术语中的“第一”“第二”等词仅作为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的重要性,以及不作为对先后顺序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结构的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现有技术中的这类靠枕一般是需要通过拧动螺栓才能进行调节,存在调节不便,费时费劲的问题。

如下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能解决以上技术问题的车载侧睡靠枕的优选实施例。

请参照图1和图2,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车载侧睡靠枕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车载侧睡靠枕的伸缩杆结构和连接结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在图中,结构相似的单元是以相同标号表示。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载侧睡靠枕,其包括伸缩杆结构11、靠枕板12以及连接结构13。

伸缩杆结构11包括两端贯通的外壳体、滑块部22以及弹性件24,在外壳体内的两端均滑动连接有滑块部22,弹性件24的两端分别连接外壳体和滑块部22,弹性件24的弹性力方向与滑块部22的滑动轨迹一致,本实施例中的外壳体由上壳体212和下壳体211组合形成。

靠枕板12连接在滑块部22的外侧一端,两块靠枕板12分别通过对应的滑块部22滑动调节两者之间的位置距离。

连接结构13连接在外壳体的一侧,用于将伸缩杆结构11固定连接于汽车座椅上。

其中,滑块部22在滑动轨迹上包括两端的初始位和解卡位以及位于初始位和解卡位之间的卡止位,滑块部22位于初始位时两块靠枕板12之间的距离大于滑块部22位于解卡位时两块靠枕板12之间的距离,滑块部22位于卡止位时与外壳体形成卡止,从而阻止滑块部22向初始位滑动,滑块部22由卡止位滑动至解卡位以解除卡止状态,从而在弹性件24的拉力作用下滑动至初始位。

请参照图4、图7以及图8,其中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车载侧睡靠枕的伸缩杆结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车载侧睡靠枕的两个活动块分别位于工作位和避开位时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车载侧睡靠枕的解锁块解除锁止块与活动块的卡接的示意图,图7中去除了右端活动块上的第一弹簧,以方便清楚的显示锁舌部和锁止槽的连接配合。

在本实施例中,在外壳体的内壁上设置有卡位块2111、挤压块2112以及解锁块2113,卡位块2111、挤压块2112以及解锁块2113即形成用于活动连接滑块部22的导向结构,在滑块部22上设置有活动块227,通过活动块227与该导向结构的连接配合,实现滑块部22卡止在多个位置上以及实现在初始位、卡止位、解卡位之间进行循环运动。

在外壳体的内壁上设置有卡位块2111,在滑块部22上活动设置有用于与卡位块2111卡接的活动块227以及用于限制活动块227活动的锁止块228。

活动块227在活动轨迹上包括用于与卡位块2111卡接的工作位以及用于避开与卡位块2111卡接的避开位,锁止块228用于卡接活动块227以使得活动块227位于避开位,通过第一弹簧2271的挤压使得活动块227滑向工作位,且具有保持在工作位的力,图7左端部分、右端部分以及图8左端部分的活动块227均位于工作位,图7右端部分的活动块227位于避开位。

其中,在外壳体的内壁上还设置有解锁块2113和挤压块2112。

请参照图8右端部分,当滑块部22位于初始位时,解锁块2113与锁止块228接触,以挤压锁止块228以解除锁止块228与活动块227的卡接,进而使得活动块227活动至工作位。

请参照图7右端部分,当滑块部22位于解卡位时,挤压块2112与活动块227接触,以挤压活动块227活动至避开位。

具体的,在滑块部22上设置有第一设置腔、第二设置腔、第一弹簧2271以及第二弹簧2281,第一设置腔和第二设置腔连通,第一设置腔和第二设置腔未示出,如图4中,活动块227内嵌设置在滑块部22内的第一设置腔内。

活动块227的滑动设置在第一设置腔内,包括第一卡接部2272和第二卡接部2273,第二卡接部2273和第一弹簧2271均设置在第一卡接部2272一端的端面上,第一弹簧2271的另一端与第一设置腔的内壁面接触,第一弹簧2271的弹性力方向与活动块227的滑动轨迹一致,第一卡接部2272的另一端延出至外部以用于与卡位块2111卡接,在第二卡接部2273上设置有锁止槽2274。

锁止块228滑动设置在第二设置腔内,锁止块228的滑动轨迹与活动块227的滑动轨迹相交,包括锁舌部2282和控制部2283,锁舌部2282延伸至第一设置腔内用于与锁止槽2274卡接,第二弹簧2281用于挤压锁止块228使得锁舌部2282延伸至第一设置腔内,卡接后,锁止块228能将活动块限制在避开位,控制部2283延出至外部以用于与解锁块2113形成挤压,从而压缩第二弹簧2281使得锁舌部2282从内缩至第二设置腔内,进而解除锁舌部2282与锁止槽2274的卡接。

另外,在外壳体的内壁上顺次设置有多个卡位块2111,卡位块2111为三棱柱状,卡位块2111包括导向面21111和第一卡位面21112,所有的卡位块2111的导向面21111和第一卡位面21112的方位一致,导向面21111和第一卡位面21112之间通过圆滑的倒角面连接,在活动块227上设置有与导向面21111相对应的挤压斜面,与第一卡位面21112相对应的第二卡位面。

如图7或图8所示,左端的活动块227能向右端滑动,从而与不同的卡位块2111形成卡接,进而使得靠枕板12卡接至不同的位置,同时第一卡位面21112能限制活动块227向左端滑动,使得头部靠在靠枕上时,靠枕不会移动。

右端的活动块227能向左端滑动,从而与不同的卡位块2111形成卡接,进而使得靠枕板12卡接至不同的位置,同时第一卡位面21112能限制活动块227向右端滑动,使得头部靠在靠枕上时,靠枕不会移动。

请参照图4和图5,其中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车载侧睡靠枕的滑块部的结构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滑块部22包括主体部222和延伸部223,延伸部223连接在主体部222的内侧一端。

在滑块部22上设置有容纳槽225,容纳槽225位于主体部222上且延伸至延伸部223上,弹性件24设置在容纳槽225内,延伸部223能为弹性件24提供更长的设置空间,结构紧凑且稳定,在外壳体的内壁上设置有用于连接弹性件24的第一挂钩2114,在延伸部223上的容纳槽225的内壁上设置有用于连接弹性件24的第二挂钩224,弹性件可为皮筋或弹簧,优选为两端有圆环的弹簧。

在两个主体部222上均设置有滑槽226,每个滑块部22的延伸部223均滑动连接在另一个滑块部22的滑槽226内,使得两个滑块部22的连接更为紧凑和稳定,可设计使得在两端的滑块部22的滑动过程中,延伸部223始终滑动连接在滑槽226内,从而增强结构稳定性。

请参照图2和图3,其中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车载侧睡靠枕的靠枕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中的伸缩杆结构11还包括端部组件,靠枕板12包括用于与端部组件转动连接的筒体部121,端部组件固定连接在滑块部22的外侧一端,靠枕板12的板面与滑块部22的滑动方向大致垂直。

端部组件包括设置在其轴向侧面的定位件232,在筒体部121的内壁面上设置有多个与定位件232相对应的定位槽122,通过定位件232与不同定位槽122的连接,从而使得靠枕板12相对伸缩杆结构11位于不同角度的转动位置。

定位件232优选为弹性凸设在端部组件的轴向侧面上;

具体的,端部组件包括固定壳体231、第三弹簧233以及定位件232。

固定壳体231固定连接在滑块部22的外侧一端,在固定壳体231的侧壁上设置有连接通孔2311,定位件232设置在固定壳体231内,定位件232的一端穿过连接通孔2311延出至固定壳体231的轴向侧面上,以用于与定位槽122连接;

定位件232可设置一个,此时,第三弹簧233设置在定位件232和固定壳体231的内壁面之间,或如本实施例的图2所示,设置两个定位件232,此时,第三弹簧233设置在对向设置的两个定位件232之间,且可在两个定位件232之间的空间内的两侧分别设置一个第三弹簧233,以用于弹性挤压定位件232使其一端延出至固定壳体231的轴向侧面上,使得当筒体部121转动时,能通过挤压定位件232内缩,从而切换定位件232与不同的定位槽122进行连接配合。

其中,滑块部22的外侧一端设置有凸环部221,在凸环部221的轴向侧面上设置有限位槽2211,在固定壳体231的一端设置与槽相对应的限位块2312,且可通过螺钉穿过限位块2312并与凸环部221固定连接,从而将固定壳体231固定连接在滑块部22的外侧一端。

筒体部121包裹在固定壳体231和凸环部221的外周,可在筒体部121的端面上设置通孔,在固定壳体231上设置有螺纹孔,从而可通过螺钉将筒体部121连接在固定壳体231上。

请参照图1和图6,其中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车载侧睡靠枕的连接结构的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结构13包括连接块132和固定板133,连接块132固定连接在外壳体的一侧,在连接块132上远离外壳体的一侧设置有连接槽1321,连接槽1321的两端贯通连接块132的端面,即贯通图6中连接块132的上端面和下端面,固定板133可拆卸的连接在连接块132远离外壳体的一侧,从而能将汽车座椅上的固定杆固定连接在连接槽1321内。

另外,在外壳体的一侧设置有滑接槽111,连接结构13还包括连接在连接块132一侧的滑接部134,滑接部134用于与滑接槽111滑动连接,滑接部134的横截面形状大小与滑接槽111的横截面形状大小一致,滑接部134的横截面形状为“凸”字状,滑接槽111的槽口宽度小于滑接槽111内部宽度,以限制滑接部134脱出滑接槽111。

在外壳体的一侧滑动设置有两个连接结构13,连接结构13还包括连接在滑接部134上的齿条131,外壳体还包括转动设置在滑接槽111内的齿轮213,齿轮213的位置请参照图2,齿轮213位于两个连接结构13之间,两个连接结构13的齿条131分别啮合连接在齿轮213相对的两侧;

通过齿轮213和齿条131的配合,使得两个连接结构13相对运动时,只能互相靠近或互相远离,同时也就使得两个连接结构13均与汽车座椅固定连接时,伸缩杆结构11无法相对连接结构13进行左右移动,连接稳固。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首先可先通过连接结构13将整个车载侧睡靠枕固定连接至汽车座椅上;

需要使用时,通过施加外力掰动靠枕板12绕端部组件转动,通过挤压定位件232内缩,从而切换定位件232与不同的定位槽122进行连接配合,靠枕板12转动至相应的需求位置时,撤销外力后,通过定位件232和定位槽122的配合,使得靠枕板12固定停留在需求位置;

当需要缩短两块靠枕板12之间的距离时,推动两个滑块部22对向滑动,使得活动块227与不同卡位块2111形成卡接即可;

当需要增大两块靠枕板12之间的距离时,可推动两个滑块部22对向滑动,使得挤压块2112与活动块227接触,并挤压活动块227使得锁止块228的锁舌部2282卡接至活动块227的锁止槽2274内,活动块227位于避开位,脱离与卡位块2111的卡接,滑块部22在弹性件24的拉力作用下滑动至初始位,此时,两块靠枕板12之间的距离最大,再然后,可推动两个滑块部22对向滑动,以调解两块靠枕板12至需求的距离。

这样即完成了本优选实施例的车载侧睡靠枕的调节过程。

本优选实施例的车载侧睡靠枕的滑块部位于卡止位时,通过活动块与卡位块卡接,使得滑块部与外壳体形成卡止,从而阻止滑块部向初始位滑动,滑块部由卡止位滑动至解卡位时,通过挤压块挤压活动块使其活动至避开位,活动块与锁止块卡接,从而解除滑块部与外壳体的卡止状态,然后滑块部在弹性件的拉力作用下滑动至初始位,这样就只需通过推动滑块部滑动即可实现调节靠枕板的位置,且滑块部滑动至解卡位即可解除卡止状态并返回至初始位,调节非常方便。

综上所述,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优选实施例揭露如上,但上述优选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界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